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250 二、四給──「以眾為我」的修行

「四無量心」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門,乃菩薩度眾生所應具有的四種精神,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以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以無量的予樂心、拔苦心、歡喜心和包容心來廣度一切有情。*139 大師為佛光山所制定的「佛光人工作信條」(簡稱「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正好與之不謀而合。如大師說:

慈無量心可說是「給人信心」,悲無量心則是「給人希望」,喜無量心是「給人歡喜」,捨無量心就是「給人方便」。修習四無量心,能夠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修習四無量心,能培植福德智慧,能利益安樂無量眾生。*140

修行「四給」,於己能增進人際關係、福德智慧,於他能為眾生帶來幸福安樂。大師早在佛光山開山之初,就將四給作為佛光人工作信條,可見其對佛光人修行指引的重大意義。

(一)「給」的真諦

四給信條以「給」作為重心。所謂「給」,就是布施,在菩薩道的四攝及六度中,都將布施置於首位,也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大師認為,吾人一生接受了別人給予我們多少因緣,我們也應該給予他人一些因緣,因為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唯有「給」,才有好因好緣,才是發揮「給」的價值。*141

 大師一生對「給」奉行不渝,可以說「給」就是他一生的寫照。誠如〈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一文中,大師說:

我一生,服膺於「給」的哲學,總是給人讚歎、給人滿願;我立下佛光人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因為我深知結緣的重要,心裡只想到處結緣、到處散播佛法種子。*142

甚至大師說:假如再假我以餘年,我不管是封山、封人,我的心永遠不會封閉,我願意一直「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希望佛光人也都能如是奉行。*143 大師深知結緣的重要,所以一生歲月都在努力實踐「給」,也期許所有佛光人都能重視「給」的修行。

一般說到「給」或「布施」,都以為只有給錢,大師認為,有時候給錢也可能是一種錯誤。那麼要給什麼呢?你有困難,我給你不畏懼,讓你不怕困難,或者我幫忙你、安慰你、勸說你、鼓勵你,也都是「給」。能夠多給人一點信心、多給人一點歡喜、多給人一點希望、多給人一點方便,就是多給人一點服務。*144

大師指出,「給」並非只是財物上的給予。在佛教裡,布施分為三類──財施、法施、無畏施,除了給予錢財以外,還可以用佛法的道理鼓勵人,乃至於幫助人遠離擔驚受怕,也是布施。甚至在這三種布施的基礎上,大師又擴大了布施的範疇,增加了布施的類型,讓每個人在一言一行、起心動念之中,就能夠很容易地行布施。大師說:

說起布施,「善財難捨」,很多人總怕人勸他布施,其實布施是有多方面的,並不一定非要把金錢物質給人才叫做布施,就是我們貧窮得一無所有,仍可以布施。比方,見到人的時候,就先對他招呼,向他說︰「你早呀!」或是︰「吃過飯了嗎?」「你從哪裡來?你來得很好!」「謝謝你!」「請坐吧!」「阿彌陀佛!」如能把這些話掛在口邊,不但會有很好的人緣,而且這就是在行「語言的布施」。

除此之外,見到人時含笑、慈顏、注目,這就是「容顏的布施」。見到人迷路時,指引他帶他去;見到有人東西拿不動,事情做不了,你說你來幫助他,代他做,這就是「身行的布施」。見人受苦心生憐憫,見人布施心生歡喜,這就是「心意的布施」。
*145

在一般認知的布施內容之外,大師又增加語言、容顏、身行、心意的布施,很大程度地提高布施的實踐性,使大眾在平常的生活中可以隨緣實踐「給」。

有的人認為布施是吃虧,東西給人,自己就沒有了,事實不然,大師認為,布施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能捨才能得。大師甚至說,今日佛光山的一切就是「給」出來的:

佛光山自開山以來,便一直以「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一切本諸於「給」的原則,所以法務興隆,道場充滿了生氣。*146

常有人問我:「過去你只是宜興的一個窮和尚,怎麼現在老了,到處都有辦法?」向各位報告,大家看我好像很有辦法,我是如何有辦法呢?我的辦法不是貪心,而是「給」,給人因緣、給人幸福、給人好話,可以說,佛光山在全世界辦了幾所大學、建了幾百間寺廟,都是「給」出來的。*147

簡單說,佛光山的工作信條,就是一個字──「給」。不要小看這一個「給」字,它實在有很大的威力。將一點水分、肥料給花草樹木,花草樹木就會長得更加青翠芬芳;給一些種子播撒在泥土中,它就會生長出許許多多的果實。給人一些慈悲,給人一些佛法,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148

我在世界上建了多少寺院、辦了多少學校、做了多少事業,其實那都不是我的;我個人沒有,全都是大家的。那麼大家怎麼會肯做呢?就是因為我有一個「給」的性格,我給人信心、給人歡喜,大家有了信心、有了歡喜,也就肯一起建寺院、辦學校、做電台、辦報紙了。*149

佛光山確實也是要靠人家來助成,但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 再說, 也不是要給人家金錢才叫「給」,給人因緣、給人方便、給人利益、給人歡喜,都是給。尤其重要的是給人佛法。實在說,佛光山的信徒是很熱心布施一些金錢給佛光山。但佛光山也有佛法、歡喜給大家,給來給去,才能成就現在的佛光山啊!*150

大師表示,佛光山的弘法事業都是在「給」的修行中成就的,而「給」的當中,最重要是給人佛法。

大師這種「給」的精神,感動了成千上萬的有緣人,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郭朝順院長在大師圓寂後,以〈「給」的波羅蜜行──談星雲大師的修行法〉勉勵院內學生,從大師一生的實踐來看,大師的修行法門,可以說就是「給」的波羅蜜行:

大師的弘法之所以能夠接引全球的信徒,會被無數徒眾感念,創建無數道場,建立了這麼多學校,正是因為他虛己以立人,無我無私地「給」⋯⋯正因大師「給」了這麼多學習的機會,諸位現在才能在此接受正規、嚴格而完整的佛學教育,佛教學院也才能有今天師資、圖書、設備如此完備的規模。*151

「給」是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在大師的著作、開示裡,關於「給」的表述甚多,以《往事百語》裡的一百句話來說,舉凡「為信徒添油香」、「將歡喜布滿人間」、「給人利用才有價值」、「我們要做義工的義工」、「錢,用了才是自己的」、「先做牛馬,再做龍象」、「結緣總比結怨好」、「圖利他人」、「有播種,才會有收成」等等,都具有布施的含義,都是大師所說「佛光山是給出來的」印證。

(二)「四給」的意義

佛光山建設之初,大師為了鼓勵大眾廣結善緣,而提出「四給」的主張。大師說:「佛光山初建立的時候,我就想:『如何讓佛光山成為社會大眾重視的一個地方,不只是在佛教,還要讓整個社會甚至世界,都能享受到我們啟建佛光山所要給予大家的因緣?』因此,我就提出了『四給』的主張。」*152

佛光山開山前是一座刺竹遍布、雜草叢生的荒山,在大師多篇文章裡都有描述。當年大師買下佛光山這片土地之後,曾經帶領信眾來山勘察,不意才抵達山腳下,大家就表明不願下車,失望表示:「這種地方,鬼都不會來!」不過大師並沒有因此灰心,反而想:「沒有關係,鬼不來,只要人來、佛來就好了。」*153 也由於當時佛光山所在地是這麼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所以大師說他在開山之初,就一再思考如何才能讓社會大眾重視這個地方,並且發下弘願,要讓全世界的人都能享受到佛光山給予大家的佛法緣分。

大師提出「四給」理念,作為佛光山的工作信條,成為所有佛光人將佛法傳播全球的重要實踐。一如大師在《人間系列.有佛法就有辦法》中說到的:「當年我在佛光山訂下〈佛光人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主要也就是希望把我們的一點慈悲心,散播給社會,散播給大眾。」*154 大師希望佛光人都能在工作中修行,透過「四給」,將佛法的慈悲精神散播到社會各個角落。

四給信條具有以人為本、以眾生為念的本質。大師說:「以人為本、以眾為我的修行,也就是我一貫主張的『四給』之佛法意涵──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155 給人,就是要想到大眾。佛教有句話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人間佛教以菩薩道的實踐為修行,不只是在求得一己的解脫煩惱,還要進一步濟世度人,而大師提出的四給信條,正是這種指向人間、大眾的修行理念。大師解釋:給人信心,就是多關懷讚歎他人;給人歡喜,就是把歡喜帶給別人;給人希望,就是多勉勵鼓舞別人;給人方便,就是凡事相助不推諉。*156

大師對「四給」的闡釋,除了強調實踐的內容,也重視實踐者內在涵養的提升,開發本自具足的信心、歡喜、希望與方便。大師說:

「給」人信心,首先要開發本身無盡的信心內涵,才能在利眾、教眾、度眾上,成為眾生的加油站,鼓舞其向前邁進的勇氣與決心。

「給」人歡喜,首先知覺本身具足無盡歡喜的條件,才給得起歡喜。諸佛成佛皆因歡喜,諸大菩薩普度眾生也因歡喜,轉輪聖王福佑全民也因歡喜。

一個家庭的經營,因歡喜的緣,必能凝聚包容,共創未來;一個社會,能夠有歡喜的因素,必然有強力的後盾;一個國家能夠歡喜,必然來自於人民的安居樂業。能知覺到歡喜,進而能夠創造歡喜,散播歡喜滿人間,這就是人性的開發,人類素質的提升。

「給」人希望,這是文明世紀最大的功德。古云:「哀莫大於心死。」希望就是一切成就的動力。釋迦牟尼佛證道成佛,第一句對眾生的宣言就是:「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給苦難的眾生帶來大地的光明,生生世世受用無盡。

「給」人方便,「方便」二字具有波羅蜜的意思。又十波羅蜜之七,即是方便波羅蜜,是菩薩應眾生根機,用種種方法施以教化、接引善巧與勝智。簡單的說,就是能通權達變的意思。此方便與般若相應,知其緣,明其機,能給予得當的接引。
*157

梳理上述引文,「給人信心」,正與大師提出的「我是佛」思想基本一致,重視內在佛心佛性的開發。「給人歡喜」,則回應了大師「現證法喜安樂」的人間佛教修行特徵。「給人希望」,有如大師對「向前有路」的詮釋,向前的人生必定有希望。「給人方便」,則與大師所說「人間佛教是方便有多門」相互呼應,即人間佛教度眾生需要施設各種善巧方便。

佛教徒常言「三業清淨」,就是大師所提倡的「三好」。修行重視身口意三業的淨化,是故大師進一步申明「四給」與「三好」的對應關係,用以強調「四給」對身口意修行的重要:

「給人信心」自然不會說話傷人,「給人歡喜」自然會隨喜讚歎,這就是「說好話」(口業淨化);「給人希望」,別人有挫折,會給予鼓勵、關心、祝福,這就是「存好心」(意業淨化);「給人方便」,行事自然不會官僚而主動助人,這就是「做好事」(身業淨化),所以「三好」、「四給」都是人間佛教的思想原則。*158

大師指出,給人信心、給人歡喜是「說好話」,給人希望是「存好心」,給人方便是「做好事」,而於另文大師又言:「說好話是真,做好事是善,存好心是美」*159,由此可知,奉行「四給」等同於行「三好」,都是將真善美散播在人間的修行。

「四給」是人間佛教的修行德目,是自利利他的修行法門。如大師所言:我們的心要永遠向別人開啟,向世界開啟,奉行這四大信條,才能與《金剛經》的「無我度生」相應,才能證入實相般若。*160 是故吾人當敞開心胸奉行「四給」,時時生起利他之心,在廣結善緣中累積福德因緣,他日人道圓滿,佛道必能成就。

【附注】

*139 星雲大師:〈如何實踐佛法〉,《星雲大師全集44.佛教叢書2.教理2》(增訂版),頁326。

*140 星雲大師:〈四無量心〉,《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92。

*141 星雲大師:〈給的價值〉,《星雲大師全集152.迷悟之間1》(增訂版),頁71。

*142 星雲大師:〈四十說.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星雲大師全集251.貧僧有話要說2》(增訂版),頁342。

*143 星雲大師:〈「給」的修行〉,《星雲大師全集171.人間萬事10》(增訂版),頁101。

*144 星雲大師:〈人的重要〉,《星雲大師全集137.隨堂開示錄14.講座論壇3》(增訂版),頁135。

*145 星雲大師:〈布施為度人的根本〉,《星雲大師全集14.八大人覺經十講》(增訂版),頁94。

*146 星雲大師:〈給的價值〉,《星雲大師全集152.迷悟之間1》(增訂版),頁71。

*147 星雲大師:〈幸福與安樂〉,《星雲大師全集137.隨堂開示錄14.講座論壇3》(增訂版),頁159。

*148 星雲大師:〈工作信條〉,《星雲大師全集155.迷悟之間4》(增訂版),頁151。

*149 星雲大師:〈人的重要〉,《星雲大師全集137.隨堂開示錄14.講座論壇3》(增訂版),頁135-136。

*150 星雲大師:〈學做人間菩薩〉,《星雲大師全集141.隨堂開示錄18.集會共修4》(增訂版),頁337。

*151 〈111-2期初全院集合 郭朝順院長勉勵話語〉,佛光大學佛教學系,https://buddhist.fgu.edu.tw/News/111-2學期初-郭朝順院長勉勵話語-給-的波羅蜜行──談星雲大師的修行法--35344727,2024年7月28日瀏覽。

*152 星雲大師:〈佛法的管理法〉,《星雲大師全集20.佛教管理學2.叢林系列》(增訂版),頁44-45。

*153 星雲大師:〈關鍵時刻〉,《星雲大師全集200.合掌人生1》(增訂版),頁266。

*154 星雲大師:〈有佛法就有辦法〉,《星雲大師全集41.人間系列1》(增訂版),頁250。

*155 星雲大師:〈四給〉,《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245。

*156 星雲大師:〈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星雲大師全集6.成就的祕訣──金剛經》(增訂版),頁158。

*157 星雲大師:〈佛光人的工作信條〉,《星雲大師全集81.佛光教科書11.佛光學》(增訂版),頁140-141。

*158 星雲大師:〈總說〉,《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83。

*159 星雲大師:〈四十說.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星雲大師全集251.貧僧有話要說2》(增訂版),頁344-345。

*160 星雲大師:〈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星雲大師全集6.成就的祕訣──金剛經》(增訂版),頁158。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