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502 三、佛教國際化發展策略

(一)積極與各界廣結善緣

自1978年大師派遣慈莊法師到美國籌建寺院開始,進入八○、九○年代,大師在世界各地的弘法腳步也越加快速和寬廣。這段期間的弘法中,促使大師不辭辛苦穿梭國際間的最大的動力,就是為了廣結善緣和努力回應信徒們對佛法的渴求。

以馬來西亞為例,大師與當地的結緣是多面向的。早在1963年首次到大馬訪問之前,大師早期的著作,諸如《玉琳國師》(1954年出版)、《釋迦牟尼佛傳》(1955年出版)就在當地廣為流通,因此當大師於1963年踏足大馬與當地僧信正式見面時,已有許多人認識他。相距二十年後,1983年9月7日大師再次應馬來西亞佛教總會之邀,前往當地進行為期十四天的弘法。

這次行程,大師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各地廣開法筵,並把收到的供養,計十七萬馬幣全部捐給馬來西亞佛學院*46。從1983年9月8日至17日,短短十天中,大師一行在檳城、吉打州的亞羅士打、霹靂州的太平和怡保、首都吉隆坡、森美蘭州的芙蓉、馬六甲、柔佛州的麻坡和昔加末,拜訪了近六十間寺院,進行了十一場的弘法大會和四場皈依典禮,每場都吸引逾千人參加。之後,在1983年9月18日至20日也跨境到新加坡舉行弘法大會,大師深入淺出的佛法開示打動人心,所到之處,佛教徒爭相走告,踴躍出席,掀起了一股學佛熱潮。*47

大師在《百年佛緣》提到了為何期間的二十年未到馬來西亞的原因:

當年我在編雜誌,藉著一九六三年訪問的機會,大幅報導大馬佛教的情形,引起台灣很多寺廟到大馬化緣。福海禪院的弘宗法師就跟我講:「台灣都向我化緣,在我抽屜裡,就有四十多家的緣簿,真是受不了的壓力啊!」

因為這四十本緣簿,讓我感到不好意思,心裡立定一個主意,將來有一天,可以捐獻給新馬佛教的時候,我才要去訪問,如果我還沒有力量布施,我就不去。佛光山開山幾十年來,我從來沒有向新馬化緣過,但我對新馬的人幫助佛光山很感謝,因此,我也很大力的支援大馬的各項佛教事業。
*48

大師弘法的理念,就是要奉行「給」的精神,到世界各地弘法要能幫助當地的佛教發展。1963年結束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海外行程回台,大師就在高雄籌建壽山寺,隨後更投入佛光山開山。到了1983年,佛光山上的建設已初具規模,而且美國西來寺的弘法也正如火如荼開展。因此,在相隔二十年後再度到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弘法,大師知道可以為當地的佛教有所助益,不只不向信徒化緣,還能給予布施贊助當地佛教。

隨著1983年的訪問得到當地熱烈的迴響,1984年,大師三度到馬來西亞弘法。4月,大師應竺摩法師邀請,為檳城三慧講堂舉辦的「寺庵管理人員訓練班」擔任教授,並舉行弘法大會及講經說法。6月在霹靂州的太平,為馬佛青基金會與太平佛教會新會所籌款,協助辦理「萬緣法會」,吸引超過三萬人參加。12月,應廣餘法師邀請,為檳城妙香林寺重建開光落成,大師前往開講《普門品》和協助辦理水陸法會。

大師開示:「結緣,本來只是為了利他,卻往往兼收自利的效果。」*49  1983年至1985年間,大師多次到大馬,與各寺院的法師和信徒結下眾多善緣,為後續在當地弘法奠定基礎。1985年12月,廣餘法師邀請大師擔任吉隆坡鶴鳴寺的榮譽住持,大師指派心定和尚前往管理。三年的任期結束,大師請辭榮譽住持,因信徒的法緣甚深,之後促成郭建鳳居士捐地建寺,即後來的佛光山東禪寺。

大師經常到馬來西亞弘法,也促使當地不少青年發心到佛光山就讀佛學院,甚至出家入道。大師對當地的青年十分肯定,表示:「新馬的青年華人,熱情、聰明、耐勞苦、不服輸,如同當地的氣候一般,熱力四射。尤其擅長各種語言:華語、英語、馬來語、廣東話、福建話、客家話。佛光山在世界各國設立道場,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徒眾一直都是站在第一線打前鋒,也可以說是佛光山國際弘法最大的助緣。」*50

跨出亞洲,大師在歐洲的弘法,則與回應信徒們對佛法渴求有著密切關係。1990年11月,大師應旅居法國巴黎的明理法師邀請,前往當地參加其興建的靜心禪寺開光典禮。大師組織了一個八十人參訪團到歐洲,除了參加靜心禪寺的開光,也到訪歐洲各國。各地的信徒對佛法的渴求,讓大師開始思考,應該要發心在歐洲建寺度眾。

大師在日記中寫到:「想到柬埔寨、越南、高棉的信眾圍繞著我們,一直想跟我們親近,除感動外,還要發度化他們的願心,希望大家不要做個觀光的過客,發心到歐洲來開疆拓土,為這些渴望佛法的眾生服務。」*511991年,大師派慈莊法師和依晟法師到法國籌設購地、建寺相關事宜,從此開啟佛光山在歐洲的發展。

大師認為:「信仰佛教已經成為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中國人不能沒有佛教,因此對於移民在異國他鄉的華僑來說,生活裡缺少了佛教信仰的寄託,內心的空虛、苦悶,可想而知。尤其老來死後沒有人誦經,更是人生最後的遺憾。」*52荷蘭佛光山荷華寺建寺的緣起,就是源於大師感受到華人在海外生活不易,心靈沒有真正的依靠和寄託而開啟。

大師在荷蘭弘法時,當地一位僑民羅輔聞告知,有一位旅居荷蘭的老太太臨終前跟兒子說,因為信仰佛教,如果沒有替她誦經,她客死異鄉心中實在不甘心。羅輔聞了解事情後,為老太太誦了一卷《普門品》。此事牽動了羅輔聞的願心,荷蘭需要佛教,需要有法師駐錫弘法。因他的懇切願心,讓大師深受感動,而決心在荷蘭建一座中國寺院。*53

1996年8月17日,大師親赴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為佛光山荷華寺主持奠基典禮,歷經四年的籌建,2000年9月15日荷華寺終於落成,啟用典禮由時任佛光山住持的心定和尚主持,當天,荷蘭女王碧雅翠絲也親臨現場剪綵。

另一個對大師在世界弘法有著顯著影響的,就是台灣及香港移居到海外的移民。八○年代至九○年代,因政治和經濟因素,大量的台灣和香港選擇到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地生活。以台灣為例,從1980年的75353人增加到1990年的253719人;*54香港的部分,移居外地人數的最高峰主要集中在1990年至1994年之間,每年人數都超過五萬人。

這一波的台灣和香港移民,到了海外生活,除了需要為生活拼搏,還要適應與東方截然不同的文化習慣,尤其需要心靈寄託。佛教信仰對他們而言本來就不陌生,大師在海外建寺,正好彌補了他們在精神生活上的匱乏。符芝瑛《雲水日月》一書中,記錄了眾多佛光山海外信徒們的見證。

從台灣移民到澳洲的信徒陳秋琴提到,她們大部分婦女的丈夫在全世界各地經商,家庭的責任都由她們一肩挑起。到了一個新地方,除了要適應環境、還要學語言、學駕駛、為孩子找學校、認路,平時壓力非常大。因為接觸了佛光山在當地的寺院,信徒們互相幫忙,經驗交流、發抒感情、安慰煩惱,對身心安住寄託幫助很大,整個家也就穩住了。因此佛光山安定人心的作用非常大。*55

另一位旅居美國加州的信徒陳儷文亦表達,佛光山西來寺的建立給他勇氣和力量。他說:「一九八三年全家移民美國加州,在洛杉磯十年,嚐到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面對許多挫折打擊,感恩的是,能在西來寺接觸佛法,給予我力量與勇氣,讓我找到了心靈的皈依處。這都要感謝大師,讓佛法弘傳五大洲,安頓異鄉遊子漂泊的身心。」*56

香港信徒的護持,對大師海外弘法亦非常重要。其淵源與大師在香港舉行的大型弘講有關。1987年起,大師應邀到香港沙田大會堂和油麻地梁顯利中心講演,1990年,首度移師到紅磡香港體育館(以下簡稱「紅館」)。不少香港信徒都有親戚朋友移民到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他們參加完紅館的大師弘法大會,回到家裡就馬上聯絡海外的家人,分享所聽聞到的佛法。也因為如此,許多地方的華人在大師還未到訪以前,就已耳聞大師弘法的風采。當大師在海外建寺時,他們都給予大力的支持。大師曾回憶,南天寺的動土奠基典禮就是海外香港人護持的見證。

1992年11月28日,澳洲佛光山南天寺舉行動土奠基典禮。所處的臥龍崗市,距離雪梨市中心約有一、二個小時的路程,佛光山在當地沒有多少信徒,無法得知會有多少人參加。典禮前一天晚上,大師、蕭碧霞師姑和幾位法師研究要準備多少個便當;最後決議在原預估的數量上再增一千個。

結果第二天,來的人超過五千以上,遠遠超出估算。人潮中,不少是扶老攜幼的用廣東話交談。原來是他們在香港的兒子、女兒、媳婦打電話給長輩,請他們來參加。這時,大師才知道「在佛教的國際發展,應該紅磡體育館的助緣最大了。感謝香港這顆東方之珠,對於世界傳播訊息,它真是成了一個發電台的中心一樣」。*57

上述馬來西亞、歐洲到澳洲弘法的歷程,正是因為大師願意主動結緣,關心當地佛教徒身心的需求,讓佛法在大家的生命中扎根,所以當大師發心建寺時,信徒亦不吝給予熱烈護持。這見證了大師所說的「捨,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58,先有結緣,最後也得到更多的助緣來促成國際弘法的開展。

(二)擬定三階段建寺計畫

世界各地建寺並不是一蹴可幾,需要時間逐漸培養各種因緣,尤其在佛教信仰基礎尚缺乏的地區,如歐美等西方國家,更需要擬定發展計畫,才能讓弘法工作逐步展開。大師在《貧僧有話要說》〈我怎樣走上國際的道路?〉一文中提出海外建寺三階段:

我告訴徒眾,你們首先要在當地先認識信徒,獲得信徒的信心,他們才會給予我們贊助。你們可以先在Motel(汽車旅館)租借一間房子住下來,然後跟信徒商量,借他們家裡的客廳,每個禮拜做一次家庭普照。大部分有信仰的信徒會認為這是很好的事,但這也只能兩、三個月,久了以後,畢竟人家的家裡還有其他人。甚至在西方,一個家庭裡也常有不同信仰,你不能老是占據他的客廳,妨礙他們的家居生活。

第二步,你們可以向信徒改借他的Garage(車庫)、準備掛式的佛像,然後在車庫裡,掛起佛像來,就可以開始講座、念佛共修了。這樣的情況,每個星期一次,要能維持兩、三個月,信徒增加到三十人左右,第三步才能說:「車庫裡沒有洗手間、沒有茶水,總是不方便,我們是不是去租借一個比較大一點的地方來集會?」假如這三、四十位信徒都同意,他們會贊成,甚至自己就會籌措資金去租借一個地方了。

在臨時租借的道場弘法,要能維持一年,同時也要擁有信徒七、八十人,甚至百人以上,才能有力量。因為大眾共同成就,事業比較容易,假如你本人的條件不夠,單槍匹馬,不能得到信徒的擁護,那所謂建寺的夢就不能成功了。只要你的條件夠,能增加百位信徒,這一百多位信徒自然就會想到要擴大共修空間,主動發起募集經費買一塊土地,建一個小寺院。以此,撒豆成兵、遍地開花,在歐、美、澳、紐,甚至非洲,就真正的能做到「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了。
*59

此計畫的第一階段,法師在當地先租借房間,最初先借用信徒家裡的客廳來進行家庭普照,建立與信徒之間的情誼。這一個是草創的臨時階段,因此只能維持二、三個月。家庭普照與一般的共修法會不同,內容主要是透過輕鬆的佛法座談,增進參與者對佛法的理解及解答有關信仰、行持上的疑問。結束前,由法師主持簡單的祈福祝禱。透過家庭普照讓信徒更容易接受佛法,把佛法帶進家庭、融入生活。

大師規劃的家庭普照程序如下*60:

1. 集合與會者說明程序

2. 偈語教唱或聖歌教唱

3. 開示(依對方的家庭背景訂定題目)

4. 問答座談

5. 消災祈福

(1) 禮佛三拜(三問訊)

(2)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三稱)

(3) 藥師灌頂真言(七遍)

(4) 法師祈福

(5) 三皈依

(6) 回向

6. 贈送結緣品

7. 誦讀祈願文

偉大的佛陀、慈悲的菩薩,今天○○等,到○○居士府上誦經念佛,祈願將此功德回向給○○居士,家庭平安、吉祥如意,以及今天與會的信眾,大家平安吉祥。願佛菩薩慈悲攝受,接受我的祈願。


第二階段,大師提到「在車庫裡,掛起佛像來,就可以開始講座、念佛共修」,等於是一個簡易的道場。第一階段,家庭普照在信徒家的客廳進行,只能是權巧方便,畢竟在家信徒平日仍有自己的生活,因此不宜過多活動造成他們的不便。第二階段在車庫,雖然法師仍沒有住在該處,但是所借用的空間與信徒的居家環境已有簡單的區隔,因此縱使有諸多不便,但已可以開啟更多的弘法功能。

之後,大師提到「要能維持兩、三個月,信徒增加到三十人左右」,代表信徒求法的心是熱切且人數持續增加,就可以進一步往第三階段發展,搬離信徒家到外面租用空間,成立道場。未來人數再能穩定成長,且超過一百人,才有條件發起購地建寺。

佛光山在世界各地建寺的歷程,有不少依循這一發展策略來推進。南美洲巴西的里約禪淨中心,最初信徒集會共修,是在吳國瑞居士提供的自家大廳進行,之後由於空間不敷使用,斯子林居士便發心提供房舍,作為弘法之用。慢慢地,在信徒積極尋覓下,才在里約北區購得一幢三層樓房子。如來寺的法師每個月至少都會前往普照一次,帶領里約的信眾共修、禪坐以及參與讀書會等活動。*61

巴拉圭禪淨中心的設立也是如此,在大師1992年親蒞巴拉圭東方市(Ciudad del Este)弘法後,隨即成立佛光會,一開始是借用郭徐玉珠女士的家中客廳作為聚會場所。隨著信眾日益增加,才轉為承租市中心玫瑰大樓的一個單位作為弘法據點。1993年,各方因緣成熟,終於購得位於市中心的國際大樓五樓,作為巴拉圭禪淨中心。*62後來道場不敷使用,2016年在現址興建巴拉圭佛光山,2023年7月舉行落成開光典禮。

德國柏林佛光山的緣起,則是從1992年大師派滿徹法師隻身前往開始。最初,滿徹法師寄住在俗家姐姐家的車庫,之後搬出來租用一間小公寓,正式成立布教據點。經過三次的搬遷之後,道場於1998年遷到現址,在信眾的邀請下,1999年大師親自前往主持開光啟用典禮。2018年,因建築結構老舊毀壞,在原址進行重建工程,2024年6月23日由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主持落成典禮。

1996年適逢奧地利建國一千年,大師受邀到維也納弘法。信徒洪梓源居士表達願意提供場地,作為大眾共修之處的心意,大師允肯,隨後成立「奧地利維也納布教所」。由於空間不足,1998年另覓租屋作為道場。信徒人數持續增長,漸漸地該空間又不敷使用,在多年的尋覓土地之後,2009年,維也納佛光山終於舉行奠基灑淨典禮,並於2010年10月開光啟用。

(三)培養有使命感的弘法者

大師深知在海外弘法不易,因此在周遊世界弘法之際,也經常聚集徒眾進行各種講習及培訓,來凝聚共識並且為大家在弘法上的問題解惑。

1999年1月15日,大師在佛光山總本山法堂對派駐歐洲地區的法師,進行師徒時間,提到:「海外不是西方極樂世界,到海外弘法是去開山,是去為信徒建一個信仰的家,不是去享受,不是去觀光;所以要有忍苦耐勞、奉獻心力,加上全面關注的心理準備。海外道場,要能成為當地民眾身心安頓的依靠,就像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能給予眾生救苦救難。」*63

大師期許徒眾從佛光山到海外弘法,要有去開山的使命,意即需要勇氣和承擔力,經得起各種考驗,不怕困難的精神。各地最初派駐的法師,都是從有限的資金和為數不多的信徒開啟弘法之路,憑藉著十足的宗教情操和為教熱忱,毅然克服種種挑戰,才慢慢完成道場建設。

派到菲律賓建寺的永光法師,遭逢當地兵變、地震、風災、水災無數,但仍不畏艱難,堅定的在菲律賓推動人間佛教的弘傳。大師對永光法師如此評價:「永光他們在菲律賓弘法,一路走來相當艱辛,如果不是憑著為教、為佛光山的心,怎能走了二十多年?」*64

另外,最初派到巴西弘法的覺誠法師也是不怕苦、不怕難,甚至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不只完成建設南美洲最大寺院──如來寺的任務,還發起了「如來之子」計畫。大師肯定他的發心:「在巴西六次遇賊搶奪財物,甚至幾次遭遇小偷開槍的險境;由於他的臨危不亂,終得逃過一劫。尤其慈悲心使然,小偷臨走前,覺誠還送了幾本我葡萄牙文版的著作給他們,希望他們日後改過向善。自此,他也默默在心裡發下一個願望:『我度不了你們這些賊,但一定要度你們的孩子!』因為這樣的因緣,促成了『如來之子』的成立,也幫助改善了當地的治安問題。」*65

佛光山在加拿大多倫多的開展,源於1991年大師到當地弘法時,有感當地的風土人情,頗適合推動人間佛教,途中詢問隨行的徒眾是否有人願意留下。依宏法師舉手回覆願意留在多倫多。隨即大師立刻將大巴士叫停,給了依宏法師兩千塊美金,並請他下車。*66

大師除了到各地弘法,帶動佛法的推展,也經常舉辦各種座談、講習,召集各地法師以凝聚共識及推出弘法策略。1996年9月,大師在佛光山上特別對海外弘法的徒眾進行為期二天的講習。會中,大師提到:

1、要一言一行一心︰雖然大家在海外,但思想、發言、步驟,一定要與佛光山一致,因本山只有一個,是領導中心,所以平常工作,一定要一言一行一心都是佛光山。

2、要能做能說能寫︰每一個人在海外,都代表了本山。除了忙於寺務工作之外,還要能寫,多少有點文稿發表;能說,不僅佛法的闡釋,還要配合當地的需要,如︰在日本會說日文,在南美會說葡萄牙語或西班牙語,在法國會說法文,在德國會說德文。能如此,才有條件將佛法在當地弘揚。

3、要看人看己看心︰一個人在海外久了,很容易受環境影響,隨波逐流而忘失自己的任務、立場所在。故在海外弘法要看人,不要只看到自己喜歡的人,或愛護自己的人,眼睛要看一切眾生,並廣大接觸每一階層人士。並要時時觀照自己,看自己的心,找到自己的心。

4、要報告、請示、聯繫︰在海外弘法不能單打獨鬥,因凡事光憑理想不是正確的做事方法,要了解一切皆是因緣所生法。不管寺務、法務、社教或活動一定要報告,常住才會明白大家所做所行;要請示才能與常住共識;要聯絡才能不違常住根本。

總而言之,人在海外要有國際觀,不能只有自我觀。
*67

以上四點大致可歸納為二大類,第一、與佛光山常住的往來,第二、法師個人能力及及宗教情操。派駐在海外的法師首先要有常住立場,因此大師提出要能「一言一行一心都是佛光山」。常住的定義,大師在《僧事百講》提及:「常住是什麼?是制度,制度這樣規定,那麼,團體裡的人就要奉行規矩制度。誰是常住?法是常住,會議是常住,大眾的決議是常住,清規、章程、辦法、過往有例、住持大和尚的指示,都能代表常住。常住乃一切大眾的公議決定,而非單一個體的意願。」*68

因此,這裡所談到的要與佛光山一致,並不是只限於行事外相上,更重要的是依循制度,要依法而行。佛光山在海外道場,有的是只有一個人或者兩個人駐錫,往往一個人要身兼數職,從道場日常運作、接引信徒、各界往來都要顧及。光靠一己之力,不容易面面俱到。大師在上面的第四點提到了「在海外弘法不能單打獨鬥」、「要請示才能與常住共識」、「要聯絡才能不違常住根本」,並不只是要法師們遵守常住制度,重要的是要讓大家知道不是獨自在海外奮鬥,而是有常住做靠山。常住的資源、經驗可供大眾使用,所以減少許多不必要探索,讓弘法步伐可以更穩健來開展。

第二類屬法師個人能力及宗教情操。大師希望弘法者「要能做、能說、能寫」,就是要具備各種方便善巧。有語言能力,就可以直接跟在地人士溝通,傳播佛法。語言能力不足,將變成弘法對象局限在華人,但在海外大多數地區,畢竟華人終究是少數族群;當無法走入當地,佛教本土化也就無法得以實現。

大師也曾開示,要學會典座,要會煮飯、煮菜,因為除了用佛法跟信徒結緣,也可善用素食來調劑身心,讓信徒感受到佛法的慈悲、善意,進一步讓信徒感覺到道場是自己的法身慧命之家。*69因此,舉凡有助於弘法,不管是說法能力、待人接物、素食料理、處理寺務,都應學習及具足。

大師另外提到「要看人看己看心」,自身的宗教情操及宗教性格是弘法的根本。唯有自我健全、自我要求,才有接引大眾的能量。心量要能廣大,有包容不同人的度量,才能被人接受。能找到自己的心,並且不忘當初海外弘法的任務,是四點內容重中之重。

大師開示:「在海外弘法,經驗、語文、錢財、物資,都是弘法利生不可或缺的條件,對於出家人而言,這些都不是重要的條件,更重要的是佛法、信心、道念、正見。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大眾中,是宗教家的本色,這也是海外布教的根本要件,如果以過客的心態在弘法,菩提種子就不易在當地生根發芽。」*70

綜上所述,大師在發展佛教國際化中,非常重視培養各種因緣。不管到西方或東方哪一國度,縱使各地的人文環境各有其特殊性,但整體而言,都要能先給人接受,讓信徒領受佛法的力量。再者,大師重視國際弘法者的素質,唯有充滿弘法利生的使命感,才會有發心奉獻,才會有勇氣擔當,不畏艱難讓佛法在各地立足。

【附注】

*46 星雲大師:〈永不退票〉,《星雲大師全集89.往事百語1》(增訂版),頁87。

*47 參閱《普門》雜誌《佛光山馬來西亞 新加坡弘法專輯》,1983年第5卷第4期。

*48 星雲大師:〈我與星馬佛教的師友緣〉,《星雲大師全集246.百年佛緣9.道場篇1》(增訂版),頁210。

*49 星雲大師〈化緣化心,不一定化錢〉,《星雲大師全集91.往事百語3》(增訂版),頁149。

*50 星雲大師:〈我與星馬佛教的師友緣〉,《星雲大師全集246.百年佛緣9.道場篇1》(增訂版),頁213。

*51 星雲大師:〈歐遊記事(1990/11.01∼11.15)〉,《星雲大師全集284.星雲日記》,頁228。

*52 星雲大師:〈我建荷華寺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01.合掌人生2》(增訂版),頁214。

*53 參閱星雲大師:〈我想建立歐洲佛教中心〉,《星雲大師全集247.百年佛緣10.道場篇2》(增訂版),頁149。

*54 蕭新煌:〈台灣地區移民及其在美國的調適過程與回流轉向:以洛杉磯及紐約為例〉,頁1。

*55 參閱符芝瑛:《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上)》,台北:天下遠見,2006年,頁187。

*56 同註55,頁193。

*57 參閱星雲大師:〈十說‧我弘講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50.貧僧有話要說1》(增訂版),頁184。

*58 星雲大師:〈捨得〉,《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261。

*59 星雲大師:〈九說‧我怎樣走上國際的道路?〉,《星雲大師全集250.貧僧有話要說1》(增訂版),頁169。

*60 星雲大師:〈九、家庭普照程序〉,《星雲大師全集61.佛教叢書19.儀制2》(增訂版),頁65。

*61 星雲大師:〈我在南美洲佛教的起跑〉,《星雲大師全集247.百年佛緣10.道場篇2》(增訂版),頁81。

*62 同註61,頁84。

*63 星雲大師:〈海外弘法要有開山的精神〉,《星雲大師全集205.如是說3》(增訂版),頁64。

*64 星雲大師:〈我與菲律賓佛教的關係〉,《星雲大師全集246.百年佛緣9.道場篇1》(增訂版),頁246。

*65 星雲大師:〈我在南美洲佛教的起跑〉,《星雲大師全集247.百年佛緣10.道場篇2》(增訂版),頁76。

*66 參閱星雲大師:〈九說‧我怎樣走上國際的道路?〉,《星雲大師全集250.貧僧有話要說1》(增訂版),頁168。

*67 星雲大師:〈好因好緣(1996/09.01∼09.15)〉,《星雲大師全集309.星雲日記29》(增訂版),頁286。

*68 星雲大師:〈第一講 常住意義〉,《星雲大師全集85.僧事百講3.道場行事》(增訂版),頁7。

*69 星雲大師:〈出家人應具備的條件〉,《星雲大師全集130.隨堂開示錄7.教育講習7》(增訂版),頁8。

*70 星雲大師:〈大化東瀛〉,《星雲大師全集198.懷古慨今2 》(增訂版),頁272。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