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715 結論

「淋過雨的人,總想為他人撐把傘」。大師生逢亂世,懷著不忍戰爭帶來生靈塗炭的悲心,成為他一生致力於兩岸和平交流的理念與動力。這份悲心,源自於佛教文明的內在特質──交流性。佛教交流性在全球推廣中華文化的過程中,不僅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理解,還增強了兩岸人民的文化認同和相互尊重,為兩岸和平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佛教的包容性、教育、社區參與和和平促進活動,中華文化的全球推廣有助於構建更加和諧和平的兩岸關係。大師期盼兩岸和平、人民安樂,也期盼兩岸領導人本著「仁王愛民」的胸襟,攜手開拓和平的慈悲思路。而兩岸往來則應建基於平等以及尊重,在這種信念之下,人間佛教乃是兩岸人民互動最佳的管道,大師以真心誠意、滿腔熱忱,努力推動兩岸的和平事業,堅持促進兩岸佛教交流,正是佛教交流性的實踐。

數十年來,大師推動或參與過有關兩岸和平的重要事件不勝枚舉,比如:

政經方面:應邀出席各大論壇,以現代化語言詮釋佛法真義,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增進彼此理解與友誼。 

文教方面:應邀前往大陸各大學府演講,以佛教文化啟迪學子,為兩岸和諧發展注入新活力;捐建揚州鑑真圖書館,設立「揚州講壇」,彙聚兩岸名家傳播中華文化、淨化社會人心;在海外廣設中華學校,凝聚散居海外的兩岸炎黃子孫。

學術方面:發起編纂《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及《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等,搭建兩岸中、青世代佛學學者交流的平台,舉辦兩岸學術會議,培養新一代佛教學術研究人才,促進兩岸佛教學術研究持續發展。

藝術方面:透過兩岸三大語系佛教梵唄的交流,帶領傳統梵唄走出寺院,走向國際舞台;一筆字書法巡迴展,透過書法傳播中華文化,凝聚兩岸民族情感;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大陸珍貴文物展,以及民俗藝術展演,架起兩岸藝術文化交流的橋梁。

慈善方面:以報恩心賑濟天災、急難,設立文化教育公益基金,培育中華好苗子等。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十年往來奔走,建立相互的理解及信任,位於江蘇宜興的佛光祖庭大覺寺,成為兩岸民眾交流的最佳平台,以及信仰與文化的加油站。隨後又陸續設置了蘇州嘉應會館、北京光中文教館、上海星雲文教館等文教單位,持續發揮文教交流的功能,將人間佛教「同體共生」的理念深植所有中華兒女心中,攜手連心,共同發展,創造屬於中華民族的未來。

大師的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是對佛教交流性的深刻理解和實踐,也是對人間佛教交流性特質的拓展和深化。通過這些活動,大師將佛教的和平、慈悲、智慧的理念傳播到各個層面,促進了兩岸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為兩岸和平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生弘揚人間佛教,致力推動兩岸與世界和平,從青壯到耄耋,大師一日未曾或忘。2015年,八十九歲高齡的大師在寫給信徒的新春告白中,猶不忘叮嚀:

實在說我老了,什麼都不在意,最掛念的就是兩岸和平,因此我提出「中華團結、萬家生佛、社會和諧、人民安樂」,並且希望這個夢想成真。*204

即使歷經兩次中風,手腳不便,加上心臟開過刀,多年糖尿病致使眼睛幾乎看不到,耳朵也退化,大師仍不覺得辛苦或為難,還是要向上奮鬥:

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為了佛教,為了兩岸和平,我願意以這個老朽之身,在弘法利生的道路上,只要可以利用的一天,我就一天向前邁進。*205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大師雖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為兩岸和平所作的努力與貢獻,已鐫刻在歷史的輝煌史頁上!大師的一生,是對佛教交流性精神本質的當代驗證,他的行動和理念將繼續激勵著後世,為促進世界的和平與和諧發揮重要作用。

【附注】

*204 星雲大師:〈二○一五年新春告白〉,《星雲大師全集319.佛光山新春告白2:一九九二∼二〇一六年》(增訂版),頁387。

*205 同註204,頁396-397。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