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377 四、〈現代的道場〉──現代化道場的發展方向
過去有些寺院都是大門深鎖,不與社會接觸,出家人在叢林古剎裡,過著青燈伴古佛的清修生活。但是在當今時代,這樣的修行方式已無法因應社會的發展。因此,寺院應該重新調整步伐,適度地開放,建設新的風貌,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要如何建設現代化道場的新風貌,大師提出「傳統與現代融和」等四個方針,作為發展方向,以擴大道場的功能。此處大師所謂「傳統的佛教」,並非是迷信化、鬼神化等附佛外道的佛教,而是回歸佛教傳統的教義、原始的戒律等理性化的傳統佛教。
1929年,胡適對中國現代化的方向,曾提出「全盤西化」的論調,在當時引起很大爭議。對於全盤接收、全盤西化,大師也認為是盲從*145。因此提出現代化佛教是「傳統與現代融和」的觀點,可說對胡適的論調也重新估定價值,大師表示:「我一直在根據傳統的聖言量來發展現代的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傳統與現代融和。太傳統,不能為人接受;太現代化,沒有傳統,就失去了佛法的根據,不是佛法。」*146 這可說是超越了現代理性與傳統無法溝通的困境,是佛教現代化能成功的關鍵原因之一。
(一)傳統與現代融和
傳統叢林有著早晚課誦、鐘板號令、禪修念佛與法會等修持特色,現代的寺院,除此之外,更具有現代化的設備,如千人用餐的齋堂、寬敞的會議室、講說的經堂、方便的視聽室等等,針對不同根機的眾生,給予契理契機的接引因緣。結合寺院傳統的特色與現代化的功能,發揮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的力量更大。*147
佛教,如果把它分為傳統的、現代的,傳統的佛教發源於印度,但隨著時空推移,在流傳、發展的過程中,因應各國的地理環境、氣候、文化、風俗、習慣不同,而形成當地本土化的佛教。傳統佛教早已不復佛陀時代了,因此不能再固守傳統,抱殘守缺,而是要順應現代的社會、現代的文明與思潮,開展出適應現代人需要的佛教。而現代化的人間佛教,雖然積極走上現代化,但並不是完全否定傳統,而是要把傳統與現代加以融和,將過去諸佛菩薩和高僧大德的教化,以現代人熟悉、樂意接受的方式,揭櫫於大眾。*148
傳統與現代融和的原則為何?大師表示:
傳統佛教的佛法義理,諸如緣起、中道、無常、因果等,這是人生的真理,從釋迦牟尼佛宣說至今未曾更改,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但是佛教隨著時空的推移,有些儀式、規矩、制度,都需要隨著時代而進步。所以我曾提出「教義是傳統的,方法是現代的;思想是出世的,事業是入世的;生活是保守的,弘法是進步的;戒律是原始的,對社會入世是現代的」,以此做為傳統與現代融和的原則。*149
大師對於傳統的教義、出世的思想、保守的生活、原始的戒律,透過「內在」的轉化,然後提出適應現代社會裡生存和發展的現代方法、入世的事業、進步的弘法方式、對社會入世關懷。傳統的不是完全對或不對,現代的也不是全然好與不好,若能將前人智慧經驗的傳統,配合現代潮流的發展,彼此融和,才能為世人所需要。
以建築而言,過去寺院的功能,就只有一個大雄寶殿,所有度眾的工作都交給佛祖,或者有寺院除正殿為佛座以外,其他的廳堂,大都用來供奉祿位等,這都不足為佛教擔當現代化的任務。大師表示,現代化的寺院建築,其硬體設備能配合現代弘法的需求,應該具有現代化的教室、講堂、會議廳、抄經堂、禮懺堂、談話室、圖書館、視聽中心、文物陳列館、美術館、滴水坊、法物流通中心、停車場,甚至有研究室、電腦教室等設施。讓想要抄經、讀書的,有抄經堂、閱覽室;喜歡禪修、念佛的,有禪堂、念佛堂;想聽經聞法的,有講堂、教室;歡喜素齋的,有滴水坊等。因為寺院的建築設備現代化,才能接引現代化的信徒。
例如佛光山的雲居樓是整棟鋼骨結構的建築,一、二樓空間沒有一根梁柱,具有齋堂、講堂、會議室、寮房等功能,其一樓大齋堂可容三千人過堂,佛光山兩序大眾每日在此依循傳統的過堂儀規,乃至來山進修的信徒,從聽經、用齋、掛單、禮佛拜懺、經行跑香及研習會議,都能在這一棟大樓內進行,即是傳統與現代融和的最佳體現。
因此,傳統與現代的融和,是現代化佛教的特徵,佛教的真理是永恆不變的,但傳教的方式可隨著時代發展而改變,例如集會的改良、共修的改良、多元化的活動等,將古老的弘法模式,改良成為現代人可以接受的型態。無論是傳統佛教或現代佛教,都是佛陀的法音宣流,都是要示教利喜,都是希望把傳統的佛教融入到現代人的生活中。
(二)僧眾與信眾共有
過去的寺院道場都是出家人所有,過去的佛教,也主要靠出家人來弘揚發展。時至今日,佛教已經傳播到全球五大洲,僅憑少數出家人的努力,顯然不足;尤其隨著教育的普及,在家眾中,才學豐富者也不在少數。因此,現代化的寺院道場,在一個教主佛陀的感召之下,寺院道場為僧信二眾共有,彼此敞開心胸,相互融和幫助;在一個人間佛教的信仰之下動員,彼此尊重包容,共同發揮弘化的力量。*150
傳統佛教寺廟是出家人的,不是在家信徒的,在家人只能來寺廟拜拜,拜完就走了,但佛教主要是靠在家信徒的護持。大師的理念:寺廟不完全是出家眾的,而是四眾弟子共有,信眾出錢出力護持,應該要和出家眾共有,因此信眾要商借道場辦理喜喪婚慶、帶客人來吃素菜、飲茶、談話等,他們都應該有份。如果將佛教和寺院視為僧眾所有,慢慢地就會失去信眾,失去力量。*151
傳統佛教批評「白衣上座,末法來臨」,因此在佛教界,在家信眾縱使學佛幾十年,儘管學問、道德、佛法足以為人師表,但他永遠都是三寶「弟子」,從來不敢以「老師」自居。但是在全世界,出家眾畢竟是少數,又如何將佛法弘揚至五大洲?因此大師的理念,假如能把信徒都提升做老師,即能到全世界弘法,佛化全球必然有望。*152
大師提出現代化佛教,是僧眾與信眾共有的,因此在國際佛光會的章程中,經過考核通過的在家信徒,可以擔任檀講師、檀教師,唯有讓在家眾參與傳教的行列,授給他們傳教的權利,佛法才能普遍弘傳。此外大師也主張,佛教寺院的住持、法務都要是出家人,外事當家、總務可以讓資深的信徒參與,有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互助尊重、團結,僧信共同來光大佛教。
(三)修持與慧解並重
現代的寺院道場,有著行解並重的功能,所謂「行在禪淨雙修,解在一切佛法」。除了禪堂、念佛、禮懺、法會等共修課程,讓身心達到安定、淨化之效,並有講經說法,以增進慧解,消除煩惱。此外,也舉辦各種社教課程、活動,從自利利他中,福慧雙修、知行合一。*153
修學佛法,需要解行並重,若只是在慧解上著力,修持上沒有實證,所謂的慧解也不過是知識,不能獲得信仰上的真正利益;但只重行門,不重慧解,盲修瞎練,容易走火入魔。學佛的人,必須解行並重,有了慧解,才能自覺;透過行佛,才能覺他。過去傳統寺院將共修法會只局限在念佛、法會,不講究讀書,也不講述佛法,讓慧解慢慢消失。叢林有些出家眾,在修行上都很相當,但慧解還需向上一著,尤其對當代社會知識應以開放態度學習,才能讓佛教走出去。
因此,大師提出現代化道場,要修行與慧解並重,現代的共修法會,不單只是以念佛、禪修、法會的形式進行,應運現在社會發展,要開創出多元化的方式,如佛學講座、座談會、素齋談禪、讀書會、都市佛學院等各種共修活動;乃至舉辦短期出家修道會,讓在家信眾有機會體驗僧團生活;此外寒暑假可舉辦大專青年佛學營、兒童夏(冬)令營、童軍團、教師禪學營、生命營等等,以接引不同階層人士。能福慧共修,才能讓寺院成為人生的加油站。
(四)佛教與藝文合一
傳統寺院本來就具有藝文之美,雕梁畫棟、歌唄讚詠、詩書畫作等,都給予眾生有著不同的心靈感受。現代化的寺院道場,更是重視藝文的內涵,其舉辦各種文學、心理、藝術等講座,各種講習會、讀書會、研習營,並設有滴水坊、陳列館、展覽館、寶藏館、美術館等,可以說,讓佛教與藝文結合外,更展現寺院多元化的功能。*154
自古以來,佛教有很豐富的文化寶藏,尤其佛教的雕塑、繪畫、書法、音樂、建築等,都是人類共有的財產。寺院中的佛像雕刻、繪畫,乃至寺院建築本身,都充滿了藝文氣息與藝術之美,儼然是座藝術中心,有助於陶冶性情,提升性靈。
大師提出佛教與藝文合一,作為現代化道場的發展方向之一,以破除在民國初年新文化運動中蔡元培先生喊出「以美育代替宗教」。大師表示,美學是美學、宗教是宗教,宗教可以包括美學,美學不能包括整個宗教。*155 因此佛教除了要現代化,還要重視文化、藝術、音樂等。在文化方面,以白話文、詩歌、小說、散文、童話、寓言故事,乃至〈八相成道圖〉、《維摩經》變文等,都可以弘傳佛法,讓一般人容易接受。在音樂方面,可用梵音樂曲來詮釋佛教的寂靜之美,或以說唱俗講方式來弘揚佛法,或用現代化的佛教聖歌來宣揚教義,乃至以音樂劇方式來推動佛教,以音聲作佛事,不受時空、環境及語言的限制,更能達成弘揚佛法的任務。在美術方面,可成立佛教文物館、美術館等,舉辦藝術講座等,藉由藝術、文化,帶動佛法的弘傳,淨化人心。也可將禪與茶的智慧巧妙的結合,透過品茶談禪,體悟佛法,接引不同根機的眾生。
佛教與藝文合一,以佛教為體,藝文為用,使弘法多元化,才能給人歡喜,給人希望,帶來心靈的淨化、和諧與安詳。
以上,現代化道場發展的基調,是傳統與現代融和,傳統佛教的佛法義理是永恆不變的,但弘法的方式可隨著時代發展而更多元,讓現代化佛教亙古又彌新;僧眾與信眾共有,如人之兩臂,不可偏廢,共同推動佛教現代化的法輪;以修持與慧解並重,才是真正地從人道走向圓滿佛道的修行方法;佛教與藝文合一,高深的佛法透過藝文的傳媒,以達三根普被的效果。讓現代化道場能成為人生的加油站、學校、百貨公司,以淨化人的心靈,昇華人的品德。
此處雖然分四點說明,但其他三點也都不離傳統與現代融和的精神,它是傳統與現代融和運作的不同面向,其根本就是繼承如來一代時教及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又革除傳統保守、閉塞、退縮、僵化的包袱;對不合時宜的制度重新估定,制定新的叢林規約,以制度領導;其度眾方法隨著時代一起進步,積極走向現代化,開創出適應時代的新佛教,成為現代人心的歸趣與精神寄託。此特色讓現代人能歡喜接受,也讓保守傳統的佛教徒漸漸認同,進而跟上腳步,讓佛教現代化能順利發展。
總觀上述,大師以「現代理性的態度」,將不屬佛教的葛藤蔓結剷除,對傳統佛教重新估定,有系統的建立佛教現代化理論:首先為現代化佛教定位,是合理的,不是邪見的;是實有的,不是玄想的;是現世的,不是未來的;是正信的,不是迷信的;是進步的,不是保守的;是道德的,不是神奇的。將歷來對佛教的誤解謬見清除,恢復佛陀本懷的原貌,說明佛教本來就具有科學性的。
其次、佛教現代化的依據,提出觀機逗教、契理契機、方便多門、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捨一法,作為現代弘法者弘講方式的依據,讓講說的方式回歸佛陀的本懷,說明現代化佛教是以人為本的。
第三、提出度生重於度死、奉獻重於祈求、生活重於生死、事業重於廟堂、大眾重於個人、法樂重於欲樂、國情重於私情,作為推動現代化佛教的原則,以革除過去佛教給人是社會寄生蟲的觀感,重新建立對國家前途的關懷,積極參與社會服務,說明現代化佛教是重視人間性的。
最後,以超越現代社會的視角,提出配合國家社會需要的發展、提高生活品質的內涵、建設心理健康的道德、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等,作為現代化佛教與社會互動的依據,將佛教的真理道德傳播給社會大眾,引導社會建構和諧秩序,共同完成現代化的人間淨土,說明現代化佛教是重視現世的普世關懷。
以「人文、科技的精神」,提出佛法現代語文化、傳教現代科技化、修行現代生活化、寺院現代學校化,作為佛教現代化的實踐標的,說明現代化佛教借用科技弘法是與時俱進的,生活與修行是不二的,而且又能重視人文關懷。以「積極的人生觀」,提出要有人間進取的精神、要有樂觀喜悅的說理、要有資生利眾的事業、要有悲智願行的性格,作為弘法者必須具備大乘菩薩的性格,破除佛教是「絕對消極主義」的觀念。以「融和的性格」,提出傳統與現代融和、僧眾與信眾共有、修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作為現代化道場發展的方向,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和起來,說明二者之間不是相互對立的,而且更超越現代理性。
大師為佛教建構出現代化的理論、弘法的新方法、弘法者的新精神、道場經營的新觀念,這些理念不光對佛光教團不斷的教育,乃至為台灣教界所舉辦的「台灣佛教寺院行政管理講習會」,或者「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代表大會」、「世界佛教徒青年會代表大會」等等,也為教界人士廣為倡導新的理念,無非希望全世界的佛教共同走向現代化,佛教要興隆才有希望。
【附注】
*145 參閱星雲大師:〈盲從〉,《星雲大師全集161.迷悟之間10》(增訂版),頁82。
*146 星雲大師:〈共修的內容〉,《星雲大師全集125.隨堂開示錄2》(增訂版),頁145。
*147 星雲大師:〈現代的道場〉,《星雲大師全集178.星雲法語1》(增訂版),頁85。
*148 參閱星雲大師:〈我推動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增訂版),頁268-269。
*149 同註148,頁269。
*150 星雲大師:〈現代的道場〉,《星雲大師全集178.星雲法語1》(增訂版),頁85-86。
*151 參閱星雲大師:〈共修的內容〉,《星雲大師全集125.隨堂開示錄2》(增訂版),頁146。
*152 參閱星雲大師:〈人間與生活〉,《星雲大師全集123.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145-146。
*153 星雲大師:〈現代的道場〉,《星雲大師全集178.星雲法語1》(增訂版),頁86。
*154 同註153。
*155 參閱星雲大師:〈共修的內容〉,《星雲大師全集125.隨堂開示錄2》(增訂版),頁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