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607 一、星雲大師的兩岸佛教交流理念

大師對兩岸和平的盼望,成為其畢生致力推動兩岸和平的動力。作為出家僧侶,大師認為佛教是溝通兩岸的最佳渠道,因此全力促進兩岸佛教合作,開創和平交流局面,數十年來不改其志。2014年接見法子明光、淨耀、大慧法師等一行時,特別叮嚀「兩岸的和平交流往來,要靠佛教」,*5期勉兩岸中青代佛教學人要接續其志。

誠如程恭讓教授在〈現代人間佛教的交流性〉一文*6所指出,「交流性」本即佛教文明的鮮明內在特質,這個概念在大師「佛光普照五大洲」的弘法理念及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驗證──大師將兩岸佛教交流的方向原則定位於「融和尊重」,再進一步擴展為佛教文化乃至中華文化在全球的推廣與發展,透過交流,傳達融合尊重,從而泯滅對立、達致和平。

真正為兩岸佛教發展首開同台交流局面,是第十六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其契機是在第十五屆大會開幕前夕,主辦方邀請大師以美國佛教青年會會長的身分,作為「美國代表」出席。大師雖婉拒而派弟子代表參加,但應允與會代表們的要求──下一屆大會於美國洛杉磯西來寺舉行。

其時,西來寺仍在興建中,承包工程的公司卻突然因故不能施工;為了讓第十六屆世佛會如期召開,緊急委託另一家工程公司承包,迅速趕工,總算不負眾望及時落成。可以說,世佛會召開的同時,亦是西來寺落成啟用,為中國佛教弘傳史寫下重要歷史紀錄。

第十六屆世佛會以「為世界和平而團結」為主題,有來自世界各地五百多位佛教領袖、團體代表、學者、專家等參加。其中最大的意義是,促成兩岸佛教代表分別以「中華北京」及「中華台北」的名稱,在同一會議場所開會,為兩岸交流開創新模式,堪稱劃時代的創舉。

憶述籌辦這次大會種種困境,大師不以為難,並說:「還有什麼事比全球佛教徒團結在一起更重要呢?」*7尤其,「團結在一起」的「全球佛教徒」首次同時包含來自兩岸的代表,更顯意義深遠。

這一次兩岸佛教代表的同台和平交流,有如料峭春寒中綻放的第一朵梅花,傳遞了春暖花開的訊息。翌年(1989),大師應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邀約,以「國際佛教促進會」名義組織五百人「弘法探親團」,到大陸探親訪問,其因緣正是世佛會在美國的成功召開。*8此後三十餘年,儘管兩岸關係在政治、經濟層面時張時弛,但佛教交流一直持續推進,為穩定兩岸人心發揮了無可取代的作用。

2004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會議」上,大師聯同兩岸四地共八位教界代表,共同倡議設立國際性的「世界佛教論壇」。籌備期間,大陸國宗局特地派遣專機接送大師前往海南三亞,出席「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圓桌會議」,探討促進海峽兩岸和港澳佛教界的交流與合作,共同參與在大陸舉辦「世界佛教論壇」等事宜,並達成「三亞共識」。會議中,大師應邀擔任指定發言人之一,提出四點建言:一、以共識來團結;二、以包容來統一;三、以會議來交流;四、以政策來整合,獲與會大眾一致贊同。*9

2006年4月,由中國佛教協會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在杭州及舟山舉行,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為主題,兩岸四地共三十七個國家地區的千餘名佛教僧信參與,可謂海會雲集。論壇期間,《鳳凰週刊》專訪大師,請教有關大陸主動舉辦世界性宗教活動的因緣。大師指出:

中國大陸除了經濟的成長、社會的穩定以及交通的發展外,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淨化及提升。佛法的慈悲是對人性的尊重與包容,也最能感動人心,也突顯宗教在這個時期的政經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國家主席胡錦濤先生提出的「和諧社會」,正是人心所欲,也是論壇主題的根據。
*10

大師認為,佛教的發展只是影響民心,不會影響政治,能改良社會秩序,增進人心融和,對社會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中國從春秋戰國到近代歷史都有分裂、戰亂。統一是所有中國人的希望,而統一最大的力量就是愛,必定要以道德、慈悲樹立國家形象,和諧會是最大的力量。佛教一向友善,不侵犯他人,社會很需要佛教來幫忙。*11

有了第一屆的經驗,2009年以「和諧世界.眾緣和合」為主題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國際佛光會連同中國佛教協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共列為主辦單位,兩岸佛教交流史又邁進一大步。在規模上,參與的國家地區從三十七個增加到五十個;參加者從教內僧信擴展到學者專家、中外政要、企業家、媒體團等,總人數近二千人;在行程上,為期四天的論壇,開幕典禮及首兩天會議於江蘇無錫的靈山梵宮舉行,末兩天會議及閉幕典禮,則由東方航空及中華航空首度聯合承擔宗教包機,跨越台灣海峽,在台北小巨蛋舉行。

舉辦如此大規模的兩岸佛教跨海合作交流,實屬不易,誠如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榮譽總會長吳伯雄所言:「聽說兩岸計畫合辦佛教論壇,始終覺得難度很高,沒想到真的做到了,這不僅象徵著兩岸的距離縮短,彼此的心更加緊密,相信未來更能在對等互惠的原則下,存異求同。」*12藉由交流,縮短兩岸的距離,讓彼此的心更緊密,佛教率先做到了。

大師於無錫靈山梵宮發表「和諧世界.眾緣和合」主題演說時,強調「必須有共存共榮的理念、互助互重的雅量,以及彼此透過和諧會談、溝通交流,才能共創『自他雙贏』的局面,為這個世間帶來歡喜與融和」。並列舉「慈悲尊重可以和諧」、「包容異己可以和諧」、「人我平等可以和諧」、「共生共存可以和諧」四條綱目,內容重點依序為:

真正的慈悲必須站在尊重對方的立場,給予服務濟助;慈悲是充滿智慧、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是成就對方的一種願心,也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尊重,也有平等融攝的意思。

⋯⋯

一個人的心能包容一個家庭,他就能成為一家之主;能包容一個城市,就能成為一市之長;能包容一個國家,就能成為一國領袖;能包容一個地球乃至三千法界,就能與佛心契合無間。

⋯⋯

所謂平等,不是用強制的手段逼迫對方就範,而是視人如己、立場互易⋯⋯是理性的立足於彼此互相尊重之上,不分大小有無、不分貧富貴賤、不分種族國籍、不分你我,彼此要能顧及對方的尊嚴、權益,才是平等的真義。

⋯⋯

因為有許多人給我們因緣,我們才能生存,所以我們也要給別人一些因緣,讓他們的生命都能自由自在地存在。每一個人都能貢獻自己的力量,把個人的生命融入到社會、國家、民族、宇宙之間,才能成就「大我」的生命共同體。
*13

大師所說,處處不離尊重、包容、平等,句句皆是待人處世的佛法智慧,既放諸四海而皆準,也可以理解為兩岸的相處之道。尤其,與會者不再局限於教內僧信二眾,而是涵蓋中外學者專家、財經政要、文化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諸上善人」,彼此分享交流,將和諧理念擴散出去,藉佛教的交流達至兩岸和平。

【附注】

*5 星雲大師:〈團結才有未來〉,《星雲大師全集212.如是說10》(增訂版),頁110。

*6 程恭讓:〈現代人間佛教的交流性〉,收入《2021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2023年,頁104-141。

*7 星雲大師:〈我與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206。

*8 星雲大師:〈趙樸初菩薩〉,《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196。

*9  見滿義編著:〈二○○五年四月廿三日〉,《星雲大師全集258.星雲大師年譜5》,頁135-136。

*10 星雲大師:〈關於「世界佛教論壇」〉,《星雲大師全集143.隨堂開示錄20.對談專訪2》(增訂版),頁262。

*11 星雲大師接受《鳳凰週刊》專訪,見〈關於「世界佛教論壇」〉,《星雲大師全集143.隨堂開示錄20.對談專訪2》(增訂版),頁264。

*12 賢人境:〈國際佛教交流共創和諧世界〉,《交流雜誌98年4月號第104期(歷史資料)》,網址:https://www.sef.org.tw/article-1-129-5791

*13 星雲大師:〈和諧世界 眾緣和合──「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主題演說〉,《星雲大師全集136.隨堂開示錄13.講座論壇2》(增訂版),頁151。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