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292 前言

自十九世紀以降,人類社會邁向現代化的歷史轉折點,歐洲工業革命促成技術與經濟大躍進,如英國成為當世紀的大國,因此掀起了全球性的文化與社會變遷,包括科學、法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各領域的現代化。讓政治保守、思想陳舊、封建意識的國家覺醒,推動現代化的革新運動,如明治維新促使日本成為現代化的國家。直至二十世紀追求現代化、完成現代化,已是全球的運動,是時代潮流的趨勢。

而佛教處在時代的洪流裡,當然也是無法避免現代化的課題,佛教何以需要現代化?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表示:

佛教在中國經過二千多年的發展,從東漢明帝傳入、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各家爭鳴,到隋唐的人間佛教思想百花齊放。在歷代祖師的辛勤播種耕耘,在家弟子熱心護法下,使得佛教關懷現實人生的教義普遍宣傳,將佛陀重視民間疾苦的善行發揚光大。但法久則生弊,在歷史的長河裡,難免有一些賢愚不等、龍蛇混雜的現象。*1

所謂「法久則生弊」,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歷經漢魏東晉南北朝的譯經時期,以及隋唐的八宗成立,大放光彩,期間亦蒙受多次的法難,如「三武一宗」等  ,然由於歷代高僧大德的捨命為教,才能法輪常轉,佛日增輝。到了元明皇朝時期,以喇嘛教為國教,王室不從心靈上去淨化,宮廷密教成為縱欲享樂,因此道德信仰式微,佛教受到致命的打擊,就逐漸衰微下來。

及至明清以降,受到帝王的政治壓迫,把佛教僧侶從都市驅趕到山林,遠離群眾,自此以後,佛教一蹶不振,形成消極避世的「山林佛教」,僧團本身尋找其他的方法維生,漸漸淪為「經懺佛教」、「死人佛教」,以致不能真正發揮寺院教化的功能;或者不重視人間家庭的信仰,也不重視人間社會的淨化,只在理論上玄談;或者消極的講解佛法,不從積極上去宣揚;或只想出世的了生脫死,不願積極入世去服務大眾。此外,又有附佛外道、假傳佛意者,讓傳統佛教蒙上迷信的色彩,如看時辰、看風水、看地理、抽籤、卜卦等,也給佛教帶來極為沉重的包袱和弊病。

到了民初,戰亂頻仍,又有政府官員、知識分子主張用廟產興學,引起各地土豪劣紳假興學之名,公然併吞寺田,僧尼被迫還俗等,而當時佛教界竟無力維護自身權益。值此教運危急之秋,幸有太虛大師等力挽狂瀾,提出佛教事業的改革,推動中國佛教現代化的運動,許多僧青年來響應,但因教界保守、閉塞、積弊太深而功敗垂成;然而,對日後中國佛教的振興,卻深具潛移默化的影響。

對於中國佛教的衰微,大師歸納十大原因:1、本土宗教排擠,專制帝王毀佛;2、佛教蓬勃發展,引來皇朝不安;3、佛教走入山林,消極脫離社會;4、弘講談玄說妙,不重人文關懷;5、經懺密教鼎盛,道德信仰墮落;6、提倡神鬼信仰,殃及人間佛教; 7、外道邪教猖獗,混淆佛教真相;8、宋明理學興起,代替佛教信仰;9、西方文化影響,佛教無力抗拒;10、藏經繁多深奧,讀者望之卻步。*2

因此,佛教要革新以適應新的時代,必須要處理佛教歷史所留下來的十大困境,才能迎向現代社會,可說是一件相當艱鉅的工程,誠如程恭讓教授所言:

作為一個古老的宗教,佛教曾經在亞洲長期踐行救贖的歷史使命,然而在人類社會邁入現代化的發展階段,佛教突然面臨一場歷史的大考:究竟是與時俱進,實現現代化的歷史轉型,繼續為現代化發展階段的人類提供解脫與救贖之道,還是拒絕時代的召喚,落後於時代前進的步伐,最終遭到淘汰出局的命運?這是近代以來所有的佛教團體,所有嚴肅的佛教學人,所有理性的佛教徒,都必須認真面對並予以嚴肅思考的嚴峻課題。實現佛教的現代化,不僅要推動佛教基本價值與現代社會基本價值的對接和呼應,還要實現佛教存在及發展體制機制上的根本轉換,所以是一個非常巨大及非常繁難的系統工程。尤其是漢傳佛教依附、制約於一個自身長期糾結於「傳統」與「現代」的矛盾、經濟社會發展相對嚴重落後的社會歷史現實環境,所以其實現代化轉型所面臨的新舊觀念的衝突尤其激烈,各種內在外在的挑戰也就尤其嚴峻。*3 

面對佛教歷史的包袱、弊習與挑戰,大師自青少年時代即開始醞釀,希望能為山林遁世的佛教,為保守閉塞、垂垂老矣的佛教,找出一條新的道路方向。如1946年,在學僧時代即參加太虛大師所舉辦的「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翌年,中國佛教會在南京舉行會員大會,大師即竭力爭取以青年代表參與會議,就希望能為佛教的復興盡一點棉薄之力。乃至1949年來到台灣,輾轉至宜蘭弘法,以歌唱等現代化方式接引青年,帶著青年騎著腳踏車到鄉村布教等等。因此在籌建佛光山之初,即立下未來所要發展的目標,大師表示:「因應時代的趨勢,佛教一定要走向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甚至國際化、科技化。唯有讓佛教深入家庭、社會、人心,才能與生活結合,成為人生需要的佛教。如此,佛教才會有前途!佛教一定要與時代結合,要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它才有存在的價值,否則一定會遭到社會的淘汰。」*4 大師的願力,讓佛光山承擔佛教現代化轉型的責任。

時值新舊時代的交替,社會正在進行現代化的轉型,星雲大師是如何重新估定傳統佛教的價值,注入現代意義,以化解西方理性帶來對古老佛教的衝擊?又如何掌握時代的脈動,將佛教推向現代化的新紀元?本文擬從四個方面述說:其一、以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思想的形成,說明學僧時代的大師與時俱進的思想;其二、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現代化理念的思想方法,說明大師對於老邁的佛教如何重新估定價值,調整向前邁進的腳步;其三、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現代化理論的思想內涵,說明大師如何讓傳統佛教與現代理性對話,又能超越現代性;其四、略舉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現代化的重要實踐事例。

【附注】

*1 星雲大師:〈第四章 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288。

*2 參閱星雲大師:〈第四章 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288-307。

*3 程恭讓:〈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期,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6年3月,頁44-45。

*4 星雲大師:〈1968年新春告白〉,《星雲大師全集318.佛光山新春告白1》(增訂版),頁49。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