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493 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慈善理念的實踐

星雲大師一生服膺於「給」的哲學,秉持著「凡能利益大眾,有助佛教弘法利生的事業,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因為事業是人間佛教的生活內容」*305之理念,將四大宗旨的弘化工作,擴及全球。在實踐福利社會的「慈善」宗旨時,主張融入文化和教育,在行善之中推動教化,是佛光山教團慈善弘法的重要特質。

大師慈善工作的開展不僅非常早,在慈善事業方面的貢獻更是數十年未間斷。「其實,佛教本身就是慈善事業。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於菩提樹下開悟,說法四十九年,以種種法門示教利喜,無非都是要讓眾生解脫身心的痛苦、纏縛,獲得幸福安樂的人生。我自覺具有慈悲的性格,早在1951年,花蓮發生大地震,連公共汽車票都買不起,卻到處為花蓮震災而勸募;韓戰時,募集醫藥送往韓國;越戰後,支援購買難民船,搶救越南難民;多少次颱風之後,率先到災區運送食物,甚至慈濟功德會初創,那時佛光山開山不久,在萬分拮据下,我也捐了十萬元。」*306如前所述,1949年大師率領「僧侶救護隊」渡海來台,原就是為了服務前線「救護傷兵」的需要;繼而1953年在宜蘭弘法時期,帶領青年學子監獄布教;1964年於高雄壽山寺創設「慈善堂」,接著成立「急難救助會」,每年舉辦冬令救濟。這些慈善救濟,可說是佛光山慈善工作的啟始,足見佛光山的慈善事業遠早於1967年開山的歷史。

1967年佛光山開山之初,接收宜蘭「仁愛救濟院」、1970成立「大慈育幼院」,之後積極投入慈善救濟、醫療義診、育幼養老等社會福利工作。爾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問題複雜多變,為提供專業化服務,於1976年設立「財團法人佛光慈悲基金會」(於1981年更名「財團法人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307),主要辦理兒童青少年福利、老人福利、醫療義診、宗教心靈諮詢、急難救助、監獄輔導教化、機構探訪、扶貧疏困、龕位補助,以及承辦政府委託業務等十大社會福利。為能更廣而擴之、專責實踐大師普濟一切眾生的關懷。縱觀大師慈善工作的重點,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從育幼到養老的服務:由生至死的慈悲服務

1、大慈育幼院(附設大慈育成中心)

大師曾說:「大慈育幼院可以說是與佛光山同時發展的。在我的記憶裡,有佛光山就有大慈。」*308佛光山剛開山時的六○年代,社會經濟普遍貧乏,加上戶政制度還未完善,常有人把襁褓中的孩子遺棄在山門口,有的則被遺棄在車站、菜市場,經警察轉送進來。大師慈悲悉數收養,甚至讓孩子歸在自己的戶籍下,跟著俗姓「李」。

時任交通銀行經理的徐槐生先生,眼看孩子愈來愈多,便和大師商議共同發起成立育幼院,1970年獲准通過政府立案。大樹鄉民謝義雄居士慨然捐出緊鄰佛學院的二甲土地當院址。繼而佛學院師生展開一個月的義賣,隨即環島行腳托缽籌措資金,加上各界善心人士的支持,院舍在1974年落成啟用,成為佛教界第一所不分地域,收容國際失怙兒童的育幼院。之後經過遷移擴建,1991年才完成今日的建築。

為了保護這些孩童,大師堅持幾個原則:一、不叫窮;二、不給人認養;三、穿著要講究。再者,原本讀書可以全額免費的院童,大師讓他們一樣繳費上學,因為他要讓學校的老師及同學看得起這些孩子,讓他們得到一樣的尊重;甚至要求每天的便當菜肴,要比其他同學們更加豐富美味,乃至有汽車接送。堅持育幼院謝絕參觀,避免參觀的人無意間的同情話語,傷害到院童的心理。大師說:「所以我常說,他們都是佛光山的王子、公主。我要讓我的王子、公主有個身心健全的成長環境。」*309

大慈院訓「尊師重道我應該,不怕辛苦自己來」,讓孩子在全方位學習中,一點一滴成長。大師勉勵孩子們「人活著要有尊嚴,有品格、有道德,成為給人接受的人」,引導院童培養榮譽心與成就感,個個身心健康、勤勞、禮貌,充滿自信,懂得感恩,過上「三好」的人生。*310

一個家庭,為了孩子,從小到大操不完的心。而大慈育幼院,從院長、老師,到每位工作成員,把每一位院童,當作獨一無二的孩子,慈心、耐心教導,並且提供最好的學習條件,一路陪伴孩子長大成人,直至成家立業。歷任院長、老師們,有如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奉獻數十年歲月,一生「以育幼為修行」。近六十年來,已有千餘位院童成家立業,各自在社會上安居一方。

爾後因應社會發展,2001年結合社區,成立「大慈育成中心」,將大慈育幼院培育孩童的寶貴經驗,擴及一般的兒童及青少年,協助弱勢家庭的孩子學習,拓展視野,成為自信樂觀的人。包括在寒暑假期間舉辦快樂生活營,以藝術文化和生命教育為主軸,讓學員從遊戲及生活中認知「生命」的內涵,深植感恩、惜福、結緣的人文素養。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棟梁;青少年身心健全的發展,是社會未來的希望。大師向來重視兒童及青年,於雷音寺弘法時,1953年起相繼成立佛教青年歌詠隊、弘法隊;1957年開始了幼教事業,辦了托兒所和幼稚園;1996年成立世界性的佛光童軍團,把兒童、青少年、青年都帶入佛教。而在現代充滿聲色、暴力和感官刺激誘惑的環境下,提供兒童青少年淨化身心、開發心靈的學習環境和機會。

2、蘭陽仁愛之家

蘭陽仁愛之家,本為基督教於1962年創設的「仁愛救濟院」,因其同時辦理多處福利機構,以至經營困難。1967年由當時宜蘭縣長林才添先生,委請年方四十歲的星雲大師接辦。此時正值佛光山開山,雖然經費捉襟見肘,但因慈悲願力推動,大師仍然義不容辭接辦,並派弟子依融、紹覺二位法師前往服務,創台灣佛教界比丘尼負責社會慈善事業服務之先例。1976年政府指示全省「救濟院」均改名為「仁愛之家」,由此更名為「蘭陽仁愛之家」。

初期收養縣內六十歲以上無依的鰥寡孤獨長者,提供全年無休的生活照顧。歷經時代變遷,蘭陽仁愛之家也發展出多元風貌,成為老人信仰和生活、學習兼具,安頓身心的家園。至今已有五十七年歷史,總共照顧了近二千名長者。

接辦之初,院內老人們經受長期生活折磨,造成性格扭曲,難以溝通。二位法師在大師鼓勵嘉勉下,發揮菩薩精神,以耐心、慧心、長遠心與老人相處,親手整頓院舍,照顧老人身心,歷經未曾預想的艱辛。在多年堅持之下,終以菩薩心柔化了老人頑石的心,並且以二位法師為心靈依靠。此後管理進入順境,繼而兼辦幼稚園,讓幼兒與老人相處,各得其益。

大師很早即關注「社會高齡化」問題,1998年指示蘭陽仁愛之家開辦全台首創「老人日托班福壽學院」,招收宜蘭市區鄰近鄉鎮老人,舉辦教學、活動課程,並受教育部委辦「每週流動教室」,到村里社區巡迴進行。藉由群體生活和宗教關懷,讓無人陪伴的長輩,在子女上班後的空檔,擁有健康充實的老年生活。

2006年起,又辦理社區長者教育巡迴服務。2010年與礁溪鄉公所合作辦理「雲水日托站」,共走入宜蘭縣十二個鄉鎮、二百三十多個社區、十八個村落,以結合社區特色的課程,豐富長者的生活與視野。2013年成立日間照顧中心,以教育、文康、休閒及輔療團體活動,透過「全心照顧、安心托付、貼心陪伴、愛心照護、心靈自在」的「五心級」服務,協助長者不受年齡老化的限制,持續愉快地生活,減輕家屬照護的壓力。

蘭陽仁愛之家從傳統的救苦濟貧,到設立安養機構,投入雲水日托社區服務、長青食堂共餐、日間照顧,以及為獨居長者、弱勢送餐等多元服務項目,開設「活到老學到老」課程,除了善盡社福機構之責,也兼顧信仰與生活,成為老人安頓身心的家園,為社會帶來溫暖,為老人心靈找到安頓處的「歸屬的淨土」。普遍受到老人與家屬肯定歡迎。

3、佛光精舍

1974年,大師決定為老人興建安養的精舍。大師說:「老人有經驗、有智慧可以運籌帷幄,可以傳承經驗,尤其一些和佛教有因緣關係的老人們,對寺院也有貢獻,應該提供他們一個安靜的居家環境。基於這樣的想法,於是我在佛光山的西邊與東山的接引大佛遙望之處,建了一處『西方安養院』。後來覺得名稱不妥,因為老人也能放光,老人也是佛光,所以就更名為『佛光精舍』。」*311

佛光精舍1976年正式啟用,共建有「慧淨樓」、「明心樓」、「智道樓」三棟樓房,設計典雅,並設有齋堂、廚房、念佛堂、醫務室、福利社、涼亭、花園等公共設施;庭園外還有許多搖椅及健身器材,可以讓老人們鍛鍊保健身體。進住者平均年齡六十五歲,主要服務的對象為對佛門有貢獻的長者大德,以及佛光山徒眾的父母。

此中不乏來歷顯赫的人士,例如李鴻章的姪孫女李逸塵老居士,在此居住了三十多年,活到一百多歲的高齡。嘉義溶劑廠廠長戈本捷居士,是一位佛學大家,夫人是滿清的格格。還有中興大學楊宗珍教授(名作家孟瑤女士)、前內政部次長王平先生的夫人王鄭法蓮居士,另外一些有功於佛教的人士也在此安養,如:在監獄布教二十多年的趙茂林、在中國佛教會服務幾十年的馮永楨、為佛教作楹聯的「三湘才子」張劍芬、以及一生護持佛教,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孫張清揚等,大師都邀請他們到佛光精舍奉養,使其晚年在清淨的佛門聖地安住。

其他如退休的公務員、教授、軍官、律師、企業家、立法委員、國大代表等,他們都有美好的家庭,晚年入住佛光精舍,是為了尋求另一種半出離的修道生活。他們平日專持佛號,或研究經藏,閒來散步或養蘭、品茗、誦經,在佛光世界裡安享自在的晚年生活。

4、萬壽園(附設安寧病房)

萬壽園最早稱「萬壽花園」,又名「萬壽堂」,1974年經政府核准設立,是南台灣第一所合法、標準的墓園。位居佛光山大佛城東側,面向高屏溪,與地藏殿毗鄰。依山坡地形建設莊嚴七層樓閣,層層升高。青色的琉璃瓦,莊嚴而安詳,彷彿西方極樂世界呈現於人間。

大師建設佛光山之初,構想將佛光山建設成可以解決「生老病死」人生四相的理想淨域。他說:

在我的觀念裡,宗教就是要幫助社會大眾解決人生的生老病死問題。因為人從一出生開始,到最後離開這個世間,都需要宗教,因此創建佛光山時,我就想到要為兒童辦幼稚園、小學、育幼院;為青年人辦青年的各種學校,為老年人辦佛光精舍、養老院、老人公寓,甚至人生百年後,應該要有個美好的安葬之處,於是蓋了萬壽園。*312

現代人的生老病死中,較困難解決的是「死」的問題。因現在的人多住在公寓樓,人一旦死亡,最大問題就是遺體的停放點。多方考量,只有集中停放殯儀館。有的家屬希望長輩在人生的終點,能與家屬從容的告別,然而在殯儀館不易進行。因此,萬壽園除了提供骨灰安奉,另外在萬壽園中設立了六個安寧病房、六個祭祀的廳堂。

萬壽園設置安寧病房,是為了人生最後的階段,讓有孝心的眷屬發心陪伴。眷屬可以在此居住、飲食,從容討論身後事,並作最後的告別。或有病弱無法言語者,得以與陪同的家屬,一同在佛號聲中靜修,生者病者均得以身心安頓。

萬壽園建設完成後,大師捐出兩千個龕位給高雄縣政府,作為需要關懷者的骨灰安奉處。有許多名人也安奉在萬壽園,除前述佛光精舍居住的長者,還有大師的母親李劉玉英女士,陳誠副總統暨夫人譚祥女士,佛學名教授楊白衣居士、方倫居士。名人包括作家卜少夫先生、《中華日報》駐華府特派員續伯雄先生、新聞界大老歐陽醇先生等。可以說,佛光山的萬壽園,為社會傑出人才提供了理想的長眠處。

大師說:「萬壽園建在山腰上,背山面水、向陽之地,以一般人的說法很合乎風水地理的條件。在萬壽園安住的這許多靈魂,他們應該都會非常的歡喜,因為旁邊有大佛陪伴,每天聆聽山上的鐘聲、鼓聲響起,假如他們還沒有轉世投胎的話,能在這種寧靜的淨土佛國也算是福德俱全了。」*313

《華嚴經》云:「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上述所舉,皆為最初大師親自推動的慈善工作。從大慈育幼院,開啟為眾生解決「生」苦的慈善事業,至今已撫養超過一千位的院童;再者,蘭陽仁愛之家、佛光精舍、雲水醫院、萬壽園則分別為解決「老」、「病」、「死」苦而設立。這些事業也都在物質照顧之外,擴及心理層面的安頓,維護生命尊嚴。大師說:「但願這一點點的善心美意,能讓他們沾上一點法緣,能讓他們生起追求真理之心,從此尋得人生的方向。更祈願這一點點的財施回向給十方一切眾生,讓大家能夠究竟離苦,共成佛道,則於願足矣!」*314

(二)從生理到心靈的療護:由外而內的慈悲治癒

1、佛光診所、雲水醫院、雲水護智車、雲水書車

大師1964年於高雄壽山寺成立「醫療服務團」,1976年「財團法人佛光慈悲基金會」成立後,隨即開辦「佛光診所」,主要為社會一般低收入、貧困患者,提供較完善的醫療照顧。同年,大師與李江南、郭成昌居士等人於宜蘭發起創設「佛教普門醫院」,此為台灣佛教界開辦的第一所醫院。

2003年,佛光診所更名為「佛光聯合診所」,並增加「佛光牙醫診所」,皆納入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事服務機構,看診不收掛號費,同時對弱勢族群更提供中、西醫及牙醫義診服務。之後,因佛光診所服務區域的受限性,大師遂於1987成立「雲水醫院」。雲水二字取意於「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結合佛光診所,將醫療服務的內容和範圍,擴大到更偏遠地區。

佛光山開山之初,我設立了一間小小的診所,免費提供本山徒眾及山下居民看診。但位於本山鄰近的旗山、六龜、甲仙、三民、桃源等鄉鎮都是山區,以原住民朋友居多,他們生病時,不僅沒有辦法獲得良好的醫療,也不能工作賺錢,還要花錢來為有病的身體療治。尤其,山路遙遠,交通不便,即使是沒有病的人,經過一路的顛簸也會不適,何況是生病的民眾?真是雪上加霜!

為此,我起了一個想法:送醫療到山區,讓有錢的人出一點淨財,幫助病苦的人醫療。所以,我在1983年成立「佛光山施診醫療隊」,每週固定巡迴各縣市,將醫療送到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1987年,擴大組織編制與服務範圍,並更名為「雲水醫院」。雲水醫院不同於一般醫院,是以「弘法義診車」為醫院,載著「愛心」在鄉里村莊,如行雲流水般穿梭,施藥治病,嘉惠民眾服務。
*315

雲水醫院每週固定五天,開車到偏遠、貧苦的地方做義務診療,除了為人診治身體疾病,也有法師隨隊,為患者解決生活中的種種疑問,做心理及精神上的輔導。曾到蘭嶼、綠島、金門、馬祖等台灣外島,甚至遠到泰北難胞區醫療施診。

2009年因法令限制,雲水醫院義診更名為「佛光山雲水醫療隊」。大師為永續提供偏鄉醫療服務,特將佛光聯合診所及佛光牙醫診所、佛光山雲水醫療隊、佛光山護智中心、佛光山護智學苑及佛光山二手輔具中心,整併在內部組織「佛光山雲水醫院」轄下,並制定相關辦法,明訂服務項目有:(1)協助提供國內外醫療賑災事項。(2)結合雲水醫療隊辦理義診。(3)關於長者醫療服務事項。(4)關於弱勢學童醫療事項。(5)提供社區民眾醫療疾病診療。(6)提供各型活動之醫療護持。(7)提供預防保健之篩檢服務及衛生教育。(8)診所負責輔導及協助雲水醫療隊。(9)提供二手醫療輔具的回收、清理、維修、評估、轉借、關懷等系列服務。*316

隨著社會轉變,人們遭遇的生活、生命問題也改變,老人失智,就是現代社會亟需面對的問題之一。失智症發病多為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但五十歲後就可能進入風險期,因應社會高齡化,失智症人口恐將逐年增加,佛光山慈悲基金會於2010年成立「護智中心」,積極投入失智症的宣導、篩檢研究等相關工作。大師並指示增加送醫療到偏鄉的「雲水護智車」,積極守護銀髮族的心靈與健康。

慈悲基金會以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阿茲海默氏研究中心發展出來的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與教學光碟(簡稱AD8),供大眾進行篩檢並做研究,還邀集全台各大醫院專科醫師,在台灣舉辦百場講座,教導民眾了解失智症及其預防方法並進行篩檢。足跡遍及各縣市,甚至遠赴香港、北京、關島、美國、加拿大等地,舉行預防失智專題講座。*317

爾後,大師關注到城鄉差距、資源分配不均及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教養問題,提出希望滿載圖書的行動書車如行雲流水般開往學校、社區,方便學生民眾就近看書、借書,同時推廣全民讀書運動,藉由閱讀提升生活及改變生命。秉持這樣的理念,在大師的指導下,2007年1月,第一台的「雲水書車」,取名為「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於焉誕生。這輛車滿載著圖書,如行雲流水、如海鷗展翅,將書香送進窮鄉僻壤。由於服務成效卓著,廣受歡迎,於是擴大服務量能,2012年後更國際化,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日本等國家地區,皆有「雲水書車」的服務,開往偏遠的鄉村、學校,把古今好書載到各個角落,嘉惠民眾與學童。雲水書車的機動性與便利性,將書香與希望傳送四方,開啟社會教育的新樣貌。

想到偏遠地區的小朋友不容易閱讀課外讀物,我就提出「我買書,你讀書」(送書到偏遠地區)的想法。每天由車子載著滿滿的書籍,輪流開到偏遠村莊、學校,讓大家來借書。甚至,還有隨車的義工或講說故事,或者變魔術,寓教於樂,帶領孩子們愛上閱讀。現在已有五十部「雲水書車」,在各地廣結善緣。

2013年起,「雲水書車」更與佛光山舉辦的「高雄大樹國際水果節」結合,徒眾們喊出「果香書香處處飄香,人情法情處處真情」的口號,結合書香、果香活動,讓偏鄉地區、弱勢團體也能品嘗玉荷包荔枝的美味。

我的想法是,有錢的人可以出錢,給沒有錢的人看病;有錢的人可以捐書、出資,給沒有書讀的人讀書。希望這樣的理念,可以拉近一點社會上貧富不均的差距。
*318

目前全台灣共有五十輛「雲水書車」,在全台北區、中區、南區、東區及外島(金門)共設有三十七個依託各道場的據點,每個據點各有服務路線;全台除連江縣、澎湖縣尚未設服務站外,其餘二十個縣市皆有雲水書車進駐;巡迴範圍也已涵蓋三百二十個鄉鎮市區,服務近一千五百所學校,嘉惠學童超過上萬人。*319

2、監獄弘法、戒毒村布教

大師在台灣各地的廟觀廣場,諸如萬華的龍山寺、新竹的關帝廟、台北的指南宮、玉里的華山宮、北港的朝天宮、高雄的三鳳宮等,都曾經借用作為弘法場所,他說:「尤其監獄是我弘法結緣最多的地方。」*320他勉勵弟子:

寺廟要走出去弘法,最好的是到監獄布教,因為監獄裡的受刑人最寂寞,精神上最苦悶,給他佛法,他很容易接受。像現在很多吸毒的人,他也不是犯法、犯罪,只是他喜好毒品,站在政府的立場,當然要矯正他。我們應該幫助政府到拘留所、戒毒村,協助他們矯正因吸毒而失去自由的人。*321

監獄弘法,可謂大師一生在他的慈善濟生中,最為心繫掛懷的一環。早於1951年,大師即在台北發起組織監獄弘法團,與南亭、廣慈法師,馬性慧、李子寬、劉中一、陳慧復等居士輪流至監獄宣講,此為大師監獄弘法之始。*3221953年駐錫宜蘭後,更正式展開監獄布教,1972年成為台灣法務部正式聘任的第一位監獄教誨師。

我到台灣來以後,雖然是居無定所,但是有一個地方倒是很需要我們參與,那就是到監獄講說佛法。因為當時各處的監獄,可以說人滿為患,大家在牢獄裡身心浮躁,無所寄託,獄方的管理人就希望宗教進到監獄裡,可以撫慰人心。⋯民國四十二年(1953)起,我們雖然所學有限,這樣的因緣,監獄布教成為訓練我應機說法的機會,我也就毫不推辭,從宜蘭監獄開始,到台北監獄、新竹監獄、花蓮監獄、女子監獄、軍中監獄,乃至全台灣各地的看守所、收容所,可以說無所不到,甚至明德戒治班等感化的場所,我都前去參與講說。

由於在監獄裡弘法布教的因緣,我對於受刑人,總是特別給予他們信心和多一分關心。像端午節到了,我發動信徒買粽子送到監獄跟他們結緣;逢到中秋節,我也發動信徒購買月餅,去監獄裡與受刑人共度佳節。所以在早期,我應該也算是非常受監獄裡歡迎的講師之一,甚至政府聘任我為監獄教誨師。
*323

從事監獄布教,所接觸者可謂社會邊緣人,除了無知者、受冤屈者,多數是身心扭曲、自我放棄、自我戕害而不自知者,大師努力要為他們帶來生命的重建,為曾經惡性犯錯、無知犯錯或受到無明牽扯的人們,帶來重生的希望。此工作有賴長期耕耘與心血投入,無論成效如何,基本上既無掌聲,也難以受到實質的鼓勵。唯有默默地一步一腳印,慢慢重建受刑人的身心靈,重啟人生的新希望。

由於受刑人出獄後,一般社會人士都不太接受更生人,使其心理易再受創,增加重新犯案的可能。大師於是向法務部長廖正豪先生表示,願意獻出兩個寺廟做為受刑人重新走入社會的「中途之家」。大師建議,讓受刑人在釋放前的三、四個月,預先住進寺廟,由佛教陪伴受刑人度過這段緩衝時間,主張給予他們尊重、信心,甚至讓他們回家探親,希望藉由佛法教化的力量,真正消除其心中的怨恨,使其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如此較易心平氣和重返社會,為其塑造正向形象。大師認為離釋放時間不久,受刑人應該不至於再逃跑,在教育上具有非常意義。「但是廖正豪先生說,這牽涉法律上的問題太廣泛,又要通過立法,程序很多,當然,我的建議就胎死腹中了。」*324雖然這個案子沒有通過,但是佛光會也與法務部合作,提供受刑人假釋期間,每個月擇日到佛光山台北道場上課半天,接受佛法的薰習。

大師不只自身經常前往監獄弘化,也帶動佛光山僧信弟子發心到監獄弘法,有人還身兼好幾個監獄的教化工作。1963年,佛光山成立監獄教化組與派下道場合作,至全台各矯正機關擔任監獄教化的工作。目前共有110位社輔布教師,在全台各地五十二個矯正機關與附設監所輔導收容人。*325

1994年,更在大師的促成下,佛光山慈悲基金會與法務部配合,於台南縣山上鄉開辦「台南監獄明德戒治分監」,為全國首座公設「戒毒村」。安排法師長期住在「戒毒村」,每天24小時與收容人生活在一起,是全國獨一無二的特例。大師在戒毒村落成典禮中說:

戒毒必須由內心覺醒才足以奏效,而宗教對於「心」的治療,是最具成效的。因此,將培養一批戒毒義工,協助政府做好反毒工作。反毒要讓受勒戒人有代替品,不論是信仰、音樂、體育和讀書,各方面都需設想周到。戒毒並不只是仰賴外力,吸毒上癮都是心理好奇所致,只要有決心改過,堅心不想、內心覺悟,大家都是社會的好青年。*326

根據法務部統計,佛教對煙毒犯採取宗教教誨,對收容人作佛法開示,勒戒成效很大。一般來說,煙毒戒治的再犯率非常高,但接受過監獄教化課程的煙毒收容人,確實地降低了再犯率,顯著提升煙毒戒治的成效。這證明透過宗教信仰,可以強化收容人抵抗使用毒品的意志力;透過佛教教理和修持的教導,能夠幫助煙毒收容人遠離毒品的誘惑。*327

佛光山的監獄布教史,從1953年延續至2024年已有七十多年歷史,不僅在台灣持續進行,美國、澳洲、紐西蘭、菲律賓的監獄,都有佛光人擔任布教師,提供亞裔收容人宗教教誨協助;猶如地藏菩薩走入黑暗的世界,給予光明再現的希望。

大師從青年到老年,從國內到國外,從為死刑犯說法到為受冤屈者爭取自由,透過宗教教誨引導受刑人、戒治人念佛、禪坐、抄經,或者佛教聖歌教唱、詩偈競賽,至今仍定期舉辦佛學講座、心靈講座、念佛心得座談會。尤其多次在監獄舉辦短期出家及傳授三皈五戒等活動,讓受刑人在獄中找到生命的希望,得到心靈的依歸。

甚至在監獄舉辦「佛學會考」。例如1993年的世界佛學會考,在全球五大洲的各大都市開展,澳洲雪梨、法國巴黎、英國倫敦、巴西聖保羅、馬來西亞吉隆坡、美國洛杉磯、香港等六十五個考場同時舉行。當時,在台灣的宜蘭、台南、高雄、屏東、綠島、武陵、泰源、台東及香港多所監獄、看守所中,也有六千餘名受刑人報名考試,特別設有監獄考場,一時造成轟動。而《聯合報》、《中國時報》,也各以兩個全版,大幅報導成績優異者,其中不乏受刑人上榜,傳為佳話。

我在寫《玉琳國師》的時候,曾經用玉琳國師的口吻說過一句話:「法律不能解決人間的問題,只有佛法才有辦法。」如國父孫中山先生說的:「佛法可以補法律之不足。」佛法是根本方法,要從心裡來改變才能解決問題。*328

大師回顧他這一生,曾在監獄裡面布教多年,榮獲司法部頒贈「名譽教誨師」頭銜,他自許效法《金剛經》所說,度眾生的對象,「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他敬佩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在地獄裡救度眾生的精神,他認為:「人生光靠願力,也只是一個理想;在願力之外,還要有實力、還要有行動力,甚至還要有各方面的助緣、助力,才能真正做到所謂的救苦救難。」*329

(三)從本土到國際的普濟:由點而面的慈悲覆蓋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全球時有天災人禍發生。大師領導五大洲的佛光人,將慈善救濟工作延伸至全球各地,賑濟印度、泰北、中南半島、非洲、日本、大陸等地震、風災、水災皆不遺餘力。可以說哪裡有災難,哪裡就有佛光人的身影。

1、九二一大地震(1999年9月21日)

規模7.6級的九二一地震,在台灣造成嚴重的災情。根據統計,房屋全倒、半倒達數十萬戶,二千四百多人罹難,受傷者一萬餘人,受災戶三十二萬人,直接影響民眾更高達上百萬人。災區裡的道路扭曲,路基流失,橋梁毀壞,山崩地裂,滿目瘡痍。災情最嚴重的地區包括:台中東勢、南投各個鄉鎮等,是台灣近百年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當時,大師即刻號召全球佛光人傾力救援,迅速成立世界性「援助震災中心」,從救災、重建、安頓到心靈撫慰,全程參與。其中包括第一時間提供災民糧食、飲水、貨櫃屋等,以及災區的消毒除疫、義診醫療、誦經助念、祈安法會、心理諮商等。災後重建方面,佛光會為無家可歸的居民興建永平佛光村,提供臨時住所二百餘間,認養東勢中科、中寮爽文、草屯平林三所小學重建校園費用、提供十七所學校營養午餐、數十所學校設備、九所學校午餐炊具、臨時教室二十餘所等。另外還設置十四個「佛光園心靈加油站」,長期陪伴災民平復心靈創傷。*330

這期間,為解決暫時居住及生活安頓問通,佛光會首先發放一千五百個帳篷給需要的民眾,並持續發揮國際救援力量,緊急從澳洲、加拿大、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韓國、香港等國家地區購買帳篷,分批送抵災區,總計送出近萬個帳篷。

此次救災工作,佛光山在台灣北、中、南各設一個據點,以及二十多個賑災處,總救災中心設在南投的「佛光山草屯禪淨中心」,以方便聯絡、整合佛光山全世界各別分院、各佛光會的資源,全面展開救災工作。共分三個階段進行:在第一時間排除萬難進入災區,救急救難;第二階段為災民重建家園、校園;第三階段進行災民心靈重建工作,持續三年,才陸續結束救援工作。

大師除撰寫〈九二一地震祈願文〉安頓民心,並撰寫〈在無常中重建希望〉一文,提及無常的世界和人生,都在「苦空幻有」的定律之中;但是「無常」把事情變壞,也可以把世界變好,所以勉勵大眾四項重建:家園、心靈、道德的重建之後,有一項更為重要的,就是信仰和正確觀念的重建。

地震把房屋震倒了,把人員也震得傷亡了,甚至寺廟、教堂,乃至佛像、十字架也都震垮了,但這許多外在的「有為法」自有它成住壞空的背景,可是回顧當初震災發生後的第二天,佛光山和佛光會在北、中、南三區成立「救災中心」,由吳伯雄居士擔任主任委員,慈惠、慈容擔任副主任委員,每日發動數千名佛光會的會員,甚至動員全世界的佛光人,大家一起捐贈金錢與民生用品,包括棺木、屍袋、帳篷、睡袋、礦泉水、貨櫃屋等。甚至提供災民的收容、兒童的認養,以及佛光山叢林學院五百位師生組織「雲水誦經團」,每天在災區為受難者誦經祈福,若無信仰,何能如此?所以,人不可以沒有信心,不能夠沒有信仰;有信仰才有力量,有信仰才有希望。*331

《中國時報》副總編輯陳琴富以〈星雲:活著就有希望生存就是力量〉*332專文報導,「在星雲大師指示下,佛光山動員了五百多位法師和四萬信眾深入災區合力投入賑災工作。佛光山也募了一億多元,他們會將款項用於賑災並昭公信。在救災過程中,佛光山非常注重讓生者心安的方法。他們在災區現場設有雲水佛車,安撫受驚的人們。由於投入救災的官兵面對大量的屍首而心生恐懼,佛光山也以大悲水與六字大明咒和他們結緣保平安。」讓人看見宗教的力量,大師的慈悲,以及心靈輔導的重要性。

2、美國九一一事件(2001年9月11日)

2001年9月11日,發生震驚世界的人為災難,美國紐約世貿大樓、華府五角大廈,遭到恐怖分子撞機襲擊,造成近二千九百多人不幸罹難的「九一一事件」。美國其他地區撞機的恐怖行為持續發生,全球籠罩在風聲鶴唳之中,世界秩序受到極大的衝擊。星雲大師隨即指示佛光山紐約道場成立急難指揮中心,發動全球佛光會員響應各項救災工作,佛光山全球各大道場設立超薦牌位,為罹難者誦經超薦及設置靈堂供各界哀悼。當時大師力排眾議,決定把安慰帶到受災的地方,親率僧眾弟子到世貿中心雙塔大樓災難現場灑淨祈福。

祈願祝禱的時候,大師說:「在九一一攻擊事件中,你們無辜殉難了。你們大多是基督教、天主教的信徒,你們所信仰的上帝必定會來接引你們到天堂安息。我們是來自東方的佛教徒,此來一是表示關心慰問,同時也為你們誦經助念,希望為你們助長因緣,上生天國。世間一切的紛紜擾攘,也希望你們就此放下,你們的親人將會因為有政府和愛心人士的協助而得到幫助,甚至為美國的安定富強而貢獻力量,你們就放心去吧!」*333因為祈禱詞貼近當地人的心,現場人員受到感動,拉近了宗教間的距離。

大師將那一次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美加巡迴演出「恆河之聲」的所得二十萬美元,贈予紐約市府,做為協助九一一事件災後重建的經費;後又舉辦數場宗教領袖的對談、佛學講座、梵唄音樂會、三皈五戒、記者會、佛光會幹部講習會等,以佛法幫助惶惑不安的人,給予心靈建設與安撫。大師當時勉勵美國信眾:「事件既然已經發生,這不只造成美國傷痛與損失,也讓全世界人民因恐怖攻擊行為而感到不安。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善後,武力報復終非究竟解決之道,唯有以慈悲的力量來降伏暴力,才能達到永久的和平。」*334

3、南亞海嘯(2004年12月26日)

2004年12月26日週日,印尼蘇門答臘發生了九級強震,引發巨大海嘯,重創了東南亞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度等國。正值聖誕節連假,在泰國度假人數尤其眾多,造成三十萬人死亡及失蹤,百萬人骨肉離散、家園盡毀的人間悲劇。

有過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的經驗,大師立即發動全球五大洲的佛光山信徒、國際佛光會會員,展開緊急災難救援,用最快的時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入第一線進行救助,幫助南亞災區。

此中,國際佛光會發揮了極大的力量,在印尼方面,蘇北等佛光協會於災區進行物資發放。印度地區則由馬德拉斯佛光協會協助受災民眾緊急疏散,遷移到當地的學校、教堂等安全地區安置;安德拉佛光協會全力支援災區勘查,並即時賑災。泰國曼谷佛光協會則結合當地政府、軍方,同時透過直升機直接進入災區救援。

佛光山也同時發起派下教育單位在全台同步行腳托缽,將所得捐助災區失怙兒童,做為教養基金。另外並捐款五十萬美金給印度,協助第二波海嘯賑災計畫。南亞海嘯災區的救援工作,延續一年多,佛光山與國際佛光會從「賑災、救濟、重建家園、心靈輔導」四方面著手,協助重建學校,啟建孤兒院、成立南亞海嘯婦女和學子就職訓練所,捐贈新台幣一千八百萬元,協助斯里蘭卡災區房屋重建;國際佛光會耗資十餘萬美元,為印尼亞齊興建「佛光村」,建成三十六間房屋,提供海嘯災民居住。*335

同時,響應台灣行政院新聞局發起的「明天過後.一萬個希望」系列活動,佛光山認養了五百位孤兒,讓失依的孩子平安成長、接受教育。希望他們能夠早日重建家園,生活恢復正常,同時也讓他們知道,海嘯無情,但人間有愛。

4、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

大陸四川省汶川縣發生規模八級的大地震,釋放相當於四百顆廣島原子彈的能量,在十萬平方公里的區域瞬間爆發,造成甘肅、陝西、重慶等十六個省區市嚴重的災情。據統計,有超過八萬人罹難,二千三百萬人痛失家園,兩萬多家工廠受災,五千多個企業停業。

得知消息後,星雲大師即刻撥打電話給相關單位,表示願意提供捐款、物資,呼籲大眾共同響應救災。並在第一時間於台北成立「佛光救援指揮中心」,整合全球資源賑災。由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祕書長慈容法師擔任指揮,中華總會祕書長覺培法師為總幹事,發起「送愛到四川」活動,佛光山與佛光會中華總會隨即捐助人民幣一千萬元。各地別分院則設置超薦牌位和消災祿位,舉行「為四川大地震災民祈福法會」,祈求生者奮起再出發,亡者得到冥福。以實際行動支援汶川受災民眾,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受災的民眾身心獲得安頓。

在召集相關人員開會後,決定發動緊急救援計畫。慈悲基金會帶領中華總會救援隊和馬來西亞國家佛光搜救隊等,結合台灣、香港、馬來西亞佛光協會,以「救援、醫療、民生物資、關懷」四合一救災計畫,組織救援團隊,並在四川宗教局長王增建先生的協助下,帶著募集到的百萬噸醫療物資,深入駐紮重災區青川木魚鎮,進行搜救、醫療、人道等各項服務。而將救援物資送進災區,運用了首次中國大陸直航台灣的航運機。

在災情稍穩定後,大師帶領百位佛光人前往汶川,協助重建江油市的彰明中學、彭州市的三昧禪林等佛教道場十六間,以及興建三昧慈善醫院,並前往重災區為罹難者誦經、灑淨。同時,代表全球佛光人捐贈四川省政府救護車六十七輛、輪椅二千台,在捐贈典禮上,大師說:「我不是來救濟的,我是來報恩的。我從小就喜愛閱讀李白、杜甫、蘇東坡等人的文章,他們出生於四川,他們的學問、思想,營養了我、豐富了我,讓我在文學意境中成長。⋯⋯我認為,施者、受者本是一家人,毋須言謝。只希望藉此因緣,願四川的民眾化悲憤為力量,奮起飛揚。」*336大師的「報恩」之心,給予行者們,做慈善,要給人尊嚴,而非上下施捨的關係。

5、莫拉克八八水災(2009年8月6日-8月10日)

台灣每年夏秋之際,容易生起強烈颱風,挾帶大量雨水,造成水患。以1994年為例,台灣南部地區在兩週之內,降下了將近二千公厘的雨量,這一場三十多年來罕見的大雨,使得高速公路路竹岡山段淹水,交通中斷了四天,中部縣市山區道路柔腸寸斷,形同孤島,而南部的高雄縣市,更是一片汪洋,路可行舟。「八一二」水災造成的損失,初步估計,超過新台幣一百億元,需要的復建經費超過三百億元,總共有兩萬多戶居民受害。

那個時候,南部如汪洋,高雄就像一片水鄉澤國,連佛光山也是滿目狼藉,受災嚴重。為了迅速救災和賑災,當時李登輝總統搭專機南下高雄視察,說出:「請佛光山和慈濟趕快救災。」其實,佛光山早在第一時間內就進入災區,除了不斷運送便當、饅頭等食物給災區的民眾,也協助國軍救援。*337

而2009年八八水災,主要原因是颱風莫拉克侵襲台灣所挾帶的破紀錄的降雨量。根據水利署統計,這次颱風最大時雨量在屏東地區,每小時135毫米,兩天雨量共計2500多毫米;高雄一年的雨量,集中在三天內落下,也有2500多毫米,創下了台灣百年來最高的降雨量。除了高雄平地淹水,山地引發山崩與土石流,造成通行道路中斷,屋毀人亡,其中以位於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今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小林部落滅村事件最為嚴重,造成474人活埋,總計有680人往生。

大師立即指示佛光山、佛光會成立「佛光山救災中心」,由慧傳法師擔任總指揮,動員南部各別分院積極展開救援行動,深入高雄縣旗山、六龜、甲仙、那瑪夏鄉等災區分送物資。佛光山慈悲基金會組成「佛光醫療隊」,每天前往十五個災區據點,提供即時醫療照護。佛光山及各別分院每日每餐供應二千多個便當,總計十萬餘個便當給各地區需要的民眾,甚至連夜熬煮薑湯,提供高屏地區救災的國軍、民眾飲用。其他各項民生物資,如:衣服、睡袋、毛巾、礦泉水等,也陸陸續續運送至災區。

這次救災過程,動員了佛光山僧信四眾千餘人次,配合各地政府機關、國軍,搭乘救生艇、直升機、裝甲車、四輪傳動吉普車等各項交通工具,希望在第一時間內救災。

佛光山於旗山禪淨中心及總本山福慧家園設立安置所,一個月內共進住16779人次,成為全台最大的安置所。由於鄉民多屬基督、天主教徒,大師特別指示設置祈禱室,讓牧師、修女帶領鄉親禱告,給予大眾圓滿的服務。

當時,我交代所有的徒眾一個原則:「這是讓我們學習山上居民生活習慣的機會,居民已經失去家園,儘量讓他們自在,不要讓他們覺得有寄人籬下的感覺。」為此,本山特別為他們開闢一個「吸菸區」與「檳榔區」;為了尊重部落的宗教信仰,還設置「祈禱室」讓牧師、神父、修女進來為居民祈福。另外,怕原住民吃素不習慣,由佛光山出資,協調山下的餐廳,兩天一次為他們辦桌,提供葷食。

此外,我們也由「雲水書車」提供各類書籍給幼童閱讀;大慈育幼院開設「兒童樂園」讓小朋友有遊樂的空間;佛光青年帶著原民青少年打籃球、遊戲。為了撫慰居民的情緒、精神,佛光山亦徵召專業的醫護師、心理治療師,提供諮商服務;佛光山大眾二十四小時不打烊,予以「關懷服務」。
*338

除了物資的救濟之外,佛光人全體動員協助災後清理的工作,各項災後重建、文化保存及教育延續計畫亦同步進行:普門中學提供大樓校舍讓那瑪夏鄉的學生能順利開學;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捐贈一千萬元台幣予內政部賑災,也在嘉義、台南、高雄、台東、屏東等地區興建九座多功能圖書館,並且贊助五百萬元台幣邀請紙風車劇團為災區的兒童演出,讓災區的兒童能觀賞大型的藝術文化表演。同時,也啟動了各種助學方案,雲水書車、雲水醫院不定期前往關心;後續也經常舉辦心靈講座、推動綠化、義工培訓等工作,協助受災地區人民儘早恢復正常生活。

6、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2019年10月-2023年)

新冠肺炎(COVID-19)於2019年末,自大陸湖北武漢傳出確診病例,隨後在2020年初全球多國也有病例,逐漸變成一場全球性大疫情。截至2024年5月24日,全球已累計逾七億七千五百多萬確診病例,其中逾七百萬人死亡,是人類歷史上大規模流行病之一。此次疫情導致全球社會和經濟混亂,被視為人類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面臨的最嚴峻危機,許多教育機構和公共區域被部分或完全關閉,很多活動被取消或推遲。而疫情擴散對全球航空、旅遊、娛樂、體育、石油市場、金融市場等方面造成巨大影響。*339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20年3月31日的聲明,疫情爆發初期,全球已經有185國被迫停課,全球將近90%的學生,受到停課影響而無法上學。星雲大師於第一時間寫下〈為新冠肺炎疫情向觀世音菩薩祈願文〉,祈願文中說到:「讓我們具備勇氣與智慧,面對疫情,能夠處變不驚;面對疾病,能夠冷靜寬心」,*340希望為社會帶來安定的力量。

面對快速延燒的世紀疫情,全球佛光人依循大師的指導,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提供各項物資及心靈上的支援。例如受疫情影響,許多家庭生計遭到巨大壓力,加拿大多倫多的佛光人贊助當地「食物銀行」,為需要緊急援助的家庭提供食物;澳洲雪梨的佛光義工為長者送餐,確保區內獨居長者食物不缺;馬來西亞的佛光人也為弱勢團體提供所需物資,包括口罩和食物籃,讓大眾能共度難關。又如,同理居家檢疫者內心的慌亂與無助,嘉義圓福寺準備了星雲大師著作贈送予嘉義市居家隔離者,讓他們安定身心。*341可以說,佛光山全球三百個道場,都給當地惶恐不安的民眾帶來安定的力量。

隨著全球確診人數不斷攀升,引發醫療資源不足。佛光山與佛光會即刻動員團體力量,協助募集口罩、防護衣等各項防疫物資,第一時間送交全球各地區的醫護人員手中。在材料取得困難的地方,則從布料開始募集,如國際佛光會菲律賓協會、沙巴協會以及美國西來寺的佛光人等,發動募捐、收集及採購適合布料、材料等,經衛生單位審核後,製作防護裝備,供應醫院所需。

國際佛光會及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也為疫情嚴重的地區如美國紐約等,陸續調度數萬個防疫口罩,供應當地的醫護與警消人員,讓第一線的防疫人員,在充足裝備下,有信心為大眾做最好的服務。所捐贈的醫療用品,光是台灣地區,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在第一年,即捐助N95口罩七萬個、防護衣四萬件、防護鏡二萬副,分別送往台北、新北、台中、高雄、澎湖等十三個縣市政府、十八家警察局、二十家醫院、七家消防局等,*342猶如雪中送炭,協助台灣儘快度過難關。

佛光山、佛光會另外送出近二百萬個口罩前往武漢疫區,全球佛光人更發起誦持《般若心經》與〈祈願文〉回向活動,以「合掌──戒殺茹素,止息疫情;三好──誦經回向,珍愛生命」為修持活動的實踐做法,來撫慰人類災難,扭轉世界恐慌。短短幾天有逾二千五百萬部《心經》響應,展現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與力量。誠如大師所勉勵的:「世界上無論再怎麼困難,只要以慈悲智慧面對,人人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大家重視環保護生,必能轉危為安。」*343

有關佛光山開山以來,對於國內外的賑災救助,在大師著作《佛教叢書20.儀制3》中的〈社團活動篇〉,條列了近百則自1976年至2016年的賑濟事蹟。上述僅略舉百則中的六則,特別著重2008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之後,佛光山與佛光會啟動「四合一」救援系統,做出「四合一救災」的良好示範,此後即採用「救援隊」、「醫療隊」、「民生物資」、「人道關懷」等四合一救援機制,讓全球佛光人成為災區的守護菩薩。

數十年來,世界各種災情頻仍,而佛光人在全球救苦救難的事蹟尚有很多,例如:台灣1994年的凱特琳颱風、1995年菲律賓羅辛颱風及日本阪神大地震、1998年棉蘭佬旱災、2002年華航空難、2005年美國的紐奧良市卡翠娜颶風、2011年泰國水災等,無論在哪個角落,無論風災、旱災、氣爆、澇災、洪水災害、森林大火、颶風侵襲、火山爆發、粉塵爆炸、火車出軌等,全球各地的佛光人,都在聞訊後第一時間前往。大師說:

在救度過程,面對驚惶無助的民眾,佛光人盡力做到觀世音菩薩現千手千眼的大慈悲精神,視一切眾生猶如己身,病瘦者給予醫療,軟弱者使其剛強,貧窮者令有所謀,無所歸者令有所歸。好比《法華經》所說:「願以大慈悲,廣開甘露門。」希望以佛法船筏,擺渡眾生,讓受難者免除災難帶來的恐懼不安,走出陰霾,重新面對人生,重新生活。*344

佛光山慈善院從事慈善事業的法師、師姑、義工、護持的信徒等,他們的耐煩、慈悲,都是佛陀的千手千眼,稟持佛陀的教法,用慈悲的心靈關懷眾生,用慈悲的眼神看待萬物,用慈悲的話語隨喜讚歎,用慈悲的雙手廣做好事,只希望為堪忍的娑婆世間,注入一股清涼,也為芸芸的眾生,結下一分得度的因緣。
*345

綜觀大師在「以慈善福利社會」宗旨中,所展現於金錢、物資上的大喜捨,並再三強調必須兼備心靈上佛法的潤澤,如其於《法華經大意》中所闡述:眾生的任何小善都可以成佛。佛陀如何讓眾生能成就佛道呢?即是「一佛乘」的教說。如何引導眾生進入佛道?即如經中所言:「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在〈方便品〉的善巧權智中,方便是一種權教,由權教才能進入真實大乘的根本佛法,因此,方便是最高的智慧、最高的慈悲。*346故而大師才會提醒: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就是智慧,就是根本。佛法,是佛教的根本;要提升佛教的慈善事業,必須結合慈善與文教。

大師說:「回顧佛光山自開山以來,不僅致力慈善工作的推動,並且推動育幼、養老、疾病醫療,到往生後的骨灰安奉等弘法工作,人一生的生老病死都全面照顧了。⋯⋯但我們不願標榜這些,因為知道,再多的錢財,會有用盡的時候,濟人燃眉之急,仍然無法息滅心中的三毒;唯有佛法的布施,才能更進一步淨化心靈,獲得究竟的安樂。」*347海內外所有的佛光人,響應大師號召,群策群力投入急難救助,發揮佛教濟世的精神,讓佛陀的慈心悲願在現世重光,普潤苦難的眾生。

【附注】

*305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重光〉,《星雲大師全集55.佛教叢書13.教史3》(增訂版),頁215。

*306 星雲大師:〈《二○○三年慈善專刊》序──佛光山的慈善事業〉,《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266。

*307 星雲大師:〈1977年新春告白〉,《星雲大師全集318.佛光山新春告白1》(增訂版),頁150-151。

*308 星雲大師:〈大慈育幼院〉,《星雲大師全集317.佛光山開山故事》(增訂版),頁162。

*309 星雲大師:〈我創辦社會事業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1.百年佛緣4.社緣篇2》(增訂版),頁227。

*310 依來法師:〈人間佛教的慈善理念與實踐〉,《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5期,2016年9月,頁144。

*311 星雲大師:〈大慈育幼院〉,《星雲大師全集317.佛光山開山故事》(增訂版),頁167-168。

*312 星雲大師:〈大慈育幼院〉,《星雲大師全集317.佛光山開山故事》(增訂版),頁171。

*313 星雲大師:〈我創辦社會事業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1.百年佛緣4.社緣篇2》(增訂版),頁243-244。

*314 星雲大師:〈行善與教化〉,《星雲大師全集93.往事百語5》(增訂版),頁193-194。

*315 星雲大師:〈雲水行佛〉,《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122。

*316 星雲大師:〈佛光山雲水醫院施診辦法〉,《星雲大師全集323.佛光山清規2》(增訂版),頁56。

*317 依來法師:〈人間佛教的慈善理念與實踐〉,《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5期,2016年9月,頁147。

*318 星雲大師:〈雲水行佛〉,《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123。

*319 陳劍鍠:〈人間佛教的社會慈善服務──佛光山「雲水書車」對偏鄉學童的助益〉,《禪與人類文明研究》第13期,2023年,頁67。

*320 星雲大師:〈弘法〉,《星雲大師全集201.合掌人生2》(增訂版),頁104。

*321 星雲大師:〈法務種種〉,《星雲大師全集85.僧事百講3.道場行事》(增訂版),頁257。

*322 滿義法師:〈一九五一年十二月〉,收入《星雲大師全集254.星雲大師年譜1》(增訂版),頁137。

*323 星雲大師:〈監獄篇 苦難的人更需要佛法〉,《星雲大師全集21.佛教管理學3.弘法系列》(增訂版),頁158。

*324 同註323,頁162。

*325 依來法師:〈人間佛教的慈善理念與實踐〉,《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5期,2016年9月,頁140。

*326 星雲大師:〈心的治療〉,《星雲大師全集204.如是說2》(增訂版),頁198。

*327 依來法師:〈人間佛教的慈善理念與實踐〉,《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5期,2016年9月,頁141。

*328 星雲大師:〈監獄篇 苦難的人更需要佛法〉,《星雲大師全集21.佛教管理學3.弘法系列》(增訂版),頁179。

*329 星雲大師:〈監獄篇 苦難的人更需要佛法〉,《星雲大師全集21.佛教管理學3.弘法系列》(增訂版),頁180。

*330 星雲大師:〈社團活動篇〉,《星雲大師全集62.佛教叢書20.儀制3》(增訂版),頁78-79。

*331 星雲大師:〈在無常中重建希望〉,《星雲大師全集225.星雲智慧1》(增訂版),頁92-96。

*332 陳琴富:〈星雲:活著就有希望 生存就是力量/2000年9月17日〉,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88.媒體報導1:一九七六∼二○○一年八月》(增訂版),頁255-258。

*333 星雲大師:〈佛光人的救苦救難〉,《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236。

*334 星雲大師:〈佛光人的救苦救難〉,《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237。

*335 星雲大師:〈社團活動篇〉,《星雲大師全集62.佛教叢書20.儀制3》(增訂版),頁81。

*336 星雲大師:〈佛光人的救苦救難〉,《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243-244。

*337 同註336,頁245。

*338 星雲大師:〈佛光人的救苦救難〉,《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248-249。

*339 維基百科:〈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網址:https://user244380.pse.is/6zeanu,查詢日期:2024年5月25日。

*340 星雲大師:〈為新冠肺炎疫情向觀世音菩薩祈願文〉,《星雲大師全集220.佛光祈願文2》(增訂版),頁344-347。

*341 宋滌姬:〈全球佛光人動員 四給攜手抗疫〉,人間通訊社,2020年4月23日。資料網址:https://www.lnanews.com/news/38/129090

*342 陳玫伶:〈國際佛光會不只捐疫苗 已捐上萬N95口罩、防護衣等物資〉,udn元氣網,2021年5月28日。資料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0952/5493119

*343 星雲大師:〈為新冠肺炎疫情向觀世音菩薩祈願文〉,《星雲大師全集220.佛光祈願文2》(增訂版),頁346。

*344 星雲大師:〈佛光人的救苦救難〉,《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253-254。

*345 星雲大師:〈《二○○三年慈善專刊》序──佛光山的慈善事業〉,《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267-268。

*346 星雲大師:〈第三講 《法華經》的方便法門〉,《星雲大師全集14.八大人覺經十講/法華經大意》(增訂版),頁163。

*347 星雲大師:〈佛光人的救苦救難〉,《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250-251。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