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051 三、僧信合力──推動台灣佛教復興的核心力量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闞正宗表示,台灣自光復以來,佛教發展一度受阻,主要原因有兩點:其一,戰後社會民生凋敝,眾多寺院受盟軍轟炸而嚴重損毀,自籌修復資金極為困難,僧眾忙於求生,難以全力投入佛教的推動與弘法事業;其二,原本在台灣佛教界頗具影響力的四大法脈之開山祖師活躍於日據時代,但其後繼者表現平平,缺乏能夠引領台灣佛教向前發展的關鍵人物。
幸運的是,「由於戰後省籍佛門人士的努力,使得中國式的佛教得以在臺灣重新生根,逐漸取代在臺原有偏向『日本化』、『齋教化』的佛教」。*59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侯坤宏指出,大陸來台的緇素積極弘揚佛法,得到了部分有心復興佛教的台灣僧侶的支援,為台灣佛教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講經弘法為例,在台灣弘法過程中,講經說法成效顯著,大陸僧侶來台後積極在各地開展講經活動,其弘法舞台不僅局限於佛教寺院,還拓展到齋堂、宮廟等場所。這一現象他認為,「一方面除了透露戰後臺灣佛教世俗化性格外,另方面也呈顯佛門人士為推廣、普及佛法,而展開的積極性及必要性弘化行動熱忱」。*60
由此可見,戰後台灣佛教在大陸僧侶的影響下逐漸回歸中國式佛教,並將「講經說法」確立為核心弘法方式。這一「中國化」轉型體現了台灣佛教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調整,使其與台灣本土宗教文化深度融和,擺脫了以往「日本化」及「齋教化」的影響。
自1948年起,台灣佛教陸續開展興學、弘法等活動,為各項事業奠定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戰後台灣佛學院的蓬勃發展
自台灣光復初期面臨困境後,隨著大陸僧信的積極參與,為台灣佛教的僧伽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成為復興佛教的關鍵力量。1948年成為台灣佛教教育發展的重要轉捩點,眾多佛學院相繼創立,台中慎齋堂住持張月珠於4月創立女眾學園,專注於齋姑和比丘尼的教育培養,為女性修行者提供了學習的平台;同年12月,台南開元寺住持證光法師成立延平佛學院,進一步拓展了佛教教育的範疇。尤其1948年秋冬之際,中壢圓光寺妙果和尚邀請慈航法師創辦台灣佛學院,招收約六十名男女學僧,為台灣佛教僧伽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開啟了新的篇章。緊接著1949年春季,基隆靈泉寺亦成立佛學院,雖其存在時間不長,但在當時也為佛教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後,1951年大醒法師在新竹青草湖靈隱寺創立台灣佛教講習會,為佛教教育持續注入新的動力。而從1965年至1974年間,台灣各地區興辦的佛學院更超過二十所,眾多佛教界人士齊心協力,推動了近代台灣佛教教育的蓬勃發展。*61
在台灣佛教教育蓬勃發展的過程中,大師切實參與其中,以實際行動推動佛教教育事業。他深刻認識到教育對於佛教發展的重要高雄佛教堂開辦慈育幼稚園,通過啟蒙教育,在幼童心中播撒佛教慈悲與智慧的種子;開設國文補習班,提升青年的文化素養,為深入理解佛教經典奠定基礎等教育活動,為後續佛光山教育體系的建構積累了寶貴經驗。
而在台灣佛教教育蓬勃發展為台灣佛教培養人才的同時,佛教文化傳播領域也在僧信二眾的努力下呈現出嶄新局面,佛教刊物的發展便是其中重要體現。
(二)台灣佛教刊物的傳播影響
論及台灣佛教刊物,1949年的定期刊物僅有《台灣佛教》,以及原由太虛大師創辦的《海潮音》月刊和《覺群》週報。《海潮音》於1948年由大醒法師自上海移至台灣發行,後由李子寬居士接手發行。*62
《覺群》週報由大同法師帶回台灣復刊,初期大師亦參與編輯工作,後交由朱斐居士主編。之後朱斐居士又創辦了《覺生》雜誌。大師曾讚歎他與李添春「在各人自己本身社會事業之餘,而專辦佛教文化宣傳的工作,其所發行之《菩提樹》、《台灣佛教》,為台灣佛教界很負盛名的刊物」,*63深受佛教界推崇。
此外,東初法師創辦的《人生》、白聖法師創辦的《中國佛教》、蓮航法師創辦的《佛教青年》、廣慈法師創辦的《今日佛教》、道安法師創辦的《獅子吼》,以及張少齊和張若虛父子創辦的《覺世》旬刊、周宣德居士創辦的《慧炬》等佛教刊物計有百餘種。大師對於這些刊物的出現表示讚賞,認為從佛教立場來看,尤其是在台灣這個八百萬人口的社會,這些刊物的出現是佛教界較進步的現象,特別是它們能夠持續多年不間斷發行,對佛教文化的宣傳推廣作用顯著。*64可以說,這些刊物不僅僅是宗教信仰的表達,更是佛教文化傳播的橋梁,對於提升社會對佛教的理解和認同意義重大。
為進一步促進佛教文化傳播,僧信們在書籍出版與流通領域亦積極作為。除創辦佛教刊物外,張少齊居士創設建康書局出版佛教書籍、影印大藏經流通;聖印法師於台中成立「佛教文物供應社」;東初法師在北投成立「中華佛教文物館」;黃奎居士的基隆自由書局、許炎墩居士的台中瑞成書局、蘇紹典居士的台南南一書局、李慶雲居士的高雄慶芳書局,皆為佛教文字流通重要據點。孫張清揚夫人、張少齊父子和大師等人創立新文豐印刷公司,後無條件交予劉修橋(高本釗)居士經營,進一步推動佛教文化傳播。朱鏡宙居士成立佛經流通處,以成本價流通佛經,甚至免費結緣,對台灣佛教文化興盛貢獻頗大。*65
在台北,屈映光、趙恆惕、丁俊生、蔡念生、鍾伯毅居士等人共同組織了「修訂中華大藏經會」,積極倡導影印《磧砂藏》。此外,孫張清揚夫人為籌措資金,不惜變賣私人首飾,購得一套完整的《大藏經》,並透過當時的外交部長葉公超專機運送回台灣,委託新文豐印刷廠影印,並由中華佛教文化館負責發行。為推廣這套《大藏經》,孫夫人還聘請南亭法師擔任環島宣傳團團長,由大師率領,並邀請煮雲、廣慈法師,以及當時的宜蘭佛教青年共同環島八十天,推廣了數百部大藏經。*66孫夫人身為官夫人,除自身修持佛法,全力支持佛教事業,積極護持僧侶,為佛教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此外,各地翻印的單本經典和佛學名著,也有助佛法的推廣。大師觀察到過去六年來(1948-1954),台灣佛教文化的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佛教文化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佛教經典已普及流傳,不僅在國內,在海外也廣為人知。*67
總體來看,僧信們努力共同促成了台灣佛教文化的繁榮,尤其在書籍與佛經流通方面,對佛教的普及與弘揚貢獻卓著。
如前所述,台灣佛教各種刊物的出版不僅為信徒提供了學習佛教教義的資源,也為社會大眾了解佛教提供了窗口,顯示佛教界在文化傳承上的積極作為。再者,這些刊物的出版不僅是對佛教信仰的宣傳,也帶動知識分子研究佛教,和促進社會大眾聽經聞法因緣,進而提升大眾對佛教的認識,使佛教文化在台灣的社會中得以扎根與擴展。
(三)1953年佛教青年運動
1953年前後,大師發起青年學佛運動。當時,大師洞察到台灣大學等諸多學府的青年學子皆有參與佛教集會之意願,遂嘗試舉辦數次相關活動,成效頗為顯著。然而,由於大師當時並無駐錫之道場,不得不借用他人的寺院開展活動。頻繁借用之下,寺院負責人漸生不悅,大師遂商之於周宣德居士接手後續事宜。
後來,周宣德居士在旅居加拿大華僑詹勵吾居士的資助下,成立了「慧炬學社」。該學社以鼓勵青年學佛為宗旨,創設「詹煜齋獎學金」,並成立慧炬出版社,發行《慧炬雜誌》等文教刊物,為青年學子提供了深入學習佛教文化的平台與資源。詹勵吾居士更是慷慨捐贈位於台北市總統府前重慶南路的一座四層高大樓,以供佛教舉辦各類講學活動。大師對其義舉讚譽有加,稱「由於他們當年護持青年研究佛學,讓佛教的薪火得以相傳,帶動今日台灣佛教的興隆景象」。*68
由此可見,青年學佛運動的發起及其影響,不僅是佛教復興歷程中的關鍵一環,更是台灣社會文化變遷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年輕一代學子對佛教的參與熱情,充分體現了社會對佛教信仰的重新審視與接納態度。
(四)廣播弘法讓佛教走入千家萬戶
台灣佛教致力於弘法方式多元拓展,青年學佛運動吸引年輕一代之際,廣播弘法作為創新途徑融入弘法模式之中,助力佛教教義廣泛傳播。1952年,華嚴蓮社的南亭法師與周宣德居士率先於台北民本電台推出「佛教之聲」節目,由此揭開了廣播弘法的序幕。「每日都有三十分鐘廣播佛法,使千百萬里外的聽眾,都能聽聞佛法。使千百萬群眾不費跋涉的勞力能聽聞佛法的妙音。每每為人所不注意的文章,經過廣播小姐清脆悅耳的音調播出,馬上令人發生特別興趣和印象」。*69此項創新試驗引發了社會極大反響,自1953年起,中國佛教會、鳳山佛教蓮社、聖印法師、淨心法師等紛紛於電台開設弘法節目,廣播弘法遂成一時之盛。
1954年起,大師所撰寫的《玉琳國師》被正義滬劇團改編為話劇,於台北大華戲院公演後,旋即被空軍廣播電台錄製為廣播劇播出。隨後,大師的另一著作《釋迦牟尼佛傳》在未正式出版前,便已先後在中廣、民本、民生、雲林正聲等廣播電台播出,引起聽眾的廣泛關注。此後,大師又為宜蘭佛教青年,如張優理(慈惠)、吳素真(慈容)等人爭取機會,於民本廣播電台製作並主持一檔時長三十分鐘的定期節目「佛教之聲」。*70大師認為,廣播宣傳具有獨特優勢,其便捷性與快速性能夠使佛法迅速深入現代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為佛教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援,對推動佛教在當代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廣播弘法的實踐堪稱台灣佛教發展史上的一項重要創新,它標誌著佛教現代化的實踐,與現代社會的緊密接軌,為佛教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廣播弘法不僅豐富了佛教的宣傳方式,而且在全社會範圍內有效提升了大眾對佛教的認知度與接受度,使佛教得以更廣泛地融入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廣播弘法使佛教在大眾傳播上成果顯著,而在佛教內部修行規範上,台灣佛教也經歷重要變革──戒律的重建。
(五)台灣佛教的戒律重建
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日本僧侶忽視戒律,致使台灣佛教界無法建構完備的出家戒律體系,眾多台灣僧侶因此紛紛前往大陸求受戒。台灣光復之後,慈航法師曾有意舉辦傳戒活動,然而,由於諸多因緣條件尚未具足,最終未能達成此願。直至1952年,中國佛教會的白聖法師在台南關仔嶺的大仙寺首次舉行三壇大戒,此次傳戒意義非凡,不僅成功地將日本式僧服轉變為中國式僧服;而且使得齋姑剃度受戒逐漸成為一種風氣,為台灣佛教界注入新的活力與修行的規範。1954年,第二次傳戒活動於獅頭山元光寺盛大舉行,此次傳戒嚴格遵循大陸戒壇的傳統規範與內容,完整地傳承了中國佛教戒法的精髓。由於白聖法師等眾多佛門大德的不懈努力,台灣出家僧尼的數量顯著增加,從而促使台灣佛教成功建立起一套系統而完備的戒律制度。美中不足的是,早期台灣傳戒活動的主導權掌握在中國佛教會手中,所有的傳戒活動必須得到其同意,並由佛教會統一發放戒牒。
這一歷史進程反映了台灣佛教在面對外部文化影響與內部制度重建時所經歷的艱難曲折,同時也彰顯了眾多佛教人士,為傳承和弘揚正統佛教戒律,所付出的艱辛努力與重要貢獻。此過程不僅是佛教信仰在台灣的重新振興,更是佛教文化傳承與認同的重要體現,也為台灣佛教在當代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確立了明確的修行規範與準則,引導台灣佛教在遵循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
綜上所述,由於二戰帶來的破壞和社會變遷,台灣的佛教一度面臨存續挑戰。然而,透過僧信二眾的團結努力,不僅成功重建了被毀的寺院,還使中國佛教得以重新在台灣扎根。隨著各地佛學院的設立和僧伽教育的普及,台灣佛教逐步形成一股推動社會和諧、弘揚佛法的力量。透過講經弘法和出版佛教刊物,佛教界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到社會各層面,為台灣的精神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並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保持其宗教根基與文化傳承。
小結
1949年前後,大陸法師赴台成為台灣佛教發展的關鍵轉捩點。如侯坤宏教授所言:「一九四九年前後來臺的大陸法師,可以說他們在二十世紀後五十年中,基本上將臺灣佛教與日本佛教『斷裂』,而與中國佛教接軌(繼承),這在臺灣佛教史上,是一件值得重視的大事!」*71大陸來台的僧信不僅是宗教活動的積極推動者,更是中華佛教文化傳承的橋梁。在面對台灣佛教諸多困境,如寺院被侵占、弘法受限,以及神化信仰、教育失衡等問題時,他們積極應對,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呼籲政府公平對待佛教、改革佛教會及佛教制度、發展佛教教育、改善寺院管理等,為台灣佛教注入了中國傳統佛教的核心價值與理念,從根本上改變了佛教的發展脈絡。
正是通過這些努力,在這一轉型過程中,台灣佛教摒棄了日本佛教的宗教模式及「齋教化」的形式化禮儀,回歸中國佛教本源,更加注重經典講解、佛法普及與社會實踐,實現了宗教與文化認同的雙重重建。尤其在講經弘法方面,大陸僧侶積極開展以講經為基礎的弘法活動,拓展了佛教活動場所,使佛教與台灣社會各層面緊密相連。
除大陸來台佛教僧侶在近代台灣佛教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外,大師認為,在家信眾對台灣佛教改革發展的貢獻同樣不可忽視。台灣佛教發展離不開眾多在家信眾的護持和努力,他們將弘揚佛法視為己任,支持寺廟建設、參與佛教文化、教育、慈善等各項弘法工作。他們不僅提供了物質資源支持,更將佛教教義融入日常生活實踐,使台灣佛教在現代化與世俗化的挑戰中,得以堅守文化根基,並轉化為適應現代需求的力量。
綜上所述,這一轉型期充分體現了中國佛教對台灣佛教產生的深遠影響,同時也反映出台灣社會對佛教的需求與期待。在這一過程中,大陸僧信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進了兩岸佛教在傳播與文化交流層面的深度融和。
大師基於對台灣佛教現狀的深刻認知,他也不斷在思索如何從根本上推動佛教的轉型與發展,而1963年的東南亞、東北亞之行,為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成為推動其思考與實踐的重要契機。
【附注】
*59 侯坤宏:〈新話語詮釋霸權下的臺灣佛教多途傳譯模式〉,《論戰後臺灣佛教》,台北:博揚文化,2019年,頁227-228。
*60 同註59,頁282。
*61 參見李志夫在2014年發表之〈台灣佛教教育之回溯、檢討與展望〉。文中提到:「1949年以後,大陸部分法師隨政府撤退來台,也有先撤到香港的法師後來也來到台灣的,如:慈航、演培、印順、白聖等諸師都曾一度受到台灣的住持法師照顧主辦佛教院所,其中原因有兩種:一為當時來台的大陸法師的佛學與佛法修為比較好;二為對大陸來台法師的膳宿都無著落,也是出自一份同情與救濟。直到現在,台灣光復後已經五十四年了,可是台灣的佛教教育比較具有規模與持久性的仍多是大陸來台法師們所辦的佛教院所,如:佛光山、中台山、法鼓山。這幾位開山和尚來台時無論其在僧其在俗,都只是一介青年僧。他們以傳佛慧命為己任,同時遷來台灣的國民政府亦莫不以保持中國文化,以文化正統自居,佛教既是中國文化之一,所以他們是有保存佛教命脈的自期自許,乃至台灣佛教學者,亦多少有此自覺。」足以見得大陸來台的僧侶為台灣佛教的教育貢獻極大的心力。
*62 參見星雲大師:〈李子寬〉,《星雲大師全集252.參學瑣憶1.護法居士》(增訂版),頁317。李子寬居士為太虛大師皈依弟子,在台灣擔任國大代表期間,與孫張清揚夫人合資購得善導寺,作為台北市佛教會的中心,為台灣佛教提供了活動場所;他進一步說服蔣中正總統,將台北市政府的兵役科和警務處的交通大隊從善導寺遷出,此舉對佛教有莫大貢獻。
*63 星雲大師:〈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星雲大師全集231.雲水樓拾語1》(增訂版),頁333。
*64 同註63,頁328-329。
*65 星雲大師:〈朱鏡宙〉,《星雲大師全集252.參學瑣憶1.護法居士》(增訂版),頁322。
*66 星雲大師:〈第五章 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315-319。
*67 星雲大師:〈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星雲大師全集231.雲水樓拾語1》(增訂版),頁336。
*68 星雲大師:〈第一講 信徒種類〉,《星雲大師全集87.僧事百講5.組織管理》(增訂版),頁25。
*69 星雲大師:〈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星雲大師全集231.雲水樓拾語1》(增訂版),頁329。
*70 「宜蘭民本電台,為加強佛教之聲節目,除原定時間外特由宜蘭念佛會弘法隊隊員慈惠、慈蓉、慈莊、慈菘、心蘭、慈嘉、慈曼、慈梅、慈璧、慈琪、慈珍等於每週三輪流用國語台語說法佈教半小時,聞各界聽眾甚表歡迎云。」民國46年(1957)3月8日刊於《菩提樹》第52期,頁43。
*71 侯坤宏:〈新話語詮釋霸權下的臺灣佛教多途傳譯模式〉,《論戰後臺灣佛教》,頁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