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228 十四、慶祝三寶節──實踐佛菩薩普濟精神

佛教裡雖有許多佛菩薩的節日,但主要還是以三寶、以佛陀為中心。因此,大師一生致力於提倡「三寶節」,訂定農曆4月8日佛誕節為佛寶節,農曆12月8日佛陀成道日為法寶節,農曆7月15日佛歡喜日為僧寶節,希望全球佛教徒都能共同來慶祝這三個佛教的重要節日,普及於民間,讓社會大眾都能了解佛教是個歡喜與安樂的宗教。大師說:

過去叢林每逢四月八日佛誕日(佛寶節),信眾就知道要浴佛;十二月八日佛成道日(法寶節),就知道有臘八粥可吃,在街坊間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現在七月經信徒的發心倡導「盂蘭盆供僧法會」,一年比一年盛,七月的「僧寶節」已如同「佛寶節」、「法寶節」受社會人士的重視。*108

經過大師多年的呼籲,「三寶節」不但受到佛教徒的認同,成為教界一致的共識,也為社會人士所重視,共同慶祝。

(一)佛寶節

佛誕節又名浴佛節。為慶祝二千六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藍毗尼園誕生,每年到了農曆4月8日這一天,中國佛教都會舉行浴佛法會。法會壇場一般設置有浴佛亭,供奉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悉達多太子像,天真無邪的樣子,令浴佛大眾油然心生歡喜。關於浴佛的意義,大師說:

佛陀哪裡要我們來沐浴?佛陀是個慈悲、智慧的覺者,就像眾生的慈母一樣,無我無私地為眾生服務,加持一切含識群靈吉祥安樂,因此真正的浴佛,主要是藉著佛陀的聖德來清淨我們的身心,讓我們沐浴在佛陀的慈光裡,讓我們的人生能不斷地更新。*109

浴佛的真正意義,是藉由外在的浴佛儀式,來洗滌我們內在的煩惱垢染,淨化身心;透過感懷佛陀清淨圓滿的道德,來勉勵我們不斷革除陋習,自我更新。

在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國家地區,每到佛誕節這一天都是舉國放假,為了建請政府明訂佛誕節為國定假日,大師多次聯合佛教界奔走努力,終於在1999年經立法院通過,訂定農曆4月8日為國定佛誕節,放假則與母親節同日,成為佛教東傳中國二千年以來首度國定佛誕節。此前,對於部分人士擔憂節日增加,勞工放假,會影響社會生產力,大師也表示,透過慶祝佛誕節,參加寺院所舉辦的共修活動,能增長人的道德良知、慈悲包容,反而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110

 佛誕節的慶祝方式很多,大師認為應以普遍、熱鬧為原則,也不只是在寺院裡慶祝,應該讓每個人民參加,共同發揚佛陀的精神。因此,早在佛誕節尚未成為國定假日的五○年代,大師於宜蘭弘法時期,即帶領宜蘭念佛會辦理各項佛誕節慶祝活動,萬人空巷的盛況傳為美談。那個時期的慶祝活動項目林林總總,例舉如下: 1、浴佛典禮;2、念佛;3、為佛誕節撰寫新詩;4、放映幻燈片;5、表演晚會;6、演出佛教話劇;7、環縣宣傳;8、慶祝大典;9、施放高空佛誕煙火;10、展出海內外佛教活動照片;11、提燈化妝大遊行;12、舉辦佛誕園遊會;13、於電台製播佛誕特別節目等等。

以佛誕園遊會來說,據《星雲大師年譜》記載,於1961年5月舉行的那一次園遊會,除了擺設有多種遊藝、點心攤位,並備有一萬瓶佛誕汽水、一萬包佛誕糖果分送給參與的民眾。*111 此舉,不但反映了大師一向廣結善緣的性格,也展現了大師努力想要讓民眾知道佛誕節、認識偉大佛陀的用心與創意。

在佛誕節正式成為國定假日後,佛光山與佛光會連年向各地縣市政府或相關單位借用場地,擴大舉行浴佛法會、音樂會等系列活動,甚至獨創雲水浴佛車,開到偏遠鄉間、駛入大街小巷、推進醫院診所,方便民眾浴佛。自2009年起,連續七年在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舉行的「千僧萬眾祝佛誕.一心十願報母恩」國定佛誕節暨母親節慶祝大會,總統、各國使節、各界代表、社會大眾等十萬人共同慶祝佛誕節的盛況,更是為佛教寫下歷史新頁。諸如此類,都是大師為讓佛誕節慶祝活動不局限在寺院裡,進一步還要「走出去」,在公共場所舉行,給予大眾與佛同慶、認識佛教的慈悲。

(二)法寶節

為了紀念農曆12月8日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覺,人間因此有了佛法的普照,眾生得以遠離無明,大師將這一天定為「法寶節」。自古以來,一般寺院多會仿效牧羊女以乳糜供佛的典故,在佛陀成道日當天煮臘八粥供眾,佛光山延續此一傳統,每到法寶節,在全球五大洲的別分院,也會烹煮臘八粥分送有緣大眾,每年結緣的臘八粥不只百萬碗。誠如大師說:

過去一般人認為吃臘八粥可以消災,增長智慧,所以每年到了初八早上,都會到寺廟吃一碗臘八粥。直至現在,佛光山海內外各分別院,則是在這一天準備臘八粥,分送給當地信徒、政府機關、公司行號、店家等有緣人,彼此聯絡感情。我想未來臘八粥可以成為文化遺產。*112

在佛陀成道日吃臘八粥,已是中國民間悠久的傳統習俗,大師曾這樣描述:佛陀成道日一到,不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更是「家家戶戶臘八粥」,每家每戶都能品嘗到臘八粥。*113 是故大師說臘八粥可以成為文化遺產,一點也不為過。

臘八粥有溫暖、圓滿、和諧、吉祥、健康、合作、營養、淡泊、方便、感恩、歡喜、緣結十方等意義,*114 大師期許家家戶戶在法寶節這一天,都能吃臘八粥,讓大家都能記得佛陀成道的日子,知道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行者。

除了在佛陀成道日能品嘗到臘八粥,二十多年前,大師於佛光山台北道場發起「以粥代茶」,至今仍每日供應臘八粥不斷。大師認為,信徒來到寺院禮佛,若能以臘八粥結緣,不僅解渴,又能飽腹,更勝於一杯熱茶招待的暖意,也帶給一般民眾到寺院「吃平安」的心靈慰藉,是故大師將臘八粥又定名為「平安粥」,以期大家將平安吉祥帶回家。

(三)僧寶節

農曆7月15日僧寶節,又稱佛歡喜日,源於佛陀時代僧團結夏安居三個月,到7月15日圓滿日(即僧自恣日),因僧眾修行深有體悟,佛陀為之歡喜。僧寶節也稱「盂蘭盆節」,源於目犍連尊者為了救脫母親離開惡道,經佛陀教示,於7月15日設齋供養十方僧眾,功德回向給母親,終得令其脫離苦難。現今的寺院除了依循這個傳統舉行盂蘭盆報恩孝親法會,也會舉行供僧法會,設齋供養僧眾。

大師認為,農曆7月是僧信孝親報恩、祈福修善的吉祥月、功德月、福田月、僧伽月、報恩月、孝道月。1973年8月,大師為了革除民間對中元節的錯誤觀念,於高雄壽山寺首次舉辦盂蘭盆供僧法會,並倡議每年農曆7月15日為「僧寶節」,同時訂定7月為「報恩孝道月」,經過長期宣導,社會大眾已普遍接受7月為孝道月的觀念。

供僧其實是供養三寶,為有道有學的人積聚修道資糧,讓他們沒有衣食用物等後顧之憂,而能專心一意於推展弘法利生的工作。隨著各寺院年年舉辦,供僧法會已經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多年來佛光山更舉辦「供僧道糧功德回向法會」,透過誦經禮懺,將修持功德回向給一年之中發心供養道糧的信眾,同時也匡正「供僧」的實質意義。大師闡述「供僧的意義」如下:

一、是供養十方,不只供養一人。供僧是供養佛教、供養教團、供養大眾,不是供養一個人。如果只供養一個人,那麼沒有來應供的人又該如何?

二、是供養一年,不只供養一天。要讓出家人一整年都能安心生活,解除他生活上的困難,幫助他用功辦道,一旦他修行成就,供養人也能沾光。

三、是供養未來,不只供養現在。布施供養要有未來的眼光,要重視未來佛門龍象的培養,如此,佛教的未來才會有希望。

四、是供養學道,不只供養熱鬧。供僧是神聖的事,是為幫助有道、有學的人,令他們無所缺乏,安心辦道。
*115

大師將供僧的意義擴大,認為供僧是供養十方,不只供養一人;是供養一年,不只供養一天;是供養未來,不只供養現在;是供養學道,不只供養熱鬧。

綜合上述,大師長久以來呼籲佛教界建立「三寶節」的共識,未來仍有賴僧信四眾持續發揚。誠如大師說:「佛菩薩並不需人們為他們慶祝,但在佛菩薩聖誕時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是有其時代意義的。除了佛教徒緬懷佛菩薩的慈心悲願,並作自我期許,發心立願去實踐佛菩薩的普濟精神外,同時也讓民眾生起慈悲的心,給社會增添和諧、尊重、平等與祥和。」*116

【附注】

*108 星雲大師:〈一九九一年八月十八日〉,《星雲大師全集287.星雲日記7》(增訂版),頁26。

*109 星雲大師:〈佛誕的祈願〉,《星雲大師全集140.隨堂開示錄17.集會共修3》(增訂版),頁121-122。

*110 參閱星雲大師:〈佛教節日〉,《星雲大師全集85.僧事百講3.道場行事》(增訂版),頁172-173。

*111 滿義法師編:〈一九六一年〉,《星雲大師全集254.星雲大師年譜1》(增訂版),頁263。

*112 星雲大師:〈三寶節〉,《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226。

*113 星雲大師:〈活動〉,《星雲大師全集41.人間系列1》(增訂版),頁389。

*114 星雲大師:〈煮臘八粥的藝術〉,《星雲大師全集207.如是說5》(增訂版),頁383。

*115 星雲大師:〈佛教節日〉,《星雲大師全集85.僧事百講3.道場行事》(增訂版),頁179-180。

*116 星雲大師:〈三寶節〉,《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227。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