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119 三、「世界神明聯誼會」的構思、運作與效果

程恭讓教授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民間信仰思想研究〉指出,從大師一生弘法行程的思想記錄中,可提煉出其民間信仰思想的兩個方向:一是以「正信佛法」為本位,較多關注民間信仰的缺失與不足,對其積極面的意義和價值給予有限度的肯定;另一種是在肯定「正信佛教」地位的同時,更包容、觀照民間信仰對世道人心的正面作用。*161

為深入闡釋大師的民間信仰思想,本文將結合2015年大師撰寫的《貧僧有話要說・朝山神明聯誼會》一文,探討大師對人間佛教的民間信仰思想以及神明聯誼會成立的精神原則。

(一)合而不同的宗教觀

大師一生深受民間信仰影響,成長於民間信仰濃厚的家庭環境,大陸參學時處於「三教合流」的宗教形態,來台後又面臨「民間信仰混雜、神道盛行」的狀況。這些經歷促使他深入思考佛教正信與民間信仰的互動關係。

大師主張各宗教應「同中存異」,摒棄「異中求同」的觀念。在〈神明朝山聯誼會〉中,他明確表示,作為佛教徒並不排斥其他宗教。2000年在澳洲弘法時,面對參議員羅斯先生「世界上哪一個宗教最偉大」的提問,大師回應:「你歡喜的、你信仰的,他就是最偉大。」這體現出他尊重不同信仰的態度,強調信仰無需統一,人們應尊重彼此差異,各自信奉自己的宗教。

1989年,《聯合報》邀請大師與羅光主教在台北舉辦「跨越宇宙的心靈」座談辯論會。會前,羅光主教以「各說各的」概括宗教交流應有的態度,大師深受啟發,認為宗教間就該如此,各自表達、和平共處。這一事件展現出大師倡導宗教平等對話的理念,即各宗教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相互尊重。

在台北天主教公署的一次宗教聯誼團拜活動中,與會者多為各宗教領袖,眾人談及「三教一家」、「五教同源」。當時擔任主席的羅光主教請大師主講,大師悄悄詢問羅光主教,面對桌上城隍、媽祖、觀音、耶穌共存的情況能否禮拜,主教表示拜不下去。大師借此指出,宗教教主各不相同,不必強求統一,「同中存異」才是宗教相處之道,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親,不應混淆。同時,他也強調,各宗教雖教主、教義有別,但信徒可以互相往來、做朋友,和平共處,共同為國家社會造福。*162

依據宗教多元主義理論,不同宗教在社會中應平等共存,大師的宗教平等理念源於對佛陀的信仰。佛經記載,佛陀講經時天龍八部在旁聆聽護持,這有力證明了眾生平等理念,也表明各宗教神明應平等相待,不應區分高下。

大師對「宗教間不必爭誰大誰小」的理解,源自自身信仰歷程。他回憶在佛學院早課時,對「三世一切佛,阿彌陀第一」的說法曾深感疑惑,後來領悟到,在不同宗教場所,各信仰對象皆受尊崇:在念佛堂,阿彌陀佛第一;在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第一;在教堂,耶穌第一;在城隍廟,城隍爺第一。正如佛經所說「佛佛道同,光光無礙」,燈光同時亮起,互不干擾,信徒之間也不應因信仰差異而對立。*163

綜上所述,大師的觀點為宗教交流提供了新思惟,引導人們在宗教交流中尋找共通之處,而非強調分歧,有力促進了宗教間的對話與理解。在社會多元化與全球化加速的當下,文化和信仰交融頻繁。眾多研究報導指出,近十年來全球不同宗教間的交流活動愈發活躍,其增長趨勢明顯;同時,不同宗教信仰人數也日益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理解包容成為維護社會和諧的關鍵,大師的宗教觀正契合這一時代需求,為宗教和諧共處提供了重要指引。 

(二)以「聯誼」作為宗教和諧的基礎

1、佛教與民間信仰交流及包容理念的起源


在佛教的發展歷程中,佛陀與民間宗教、諸天神明之間存在著深厚的淵源。據大師在〈我與神明〉一文中所述,佛陀誕生時,阿私陀仙人便為其占相,預言其非凡未來;佛陀成道後,因深感佛法深奧,曾欲入涅槃,幸得梵王帝釋等諸天神明及天龍八部勸請,才應允住世弘法。佛陀的眾多弟子中,有許多人原本是民間宗教的領袖,例如大迦葉曾信奉婆羅門教,舍利弗和目犍連曾是懷疑論者,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三兄弟信奉拜火教,須跋陀羅更是在佛陀涅槃前皈依。大師指出,佛弟子中至少百分之八十是從其他宗教轉投佛陀門下,若沒有這些弟子協助弘法,佛教在印度難以迅速發展。由此可見,佛教自創立之初便與民間信仰相互交融,這種歷史淵源為大師倡導佛教尊重與包容民間信仰提供了依據。大師說:「我始終相信,唯有尊重與包容,佛教才會更有力量。」*164這一理念貫穿於他對宗教關係的思考與實踐。

這種深厚的歷史淵源,在大師的宗教理念與實踐中得到了傳承與發揚。基於對民間信仰的尊重,佛光山開山初期,曾有宮廟信徒聲稱受神明指示,要到佛光山大雄寶殿拜佛。他們有的白天前來,有的半夜到訪,且神明到來時神轎會上下搖晃起舞。當時香燈師對此有所不滿,向大師投訴。大師則責備香燈師:「人都可以拜佛,神明為什麼不可以拜佛呢?神明拜佛就是抬轎的人起舞,這有什麼奇怪?其實,人拜佛,有人拜佛的樣子,神拜佛,也有神拜佛的樣子,你何必要那麼計較呢?」*165大師以其寬廣胸懷,代表佛光山接納了神明,展現出佛教對民間信仰的尊重與包容。

這一事件充分彰顯了大師平等的理念,即佛教不應排斥民間信仰,而應以包容之心與民間信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正如山東大學教授陳堅所指出的,在佛經和歷史中都能找到神明拜佛的佐證,但若沒有大師這般充足的宗教寬容,如同有些宗教唯信一主而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宗教間便不可能實現和諧。*166倘若佛教也走上排他性的道路,就會失去佛法的根本精神,宗教間的和諧亦將無法達成。相比之下,一些排他性強的宗教,僅尊奉唯一的信仰,往往與其他宗教產生對立或衝突。在這樣的情形下,大師所宣導的包容態度,對於跨宗教理解與尊重而言顯得尤為關鍵。他的立場不僅為佛教在多元信仰社會中樹立了典範,也為整個宗教界的和平與和諧提供了重要啟示。

大師在〈我與神明〉中還強調:「人有佛性,神當然也有佛性」,已皈依三寶的弟子可以禮拜神明。

佛教徒雖不皈依諸天,也不應排斥神明,對於諸天護持佛法、護佑眾生的義舉,反而應該心存回饋,給予尊重禮敬,何況拜拜和皈依不同,拜神明是對朋友的尊重,皈依佛陀則是終身的信仰,何必容不下諸天神明呢?*167

大師指出,佛教的「皈依」與民間信仰的「拜拜」存在本質區別。「皈依」是一種終身的信仰,代表對佛教的認同;而「拜拜」則是一種暫時的恭敬,表達對神明的禮貌。由此可見,這種對神明的尊重並不與佛教的核心教義相衝突,反而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彰顯了佛教的包容精神與對多元文化的接納。

更重要的是,大師所宣導的人間佛教「並不是不承認神,也不是否認鬼的存在,只是各有各的世界」。*168此觀點體現出大師對神佛的明確區分,同時展現了佛弟子對其他神明信仰的廣大包容胸懷,表明佛教在追求淨化國土、世界和平的道路上,既不能排斥民間信仰,也不強求同化其他宗教。*169

2、世界神明聯誼會的構思與多元影響

談到世界神明聯誼會的緣起,可追溯至2011年12月。當時為慶祝佛陀紀念館落成,大師發起佛光山「佛祖巡境.全民平安」遶境台灣二十天活動。緊接著,佛館舉辦了為期八天的落成典禮系列活動。在2012年元旦當天活動圓滿之際,有許多宮廟主委受神明指示,特別組團前來慶祝佛館落成。有感於此,大師指示佛館每年舉辦神明聯誼會,提供一個宗教交流平台。

在民間信仰中,部分信徒習慣前往佛教寺廟道場朝山時,同時攜帶所供奉的神明一同前往,形成「人朝山,神也朝山」的特殊景象,大師覺得宗教間可以藉由朝山相互往來,這是很有意義的事。*170可以說,舉辦「神明聯誼會」是大師一生弘法過程,觀察時勢所積累的智慧。為進一步促進宗教和諧,2013年大師又提出,定於每年12月25日舉行「神明聯誼會」。

為什麼神明聯誼會要辦在十二月二十五日?這一天,在耶穌教說「聖誕節」,其實這個「聖誕節」,耶穌應該叫耶誕節,孔子就叫孔誕節,佛陀就是佛誕節,各有聖者啊!但是委屈了多少神明,祂們什麼時候有節日呢?所以我們就訂在十二月二十五日,讓所有的神明過聖誕節。*171

2014年,大師更倡議成立「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籌備會」,並向台灣內政部登記。2015年6月,中華傳統宗教總會正式成立,作為一個非營利性社會團體,大師將民間信仰納入「中華傳統宗教」範疇,為其確立了定位,該會的成立宗旨為:

第一、促進信仰人士之聯誼;

第二、推動各宗教友好往來;

第三、促進本土宗教之間的交流;

第四、所有會員遵守信仰,慈悲友愛,群世人民;

第五、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舉辦神明朝山聯誼會。
*172

長期以來,宗教一直扮演著淨化人心的角色。然而,神明散居各地,缺乏交流平台。因此,大師希望通過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的成立「和正信宮廟及信徒往來,達到宗教融和,社會和諧的功能」,*173以更大的力量淨化人心、穩定社會。

李向平教授指出,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的成立,旨在實現人間佛教「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等理念,並促進不同宗教團體之間的相互往來。儘管信仰不同,各宗教團體卻擁有共同的理念,即為淨化社會人心而努力。*174由此看來,這樣的跨宗教合作可以帶來正面影響,不僅能推動和諧社會的建立,還能讓宗教成為積極的社會力量。特別是在全球化與多元化的當代,這種和諧相處的理念顯得尤為重要。雖然各宗教有不同的教義和信仰實踐,但共同的願景如「淨化人心」和「促進和平」則提供了合作的基礎。這也體現了人間佛教的核心精神,即通過尊重每個眾生和促進社會和諧來實現人間淨土。

2016年,第七屆世界神明聯誼會榮獲「世界紀錄協會」認證,創下兩項世界紀錄:685間宮廟教堂、2188尊神尊共襄盛舉。*175第八屆(2017)世界神明聯誼會以「宗教交流國際化與和平對話」為主題,有來自兩岸三地、巴西、英國、法國、菲律賓、新加坡等地的七大宗教代表出席對話,再次打破世界紀錄,共有768家宮廟、3478尊神尊參加。*1762024年,第十四屆世界神明聯誼會第三次打破世界紀錄,來自美國、巴西、印度、馬來西亞、日本、菲律賓、澳門、台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多元宗教團體齊聚一堂,共計962家宮廟、3853尊神明參加,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日本神道教、印度教、美國傳統宗教等七大宗教代表共同簽署「祥和歡喜,為世界祈和平」宣言,*177此盛會充分體現了「神佛一家親、宗教無國界」的精神。總之,世界紀錄協會的認證不僅是一種榮耀,更是一種國際認可,將宗教交流推向全球舞台,展示了中華文化的軟實力。宗教團體數量以及神尊數量連續三次打破世界紀錄,彰顯了宗教信仰的多元性與普遍性,體現出宗教團結力量的增長,也證明該聯誼會具有實質影響力。

木柵指南宮董事長高超文引用「虎溪三笑」的典故闡釋了儒、釋、道三教的包容共存,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包容精神。無論是道教還是儒家思想,宗教融和象徵著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因大師的願力,使各地宮廟凝聚共識,促成宗教交流,推動社會和諧與和平」。*178高超文居士的闡釋進一步深化了活動的文化意涵,強調了儒釋道三教的共生精神。這些成就不僅是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智慧,也是社會文化的典範,為推動人類和平與對話做出了重要貢獻。

短短十幾年,神明聯誼會已受到政界、宗教界、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肯定,充分彰顯了其獨特的價值和深遠的影響力。也實現了大師的理想,神明聯誼會是人與人、人與神、神與神的對話、跨宗教跨種族的對話。

對於「世界神明聯誼會」大師有很深的期望,他說:

現在聯合國發出聲音說,台灣宗教這麼多,都沒有鬥爭,相互來往,真是一個民主先進的地方。台灣「美麗寶島」的稱謂,也不是浪得虛名,從宗教聯誼上,可以昭告世界,在我們的台灣,大家在宗教裡團結,友誼交流,真是可以成為世界的範本。*179

大師將「世界神明聯誼會」定位為「世界的範本」,期望其成為促進宗教和諧、增進人類福祉的重要平台。自2012年首屆舉辦以來,世界神明聯誼會的規模不斷擴大,影響力日益深遠,已從台灣拓展至兩岸三地,乃至全球各地。中華傳統宗教總會通過組織神明聯誼會,促進正信宮廟及信徒之間的交流,有效推動了宗教融和、社會和諧。

依大師的目標,神明聯誼會以「宗教性的聯誼活動」呈現,其表現內涵為「文化的、藝術的、教育的、美學的、生活的、宗教的經典盛會」,*180希望能「成為國家社會展現多元文化、宗教融和的寶貴資產」。*181主辦單位亦期許「神明聯誼會不只是台灣觀光文化與民俗重要慶典,也是全球華人重要的交流平台」。*182

台灣作為一個文化多元的社會,擁有豐富且獨特的宗教與民俗傳統。將這些慶典活動推向國際舞台,不僅能讓更多海外華人以及全球各地的大眾了解並欣賞台灣的文化與宗教特色,更能彰顯台灣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這樣的努力有助於增強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文化軟實力,並使台灣的宗教文化在華人社群中獲得更廣泛的認同與影響力。這不僅展現了大師卓越的遠見,也突顯了他推動台灣文化走向世界的深遠目標。

綜上所述,大師舉辦的「世界神明聯誼會」具有以下鮮明特點:

1、由最初的神明聯誼擴大為宗教聯誼,促進不同宗教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2、參與的宗教團體和神明數量及信徒數量逐年增加,影響力不斷擴大。

3、體現了大師人間佛教的正信理念,倡導宗教平等、尊重與包容。

4、具有促進宗教和諧、淨化人心、穩定社會的重要意義。

(三)從「神明聯誼會」看星雲大師「正信」理論要旨

大師的信仰觀始終以「正信」為依歸,他一生致力於弘揚佛法,推動人間佛教,並積極處理民間信仰問題,秉持包容和團結的態度,長期推動各民間宗教神明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淨化和提升民間信仰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大師指出,所有民間信仰、宗教信仰,包括佛教信仰,其核心皆源於「自心」。並主張各宗教之間,「教主不必相同」,「教義不必相同」,但教徒之間可以相互往來,彼此做朋友,相互尊重和友好的對話。「我有一個心願,就是有一個像神明聯誼會這樣的場所,是大家所共有的」。*183大師提出,現今正值「無國界」的時代,更需要強調「天下一家」的理念。若我們仍然固守著地域觀念,只會導致矛盾和增加種族對立。他認為,只有「泯除分別,不分彼此,不相阻礙,如重重無礙的燈光,同體共生,社會才會和諧」。*184

基於上述理念,大師的「天下一家」理念回應了當前全球化背景下對於多元文化共融的需求。在多元文化和不同族群共存的現實中,如何減少宗教與種族間的對立,如何以包容的態度來對待彼此的不同,透過互相尊重和理解,才得以建構一個和諧共生的社會,使人心如燈光般重重無礙,共享和平與繁榮的未來。

在這些理論指引下,「世界神明聯誼會」成立的宗旨,一是為了「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增進對人類福祉、眾生平等的追求」,二是為了表達「各宗教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包容」,「期以增進社會和諧,進而達到世界和平的目標」。故大師一再強調,宗教信仰之間應當和平共存,「我們不必以心中認定的『本尊』,去排斥別人的信仰,宗教之間相互融和,和平共存,才能不失其追求真善美的本質」。*185這一觀點揭示了一個關鍵:信仰的多樣性不應該成為彼此對立的理由,而應該視為理解和尊重的契機。正如大師所言,宗教之間的融和,不僅能夠消弭偏見與仇恨,更能讓各宗教的信仰者在和諧中共同追求生命的真善美。

正是因為秉持這樣的宗旨,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李明書認為,神明聯誼會所產生的價值:「一方面,是讓每個人持守自己堅信的意義與價值,不受不好的外力干擾與汙染;另一方面,能接納不同的思想與信仰,理解他人何以也同樣具有堅定不移的心志,而不強求他人改信自己的宗教。」*186接納不同思想信仰的理解,他人不僅可以看到各自的信仰在堅守信念上的共通點,更可以培養出一種宗教間的同理心。這種相互理解和不強求的理念,對於建設一個更和諧的社會具有深遠意義。由此而論,神明聯誼會雖然是以佛光山的名義發出邀請,提供場地讓不同的宗教參與,但這個活動所展現的尊重與包容,是要讓每個人從本心去堅定自己的信仰。

基於對宗教交流如此深刻的理解,關於佛教的正信與民間信仰良性互動的思想立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邱永輝觀察:「對於民間信仰與一般宗教信仰的共通性的發掘,星雲大師超越了佛教本位的立場,從一般人類信仰實踐的角度,更加客觀地考量了一切民間信仰及宗教信仰的本質。」*187此觀點的評價,揭示了大師對宗教多樣性的深刻理解與開放態度。這種超越宗教本位的立場,顯示了大師對全人類信仰實踐的尊重,尤其是對民間信仰的尊重與理解。

大師的這一理念不僅限於理論層面的思考,更體現在實踐層面。例如,在人間佛教的實踐中,大師提倡開放式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各宗教信仰之間的相互尊重與理解。這樣的立場不僅豐富了佛教的內涵,也為佛教與其他宗教及民間信仰的對話提供了積極的模式,推動了佛教與其他信仰間的共存與互動,展現和諧與共生的宗教觀,所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因此,大師對宗教信仰本質的深刻洞察及對民間信仰的尊重,無疑為佛教帶來了更深層次的自我反思,也推動了宗教間共生共存共榮的和諧往來,這不僅是宗教理論上的突破,更是宗教實踐上的智慧表現。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在〈「世界神明聯誼會」緣起與發展紀實〉提到:

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的幹部,大多是從宮廟轉而信仰佛教,對宮廟文化及佛教有較深的認識,以交朋友的心態走出去拜訪宮廟,宮廟從排斥、懷疑到歡喜、接受,開始參加佛光山的活動,請法師到宮廟帶領讀書會,也有加入佛光會、參加短期出家、就讀佛學院,到佛光山道場做義工。*188

從如常法師的敘述,我們更清楚地看到神明聯誼會對宗教交流聯誼所產生的正向影響。雖然大師發起的神明聯誼會名為「神明聯誼」,但實際上更像是信徒間互相交流的平台。透過這種交流的過程,每個參與者都有機會得到提升和成長。

綜上所述,正如邱永輝研究員觀察,大師人間佛教的「正信」理論:「一、正信的本質是自心自性;二、正信的態度是尊重包容和交流往來;三、正信的方向是追求真善美和世界和平。」*189大師對於信仰,已經不僅停留在佛教的信仰、個人的信仰,而是立基於全人類信仰的高度建立所謂「正信」:信仰自心、尊重包容、交流往來,共同努力實踐推動真善美的人間社會和世界和平。大師為各宗教在現代社會中的定位提供了正向引導,不僅提升了民間信仰的素質,更為整個宗教界注入了一種追求美好、促進和平的正能量。

小結

大師的民間信仰本質論核心,在於其強調民間信仰作為民眾精神文化的重要部分,應得到尊重與理解。其理論認識到民間信仰與佛教雖存在差異,但並非全然對立,二者在滿足人們精神需求、提供道德規範等方面有著共通之處。

在處理佛教與民間信仰關係方面,這一理論倡導佛教應秉持包容與積極引導的態度,摒棄排斥與輕視,如大師反對過度「護佛排神」,主張「神佛同在」,為二者的和諧共生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向。

從宗教教義角度看,佛教強調眾生平等,此理念延伸至宗教間關係,即為「宗教平等」。大師秉持這一信念,認為無論是佛教、道教、基督教還是其他宗教,其信仰核心皆具有神聖性,應得到同等的尊重與認可。因此,聯誼會的構思基於承認各宗教獨特價值的基礎上,宣導平等對話與交流。

在運作方面,神明聯誼會組織架構的建構,具有高度包容性,各宗教團體享有平等代表權與發言權。如中華傳統宗教聯合總會由各宗教代表組成,負責決策與活動安排,即考慮不同宗教的習俗和信仰特點,制定出既能體現各宗教特色又能促進交流互動的活動方案,讓參與者在了解不同宗教的過程中增進尊重與理解。

活動安排上,聯誼會創造互動機會,使不同宗教信徒能親身參與並感受其他宗教的魅力。例如,組織宗教儀式觀摩活動,讓參與者在尊重各宗教儀式規範的前提下,近距離觀察其他宗教的儀式過程,從而增進對不同宗教信仰表達方式的理解。這種直觀的體驗有助於打破因陌生而產生的誤解與偏見,為宗教和諧奠定基礎。

在交流互動中,聯誼會促使各宗教信徒互相分享自身的信仰和宗教體驗,及宗教對個人生活和價值觀的影響,令參與者能夠理解其他宗教信徒信仰背後共同的精神追求,這一過程強化了彼此之間的聯繫與信任。

從規模上看,聯誼會吸引了愈來愈多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宗教的團體和個人參與,這表明其理念和活動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眾多宗教聚集一堂,本身就是宗教平等理念的生動體現。各宗教在聯誼會中平等展示自身,共同參與各項活動,這一現象打破了傳統宗教界限,促進宗教間的相互接納。各宗教團體帶來特色宗教文化展示,如莊嚴儀式表演,讓參與者直觀地感受不同宗教的魅力與價值。這種展示並非是一種競爭,而是在平等的舞台上進行的文化交流與分享,使得每一個宗教都能在尊重與被尊重的氛圍中,展現其獨特之處,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與欣賞。

在社會影響方面,聯誼會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引發了人們對宗教和諧話題的深入思考。媒體對聯誼會的廣泛報導,讓更多人了解到不同宗教可以和平共處、相互合作的實例,為社會樹立了宗教和諧的典範。這有助於改變一些人對宗教關係的片面看法,重新審視宗教的社會作用以及宗教間和諧共處的可能性。這種觀念的轉變在社會層面上逐漸蔓延,有助於減少因宗教差異而引發的衝突與誤解,促進社會的穩定與團結。

對於各宗教內部而言,聯誼會為各宗教提供了一個反思與成長的機會。在與其他宗教的交流互動中,各宗教能夠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方向,吸取其他宗教的優秀元素進而完善與發展。比如,一些宗教在了解到其他宗教在社區服務方面的積極做法後,開始反思自身在社會公益領域的不足,並借鑑經驗開展更多的慈善活動,增強宗教對社會的積極影響力。同時,宗教神職人員和信徒之間的交流也促使他們更加深入地思考宗教在保持自身信仰特色的基礎上,探索如何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使宗教在當代社會中展現新生力。

足以見得,聯誼會取得的顯著效果,充分反映了其在踐行宗教平等理念和促進宗教和諧方面的積極意義。

【附注】

*161 參見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民間信仰思想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下)》,頁112-127。

*162 參見星雲大師:〈神明朝山聯誼會〉,《星雲大師全集250.貧僧有話要說1》(增訂版),頁293-295。

*163 參見星雲大師:〈十七說‧神明朝山聯誼會〉,《星雲大師全集250.貧僧有話要說1》(增訂版),頁298。

*164 星雲大師:〈媽祖,台灣的觀世音〉,《星雲大師全集200.合掌人生1》(增訂版),頁324。

*165 星雲大師:〈十七說.神明朝山聯誼會〉,《星雲大師全集250.貧僧有話要說1》(增訂版),頁298。

*166 參見陳堅:〈神明朝山,宗教和諧──讀星雲大師的《神明朝山聯誼會》〉,《佛館論文》。

*167 星雲大師:〈我與神明〉,《星雲大師全集241.百年佛緣4.社緣篇2》(增訂版),頁61。

*168 星雲大師:〈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星雲大師全集37.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2》(增訂版),頁256。

*169 參見李聖俊:〈眾生平等,法界融和──「世界神明聯誼會」的精神內蘊與實行意義〉,收入《宗教融和: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論文集》,頁92-93。

*170 參見星雲大師:〈朝山禮佛〉,《星雲大師全集86.僧事百講4 》(增訂版),頁86。

*171 星雲大師:〈十二月廿五日世界神明聯誼會〉,《星雲大師全集151.隨堂開示錄28.各類致詞4》(增訂版),頁115。

*172 如常法師:〈「世界神明聯誼會」緣起與發展紀實〉,收入《宗教融和: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論文集》,頁14。

*173 星雲大師:〈十七說‧神明朝山聯誼會〉,《星雲大師全集250.貧僧有話要說1》(增訂版),頁301-302。

*174 參見李向平:〈從神明聯誼儀式到人間交往秩序──佛光山神明聯誼會的社會象徵〉,收入《宗教融和: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論文集》,頁35。

*175 參見佛陀紀念館:〈宗教聯誼會 12月25日認證世界紀錄〉,人間通訊社,2016年12月24日。

*176 參見羅智華:〈2018世界神明聯誼會再度刷新世界紀錄 締造「全球第一」里程碑〉,人間通訊社,2018年12月25 日。

*177 參見江俊亮:〈〔2024世界神明聯誼會〕3度破世界紀錄〉,人間通訊社,2024年12月25日。

*178 參見邱錦清、邱雅芳:〈中華傳統宗教總會 宗教交流促和諧〉,《人間福報》,2024年5月28日。

*179 星雲大師:〈十七說.神明朝山聯誼會〉,《星雲大師全集250.貧僧有話要說1》(增訂版),頁301。

*180 參見〈世界神明聯誼會〉,Google藝術與文化。

*181 同註179,頁302。

*182 陳嘉隆主編:《2015世界神明朝山聯誼會專刊》,高雄:中華傳統宗教總會,2015年,頁7。

*183 參見李祖翔:〈「世界神明聯誼會」共尊共享共榮 與世界廣結善緣〉,《人間福報》,2018年12月26日。

*184 星雲大師:〈健全的思想〉,《星雲大師全集186.星雲法語9》(增訂版),頁10。

*185 星雲大師:〈我與神明〉,《星雲大師全集241.百年佛緣4.社緣篇2》(增訂版),頁77-78。

*186 李明書:〈從儒佛會通看「世界神明聯誼會」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亞洲學報》第39期,2019年12月,頁12。

*187 邱永輝:〈當佛陀約會神明──「2015世界神明朝山聯誼會」觀察思考〉,《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頁173。

*188 如常法師:〈「世界神明聯誼會」緣起與發展紀實〉,收入《宗教融和: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論文集》,頁19。

*189 同註187,頁172-175。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