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221 一、善巧方便的智慧──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不一不二

在佛法智慧中,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是兩種重要而特殊的智慧。《小品般若經》云:「般若、方便,如鳥之雙翼,能引菩薩,不中途墮,至於佛地。」這說明般若與方便需平衡開發、辯證彰顯,乃是菩薩修學應遵循的智慧標準。

(一)令入佛智的善方便

「方便」是一種智慧的靈活運用,是菩薩度眾、成佛不可或缺的重要資糧。大師在《佛法真義》中指出,「方便、隨緣是一種智慧的運用」。*300明確般若智慧與方便之間不一不二的關係。然而,傳統佛教多著重般若,忽略方便的重要性。大師感慨道,佛光人的信條中,「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前三者易於理解,但「方便」一詞,一般人不容易了解其真義。*301

大師以「善方便」*302,說明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不一不二的關係。

所謂「方便」,比方讚美人一句好話,就是給人的方便;在路上設一個指路牌,不讓人走錯路,就是給人方便;施茶給人解渴,就是給人方便;為人解決疑惑,都是給人方便。過去佛教講慈悲,儒家講仁義,基督教講博愛,都是為了給人方便。只是方便上面要加上「善方便」,那才是真的「方便」。*303

從讚美他人、指引道路、施茶解渴到解除疑惑,「給人方便」包含體現善意、關心他人以及解除困難的智慧的實際行動。但是,真正的方便應該在般若智慧的指引下善巧運用,避免慈悲成為「濫慈悲」,為此,大師以「善」來說明「方便」的殊勝,進一步突顯方便內涵中的般若智慧。

「善方便」亦為佛教經典所重視。大乘經典《維摩經》云:「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維摩居士以六度行法與各行各業往來,出入無礙,展現善巧方便的典範。《大般涅槃經》言:「有智之人,以善方便,得脫五陰。」此外,宋代四明知禮大師在《大悲懺》儀軌中提到,行者需效法觀世音菩薩發「十大願」:「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304其中之一即為「願我早得善方便」。利他、度眾,都需要內涵般若的善巧方便的能力,才能度一切苦厄。

所以,大師認為,「方便」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究竟的智慧。真正的方便,在於幫助眾生開發佛性,走向生命圓滿。他指出:「我們要能給人善方便、善護念,幫助他向上,幫助他發展,幫助他走向真、善、美的世界;甚至幫助他成就菩薩道,成就菩提心,這才是給他最好、最大的『方便』。」*305方便是眾生趣入佛道的門檻,沒有方便就沒有究竟。

然而,方便並非隨意、放縱或沒有原則。人間佛教強調「善方便」,以展現般若與善巧方便之間的平衡關係。《維摩詰經》云:「慈悲為父,方便為母。」慈悲與方便共同構成令眾生入佛知見的最佳要道。「給人方便」是給人因緣,給人助力,不要讓人感到困難,進而解決人的難題。」*306「給人方便」不僅是給予助力,更是以眾生的需求為導向,解決他們的困難,就像《法華經》的〈化城喻〉,最終引導其趣入佛道。

(二)人間佛教的實踐原則:通權達變

大師高度重視善巧方便,並將「四給」作為「佛光人的工作信條」,要求「佛光人均須確實遵行,深入體會」。*307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中,他多次提到「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並將其提升到為當代「人間佛教的思想原則」。*308可見,在大師的思想體系中,「給人方便」不僅在理論層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實踐中亦發揮關鍵作用。

對於「給人方便」的重要性,大師給予明確界定:

「給」人方便,「方便」二字具有波羅蜜的意思。又十波羅蜜之七,即是方便波羅蜜,是菩薩應眾生根機,用種種方法施以教化、接引善巧與勝智。簡單的說,就是能通權達變的意思。此方便與般若相應,知其緣,明其機,能給予得當的接引。*309

大師認為,「給」是布施,是菩薩度化眾生的方式;「人」是社會大眾,是菩薩度化的對象;而「方便」則是善巧方便的體現。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相應。因此,「方便」其實就是一種智慧權巧,是菩薩度眾、成佛不可缺少的資糧;一個實踐菩薩道的行者,除了必須具備般若智慧,還要有度眾生的方便。*310

大師指出,歷史上佛教事業屢屢進入人們的生活,如隋唐寺院附設碾坊、倉庫等推動民生發展,並通過義學、譯經等提升文化教育;以僧祇戶、寺庫穩定國家的金融;病坊、當鋪照顧貧者的需要⋯⋯,「這些公益的推行,都是『給人方便』的施設」。*311大師強調,給予他人方便,不僅是利他的行為,更能成就自己。「所以方便,也要有般若智慧引導,如此才能懂得善巧運用。方便就是靈巧、活用,凡是對人有利益、有幫助的事,都要能有方便權巧,讓人受用。」*312因此,真正的方便必然來自般若智慧,唯有以般若智慧為指引,才能使方便成為利益眾生的法門,讓人真正受用,通向解脫的途徑。

(三)建立實踐系統:讓佛教回到人間

方便法門形式多樣,可通過物質幫助、精神引導,甚至通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將佛法生活化,引導眾生進入佛道。「方便有多門,六根也可以是眾生入道的方便,例如:有人見到莊嚴的佛殿而入道、有人聆聽梵唄鐘鼓而入道、有人嗅聞壇場馨香而入道、有人品嚐酥酡妙味而入道、有人朝山禮拜而入道、有人感悟生命無常而入道。」*313大師常言:「要設法給人接受,善巧方便是最具體的表現。」菩薩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即是善巧方便的實踐體現。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四章探討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同時也總結了傳統佛教在中不斷衰落的十個原因:一、本土宗教排擠,專制帝王毀佛。二、佛教蓬勃發展,引來皇朝不安。三、佛教走入山林,消極脫離社會。四、弘講談玄說妙,不重人文關懷。五、經懺密教鼎盛,道德信仰墮落。六、提倡鬼神信仰,殃及人間佛教。七、外道邪教猖獗,混淆佛教真相。八、宋明理學興起,代替佛教信仰。九、西方文化影響,佛教無力抗拒。十、藏經繁多深奧,讀者望而卻步等十大原因,*314共同導致了佛教在中國的衰微。第五章則是以「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為題,對現當代人間佛教事業的發展歷程和實踐內容作系統回顧。*315大師認為,佛教在中國衰微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忽視善巧方便智慧的應用,導致佛教與社會脫節。而人間佛教的崛起,就是要改變佛教與人間的隔閡──實現「讓佛教回到人間」*316的目標。

大師在《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提到,二十世紀以來「順時應運而生」的人間佛教運動,其根本任務是「要將佛教落實在現實生活中」。*317這一任務,要求佛教以方便法門為大眾服務、奉獻,並與人間社會建立緊密連繫。

讓佛教回到人間,正如佛陀千百億化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一樣,如今人間佛教,以各種方便法門為社會服務、奉獻,和大家結緣,從而將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帶到每個地方。*318在人間佛教的實踐中,大師特別強調服務社會的重要性。他指出,二十世紀以來人間佛教運動的根本任務,是將佛教落實於現實生活。無論是「文化出版」、「教育辦學」、「弘法活動」、「慈善事業」,還是「國際弘法」,都是善巧方便智慧的體現。「給人方便」不但是慈悲的流露,更是智慧的運用;「給人方便」不但是道德的實踐,更是思想的開拓。謹守「給人方便」的信條,「發展現代化的佛教,讓一切大眾都能普受法益」。*319

綜上所述,從佛光山到整個人間佛教的實踐,善巧方便始終是理論與行動的核心。大師提出:當代人間佛教要在全球範圍內持續發展,必須重視並充分運用善巧方便智慧。大師進一步指出,人間佛教未來的方向應「注重本土化、國際化、公益化、藝文化等發展。佛光山未來努力方向為:傳統與現代結合,僧眾與信眾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320大師的理念清楚表明,善巧方便的智慧是當代人間佛教的理論付之實踐,並成功發展的關鍵推動力。

【附注】

*300 星雲大師:〈方便〉,《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236。

*301 同註300。

*302 星雲大師:〈方便〉,《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236。

*303 同註302。

*304 星雲大師:〈第二章 觀音緣〉,《星雲大師全集10.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增訂版),頁75-76。

*305 同註302,頁238。

*306 同註302,頁237。

*30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81.佛光教科書11.佛光學》(增訂版),頁140。

*30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一章 總說》,頁33。

*309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81.佛光教科書11.佛光學》(增訂版),頁141。

*310 星雲大師:〈方便〉,《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236。

*311 同註310,頁237。

*312 同註310,頁238。

*313 同註310,頁237。

*314 參見《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四章 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頁221-238。

*315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五章 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頁240-349。

*316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六章 總說》,頁334。

*317 星雲大師:〈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年,頁77、79。

*318 同註316,頁333。

*319 星雲大師:〈怎樣做個佛光人〉,《星雲大師全集322.佛光山清規1》(增訂版),頁151。

*320 星雲大師:〈佛光山未來展望〉,《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12期,2017年11月,頁14-15。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