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604 前言

人類自有歷史以來,和平與幸福始終是人們追求的目標。然而,因自私與執著、貪婪與掠奪等人性弱點,衝突與戰爭頻繁發生,帶來了人命損失、文化破壞及經濟衰敗等深重後果。這些殘酷的歷史教訓,揭示了戰爭的無情與破壞力,並突顯和平對於人類社會的重要性。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生於北伐戰亂,成長於抗戰,青年時期因國共內戰帶領僧侶救護隊渡海來台。親歷戰爭的大師對和平的價值有著深刻的體悟,他倡導「人間佛教」的理念,以佛法的慈悲智慧為基礎,希望以對話化解分歧,以理解促進和諧。大師堅信,只有以和平為目標,並以人間佛教為橋梁,才能實現兩岸的長久共存與繁榮。

程恭讓教授曾指出,兩岸問題既是政治問題也是歷史問題:兩岸問題的妥當解決,關乎海峽兩岸的和平和安寧,關乎兩岸人民的福祉,可以說是與兩岸全體中國人都有著切身利害關係的重大問題。大師致力弘揚人間佛教,而人間佛教的基本價值是不忍人間之苦,是積極地社會參與乃至政治參與,所以對於關乎兩岸人民根本福祉的兩岸和平這一頭等大事,自然傾注極大的心力和精力。*1

身為人間佛教的倡議者,大師充分發揮了人間佛教作為中華文化核心的作用。在睽違四十年後,於1989年首次率領約五百人的「弘法探親團」訪問大陸。自此破冰之旅後,便積極規劃並搭建文化、學術、教育、藝術、宗教等各領域的交流平台,凝聚兩岸乃至全球有緣人,共同投入參與兩岸互動,以民間之力,為推動兩岸和平作出具體的貢獻。

在此之前,最特殊者莫過於1988年在剛落成的美國洛杉磯西來寺舉辦「第十六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兩岸佛教代表同場出席,可謂首創兩岸佛教交流之先河,為其後進一步籌辦的「世界佛教論壇」、組織「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美加巡迴演出等,鋪設殊勝因緣之路。兩岸三地佛教徒聚合於人間佛教,在交流合作中相知、相融,以達至和平往來的目標。

而早在台灣開放兩岸探親未久的1991年,大師便於廣州邀請兩岸名校教授學者,展開《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的編輯項目,加上1999年開展的《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兩大項目開啟了兩岸學術合作新的里程碑,為數十年來的學術交流樹立了典範。其後,在兩岸甚至海外所舉辦的各項公益教育基金項目,將中華文化、佛法內涵的價值觀推廣至五大洲,讓更多人得益受用。

多年來,大師應邀出席兩岸各種佛教論壇,以及許多國際性經貿論壇,用佛法真義的智慧,提出化解歧見、促進和平、達至和諧的重要見解。尤以「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創見,標舉「平等尊重」的理念,竭力呼籲兩岸領導人發揚仁王愛民的精神;乃至以「趙無任」為筆名,書寫《慈悲思路.兩岸出路》,直言探求兩岸和平出路,充分體現大師對家國前途、人民安樂的期許。

最令人稱道者,則是由大師牽頭,率領台灣佛教界聯署共同迎請法門寺佛指舍利,於2002年蒞台供奉的盛事。在兩岸尚未直航的年代,「兩岸未通,宗教先通」、「宗教未通,佛教先通」,透過宗教率先交流,開啟了和平的契機。

作為呼應,2007年,大陸蘇州寒山寺贈予佛光山一口仿唐銅鐘「和合鐘」,贈鐘儀式於台北林口體育館舉行,同時啟建一場「和平鐘聲到台灣──兩岸和平回向法會」。大師說,這是歷史上的一大突破,因為「和平」就是愛,誰愛台灣,台灣就會歡喜與他來往。

2015年,大師促成另一項兩岸佛教文化的交流盛事──北齊佛首金身合璧,將信徒贈與的一尊北齊時期佛首,無償回捐給河北幽居寺,讓佛像得以身首合璧、重現光彩,拉近了兩岸民心。這是大師以慈悲願力,為兩岸佛教文化交流再度譜寫新的一頁。

弘法足跡遍布五大洲的大師,在世界各地建立道場、創辦佛光會,以佛學講座、中華學校、文教信託基金、春聯墨寶以及宗教交流等方式,在弘揚人間佛教的同時,不忘推廣中華文化。大師堅信佛教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復興中華文化,佛教不能缺席」,*2透過推動中華文化,凝聚散居海外的兩岸炎黃子孫,攜手在人間佛教的旗幟下,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因交流與合作而逐漸消除隔閡,堪稱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積極力量。

數十年來,大師隨緣盡分,積極推動兩岸佛教的和平交流,不僅在文化、信仰、民族根源的層面拉近兩岸之間的距離,同時在文化、教育、藝術、體育、參訪旅遊等眾多範疇,促進兩岸人民之間的情感,為和平局面奠下堅實的基礎。

【附注】

*1 程恭讓:〈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期,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6年3月,頁47-48。

*2 2014年12月13日,大師在佛光山如來殿為「第二屆人間佛教座談會」專題開示。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