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300 四、「善美的」定義──建設現世人間淨土

在人間佛教的語境中,「善美」指的是所有能提升人生、超越人間,促進個人與社會和諧幸福的一切善行與美好的事物。對於「善美」的定義,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佛性是善美的;二、行為是善美的;三、淨土是善美的。

(一)佛性是善美的

佛陀於菩提樹下悟道時曾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佛陀認為眾生皆有佛性,但因為無明煩惱而不能證得。佛性的本質是「常、樂、我、淨、真、實、善、美、廣、靜」,其中的「善」佛性是絕對善美的,不帶一點汙染、邪惡、煩惱。「美」佛性是最善美的,是最莊嚴的。*432 佛性在各部經典中有多種稱謂,例如:

《菩薩戒經》稱之為心地,能生起萬善。

《般若經》喚作菩提,以覺為體故。

《華嚴經》立為法界,交徹融攝故。

《金剛經》號為如來,無所從來故。

《般若經》呼為涅槃,眾聖所歸故。

《金光明經》號曰如來,真常不變故。

《淨名經》號曰法身,報化依止故。

《大乘起信論》名曰真如,不生不滅故。

《涅槃經》呼為佛性,三身本體故。

《圓覺經》名為總持,流出功德故。

《勝鬘經》號曰如來藏,隱覆含攝故。

《了義經》名為圓覺,破暗獨照故。
*433

佛性有時又稱為實相、般若、真如、真心等,可說是一法千名,應緣立號。不過,儘管名稱再多,所指的都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真心本性常住不遷,實相如如,猶如黃金,可以被打造成耳環、手鐲或戒指,儘管外相千變萬化,可是黃金的自性永遠是黃金。

然而眾生皆有佛性,但也有習性,如《起信論》云:「一心開二門。」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現佛性的相用?

第一、慈悲是佛心。《觀無量壽經》云︰「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慈悲,是佛性的展現,是善與美的核心。「將心比心」就是佛心;體諒的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慈悲,就是道德,就是善美。所謂「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亦宜乎!*434

如何體現慈悲的相用?以下引用大師在《佛法真義》中對〈慈悲〉*435的論述,探討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慈悲。慈悲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因為有了慈悲的光明,世界才能充滿溫暖的希望。「慈悲」二字所含的意義深遠:「慈」,是把快樂給人;「悲」,是替人拔除痛苦。你有痛苦,我願意為你拔除、願意帶給你快樂,這便是慈悲的體現。大師常常告誡弟子:「一個人寧可以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慈悲。」因為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也是做人本來就應該具備的條件。

第二、慚愧是佛心。「慚恥的心才是佛性,因有了這種心,才能夠切實地去實踐智慧、信仰、道德。」*436慚愧是修行的重要心態,《佛遺教經》強調:「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愧的心態是無可比擬的美德。

大師在《佛法真義》〈慚愧〉中撰述慚愧的內涵。指出,人間最好的美德就是慚愧。「慚者慚己」,慚,是指常覺自己學問不夠、發心不夠、慈悲不夠而感到羞慚;「愧者愧他」,愧,是指常懷對不起別人、對不起父母、對不起朋友之念,為此而覺愧疚。因此,慚愧不是貶義詞,而是對自己不好的行為和心念感覺羞恥,反省懺悔改正。擁有慚恥之心,可以激發人奮發向上。*437

人生難免有做錯事、說錯話的時候,但犯錯不要緊,最怕不知羞恥、不知慚愧。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有改過的力量。儒家有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必改,善莫大焉。」同時,佛教祖師也勸勉弟子,要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會,恥有所不淨。擁有慚愧之心,如同身披莊嚴華服,散發高貴氣質。

大師認為人有慚愧,才懂得奮發圖強;人有慚愧,才會力爭上游,因此說慚愧、羞恥是一種美德。將「慚愧」作為處事的基本信條。懂得「慚愧」,才能自我惕勵、自我反省,實現身心的淨化、進步與昇華。

第三、清淨心是佛心。《心經》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論處於愚妄之中,或是聖賢之境,我們的清淨心都未曾增減;即使身陷煩惱,佛性依舊不亂方寸;即便安住於禪定,也絲毫不受干擾,如《金剛經》所云:「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清淨心體現了自性般若風光,正如大師所言:「無相布施、無住生活,無我度生,無得而證。」就是對「清淨心」最好的寫照了。

如何在生活中體現清淨心,大師引用大顛禪師所言:「但除卻一切妄想即是真心。」*438凡一念心起,當迴光返照,觀察所起的是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喜捨心等,這就是真心;所起的是顛倒心、執著心、嫉妒心、我慢心等,這就是妄心。所謂合理合情的善念,都是真心的作用;不合理合情的惡念,都是妄心的作用。

佛性是善美的,舉例慈悲、慚愧、清淨心都只能有限的說明內在佛性的殊勝美好。《華嚴經》云:「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正是體現善美的真如佛性的生命狀態。這包括以下八點:第一、不為「財」動;第二、不為「情」動;第三、不為「名」動;第四、不為「謗」動;第五、不為「苦」動;第六、不為「難」動;第七、不為「利」動;第八、不為「氣」動。我們應理解財、情、名、謗、苦、難、利、氣,都是緣起性空,把身心安住在「寂靜」的真如佛性之中,不為所動。

體認到善美的佛性,就可以從凡夫「苦惱」的世界進入聖賢「安樂」的境界。凡夫世間充滿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各種憂悲苦惱。如果我們能證悟真如佛性,就能與聖賢同登「禪悅法喜」的「安樂」世界。

(二)行為是善美的

善美的行為應融入日常生活。大師強調,佛法的善美應體現於日常實踐中,通過實踐來改善個人、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如慈悲、布施、持戒等,還包括感官所接觸到的美好體驗,如眼睛所見的美景、心靈感受到的和諧「眼睛所看、耳朵所聽、心裡所感受到的,都是美好的」。*439凡是能提升生命質量、促進人心向善的事物,都屬於善美的範疇。

在《佛法真義》中的〈六根〉*440篇章中,大師提供生活中實踐八正道的方法:人的眼、耳、鼻、舌、身、心等六根,每天接觸外界,攀緣外境,引誘我們造作惡業,因此,佛經形容六根如同六個盜賊,時時在竊取我們的功德法財,並以「心」為首腦,「心」是總司令,統領著六根,它叫眼睛看、耳朵聽、鼻子嗅、舌頭嚐、手腳做。為避免「六根」盲目造作,我們應修行六根。如何修行呢?

人體就像一部機器。其中,眼睛有如照相機。許多人用眼睛看別人的過錯,卻看不到自己的缺失,因此整天討厭這個、不滿那個。如果我們能「反觀自照」,看到自己的過失,這就是眼睛的修行。

耳朵就像收音機。俗話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若能歡喜接受勸諫,甚至「聞過則喜」,這就是耳朵的修行。

鼻子就像探測機。若能聞到聖賢道德的芬芳,這就是鼻子的修行。舌頭就像語言機和擴音器。「十惡業」裡,口就占了四項,因此我們要善護口業,要隱惡揚善,常說鼓舞別人的好話,自然能讓人感到歡喜,音聲也會嘹亮悅耳。舌頭應咀嚼真理,宣揚佛法,這就是舌頭的修行。身體是一個活動機,腳就像走路機。若能到寺院禪坐、禮拜,讓身體感受清淨,這就是身體的修行。

頭腦如司令部,心是總司令。若心中能想著:我要慈悲、我要公正、我要和平、我要助人,尤其能有「但願眾生得離苦,也為自己求安樂」之念,這就是心的修行。

修行不是只在口頭上的宣揚,更需要去實修實行。例如:眼不亂看,將逆境轉為成長的助緣;耳不亂聽,把是非閒話轉為改進的良言;口不亂說,用讚美激勵他人。若能六根實修,才是真正的人間正道修行。

從六根善美的修行中,可以了解「善美的」既是對道德與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實現人間佛教的重要方法,因此,「凡是善的、美的、好的,能昇華人生、超越人間的,就叫『人間佛教』」。*441善美的人生要從自己開始。例如,說話從一句善語開始;行動從一件善事開始,積累了這許多善美的「一」的因緣,還怕我們的未來沒有無限美好的果實嗎?*442

「善美的」指的是一切有益於他人與社會的行為與品德,通過布施、忍辱、智慧等菩薩行,善美的實踐不僅提升個人道德,更透過慈悲、智慧與利他行動,使世界變得更美好。「善美的」核心精神是建設人間淨土,讓眾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佛法的善與美。

(三)淨土是善美的

大師指出:「清淨善美的淨土是佛陀的世界。」*443他特別強調將淨土思想與人間佛教相結合,主張在人間也能建設「善美的淨土」。這個理想的淨土可以通過佛法的實踐來實現,使社會更加和諧、人人行善、道德提升。這不僅是未來的願景,也是當下可以實現的目標。透過利他、行善、淨化心靈,人人都可以成為創建人間淨土的一分子,讓現世變得更加美好。

在《維摩經》中,佛陀告訴寶積菩薩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舍利弗不解,請教佛陀:「諸佛菩薩的淨土都清淨無比,為什麼佛陀您所教化的娑婆世界,卻是如此的五濁惡世呢?」佛陀便示現自己如琉璃般清淨莊嚴的佛國淨土,並說:「天生的瞎子,從沒有看見過太陽、月亮,但是不能因此說沒有太陽與月亮。」因此,對於生活周遭的所有事物都要朝好處想,從正面想,不要往負面去否定別人,要以善美的心來知人、識人,如此我們看什麼都是好的、都是清淨的。*444

大師常引用「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比喻每個人都有自性之光,如果能掃除心地貪、瞋、癡煩惱的黑暗,開啟戒、定、慧之光,進而讓人也同處在光明之中,並效法佛陀放萬世之光,這人間即為光明善美的淨土了。*445如果我們能以慈心待人,肯為別人服務,別人也樂意和我們共事、相處,那麼每天就像身在天堂般快樂;如果自私自利,心中充滿嫉妒、瞋恚,別人也討厭與我們往來,整天活在埋怨的氣氛中,不就等於是地獄嗎?*446

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這首偈語強調我們的心如同一座充滿寶藏的靈山,蘊藏著無比豐富的資源,不知道開採自性的寶藏,反而捨本逐末,向外尋找寶物,這是非常可惜的。大師提倡信仰佛教者應以信仰來創造心中的「唯心淨土」。在唯心淨土裡,人人心中有佛,而且性淨意純,燠熱中可以安坐,苦難中也能自在。

人間佛教相信有「彌陀」、相信能生「淨土」,與「唯心」概念相輔相成。既然世界萬象是「唯心所現」,不論娑婆或極樂也都由心所造作。雖是「唯心」,必有西方;雖有西方,不出「唯心」。淨土是真正「唯心之淨土」,彌陀也是真正「自性之彌陀」。這體現「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真實究竟義。*447

綜上所述,大師認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十二個字是人間佛教最高理想。*448其內容涵蓋三皈五戒、四攝六度、四無量心、緣起中道、無常苦空、五停心觀、三十七道品等佛法教理,藉此提升人性的淨化與善美。體現人間佛教的核心價值,即契合佛法,又符合人類需求、淨化心靈、促進善美圓滿的人生境界。

「佛說的」是根據佛陀的教法來指引眾生,「人要的」滿足現實需求,「淨化的」淨化內心與行為,而「善美的」則推動社會的美好與和諧。大師多年來在全球推動人間佛教,旨在透過對佛法的理解與實踐,提升人間的幸福與快樂。大師認為:

人間佛教就是要從淨化心靈的根本之道做起,但也不是因此而偏廢物質方面的建設,而是要教人以智慧來運用財富,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從而建立富而好禮的人間淨土。所以我說人間佛教是佛說的,是人要的,是淨化的,是善美的。*449

李利安教授透過不同的歷史視角,回應大師對人間佛教的定義,「佛說的」是對接二千六百多年前的佛陀,回歸佛陀本懷;「人要的」是對應現代人的生活;「淨化的」是在三大語系佛教的會通中,回歸淨化人心的本位;「善美的」是面向人類文明的未來,引領人類的善美生活。

【附注】

 *432 星雲大師:〈第六 懺悔品〉,《星雲大師全集2.六祖壇經講話2》(增訂版),頁210。

*433 星雲大師:〈真實的自我.第二篇 性〉,《星雲大師全集43.佛教叢書1.教理1》(增訂版),頁273。

*434 星雲大師:〈將心比心〉,《星雲大師全集154.迷悟之間3 》(增訂版),頁159。

*435 星雲大師:〈慈悲〉,《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 》(增訂版),頁63-65。

*436 星雲大師:〈第七章 冥益〉,《星雲大師全集9.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增訂版),頁96。

*437 星雲大師:〈慚愧〉,《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 》(增訂版),頁157-158。

*438 星雲大師:〈真實的自我.第一篇 心〉,《星雲大師全集43.佛教叢書1.教理1》(增訂版),頁266。

*439 星雲大師:〈我要做什麼?〉,《星雲大師全集140.隨堂開示錄17》(增訂版),頁134。

*440 星雲大師:〈六根〉,《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 》(增訂版),頁248-250。

*441 星雲大師:〈對佛教團體的期望〉,《星雲大師全集127.隨堂開示錄4》(增訂版),頁118。

*442 星雲大師:〈一顆種子〉,《星雲大師全集156.迷悟之間5》,頁177。

*443 星雲大師:〈佛教的主觀與客觀.第四篇 一念三千〉,《星雲大師全集43.佛教叢書1.教理 1》(增訂版),頁248。

*444 星雲大師:〈《維摩詰經》的社會管理學.五、「心淨土淨」的社會管理〉,《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1》(增訂版),頁206。

*445 星雲大師:〈開光〉,《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46。

*446 星雲大師:〈天堂地獄在哪裡?〉,《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16。

*447 星雲大師:〈第五講 有關淨土的問題〉,《星雲大師全集13.談淨土法門》(增訂版),頁163。

*448 星雲大師:〈信仰正道〉,《星雲大師全集132.隨堂開示錄9》(增訂版),頁162。

*449 星雲大師:〈我推動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265。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