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107 一、解行並重──信仰層次的昇華

大師成長於戰亂貧窮的年代,從小沒有進過學校讀書,連一張小學畢業證書都沒有,直到十二歲,在棲霞山剃度後進入棲霞律學院就讀,讀書成為大師生命中的重要資糧。一直以來,大師始終掛念佛教徒普遍偏重誦經念佛,而不讀書、不思考,他認為不僅打坐念佛是修行,「讀書」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讀書可以改變我們的氣質,擴大自己的視野,增廣見識,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

佛教向來重視「解行並重」。解,是知解法義,提升自我;行,是行佛所行,生活實踐。二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修學佛法,不但要理解經教,聽經聞法,於日常,更要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去體驗實踐。如大師所說:「在佛教裡,任何法門的修學,任何知識的學習,都需要『解行並重』。」*173

佛教的修行法門有多種,而寺院的功能為順應大眾生活層面的需要,設有法會佛事,也有舉辦聽經講座等活動。大師提到,最初到普門寺時,曾指導徒眾每一星期要有兩天的佛學講座,一間寺院道場如果沒有佛學講座,只是舉辦大悲懺、放燄口、超亡薦死的佛事法會,會淪為經懺道場。因此,修學佛法首先要讀經閱藏,了解佛法要義,重視佛學講座、佛學課程,乃至法會結束要開示佛法,大師認為弘揚佛法,落實佛法生活化,才是寺院重要的精神表徵,也突顯寺院主要的教化功能。

為了推動佛教徒養成歡喜讀書、深入了解佛法的習慣,大師在解門的推動上一生不遺餘力,畢生致力於著書立說、講經說法,並編纂出版多種刊物,旨在讓佛教徒以法為中心,開啟內在智慧之光。他深切期望藉由知識與教育的力量,引導佛教徒改變求神拜佛、向外祈求或仰仗他力的迷信現象,回歸佛陀「自依止、法依止」的本懷,成為具備正信、正見的佛教徒。

大師尤其重視「編印教材」與推動「佛學課程」,將這兩個領域作為弘揚佛法的重要途徑。他編印的教材深入淺出,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習者使用,讓佛法的精髓得以普及並融入日常生活。而通過開設系統性的佛學課程,提供佛教徒更多聆聽經典法義、深入學習的機會,進一步培養具備智慧與慈悲的佛教人才。

第一、編印教材:大師為了推動信眾重視解門的學習,一生孜孜不倦於各種論述著作或者編輯佛教經論、佛教應用及相關當代問題探討,如今已匯整出版《星雲大師全集》(增訂版395冊),內容包含十二大類:經義、人間佛教論叢、教科書、講演集、文叢、傳記、書信、日記、佛光山系列、佛光山行事圖影、書法、附錄等,這些著作提供給大眾學習乃至弘法之用。

此外,出版學術期刊,如《佛光學報》、《普門學報》,及2016年出版至今每二個月出刊的《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等,在學術著作方面,則有《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法藏文庫》,文化出版還有《佛光大藏經》、《高僧小說集》以及各種佛教經典、佛教相關等著作,希望帶動佛教徒在佛教的教理上,能夠經由文字般若,建立正見、正思惟,進而在生活中實踐。

第二、佛學課程:佛光山在世界各地的寺院,除了每週六固定法會共修開示,也會不定期的舉辦都市佛學院、佛法課程、佛學講座、讀書會乃至系列專題講座等,在帶領信眾深入經藏的同時,也邀請社會賢達專題演講,帶動一般社會大眾走入寺院,認識人間佛教。大師熱愛教育,鼓勵大眾讀書,讓各階層人士共同研讀佛法,以推動佛學研究、充實生活內涵、提升信仰層次、培養正知正見為宗旨,讓佛教徒從過去停留在求佛、拜佛、念佛的情形,提升到聽聞佛法,思惟法義,進而實踐於生活的佛教。

佛光山在世界各地開設的各種佛學課程眾多,以下僅列舉具有全面性、普及性、持續性的「佛學會考」和「人間佛教讀書會」作介紹。

(一)讀書也是修行:佛學會考

1990年起,大師指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推動「佛學會考」。「佛學會考」不只是佛學考試,其主要理念在於鼓勵大家多讀書,透過研讀,檢定我們對佛法認知的內容,從而豐富內在的精神世界。慈惠法師說:「當時佛光山的『讀書會』還沒開始,『佛學會考』就成為全家人共同讀書的契機。」*174

對於舉辦佛學會考的意義,大師說:

這一次「佛學會考」凡是佛光山的信徒都應該參加,其意義有︰

1、把會考當成是一種共修課程,除了行門外,解門也同樣注重,讓每個人都樹立書香之家的讀書風氣。

2、讓社會上的人士知道,正信的佛教徒,非僅是拜拜而已,也懂得深入經藏。

3、改善社會風氣,淨化信仰層次,增進道德修養,以考會友,助長這次會考的因緣。

4、名片或百年後的訃文,可以增寫「參加過第一屆全國佛學會考」,讓子孫以你為榮。

5、將來可在「佛光人會」中當布教師。
*175

佛學會考是一種共修課程,結合理解與實踐,培養書香家庭的學習風氣。同時,它也是向社會展現佛教徒不僅止於拜拜,更在於深入經藏的智慧學習。更特別的是,參加過佛學會考不僅是一種榮耀,還可以成為傳家之寶,讓後代以此為榮。未來,參與者更有機會成為佛光人會中的布教師,繼續弘揚佛法,造福社會。以下以四點說明當時佛學會考盛況:

1、帶動全球學佛風氣

參加佛學會考不是佛教徒的專利,而是一項值得全民關注與參與的大事。佛學會考提供大眾參與學習的機會,考試資格不分男女老幼、學歷及信仰。在當時,日本《中外新聞》也發表這個消息,可見海外對「佛學會考」的關注。*176

首次於1990年舉辦佛學會考,迎來百萬人前往赴考,許多家庭都歡喜前往應試。考區遍布台灣、香港、亞洲、美洲等地,試題翻譯成各國的文字,提供多國語言試卷,方便參與。佛學會考不止佛教徒參加會考,同時也帶動社會民眾共同參與,從地方到中央,從偏鄉到城市,興起一股佛學會考熱,對於佛教的傳播起到很大的作用。而為了讓受刑者有機會接觸到佛法,1993年起於多處監獄設立特殊考場,甚至有屏東監獄的考生,因為會考成績優良,時任法務部部長馬英九特令得以提前四個月假釋出獄。*177

2、考得很歡喜、有意義

佛學會考打破一般人聽到考試就會害怕的印象,會考美其名為考試,實際上是共同研讀、探討佛法,充實生活內涵,提升信仰層次。每年參與的考生都是帶著歡喜心來參加,大陸學者張雪松副教授讚許大師所舉辦的「世界佛學會考」是給眾生帶來歡喜的考試。*178時任監察院院長的陳履安先生也說唯有參加佛學會考,是那麼的快樂。

佛學會考試題多樣,有為青少年而設計的漫畫題庫;有為不方便寫字的老菩薩提供口試問答,圓滿讀書應考的心願。甚至於2021年因疫情之故,國際佛光會首度舉辦全球線上佛學會考,考場橫跨五大洲五十八個國家地區,含括中、英、法、韓、西、德、印等八種語言,近五十種試卷版本,計四萬人在網路上參與應試作答,讓佛法的影響力不受地域限制。

除了應考的人歡喜,默默為佛學會考付出的義工也很歡喜。其中,蔡紅彩女士是一位全職的家庭主婦,當聽到佛光山要舉辦佛學會考時,覺得很有意義,發心到學校等各地積極推廣這項活動。考試時,她分派到一所國小協助監考,每位應考生都非常有禮貌,其中讓她最驚訝的是小朋友進場時,都會向她行禮說:「老師好!」從來沒有被稱呼為「老師」的她,深深感受到佛學會考的溫馨。*179

3、佛學會考成績輝煌

大師提到當時舉辦佛學會考時,所有的試卷都是一卡車、一卡車運送到各個試場,至第七年,參加人數超過百萬以上,《中國時報》稱此足以列入「世界金氏紀錄」。*180佛學會考受到各界認同,帶動各地學佛風氣,甚至政府官員、社會賢達、校長老師皆來參加,如時任國民黨社工會主任鍾榮吉先生、立法委員潘維剛、丁守中、高雄縣長余政憲、花蓮市長魏木村、基隆市長林水木等人,都曾參與過佛學會考。*181甚至有一年元宵節,小琉球鄉公所舉辦猜燈謎活動,就請佛光會以佛學會考的考題作為猜謎題目。*182又已故四維高中校長黃英吉表示:「佛學會考一定要持續辦下去,雖然大師建立檀講師制度,但檀講師畢竟只是少數,而且也未必可以講得好,真正讓人接近佛教是參加佛學會考,佛學會考題庫就是佛法大義、綱要、概論。」*183馬來西亞教育部更在2021年宣布認可佛學會考納入學校課外活動分數。

4、具有四項特殊成就

這個劃時代意義的「佛學會考」,大師認為有四項特殊的成就:

對提高讀書風氣有正面的意義;

對倡導淨化人心有很大的成效;

對普及道德教育有傲人的成就;

對推動佛法弘揚有深遠的影響。
*184

在佛學會考的推廣下,可提高大眾讀書風氣,並且透過讀書會或講座,讓參與者可以更深入的探究佛學思想,以及檢驗自身對佛法義理的掌握。

透過佛學會考,於內,達到淨化個人身心,豐富內在精神世界;於外,普及道德教育,引導大眾遵守倫理道德,有效提升道德及文化素養,對於佛法弘揚的推動有其深遠之影響。因此,在佛學會考的推廣下,這個世界必然能一步步趨向善美、清淨、美好的世界。至今,由國際佛光會主辦的佛學會考持續在佛光山全球海內外道場舉行,並且逐年提升,推動更多人學佛,增加學習動力。

(二)生活有書香:人間佛教讀書會

深知讀書重要性,也一生都在成全別人讀書的大師,經常想要如何推動讀書,如何號召大家多讀書。2001年,大師在澳洲弘法期間,提議起草人間佛教讀書會章程辦法,同年4月,在南非召開國際佛光會第三屆第一次理事會議時,大師發表主題演說,提出佛法人間化、生活書香化、僧信平等化及寺院本土化。所謂的「生活書香化」,是指我們大家今後都能努力讀書,希望我們都能建設「書香人生」,甚至全世界都能成為「書香的世界」。*185

大師強調,我們如何將生命活得精彩,首先必須要多讀書,要讓生活書香化:

讀書不但能增加我們的知識、智慧,改變我們的氣質、品德;讀書更能開闊我們的思想、見聞,讓我們真正認識宇宙人生。⋯⋯唯有多讀書,才能博學多聞,才能提升心性、品質、人格,不讀書的人,膚淺無知,全身充滿俗氣,所以我們要建立書香的世界、書香的家庭,要過書香的人生。當然,這一切要從每一個人都能過著書香的生活開始,因此國際佛光會與佛光山合作,成立「人間佛教讀書會」,積極推動全民讀書的風氣。*186

2002年元旦,正式成立「人間佛教讀書會」。人間佛教讀書會旨在提倡書香人間,推動全民閱讀;本著「學海無涯,學無止境」的認知,養成「活到老,學不了」的精神和習慣,希望人人勇猛向前,追求精神食糧,以提升社會的和諧,促進人間的和平與美滿。*187人間佛教讀書會服務項目,包含提供讀書材料書目、協助各區成立讀書會、讀書帶領人課程培訓、舉辦讀書會聯誼交流、優良模範讀書會評鑑、全球讀書會專題培訓、協助讀書會架設網站及雙園讀報教育之推廣。教材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人間文教基金會、人間福報社、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香海文化公司、佛光出版社聯合提供。

第一、處處是道場:讀書會成立初期,大家經常以「沒時間讀書」、「沒有習慣讀書」等等說辭推託,由於一般華人社會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所以大師說:「讀書會要給人讀得歡喜,還要跟生活結合,讀書不限定在室內,可以在咖啡館、餐廳,甚至走入大自然、山林水邊、樹下,都是讀書的好地方,只要給人讀得歡喜受用,就會有人肯來。」*188

成立讀書會的用意於在「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點緣、讀懂一顆心」,因此不拘泥地點、形式,讓讀書成為一種日常。讀書會在執行長覺培法師的帶領之下,兩年的時間,讀書會先後在海內外成立山水讀書會、社區讀書會、好鄰居讀書會、嬤孫讀書會、經典讀書會、玉山讀書會等等,甚至在學校所推廣的「班級讀書會」更多。這兩千多個讀書會,成為全球華人社團裡,最龐大的讀書會群。

此外,讀書會偶爾也可播放音樂、影片欣賞、唱歌、猜謎、烹飪,或者聽一場專題演講,但不得超過正課的三分之一,*189將學習與生活相結合,以多元的學習方式,啟發信眾對佛法教育的認識。

為了使讀書會可以有更多的互動,讀書會總會每年固定舉辦「全民閱讀博覽會」,讓各地讀書會得以回來交流,彼此分享經驗及相互觀摩學習;舉辦「讀書會帶領人培訓」活動,培訓有心成為讀書會的帶領人。

第二、書香結盟:倡導書香社會,使讀書會能夠更加健全,成立至今,也與各團體合作結為盟友。2001年於台北金光明寺與洪建全基金會「PHP素直友會」結盟,由總會長簡靜惠女士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慈惠法師代表簽署,大師於結盟締約典禮中開示:「未來雙方將共同培訓讀書會領導人,透過教材及經驗交流,彼此聯誼往來、資源分享。」*190簡靜惠女士也很歡喜,表示願將素直友會成立的經過及推廣讀書會的寶貴經驗與大眾分享。

2003年8月於佛光山寺,讀書會與高希均教授成立的天下遠見讀書俱樂部結盟,共同打造書香社會,讓書香走入生活中,現場有讀書會友2300餘人參加。*191由於這些盟友齊心在社會各地推動閱讀,也為台灣注入不少讀書風氣。

第三、成就感動:成立人間佛教讀書會後,各地都有支持大師的護法信徒。首先,為響應大師「生活書香化」的理念,小琉球在許春發會長的號召下成立「藝文讀書會」。許會長認為,提升教育水平是改善貧困的關鍵,而推廣讀書風氣是最有效的途徑,因此全力支持並積極參與護持讀書會。*192

另一位是魏訓章居士,不識字的他,一生務農,為人純樸耿直。1992年加入佛光會後,改變了他的人生。2002年,時任員林講堂住持滿舟法師開辦讀書會,邀請學校教師及校長帶領,無論識字或不識字的人都能參加。加入讀書會後,魏居士開始練習識字和閱讀,並隨老師學習佛教詩偈,他經常將學到的詩偈哼唱給自己栽種的木瓜聽,令人稱奇的是,他的木瓜兩次經歷颱風侵襲卻屹立不搖,而其他農田的木瓜卻全倒了。他笑稱:「讀過書的木瓜,就是不一樣。」雖不識字,魏居士卻從讀書會的詩偈中找到快樂,開啟生命的新篇章。*193

其他事例還有:漸凍人陳宏及劉學慧女士,他們靠著讀書會,共同走過人生最艱困的階段。被稱為「美髮院哲學家」的洪明郁居士,在參加讀書會培訓後,就將大師的書香理念推廣到自己的企業、員工,以及客戶身上。每星期他親自召集「店長讀書會」,店長回去後則繼續帶領店員一起讀書。甚至還有將「麻將會」轉變成「讀書會」等等的故事。

覺培法師說:「每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記載著讀書會存在的真義,原來讀書會不僅『化解人我疏離的關係』,『拉近貧富城鄉的差異』,『建立團體的共同願景』,還『創造新時代的生機』。」*194

今日,人間佛教讀書會的發展遍及全世界,超過兩千個以上的讀書會,在各地共同讀書,實現生活書香化的社會。

佛學會考和人間佛教讀書會,是星雲大師結合文化與教育,成功提升佛教徒的知識水平與修行素養,讓佛法更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佛學會考以檢定和鼓勵的方法,透過深入佛法的學習,促進書香家庭的建立和社會道德風氣的提升,不僅帶動全球學佛風氣,更成為佛教徒乃至社會大眾共同參與的重要文化活動。這一舉措不僅讓佛法的精神深入人心,也實現佛法在人間的廣泛弘揚與永續傳承。

人間佛教讀書會則以「生活書香化、書香生活化」為核心,體現人間佛教將佛法融入日常生活的理念。透過多元化的學習形式,讀書會讓學佛成為日常的一部分。大師推動全球超過兩千個讀書會的成立,從山水、社區到家庭,將佛教的修行道場拓展至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讀書會不僅豐富參與者的精神世界,也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縮短城鄉差距,進一步提升整體社會的和諧與道德素養。

這兩大舉措展現人間佛教「以人為本、以生活為道場」的特色,讓佛法從廟堂走向人間,從理論轉化為實踐。透過文化與教育的結合,大師不僅深化佛教徒對佛法的理解與實踐,也讓更多人因讀書與學佛受益,最終促成書香社會的形成與人間佛教的廣泛弘揚,為世界帶來善美清淨的希望。

(三)人間佛教:實踐中的佛教

佛教旨在普度、接引群眾離苦得樂。一般群眾最初從信佛開始,因為信仰佛教而成為佛教徒。信仰是一種力量,某些人認為無論有沒有信仰佛教,自身的煩惱依然存在,於是懷疑為何要信仰佛教?

大師提到,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面對生活上一些挫折、不如意事就無法應付,但如果有宗教的信仰,就會有力量,因此信仰即是力量。而信佛之後要提升信仰價值,不能停留在信佛、拜佛,更不能盲目的奉獻。大師倡導行佛,鼓勵大眾在日常中實踐佛法,透過身體力行,才能體會到佛法的受用,使佛教更能夠深植於人間。

人間佛教是「行動的佛教,不是口說的佛教」*195,大師重視任何的法門修行、任何的知識學習,然而無法將所學落實於生活中的人,即使有再多的知識學問,都只能獨樂樂,無法利益世人。大師譬喻:

有一個人平時鑽研航海技術相關書籍,已經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對人說起航海理論,條理分明,所以大家都認為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航海專家。有一天,他跟著一群商人出海尋寶,半途中船長不幸因急症去世,眾人一致推舉他出任船長的職務。從來沒有航海實務經驗的他,真以為自己通透航海技術,毫不猶豫的就接下了任務。始料未及的,才接下任務不久,就遇上了強大風浪,只見他嘴裡念念有詞,背誦著方法書,試圖扭轉情勢,最終卻還是敵不過風浪,全船人員翻覆海中。*196

這則譬喻主要提醒我們,空談理論終究難以成就事情。學佛修行也是如此,雖然對於佛法的義理了解有其必要性,但更重要是將佛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行佛之所行,做佛之所做。

大師初到台灣,看到當時的人固然有信仰,但多是神化思想,神佛不分,信佛的人也信仰神道教;1949年後,由於各佛教團體宣講經教,漸漸地從神化歸向佛化。台灣的佛教徒增加,世界佛教徒也增加,然所謂的「佛教徒」有不同層次,最初為「信佛」。大師認為:

一般人信佛,剛開始僅止於表示不反對,承認自己是佛教徒,但是並不是真的認識佛教,對佛教的義理並不了解,也沒有皈依受戒,只是覺得佛像很莊嚴,知道佛教很好,甚至因為父母是佛教徒,因此很自然的傳承父母之教,只是一種文化的繼承。*197

對於一般「信佛」的特徵,大師提到,一種是對佛教有好感,但是不了解佛法也沒有皈依受戒,一種是來自佛教徒父母的傳承,僅只是「一種文化的繼承」。但是,有些人信仰佛教多年之後,開始深入經藏,善說佛教義理,慢慢地提升信仰,進入求佛、拜佛、念佛到學佛的不同階段:

求佛:有的人知道佛教很偉大,認為理所當然的佛祖應該會幫人的忙,因此平時雖然沒有想為佛教做什麼,但是一旦遇到生病、貧窮、失意、失敗、失業等人生困境時,就想到求佛幫忙。姑且不管佛祖有無幫忙,但是有此希求之心,自己的佛祖會在心中增加力量。

拜佛:有的人感覺佛陀很慈悲偉大,在他面前很自然的就會謙卑禮拜,表示恭敬。有的人拜得如法,也能與佛接心,感到身心有一種輕安歡喜的變化,獲得佛的力量、慈光加持,這就是信仰的昇華。

念佛:有的人剛開始念佛,只是隨緣的念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慢慢念到感覺佛與自己同在,所謂「朝朝共佛起」,念佛心中就有佛,念到身心舒暢、輕安自在、煩惱減少、心開意解,當然就會歡喜念佛。 

學佛:經過念佛,身心有了感受之後,再經師長指導,覺得應該要學佛。所謂「學佛」,佛有慈悲,自己有學到他的慈悲嗎?佛有智慧,自己有佛的智慧嗎?佛有願心、忍耐,佛是無有執著、無有計較、無不放下,如果自己也能如佛一樣無牽無掛、自由自在,這就是「學佛」。
*198

隨著佛光山舉辦各種弘法活動,全球佛光會會員人數達上百萬人,社會各界人士也熱烈參與;但大師感於一般佛教徒的信仰經常停頓在信佛、求佛、拜佛的階段,其原因來自於沒有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佛法。大師認為:「學佛如果沒有實踐,則『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因此學佛之後,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慈悲喜捨,要行四攝法,要有六度萬行,要『行佛所行,做佛所做』,如果能夠如佛所說的去實踐,到了最後即『我是佛』,這就是學佛的最高層次。」*199佛光人要能從信佛提升到行佛,學佛要有所實踐,行佛所行,這才是信仰的真義。

大師指出:「信佛、求佛、拜佛、學佛都過時了,都不夠了,現在要『行佛』。你不行佛,光是津津樂道有什麼用?行佛就是人間佛教,行佛就是佛光山的佛教,行佛就是未來佛教的前途,唯有行佛,我們才能做佛。」*200行佛是人間佛教的實踐,也是信仰的最高層次,人間佛教的行者要把信佛、求佛提升到行佛。

為了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大師於2004年國際佛光會第十屆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中,提倡「行佛」運動,倡導「用自覺心昇華自我、用本土化發展佛教、用新事業增廣淨財、用大願力行佛所行」四大方向,並訂定該年為「行佛年」,讓大眾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大師對於行佛定義如下:

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奉行。平時我們稱呼學佛的人為「行者」,就是要去「修行」佛法,要如佛陀所說、所行去做,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要「行佛」,而不只是「學佛」而已。*201

行佛者是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時時都能自動自發,覺照現前所行是否清淨,並藉由佛心把本具的寶藏開發出來。
*202

行佛是一種實踐,是行佛所行。如佛經以「如是我聞」作為開頭,以「信受奉行」作為結尾,其所展現是能夠將佛法信受奉行,這就是行佛。大師列舉行佛的類別,讓大眾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依止,鼓勵以行佛作為修持的標準:

慈悲喜捨是行佛,救苦救難是行佛,

奉獻服務是行佛,義行仁道是行佛,

端正身心是行佛,生活密行是行佛,

尊重包容是行佛,與人為善是行佛,

慚愧感恩是行佛,吃虧委屈是行佛,

忍耐接受是行佛,四不壞信是行佛,

與時俱進是行佛,胸懷法界是行佛,

同體共生是行佛,佛化人間是行佛。
*203

行佛的公案代表,大師以曹仲植居士為例:

曹仲植居士是過去台灣代理澳洲OAK奶粉的董事長,曹夫人是虔誠的佛教徒,經常鼓勵曹居士親近佛教。一次遇到大師,曹夫人告訴大師:「師父!我先生來了,你趕快叫他拜佛。」

大師將心比心,要求一位西裝革履的大老板拜佛似乎有些為難,於是告訴曹居士:「不必拜佛,行佛就好。」

曹居士立刻回:「師父說得對,我不必拜佛,行佛就好。」*204

一句「行佛就好」深深感動了曹居士,此後不但從事社會慈善活動不遺於力,對於佛教事業也是護持有加。如創辦台灣生命線,援助無依無助的人;成立曹氏基金會,獎助清寒學子。發心資助佛光山、美國西來寺、法國巴黎道場的建寺及佛光會的弘法活動;在世界各地捐助百萬輛輪椅,凡有重大災害、急難救助,賑濟不落人後。

曹居士以行動行佛所行,做佛所做,當有人稱讚時,他總說:「念佛不如聽經,聽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實踐,我只是在『行佛』而已。」曹居士將佛法運用、實踐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大師所提的生活佛法化。

人間佛教的各項活動為順應眾生之根機及需求,如果不喜歡念佛,可以禪坐;不習慣禪坐,可以拜佛;不要拜佛,可以來吃素菜;素菜吃不習慣,可以談禪論道,講說佛法,也可以來唱梵唄、聽音樂。乃至不信佛也沒有關係,「你可以行佛,替佛教動員社會大眾一起來行佛做善事。」*205換言之,只要是對人類、對社會有益的行為,都可以視為行佛。除此之外,人間佛教的行佛運動,大師認為,包括:參加短期出家、五戒菩薩戒戒會、佛學夏令營、童子軍、青年團、青年會、婦女會、國際佛光會等等,這些都是人間佛教利他的實際行動。*206不僅如此,日常中的灑掃、燒飯、煮菜,淡泊、謙虛、解脫自在等等,亦是落實人間佛教的行佛。

以上,佛教的信仰層次提升,一方面是深入佛學教義的思想,一方面則是透過日常生活的實踐。無論是佛學會考,亦或是讀書會,無非都是鼓勵大家多讀書,以淨化個人的身心,提升內在的精神世界。大師所倡導的「行佛」,將佛教的信仰從最初的信佛提升到行佛的層次,將修行的核心回歸於日常生活中的實踐。「行佛」是佛光人的目標,並具體實踐行佛之所行。

佛學會考、讀書會、行佛,除了是信仰層次的提升,也將佛法帶到社會上,走進家庭,走進人心,將內心的佛性開發出來。大師勉勵佛光人要養成讀好書的習慣,從學習中不斷的充實自己,並且實踐所學所知,除了學佛,更要行佛,當得到佛法的受用,佛教才能根植於人間。

【附注】

*173 星雲大師:〈解行並重〉,《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1.經典系列》(增訂版),頁271。

*174 慈惠法師:〈佛學會考,吸引百萬人赴考〉,《星光雲水──隨侍大師七十年》,高雄:佛光文化,2024年8月初版,頁616。

*175 星雲大師:〈不捨眾生(1990/7.16~7.31)〉,《星雲大師全集283.星雲日記3 》(增訂版),頁244-245。

*176 星雲大師:〈不忘初心(1990/7.1~7.15)〉,《星雲大師全集283.星雲日記3 》(增訂版),頁212。

*177 星雲大師:〈心的安住(1995/2.16~2.28)〉,《星雲大師全集303.星雲日記23》(增訂版),頁257。

*178 張雪松:〈世界佛教會考──給眾生帶來歡喜的考試〉,《無盡燈──星雲大師全集讀後》,高雄:佛光文化,2020年,頁444。

*179 參閱星雲大師:〈老師好〉,《星雲大師全集70.佛教叢書28.人間佛教2》(增訂版),頁148。

*180 滿義法師:〈一九九六年〉,《星雲大師全集257.星雲大師年譜4》(增訂版),頁261。

*181 星雲大師:〈我推展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172-173。

*182 星雲大師:〈我提倡讀書會〉,《星雲大師全集242.百年佛緣5.文教篇1》(增訂版),頁234。

*183 星雲大師:〈佛化生活(1995/6.16~6.30)〉,《星雲大師全集305.星雲日記25 》(增訂版),頁85。

*184 星雲大師:〈佛學會考〉,《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229-230。

*185 星雲大師:〈人間與生活(二○○一年)〉,《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144。

*186 同註185,頁139。

*187 星雲大師:〈我提倡讀書會〉,《星雲大師全集242.百年佛緣5.文教篇1》(增訂版),頁222。

*188 同註187,頁232。

*189 星雲大師:〈我提倡讀書會〉,《星雲大師全集242.百年佛緣5.文教篇1》(增訂版),頁226。

*190 〈FGS書香結盟 星雲大師開示〉,人間通訊社,2002年3月2日。

*191  宋芳綺:〈「人間佛教讀書會」對當代社會的教化意涵〉,《生活有書香──人間佛教讀書會的故事》,台北:天下遠見,2012年,頁297。

*192 星雲大師:〈我提倡讀書會〉,《星雲大師全集242.百年佛緣5.文教篇1》(增訂版),頁235。

*193 同註192,頁237-238。

*194 覺培法師:〈「人間佛教讀書會」對當代社會的教化意涵〉,引自宋芳綺:《生活有書香── 人間佛教讀書會的故事》,頁61。

*195 星雲大師:〈修持觀〉,《星雲大師全集34.人間佛教語錄2》(增訂版),頁75。

*196 星雲大師:〈解行並重〉,《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1.經典系列》(增訂版),頁271。

*197 星雲大師:〈信佛的層次〉,《星雲大師全集171.人間萬事10》(增訂版),頁225。

*198 同註197,頁225-226。

*199 同註197,頁226。

*200 星雲大師:〈信仰正道〉,《星雲大師全集132.隨堂開示錄9.青年勉勵2》(增訂版),頁163。

*201 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二○○四年)〉,《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207。

*202 星雲大師:〈行佛〉,《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增訂版),頁11。

*203 星雲大師:〈行佛(一)〉,《星雲大師全集222.詩歌人間2.歌集》(增訂版),頁154。

*204 同註202,頁12。

*205 星雲大師:〈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星雲大師全集40.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5.生死關懷探討》(增訂版),頁64。

*206 星雲大師:〈傳承與開展──佛光山未來的方向與思想準則〉,《星雲大師全集126.隨堂開示錄3.教育講習3》(增訂版),頁149。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