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249 一、南北傳交流首重融和尊重
大師的著作和開示中,時常可見到「融和」一詞,這正是佛光教團的一個鮮明特質。在大師所創立的國際性人民社團組織「國際佛光會」第一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上,大師的主題演說題目就是「歡喜與融和」。他對「融和」的定義是一種容人的雅量,一種平等的相待,一種尊重的言行。身為佛光人,必須具備一份容納異己的器量,方能有博大的未來。*210
大師認為「百川匯歸大海,共一鹹味。」「各族入佛,同為釋子。」昔日,剎帝利王孫難陀和阿難,尚對首陀羅賤民出身的優波離,拜火教的迦葉,好玄論的迦旃延,尊奉為師兄,概因「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平等性。由此可知,佛陀早就打破種族隔離界線與階級差別。佛陀慈悲融和的性格,使佛教得以遍撒各地,法水得以流傳至今。*211
面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科技化與多元化,大師認為佛教不能再停留於地區性的佛教,或是教派性的佛教;應該是南北傳融和的佛教,世界宗教融和的佛教;更不能再墨守成規,以本位主義阻礙佛教與時代的接軌。應當打破南北傳的區分、打破宗派的界限,在同中存異,異中求同中,謀求整體佛教的團結統一動員,才是佛陀的本懷。以下分別從理論與實踐闡述大師的融和之道。
(一)融和尊重體現佛陀本懷
在大師的觀點,佛陀的教法一直都是順應眾生根器,有著不同思想流派的發展。過去太虛大師曾將印度佛教分為三期,佛陀時代到最初的三百年間,是小行大隱時代──小乘佛教盛行,大乘佛教隱晦的時代;到了六百年以後,是大行小隱的時代──大乘佛教盛行,小乘佛教不彰顯的時代;一千年以後,是密主顯從的時代──密教為主,顯教為從的時代。
但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是人間佛教圓融的時代,不論是南傳、藏傳或是漢傳的佛教,都應該把原始佛陀時代到現代的佛教,全部通通融和貫通,回歸到佛陀「示教利喜」度化眾生的本懷裡。*212正如泰國十五世僧皇大聖旺那尊長及摩訶威力尊長所說:
不管是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也好,不管是大宗派佛教還是法宗派佛教都好;我們所信仰的是同一個佛陀,我們所遵守的教義也都是以三法印為中心。佛子們應該在這些基礎上團結起來,共同為佛教的發展及眾生的福利而努力向前邁進。我們不應將信仰自我設限,而使佛教的內部產生分裂。*213
二位尊長的這段話與大師的「融和」思想不謀而合。今天世界各地佛教雖有教制上的差異,但在教理上仍是一致的,都不是在根本教法上有所分歧。只要核心教義不離佛陀本懷,都應該彼此團結合作,回歸到利益一切眾生身上而努力。
1、融和是佛光山性格
大師提出不論對內或對外,都應當以「融和」來貫通及兼容並蓄一切的教法,否則只會削弱整體佛教的力量,造成佛教的封閉與衰敗。而這樣的理念,早在大師創建佛光山初期就已確立。1987年〈佛光山開山二十週年紀念特刊.序〉文中,大師明確提出佛光山的十大性格,第八大性格即是「佛光山有融和的性格」。大師說:
佛光山自開創以來,就一直努力於佛教的融和。我們希望:傳統的要能與現代的融和,南傳的要能與北傳的融和,在家教團要能與出家僧團融和,顯教要能與密教融和,禪宗要能與淨土融和。融和需要互相尊重,彼此容納。融和不是你大我小,你多我少,更不是你有我無,你好我壞。建立融和的認識,先要明白八萬四千法門,每一法門皆是入佛之道,不可以說:你的究竟,我的不究竟。
佛教要談復興,只有佛光山擁有此一性格,仍嫌不足,希望全世界佛教徒精誠團結,互相尊重,互相融和,才是佛教未來復興的希望。佛光山確實努力朝融和的方向努力。所以佛光山八宗兼弘,四眾同學,新舊交流,老少互學,甚至佛光山的開放,連異教徒到佛光山都供給他們活動,因為佛光山具有融和的性格。*214
以上大師明確表示「融和」是整體佛教發展的關鍵,「融和」必須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跨越宗派、僧信、性別、三系佛教的隔閡,沒有大小、究竟、高低的分別,只要契合眾生根機,萬法都是成佛之道,應當予以平等尊重。同樣的理念,1990年在大師發表的〈佛教的前途在哪裡第一講〉中,再次強調:
為使佛教不要分歧,故要提倡佛教的融和尊重,即南北傳的佛教要互相融和,互相尊重;顯與密的佛教要互相融和,互相尊重;僧信間的佛教要互相融和,互相尊重;男女眾的佛教要互相融和,互相尊重;傳統與現代的佛教要互相融和,互相尊重。在同一教主佛陀,同一三法印和四聖諦的教理,同一三皈依儀制之下,不應互相排斥,互較嫡庶;應該互相融和,互相尊重。*215
在佛法同源、教義一體的原則下,大師秉持著「平等共尊、兼容並蓄」的理念接納一切的宗派。佛光山屬於漢傳佛教禪宗法脈的臨濟派下,但佛光山不以漢傳佛教的禪宗來評議各地區佛教;在大師的觀念裡,所有教法皆為佛陀的言說,雖在儀制上千差萬別,卻都是因應眾生的需要而存在。因此,只有全體佛教界都有這樣的共識,才是佛教復興之希望。
2、融和來自佛性平等
大師對「融和」再進一步的闡述就是「中道」,一種以「般若」為體,顯發而為「能量」的用。所謂「能」者,能大能小、能有能無、能自他一如;量者,就是心量,一種不離二邊也不即二邊的「包容」心量,闊而言之,就是「無量無邊」概念,就是真如理體的「佛性」能量顯發。*216
從「佛性」開展出來的融和,就能在一切差別的現相中,做到「同中容異,異中求同」的胸襟,展現「天下一家」、「同體共生」的平等觀。誠如大師在〈歡喜與融和〉一文中提到:
星雲一向主張,同中容異,異中求同。在佛教裡,南北傳的佛教要融和,傳統和現代的佛教也要融和;禪淨要融和,顯密也要融和;僧信要融和,世出世法也要融和。融和就是中道,中道才是真正的佛法。今日世界更需要融和:國家與國家要融和,種族與種族要融和,士農工商與士農工商要融和,政黨主義應與政黨主義融和,群我之間更要有群我之間的融和,因為融和才是今後地球人的共生之道!*217
大師超越一宗一派的格局,正是來自他對「佛性平等」的理解,以及性格中「包容」的涵養。大師說過,他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就是「根本佛教」,是倡導融和的宗教。*218因為就「佛性平等」的立場來看,佛陀的清淨法身與眾生的真如自性,都是一體同源,無二無別,所以在每個人的佛性中,根本就存在著「融和、平等與圓滿」的自性,不須外求。
3、融和實踐理事圓融
從「佛性平等」思想開展出來的融和性格,是大師帶領佛光教團實現全球性宗教組織的重要原因。證明實踐佛化世間不必然要你小我大,你無我有;更不需要以強凌弱,以眾欺少的不平等對待;而是一種基於「共生共榮」理念,團結合作,共創世界宗教的和諧發展。早在1990年代大師就具體提出六點方向,作為現代佛教發展的指引:
第一、傳統現代的融和:現代社會中,有人倡導科技文明,有人尊崇原始自然,有人歡喜新詩文學,有人愛好文言古籍。傳統,是古聖先賢的智慧經驗結晶,隨著時代慢慢發展,有時不能不順應時代的潮流。因此,傳統不是完全對或不對,現代也不全然是好或不好,能將前人智慧經驗的傳統,配合現代潮流的發展,彼此融和,才能永遠為世人所需要。
第二、東西文化的融和:有的人醉心東方文化,有的人追求西方文化,其實,我們說,以東方的文化為體,西方的文化為用,東西方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和。尤其國際間各種族、民情風俗各有所長,文化的融和,可以讓社會朝向更多元化的發展,豐富人文內涵,促進人類的和諧。
第三、自他群我的融和:團結,並不是我大,你要來跟我團結。團結,是平等的;融和,是自他關係一致的。佛陀主張「眾生平等」,即是「自他融和」,不僅佛教要融和,不同宗教、族群、國家、社會,都要摒除愛恨的分歧、怨親的疏離,發揮「同體共生」的精神,彼此才能和諧往來。
第四、事相義理的融和:「理事圓融泯自他,白雲飛去了無遮」,意謂世間萬物,都具有理和事兩個層面。有的人只重視「事」,顯得太過現實,有的人光說「理」,又讓人覺得太過抽象,無法心領神會。因此,事與理要融和,能以事顯理,以理彰事,理事無礙,甚至事事無礙,也就能圓融自在了。
第五、僧信四眾的融和:現在佛教,有以出家眾為主的僧團,有以在家眾為主的教團,僧信之間,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彼此要水乳交融,溝通協調,互助尊重,你我團結,把力量凝聚了,才能一同弘揚佛法,共同為眾生福祉而努力。
第六、顯密八宗的融和:佛教教主只有一個,就是釋迦牟尼佛,佛教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緣起等教義是一致的,因此,不必爭執你錯我對,不要分別宗派大小,應該主張禪淨融和、顯密融和、南北傳融和,共同恪遵佛陀的慈心悲願,給予眾生得度的因緣。*219
以上六點含融古今、東西、自他、理事、僧信、顯密等六大重要面向,展現大師融和思想的格局,不囿限於國家、地域、種族等的界限,擴及佛教整體宗派系統之間;達到傳統與現代、佛法與世法、理體與事相的融和統一。這種融和真正實踐佛陀的佛性平等,打破世間一切的分別對待。因此,不論就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大師的融和思想都是一以貫之,回歸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
(二)融和尊重開啟國際合作
促進佛教界的交流合作,一直是大師非常重視的弘法面向。從1963年大師個人第一次代表中國佛教會出訪世界各國開始,已經意識到自身教團人才培養的迫切性。從1969年起,陸續派遣弟子前往日、韓、美、中、印度等國留學深造,1974年又組織中日、中韓佛教促進會,積極與日本、韓國、泰國等佛教界進行交流訪問。1988年起陸續承辦世界佛教徒友誼會、顯密佛學會議等國際性會議。
大師透過拜訪、交流與會議的舉辦,呼籲全球三大佛教系統的僧眾、領導,都能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交流往來、團結動員;朝向跨越宗派、種族、國家、語言的藩籬,建立佛教一家親,共同推進世界和平的願景。以下將從實踐層面,列舉重要交流案例說明:
1、組織中日韓佛教促進會
大師與世界各國的交流,開始於1963年中國佛教會組織的「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由白聖法師擔任團長、大師擔任祕書長兼發言人,全團五位成員,代表政府出訪東亞與東南亞的泰國、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香港等七個國家地區進行佛教友誼訪問,打開大師與國際佛教界的互動往來。其中與日本教界、學界的交流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友誼,展現佛光山學術與教育的豐碩成果。大師表示:
由於日本佛教學術、宗派非常興盛,加上地緣和台灣比較接近,大家就常有往來。一九七四年成立「中日佛教促進會」,日本禪宗的最高領導曹洞宗管長丹羽廉芳長老和我分別擔任中、日會長。幾十年來,和日本交流中,有許多令人懷念的長者,如:臨濟宗的管長古川大航長老,塚本善隆、水野弘元、中村元、平川彰、鎌田茂雄、牧田諦亮、安藤俊雄、前田惠學、水谷幸正等大學教授學者,他們都在佛光山盤桓多次,也來台灣交流、發表論文,或者到叢林學院教學,慈莊、慈惠、慈容、慈怡等人早期到日本留學,都曾經親近過這些大學者。*220
在教育培養人才上,日本佛教界的學術發展,一直是世界的翹楚,佛光山所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經常邀請日本佛學界的專家與會發表。這層深厚的友誼,更增進佛光山徒眾留學日本的因緣,2000年之前,佛光山留學人才的培育,多數送往日本佛教界的大學攻讀碩博士學位。同時,日本佛教界創辦大學、養老院、出版期刊等,都成了佛光山弘法的借鑑參考。
其他,重要的國際交流訪問,如1974年大師以「中日佛教關係促進會」會長名義,前往日韓進行佛教交流訪問。1975年大師於韓國拜訪期間成立「中韓佛教促進會」。1976年美國建國二百週年慶祝大典,大師組織「中國佛教美國訪問團」二百人前往觀摩祝賀;開啟佛光山在美國建寺的因緣,並於1978年在美國成立「國際佛教促進會」。1985年應邀擔任「中華漢藏文化協會」理事長,促進漢藏間的交流。1989年以「國際佛教促進會」名義,率領二百餘人前往大陸弘法探親,開啟佛光山與大陸教界、學界的交流因緣。1992年,於洛杉磯成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擔任總會長,促成日後國際佛教交流因緣。其餘交流往來不勝枚舉,請參見本書不同章節內容。
2、與國際叢林締結兄弟寺
佛光山締結兄弟寺的寺院中,最早為韓國通度寺及松廣寺,二所寺院都有千年以上歷史,都隸屬於曹溪宗。大師認為,韓國在歷史文化上與我們關係密切,尤其韓國的佛教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不論是在叢林制度上或是宗派傳承上,都有一脈相傳的關係也相互學習。1982年,開山才十五年的佛光山與韓國通度寺締結兄弟寺,大師回憶:
通度寺是韓國歷史悠久的寺院,而佛光山還只是一個開山未久的小老弟,實在說,我們高攀不上,就問他們為什麼願意跟佛光山締結為兄弟寺?性波法師說:「韓國佛教歷史雖久,但寺院都太古老了,必須現代化。傳統的應該接受現代化的事實,現代化也要能接受傳統的過去。」簡單說,他們就是希望將傳統和現代融和在一起。就這樣,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通度寺和開山不到三十年的佛光山,就締結為兄弟了。*221
在2017年出版的《參學瑣億》也寫到:
在佛門裡,像通度寺與佛光山締結成兄弟寺的,不敢說絕無僅有,但恐怕也是史無前例。一個是具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傳統千年古剎,一個則是只有短短三、五十年歷史,具有人間性的現代化教團,堪稱是傳統佛教與現代佛教的結合。說來一個年長、一個年少,彼此互稱兄弟,也算是老少配吧,這不也是非常奇妙的因緣嗎?*222
韓國佛教的宗派和寺院很多,除了曹溪宗,還有太古宗、三論宗、法輪宗、總和宗、本願宗等宗門人士,在他們的宗派下都各自擁有許多分院和信徒。佛光山從開山以來,每年都有十數團的韓國團體來山參訪交流,對於促進韓國佛教的現代化發展不無影響。
此外,南傳佛教雖然尊循原始佛教的制度,嚴謹恪守聲聞乘戒律,但並不全為上座部教派,其中泰國法身寺就是屬於大眾部派別。法身寺凡有集會都能有數十萬的比丘、數百萬的信徒參與,尤其在推動佛教國際化、弘法現代化、僧伽教育的提升與社會淨化上面,顯然地是個現代化教團。1993年、1994年,大師與法身寺住持帕蘇達瑪雅那(Phra Sudhammayana)上座,分別在佛光山和泰國法身寺共同簽署締結兄弟寺,共創人間淨土,為南北傳佛教交流開啟新頁。*223
3、舉辦國際會議與論壇
大師以「顯密融和、八宗兼弘」的理念,舉辦多次跨宗派、教派與文化的會議,為佛教界的融和、統一與發展,寫下許多的歷史。1986年在佛光山舉辦首次的「世界顯密佛學會議」就以「融和與發展」為主題,邀請世界各國學者專家三百餘位顯密人士,以及密教四大法王共同蒞臨。希望透過「教內」的攜手合作,達到「教際」的相互團結。
世界佛教徒重視的國際組織「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於1988年在美國西來寺召開第十六屆大會。這次會議不但是世佛會首度跨出亞洲門檻,在西方國家開會的先例,更為海峽兩岸佛教首開平等交流的創舉。與會者來自三十一個國家、五十多個地區,創下世佛會歷來國家、地區代表出席最多的會議紀錄。
此後,又三次假佛光山道場召開會議,特別是1998年度在南天寺時,大師在主題講演中申明主旨,說明了對南北傳佛教發展的理想:
一九九八年十月底到十一月初,世佛會再度跨出亞洲,第二十屆大會假南半球第一大寺──南天寺舉行,有來自全世界八十個國家和地區中心的代表和觀察員,第一次聚集到南半球召開大會。開幕典禮時,在唱頌澳洲國歌和〈三寶頌〉、世佛會副會長Sunao Miyabara先生代表主席致詞後,我向與會人士提出四點建議:
1.
宗派間的融和與尊重:佛教雖有不同宗派,可以異中求同,這必須靠大家融和與尊重。
2.
教徒間的來往與交流:世界要達到和平,必須要大家互相往來、體貼、尊重、包容。
3.
發展上的人間與現代:世佛會要辦世界佛教大學,並對於在泰國留學的學生給予資助,在重視佛教青年及重視佛教的文化、學術交流等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4. 佛教內的組織與團結:佛教普遍全世界是世人的一道光明,我們要以此光明照亮世界。*224
在這次會議中,大師被推選為世佛會「永久榮譽會長」,可謂實至名歸。時至今日,當年發表的幾項呼籲,依然是當前整體佛教界急需共同努力的目標,同時也需要深具號召力與領導力的大德,帶領全球佛教徒走上共識的道路。
其餘,如1987年在馬來西亞舉辦論壇與南傳佛教代表達摩難陀(Ven. Dr. K. Sri Dhammananda)上座論議佛法,1989年於佛光山舉行「國際禪學會議」,1990年在佛光山舉辦的「國際佛教學術會議」,1997年於佛光山舉辦「國際佛教青年會議」,2006年大陸舉辦的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大師為論壇的八大發起人之一。其後,2009年第二屆論壇在無錫進行開幕式、台北舉辦閉幕式,為兩岸佛教友誼交流再寫下歷史的一頁。
4、派遣弟子前往各國留學
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強大,就在於它能廣納一切知識文化,進而締造輝煌的盛世。同樣的,佛教自魏晉以後,透過印度的留學僧與中國的留學僧,於中、印之間往來取經譯經,最終佛教思想與中國儒、道思想交融,形成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及中國佛教,從而繼續影響日韓文化。因此,古代留學僧對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佛教的發展,深具歷史性貢獻。綜觀,當今世界變化一日千里,佛教的文化交流,必然要更積極向世界各國取經學習,才能與時俱進而不自我設限。
大師深明此點,自開山初期,就一邊辦佛學院教育,一邊派遣弟子出國深造,期望透過留學教育吸納世界各國佛學最新研究,了解國際佛教動態,為佛光山的學術教育發展建立因緣。
自1969年起,大師即開始派遣第一批弟子前往日本留學,相繼有大谷大學的慈惠法師、佛教大學的慈嘉法師、慈怡法師、慈莊法師、慈容法師;1978年後再派依空法師到東京大學、依昱法師到駒澤大學。1980年代後,佛光山的國際學術會議,經常邀請到日本國際知名佛教學者發表,如:塚本善隆、鎌田茂雄、中村元、平川彰、水野弘元、前田惠學、安藤俊雄、水谷幸正等教授,佛光山也與這些學者建立深厚的學術因緣。
1986年又派慧開法師到美國天普大學、依恩法師到韓國東國大學;1990年永有法師到英國倫敦牛津大學;1993年滿潤法師等到日本東京大學、覺誠法師到巴西聖保羅大學留學;2000年後有永東、妙士法師到美國西來大學深造。
2001年後,大師開始將弟子派送到大陸高校進修博士班,如四川大學滿紀法師、人民大學妙中法師、蘭州大學覺旻法師、復旦大學覺冠法師、北京大學覺舫法師,武漢大學妙皇法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覺多法師等。2002年再送覺明法師到印度德里大學留學。
五十多年來,佛光山透過派遣留學生,與諸多國際學者建立了友善的因緣,許多佛學泰斗,經常受邀到佛光山參加學術會議、講演授課。誠如大師所說:「我個人很有心結交學術界的朋友,也擁護學者,有一點機會,總希望學術界能團結起來,共同發揚文化,增進彼此的友誼,進而光大佛教、促進人類的和平。」*225這些弟子也不負所託,學成歸國後,相繼在佛光山四大事業體系發揮專長,為弘揚佛法貢獻力量。
5、舉辦國際佛教僧伽研習會
為促進國際佛教團體間的團結合作,邀請世界各國僧伽參加大師創辦的「國際佛教僧伽會議」,一直是大師多年來的心願。1993年,第一屆「國際佛教僧伽研習會」在佛光山召開,佛光山國際佛教促進會主辦、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協辦。大師擔任研習會的會長,號召世界各國佛教僧眾與會。
第一屆到第七屆會議陸續於佛光山、溫哥華、雪梨、巴黎、香港、佛光山等地舉行,是一個跨國界、跨語系的國際會議。每一屆皆有超過十四個國家、五十位以上的南北傳佛教界僧信二眾與會。最大的成就是推動1998年於印度菩提伽耶舉辦國際三壇大戒,恢復印度及南傳佛教比丘尼戒律的傳授,並於1998年在印度菩提迦耶正式舉辦,寫下南北傳佛教合作的重要歷史。
歷屆會議有來自新加坡、越南、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孟加拉、不丹、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澳大利亞、荷蘭、瑞典等國家大德法師。重要代表包含:越南明珠長老、泰國Suddhivaro、緬甸Sandawuntha法師、荷蘭狄法米特、印度達摩帝如、拉達克僧伽先那、孟加拉潘帝特等。僧伽研習會的重點在促進南北傳佛教的交流與共識,如:佛教之現況與未來、佛教發展之共識與融和、佛教組織之交流與合作、佛教弘法知識能力、佛教與社會服務、大乘佛教的精義、佛教團體間對談合作、人間佛教的落實等等。*226
國際佛光會諸多非漢語系國家的協會,大都來自國際佛教僧伽會議的成員。數十年來,透過僧伽會議的召開,結合國際佛光會力量,以佛光之友團結國際間各教派、教會、教團,共同朝向一個人間佛教的理念邁進。雖然彼此不同傳承,但在「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的原則下,集體創作,共同發展,達到佛教界的團結、統一與動員。*227
綜觀,大師一生為了佛教的發展,不只希望佛光山好,還要漢傳佛教好,全體佛教好,共同推動現代化、國際化、人間化的人間佛教。尤其,2011年佛陀紀念館落成以後,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士前來參觀、訪問、交流;彼此不分宗教、國籍、族群、語言;你來我往,同體共生,互尊互重,就是人間佛教的融和體現。*228
【附注】
*210 星雲大師:〈歡喜與融和〉,《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37。
*211 星雲大師:〈歡喜與融和〉,《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38。
*212 參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星雲大師全集69.佛教叢書27》(增訂版),頁186。
*213 星雲大師:〈認識法身寺的貢獻〉,《普門雜誌》6月號,台北:普門雜誌,1999年6月。
*214 星雲大師:〈《佛光山開山二十週年紀念特刊》序──佛光山的性格〉,《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132-133。
*215 星雲大師:〈佛教的前途在哪裡(第一講)〉,《星雲大師全集70.佛教叢書28》(增訂版),頁12。
*216 參閱星雲大師:〈宗門思想篇〉,《星雲大師全集35.人間佛教語錄3》,(增訂版),頁46-47。
*217 星雲大師:〈歡喜與融和〉,《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新思潮》,(增訂版)頁38。
*218 參閱星雲大師:〈宗門思想篇〉,《星雲大師全集35.人間佛教語錄3》,頁43。
*219 星雲大師:〈如何融和?〉,《星雲大師全集186.星雲法語9》(增訂版),頁316-317。
*220 星雲大師:〈第五章 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374。
*221 星雲大師:〈我與韓國佛教的往來〉,《星雲大師全集246.百年佛緣9.道場篇1》(增訂版),頁 297-298。
*222 星雲大師:〈月下長老〉,《星雲大師全集252.參學瑣憶1》(增訂版),頁216。
*223 參閱星雲大師:〈我和南傳佛教的往來〉,《星雲大師全集247.百年佛緣10.道場篇2》(增訂版),頁305-309。
*224 星雲大師:〈我與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208-209。
*225 星雲大師:〈我與日本佛教的友誼〉,《星雲大師全集246.百年佛緣9.道場篇1》(增訂版),頁275。
*226 參閱慈容法師口述,妙願法師記錄:《慈容法師訪談錄.有容乃大──走進佛光 走向世界》,高雄:佛光出版社,2024年,頁300。
*227 同註226,頁294-295。
*228 星雲大師:〈第五章 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38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