字級大小:

A-

A

A+

316 前言

1967年佛光山開創之初,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即明訂佛光山四大宗旨為:「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這是大師的遠見,並以畢生之力貫徹始終。推察大師一生修行、弘法的軌跡,會發現對弘揚佛法、革興佛教,必得重視文化、教育的思想,可以溯及他初出家乃至就讀棲霞律學院,接受佛學教育時即已隱約萌發;及至1948年二十一歲擔任白塔國民小學校長,掌一校之務起,藉由文化與教育,逐步踐行為教為人的思想;其時雖只幼獅初吼,然已埋下日後因緣成熟時叢林參天之緣。

及至初抵台灣,稍能立足、得以領眾之際,乃在文化與教育之外,亦就當下因緣遂行以慈善與共修弘法的理念。直至佛光山基業初定,大師長年來著力於文化、教育、慈善與共修之法弘活動,數經演練,不僅成竹在胸也略具成效,因此,遂於1967年開山之初,即訂定四大宗旨為佛光山往後的弘法主軸。大師此後數十年的弘法修行,無不念茲在茲扣緊「非佛不作」的原則,在既定的四大宗旨核心下,領導佛光山將佛法遍傳五大洲。

本章將探討大師在文化、教育、慈善與共修等四大理念之形成,及此四大弘法理念之思想內涵,以及數十年大師在文化、教育、慈善與共修等四大宗旨的實踐與成就,試圖從中探索大師由甚深佛法智慧所開啟的度眾善巧,以及方便多元的弘法方式。

首先,簡述「以文化弘揚佛法」。大師認為文化事業具有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影響力,對佛教發展延續至為重要,因此將「以文化弘揚佛法」列為首要宗旨,所以此節先行尋繹大師的文化理念、思想內涵及其實踐面向與成果。

其次,簡述「以教育培養人才」。大師深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理,在尚未開創佛光山時即先辦教育,亦可說佛光山是為辦教育才興建及拓展,此節略探大師的教育理念、思想內涵及實踐。佛光山的教育事業,涵蓋僧伽教育、信眾教育與社會教育等面向,此處著眼其弘大的社會教育。

其三,略探「以慈善福利社會」之宗旨。大師認為慈善的終極意義,是讓眾生開啟智慧,究竟離苦得樂,而唯有藉重宗教的力量,才能徹底發揮淨化人心的作用。因此,此節將闡述大師的慈善理念、思想內涵,以及大師如何帶領大眾藉慈善事業行生命教育之實。最後一節則探究「以共修淨化人心」的旨要。大師對於佛法修

行有不落俗套的積極看法,他認為除了傳統的拜佛、誦經、閱藏之外,身口意業隨時可以落實修行,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廣結善緣就是修行,身心安住於戒定慧是修行,與眾和合是修行;更甚者,大師將發心勞動服務與發菩提心等同,都是修行。因此第四節將探討大師對於眾中有我、我在眾中的共修理念及其實踐,讓大眾更了解大師所推動的人間佛教的修行樣貌,及其教化成果。

大師認為佛法是在人間就可以實踐的,即使凡夫做不到菩薩的廣大功德,仍可以在生活中由少分少分的發心做起,終而累積成就菩薩的滿分功德。即如大師在《金剛經講話》中說,以一瓣心香、一臉微笑、一句好話隨緣供養一切眾生,都是隨分累積成就菩薩道的功德。這樣的立論,正是人間佛教的可貴處,因為在現實生活處即是菩薩行的下手處,不高蹈虛妄,不好高騖遠,只要察覺並調整我們的凡夫性,朝向不貪、不瞋、不癡的智慧解脫,就可以隨手、隨口、隨喜、隨心、隨處落實你的修行。這樣的佛法實踐最為平實,也最切實際。

誠如程恭讓教授於〈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所言:人間佛教作為承載佛教智慧與使命的新佛教,那麼就不應當只有思想、觀念的理論系統,而是應當包涵實踐形態與實務層面的落實。*1無疑地,文化、教育、慈善與共修等四大宗旨,是大師以其高度的生命視野,所規劃出落實人間佛教的實踐方針,藉由這些具體事業所凝聚出的生命力,以善巧為方便,以佛法智慧為引導,持續影響與帶領大眾往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清淨生活邁進,透過文化、教育、慈善與共修等具體的菩薩事業,既是引領大眾逐步履踐菩薩行處,亦是人間佛教對當代社會深廣的具體貢獻。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