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076 二、文字的力量無遠弗屆

大師認為,「文字的弘傳力量最為廣大,受益人數最多」。*97這是由於文字具有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能力,能夠長久影響社會,啟迪下一代。

為傳播正信佛教,增進大眾對佛法智慧的理解,大師在佛教著作與出版方面,可謂不遺餘力。如在台北三重埔成立「佛教文化服務處」(後遷至高雄中山一路),並在高雄佛教堂設立「佛教流通處」,為後續文化推廣工作奠定基礎。

此期間,大師出版多部影響力深遠的著作,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無聲息的歌唱》、《釋迦牟尼佛傳》等,闡釋佛教教義與智慧,為大眾提供精神指引。同時,為推動佛教文化廣泛傳播,他主持出版台灣首部《中英對照佛學叢書》經典部和教理部。此叢書在東南亞、東北亞訪問時,也作為交流的獻禮,這在當時國際佛教交流相對有限的情況下,該叢書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想深入了解佛教教義打開了一扇窗,有效促進了佛教文化在國際間的傳播與融和。且在大師指導下,文化服務處出版《蘇東坡傳》、《佛教童話集》、《佛教故事大全》、《佛教小說集》等佛教文學作品,以通俗方式傳播佛教義理。此外,大師重新分段、標點「每月一經」,以每本流通價一元,與廣大讀者建立佛教文化傳播的關聯,進一步促進了佛教文化的普及。

在積累了一定的本土佛教文化傳播經驗後,大師的文化視野進一步拓展。《海天遊踪》便是其對文化事業滿懷熱忱的印證。在行程中,大師每到一地,都格外留意當地文化機構,並將走訪經歷詳細記錄於日記。於馬來西亞,參觀《光華日報》與《星檳日報》等報社後,大師寫道:「有人或許認為參觀報社是一件枯燥而乏味的事情;可是對於編輯過數個佛教刊物,又出版過幾部佛教書籍的我,多年來就與出版和印刷結下不解之緣,所以很高興看看人家的報館情形如何?」*98此外,他還參訪了日本佛教主辦的《中外日報》,該報發行量頗為可觀,每日超過二十萬份,幾乎日本的每座寺院都有訂閱。報社之行,讓大師意識到宗教與媒體結合的潛力,藉助媒體宣傳,佛教影響力得以拓展,能夠觸及廣大民眾,為佛教知識的廣泛傳播開闢了重要管道。

在菲律賓訪問期間,大師深受《慈航》季刊的發行人自立法師所感動,敬佩其克服重重困難、矢志弘揚佛教文化的決心與努力。隱秀寺住持清和姑一人獨力承擔雜誌的出版經費,這份無私奉獻之精神尤為難能可貴,令大師讚歎:「一個帶髮學佛的老太太肯為佛教的文化事業全力支撐,這是老一輩的女菩薩中少見的,我也是文化行列中的人,所以對他的發心,既感激而又敬佩。」*99此外,大師對馬來西亞的《無盡燈》雜誌讚譽有加,指出該刊物是星馬地區唯一的佛教刊物,肩負著傳播佛教文化的重任。*100香港的《香港佛教》月刊和《原泉》雙月刊,在競爭激烈的文化市場中站穩腳跟,彰顯了編輯團隊的堅持與努力,成為佛教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101他們不畏艱辛,投入大量心力維持佛教刊物的出版,在默默付出的背後,展現了佛教精神,已然成為佛教文化延續傳承的中流砥柱。

綜上可見,大師的文化視野與著力點,不僅局限於推廣佛教,更是順應時代潮流,搭建一個以文化弘揚佛法的平台。佛光山創立之初,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作為推動人間佛教四大宗旨之一。他深知,文化出版必須與時俱進,以符合當代需求的方式傳播。「在書本的設計上,要求印刷精美、精裝;在內容上,要文字流暢,白話易懂、有可讀性、藝文性、生活性」。*102佛法若想真正走入大眾生活,發揮助益人生的實效,其文字表達就必須讓人易於理解、欣然接受。

後來,在佛教文化傳播的實踐過程中,大師擔任《覺世》旬刊發行人,成立佛光文化出版社、香海文化、大覺文化、馬來西亞佛光文化等事業體系,開辦《人間福報》,並且出版大型叢書,如《白話經典寶藏》、《法藏文庫》、《高僧小說集》等,極大推動了佛教文化在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中的傳播與傳承。

大師秉持「以人為本」以及與時俱進的文化傳播的理念,經由推動佛教藝文化、大眾化的過程中,以文字般若走進群眾的生活視野,建立正確的佛教知識,大大的促進佛教的普及。從書籍內容表達的流暢易讀,到出版的設計規劃,無一不彰顯著讓佛法智慧普惠大眾生活,達到以佛法淨化人心的目標。

【附注】

*97 同註96,頁311。

*98  星雲大師:〈馬來亞 七月廿五日〉,《星雲大師全集279.海天遊踪1》(增訂版),頁323。

*99  星雲大師:〈菲律賓 八月十三日〉,《星雲大師全集280.海天遊踪2》(增訂版),頁91。

*100 星雲大師:〈馬來亞 七月廿五日〉,《星雲大師全集279.海天遊踪1》(增訂版),頁322。

*101 參見星雲大師:〈香港 九月十日〉,《星雲大師全集280.海天遊踪2》(增訂版),頁310。

*102 星雲大師:〈第五章 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322。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