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613 二、星雲大師推動兩岸佛教交流的重要舉措

大師對兩岸佛教的交流往來念茲在茲,因為他相信人與人之間能夠「在一來一往的合作中,建立共識;在一舉一動的包容中,消除隔閡,共同營造一個互助包容的生活環境」。*14在2016年國際佛光會第十六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的主題演講「共識與開放」中,大師特別呼籲應開放兩岸佛教交流:

大陸、台灣,遙隔海峽對峙,已經數十年,過去所謂的仇恨,在世代歷史長流中,這許多仇恨應該要消除。現在要增加互諒、互助、互信,大家應該要互相交流、互相開放往來⋯⋯彼此都能相互接受、包容,以和平、理性,來共同創造兩岸中國人的幸福、安樂。

⋯⋯

甚至,大陸跟台灣也不單只是政經上有交通,在宗教上,大陸也要能准許台灣去建寺、去傳教,去設立各種佛教的事業。像二○○二年,台灣佛教界共同迎請西安法門寺「佛指真身舍利」來台供奉,替兩岸文化交流創下新頁。兩年後,兩岸共組「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分別在港、澳、台、美、加等地巡迴演出,兩岸文化交流又邁進一步。
*15

大師促成一項又一項盛事,讓兩岸佛教得以「一來一往」,從而建立共識,消除隔閡;並進而規劃學術、音樂、佛教文化等種種活動,為兩岸佛教持續提供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機會。以下擇要說明。

(一)兩岸學者集體創作,編輯經典白話寶藏

「以文化弘揚佛法」是佛光山四大宗旨之首,也是大師為之奮鬥終生的信念,如何開展兩岸佛教的交流及合作,「文化」是重要的平台。其中,匯聚兩岸的佛教學者集體創作完成的132冊《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可以說是開啟兩岸佛教文化出版合作的重要之舉。

「編藏」是大師堅持數十年的心願。早在1958年,大師便有感於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卷帙浩瀚,加上古文艱澀,令現代讀者望而卻步,於是挑選適合大眾念誦的經文,逐一加以重新標點、分段、排版,倡印「每月一經」,多年來陸續出版《十善業道經》、《勸發菩提心文》、《觀音普門品》等三十餘部隨身小冊式、方便讀誦的經典。

1977年,佛光山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正式展開漫長的編藏事業。但對於編纂一整套白話佛典的夙願,大師仍是時刻未忘。他想:「如果能有一套收集重要經典的白話寶藏,即使只是一滴法水,只要不失大藏經的法味,那麼何不捨棄龐雜枝節,直接取用呢?」*16

隨著兩岸佛教的破冰,也迎來編纂一套「多層次、多角度、全面反映傳統佛教文化的白話精華大藏經」的因緣。大師除了構想、擘劃外,更親自擔任總監修。1991年,「白話佛經編纂會議」在廣州召開第一次會議,132冊《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的編修工作正式展開。

這套叢書以將傳統大藏經菁華化、白話化、現代化為宗旨,主要由北京王志遠教授、南京賴永海教授等各地名校教授,邀約相關學者撰述;編審則由台灣佛教學者劉國香、陳慧劍等負責,同時兼收台灣佛教大德居士的論著。歷經五年的編纂,終於在1997年出版發行,成為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給大眾的獻禮。大師在〈我「編藏」的因緣〉一文中,記載了編修這套叢書的過程,並總結出四項成就:

一、佛教史上的創舉,二、學者的集體創作,三、兩岸佛學交流互動,四、白話佛典的精華集萃。我期許這套《白話經典寶藏》,取其精華,捨其艱澀,既能將大藏經深睿的奧義妙法再現今世,也能為現代人提供學佛求法的方便途徑。

過程中,由慈惠、依空等人指導編修;吉廣輿等人奔走兩岸,穿針引線;王志遠、賴永海等大陸教授的辛勤撰述;劉國香、陳慧劍等台灣學者周詳審核⋯⋯由於他們的努力,這套書在一九九七年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時完成出版。
*17

大師進一步期許:

在《寶藏》五年的編輯過程中,我們希望在時代動盪過後,中國佛教的命脈能夠再次復甦、興盛起來相信這些近百位護持佛教法脈的學者,都能讓先賢的生命智慧普應於世,濟助一切眾生。*18

這套叢書更深層的歷史意義在於:開創兩岸佛教界精英和衷合作的新紀元,具有劃時代的影響力。而王志遠、賴永海等教授及他們所帶領的逾百位青年學者,大部分自此與佛學研究結下深厚因緣,成為兩岸佛教交流發展的中堅力量。

例如,上海大學文學院程恭讓教授表示,他在南京大學時,因業師賴永海教授之故,有機會受命擔任《金剛經》、《心經》的白話譯注。後來到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又受到北大王志遠教授邀請,擔任《解深密經》的白話譯注。參與「經典白話寶藏」的工作,讓他對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通俗化特質,有了較為深切的感受和領悟,這可能也是他在此後的學術研究生涯中,一直對人間佛教思想信仰抱有最高度的同情和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19

任教於日本愛媛大學的邢東風教授憶述,當年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透過王志遠教授接下《神會語錄》的撰寫任務。他說,佛教典籍注釋整理類的書籍,當時在大陸不易出版,能夠遇到這樣的機會,真是難遭難遇,格外珍惜。*20

廣州中山大學的龔雋教授提到,他當時是受到賴永海教授邀約,負責寫作《佛性論》。因為參與「經典白話寶藏」的團隊,開啟了日後與佛光山負責文教的法師們往來、合作的契機。*21

學者們坦言,大陸當時的佛教研究剛恢復不久,相較於台灣,無論是佛教本身,還是關於佛教的學術研究,都處於起步的階段,「經典白話寶藏」項目,對大陸的佛教學術研究是一次有力的推動;接受「經典白話寶藏」的寫作任務,讓很多年輕學者有機會「走到兩岸交流的前沿」,覺得「台灣離我們更近了」。*22

(二)收集佛學碩博論文,法藏文庫推動交流

繼132冊《中國佛教經典寶藏》於1997年出版後,第二項涉及兩岸佛教交流的「學術大工程」,*23是1999年開始策劃的《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時任教首都師範大學的程恭讓教授,受大師邀請,負責總策劃,收集兩岸佛學碩、博士論文進行彙編。

《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按思想史、歷史、制度、語言、文學、考古、建築、藝術等分類,集成全套十一輯、共110冊出版,煌煌數千萬言。該叢書策劃編纂的過程中,大師一直給予關心和指導。程恭讓印象尤深的是,曾經在電話中向大師請教編輯這套著作的指導思想,大師很明確地說:「為兩岸好,留下歷史。」程恭讓因此有感而發:

台獨勢力甚囂塵上、兩岸關係處在十分困難的階段。關心中華民族前途、關心兩岸和平事業的正義之士,在當時的大背景下,無不感到憂心忡忡。星雲大師作為一位一生崇尚中華文化、愛國愛教的佛門高僧,在當時的重大歷史轉折關頭,正在為兩岸和平、祖國統一的大業,辛勤奔走,多方籌謀。

編輯這部大型佛教學術叢書、迎請佛指舍利赴台供養、開創建設宜興佛光祖庭大覺寺等等,就是大師在那樣的背景下所運籌一系列重要的事業。
*24

大師在為《法藏文庫》撰寫的序文中亦提到:中國佛學碩博士學位的培養工作,經歷二十餘年的發展,可謂新人輩出,佳作不斷,「選題涵蓋了佛教經典研究、佛教思想史、佛教文獻學、佛教制度與教史,以及敦煌藝術學、藏傳佛教,甚至近代中國佛教及世界漢文佛教研究等眾多的領域;並且採取哲學、史學、文獻學、語言學、文化學、比較宗教學等多種研究方法」,反映了大陸佛教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25而且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各項建設突飛猛進,尤其信仰人口增加,《法藏文庫》「將為這個時代留下一點記錄」。*26

值得一提的是,大師也注意到《法藏文庫》中有些文章未盡人意,「有的文義也不容易明白,甚至我也知道,這些碩、博士論文裡,有的人不一定從信仰入門,甚至有些從批評角度撰寫,曲解佛教的也有,但我都將他們的原文搜羅出版」,*27但大師要讓後代的人知道,這個時代的文化產物就是如此,必須把它留給後人去研究,不能讓這個時代的歷史消失。這也是大師編輯《法藏文庫》出版的緣由之一。

此外,由於兩岸的佛教學術研究各有特點,因而也有彼此交流、溝通及互補的必要性。如台灣一些佛教學者便非常注意收集大陸的佛學碩、博士論文,從中了解大陸佛教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作為借鑑與參考。《法藏文庫》的結集,正好是兩岸佛教學術交流的最佳平台,「為兩岸佛教學術更進一步的交流,提供一些方便和機會」。*28

大師常提到年輕時的三個心願:為佛教辦一所大學、設一家電視台、辦一份報紙。他強調,一生弘化,從不強求,凡事只是隨順因緣,盡力而為罷了,從不企求得到什麼。然而世間事只要有心,只要有願,必能待時待緣而成。大師並特別舉例《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便是「待緣而成」──只要福德因緣俱足,必能水到渠成。

(三)推動兩岸佛教梵唄,攜手弘唱走向世界

除了文化出版,梵唄音樂也是大師促進兩岸佛教合作交流的一個平台。

有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佛教一向很重視「以音聲做佛事」來弘法教化;此中尤以「梵唄音樂」的清淨和雅、哀而不傷,最容易打動人心。*29大師認為,悠揚美妙的音聲,能讓人產生共鳴,能超越語言的隔閡,能不受文字限制而溝通人心,*30然「百千年來,中國佛教傳唱的梵唄,一樣可以淨化心靈,至今卻只有在寺院裡作為早晚課唱誦,也就覺得有些可惜」,*31所以,早在1953年於宜蘭弘法時,就組成「佛教歌詠隊」傳唱佛曲。

在逾一甲子的弘法歲月裡,大師一直用心於音樂弘法的推動,1979年組織「佛光山梵唄讚頌團」,致力讓傳統梵唄走出寺院殿堂,進入大眾生活之中,演出團員都是受過佛光山叢林學院僧伽教育的比丘和比丘尼,二十多年間,唱遍全世界多個大城市。

2003年11月,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宗教藝術研究中心田青教授的促成下,「佛光山梵唄讚頌團」應邀首度到大陸演出,分別在北京、上海公演兩場「中國佛樂道樂精粹展演」,開創兩岸音樂藝術交流的先例,在佛教界、學界、文化界造成轟動,咸認是繼2002年佛指舍利蒞台後,又一次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的盛事。*32

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佛教音樂,正式登上大陸的音樂殿堂,可以說是歷史上的一大進展與成就。*33而且是台灣佛教團體,尤其是音樂藝術首度在大陸演出。兩岸第一次合作,受到大陸高層的重視及佛教界的關注。*34大陸國宗局局長葉小文、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聖輝法師、道教協會副會長黃信陽道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王文章副院長,以及北京大學魏常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方立天教授等貴賓都到場聆聽,葉小文更邀請大師在上海劇院講話。

在中國音樂學院悠揚壯闊的樂聲,以及佛光山敦煌舞團優雅的舞姿配合之下,和雅清淨的梵聲傳進大陸的國家殿堂,感動現場無數的聽眾。*35優美動聽的梵唄,讓佛教藝術之美衝破了兩岸的隔閡、衝破了信仰的界限。大師表示:

回憶五十年前,我把大陸的「海潮音梵唄」帶到同文同種的台灣;五十年後,我又把佛教的梵唄音樂帶回到我們的源頭中國大陸來;可以說,透過佛教的梵唄音樂,使得相隔五十多年的時間又再連接起來,內心的感觸,真非語言所能形容。*36

將源自大陸的梵唄帶回大陸,在兩岸的和平進程中,佛教又寫下新頁。而此一殊勝的因緣,又促成了下一段因緣。

2004年,兩岸共同成立「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公推大師擔任名譽團長,團長中佛協副會長聖輝法師,副團長佛光山心定和尚,慈惠、慈容、永富等法師參與相關執行工作。展演團結合佛光山梵唄讚頌團與中國佛教協會所屬四大教派,以及南傳、漢傳、藏傳三大語系、五大叢林共百餘位僧眾,先後於澳門、香港、高雄、台北、溫哥華、舊金山等地巡迴演出,在洛杉磯甚至進入舉行奧斯卡頒獎典禮的科達劇院(後改稱杜比劇院),不僅把佛教音樂帶向全世界,同時也寫下兩岸佛教交流合作的新樂章。*37

兩岸佛教攜手唱遍國際,堪稱是劃時代的壯舉。符芝瑛女士在其著作《雲水日月》中,有如下一段描述:

佛教東傳二千年,教義博大精深,不同流派的唱誦、禮儀各有特色,佛光山梵唄團擅長演唱,大陸團員則擅長樂器與功夫,這次兩岸聯袂展演,精粹盡出。假高雄市立文化中心進行全球首場表演,隨後在台北中正紀念堂表演兩場,創下掌聲響起共七十三次的記錄⋯⋯

展演團團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廈門南普陀寺方丈聖輝法師認為,海峽兩岸的佛教同根同源,兩岸佛教界既有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又有一脈相承的法源關係,這是兩岸佛教界割不斷的情誼。聖輝法師接受新華社記者訪問時表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兩岸一大盛事。「三通未通,宗教界卻已通了起來!」記者在短暫的採訪中,三度聽到類似的感嘆。
*38

《亞洲週刊》資深特派員紀碩鳴在其〈慈悲與智慧彌合兩岸裂痕〉一文中,對「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的國際展演,亦作出高度評價,並指出「短短幾年中,兩岸宗教、文化交流如火如荼,星雲功不可沒」:

「大家喜歡,我樂意奉獻」,這是星雲一直掛在嘴邊的話。他「以一己的慈心悲願,將身心奉獻塵剎,將一切勞頓,轉化為無比願力」。對星雲而言,奉獻似乎是他一生的追求。*39

誠如大師憶述「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巡迴的盛況所作的結語:「假如這些合作能再繼續,兩岸的未來友好、和平、團結,有什麼不可能呢?」*40的確,大師以歡喜的心、奉獻的心,示範了兩岸的交流及合作該如何進行,依此方向推動,兩岸和平定能實現。

(四)復興祖庭不忘根本,人間佛教兩岸同宗

大師常說「木有根,水有源」,慎終追遠不僅是世間的人倫,也是佛門的倫理。1938年,大師於南京棲霞山依志開上人出家,棲霞山是十方叢林,按叢林制度,「十方叢林」的寺產公有,接引的是十方僧眾,不能收徒納眾(能收徒弟的是「子孫叢林」)。所以,志開上人告訴剛剛出家的大師說:「我們真正的祖庭是在江蘇宜興白塔山的大覺寺,你好好的參學讀書,總有一天會帶你回去禮拜祖庭。」*41年幼的大師並不知道祖庭的樣子,一直銘記於心,直到二十歲那年,到祖庭禮祖才真正成行。

當時志開上人把大師帶回祖庭後便回了南京,據大師憶述,師徒在大覺寺共同相處的時間,就只有送他回去的那三、五天。之後,他在祖庭住了近二年,被為數不多的信徒稱作「小當家」;除了幫忙師兄今觀法師早晚課誦、打供外,其他的時間就是到白塔國小教書,再來便是主編了十八期的《怒濤月刊》。

對於祖庭白塔山大覺寺,大師的印象是:

據資料顯示,大覺寺創建於南宋咸淳年間(一二六五∼一二七四),屬臨濟宗門下系統。民國初年時期,由於軍閥倥傯,各地的寺廟在苛捐雜稅、盜匪橫行之下,已經奄奄一息沒有生氣。不用說,那個時候的白塔山大覺寺,僅存前後兩殿、幾尊佛像、東西廂房外,再加上前面兩百多畝的農田及大小不一的池塘水窪,已空無一物,不具規模了。

師父志開上人帶我回大覺寺的時候,寺裡只有一位掛名的師兄今觀法師擔任住持,以及十多位工友。除了向佛像禮拜,沒有祖師堂,不見祖師的畫像,更沒有傳承的法卷。曾聽師父述說,有一次,土匪來寺搶劫,師公想躲到閣樓裡面,沒想到正爬在梯子上,土匪一進門,猛然一刀就把他的腿砍斷了。那時候年紀輕,聽到這樣悽慘遭遇的人,竟是與自己有法系因緣的師公,便不忍心再追問師公的事了。我對師公所有的認識,就僅是如此而已。
*42

後來,一方面因為戰火蔓延,另一方面《怒濤月刊》獲得讀者回響,大師先是在1948年受邀至南京,與智勇法師共治華嚴寺,再於1949年帶領「僧侶救護隊」到台灣,再也沒回過白塔山的祖庭。直到四十年後的1989年,大師於美國組團回大陸弘法探親,提出希望回到祖庭宜興大覺寺的要求。然而寺院已遭拆毀,片瓦無存,只餘下兩塊說明大覺寺建於南宋的石碑。

大師之後多次回到江蘇,與江蘇省宗教局翁振進局長有來往。一次,翁局長向大師提出:「星雲大師,你可以回來復興祖庭嗎?」大師相當驚訝,但馬上鎮定反問:「我可以在白塔山下重建大覺寺嗎?」翁局長明確肯定地回答:「可以!因為現在的宗教政策與以往不同,對於原來已有的寺院,可以申請復興重建。假如過去沒有寺院,要從頭建設就有困難。你既然已有祖庭大覺寺的因緣,當然可以復興重建。」*43

過去二、三十年,大師在全世界各地普遍建寺弘法,卻一直無法回饋祖庭,如今有機會復興祖庭重建大覺寺,實在令人振奮!不過,雖然重建祖庭的曙光終於露出,但仍有許多因緣待磨合,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點:其一,原有的舊大覺寺已被拆除,改建民居,何來土地重建?其二,在大陸,寺院屬於國家所有,所以復興重建後,必須由政府派遣住持。

關於第一點,翁局長及宜興宗教局許偉英局長向大師保證,可以找尋適合重建的地方。為了玉成大師重建祖庭此事,宜興地方政府召集當地各界領導開了幾次會議,並邀請大師出席,表明全力擁護大師建寺的意願。2004年,選定靠近原祖庭所在位置的橫山水庫旁的一幅土地,代替白塔山舊址,作為重建用地,即今宜興大覺寺的現址。

關於第二點,大師表示,一個寺院的祖庭,就像是一個家族的祠堂,張家的祠堂不同於李家的祠堂,他的祖庭是臨濟宗的派下,若派一個曹洞宗的人來住持主管寺務,「那就不是我的祖庭了」,「不能亂了寺院的法統」,*44表明寺院重建之後,必須由他來派遣住持。此外,大陸各地寺院賣門票的情況,祖庭大覺寺也不能跟進,大師說:「因為佛教和信徒之間的往來,不是商業關係,當然不能銀貨兩訖;在佛教裡有『添油香』的制度,自由樂捐跟收門票是不一樣的。」*45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重要的領導們都認同大師的說法,沒有異議。這一片占地二千餘畝,依山傍水但非常偏僻的山丘,可依大師的意思建設規劃,時任大陸國宗局葉小文局長、江蘇省副省長張連珍女士,以及無錫地方領導、宜興佛教協會等皆一致贊成。

2004年5月,宜興市政府正式批文同意。翌年6月,大師派遣弟子慧倫、慧是前往負責籌建寺院事宜;同年10月正式奠基,第一期工程動工;2007年完成包括觀音殿、美術館、滴水坊、客堂、齋堂等建築,同時獲宜興市政府協助,完成連外道路佛光路、香林路,以及連接寧杭高速的雲湖路,可直達寺院,使得這片原本偏僻的荒郊,成為交通方便的淨土。同年3月,再獲得宜興市宗教局發放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同時,全世界佛光人有志一同,認定大覺寺為「佛光祖庭」。*46

第一期工程結束後,慧倫、慧是法師完成階段性任務調回台灣高雄總本山,由熟悉大陸相關政策法令的上海普門經舍住持妙士法師接任,繼續推動祖庭大覺寺的第二期工程,包括:山門、山門大道、十八羅漢、佛陀行化圖、大雄寶殿、東禪樓、西淨樓、風雨走廊以及菩提廣場、成佛大道等,總面積約四萬二千平方米,於2011年完成。

第三期興建工程為「香林多寶白塔」,簡稱「白塔」。此建築是為了紀念過去原址在元上鄉的白塔山大覺寺,總高一○八米,共十五層,以佛、法、僧三寶為架構,設有萬佛殿、法寶樓、僧寶樓以及喜喪婚慶典禮館、國際會議廳、宴會廳、滴水坊、住宿區等。

第四期工程佛光樓,在原觀音殿基礎上擴建,融合藏經樓、觀音殿、禪堂、宗史館、美術館、講堂等多項功能。

可以說,重興祖庭宜興大覺寺,既體現大師飲水思源不忘本的情操,更可以作為交流合作平台,讓兩岸人間佛教信仰者、認同者,透過此平台達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

從2004年正式接獲批文到2024年,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弘法接眾已滿二十年,為兩岸和平交流發揮增上的作用。首先,為了達成「重建宜興大覺寺」這個共同願望,大陸方面及大師都充分展現了誠意及善意。大陸無償撥出占地二千餘畝的土地;大師則委任其法子──南京棲霞山寺住持兼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隆相和尚,擔任大覺寺住持,佛光山弟子妙士法師則擔任寺院都監。這樣的安排,既符合大陸的政令,也保障了寺院的日常運作。

其次,大覺寺的建設及發展的過程,也是雙方進一步了解的過程。兩岸雖然同文同種,但是曾有數十年不相往來,溝通障礙,在所難免,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唯有通過共同承擔一些建設、合辦一些活動,在實務合作的「實踐」中,才能逐漸達成共識。

第三,祖庭宜興大覺寺為兩岸民眾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拉近文化差距,進一步植下互信的種子。大覺寺從2012年開始舉辦的素食博覽會,即是「雙向成功」的例證。在台灣,人間福報社自2005年起便舉辦「國際素食暨有機產品博覽會」,至今已成為兩岸素食與有機產業以及蔬食者的年度盛事,對推動社會健康生活方式,普及蔬食風氣,有著重大影響。宜興大覺寺初具規模後,大師便打算以之為基地,複製台北素食博覽會成功的模式,乃有「2021兩岸素食文化暨綠色生活名品博覽會」的構想。

大覺寺與所在地宜興市政府,共同投入這場首創的博覽會,結果令人鼓舞:原本預計供應五天展期的貨品,大部分廠商首日就全部售罄,緊急向其他城市調貨。五天的素博會共湧入二十萬人潮,這是宜興前所未見的盛況。市政府以「零公安事故」來表述舉辦期間的秩序良好,展現佛教寺院具有促進社會人心淨化的力量。

這場兩岸合作的素博會,後來成為宜興的年度盛會,甚至曾經延伸到揚州等周邊城市。內容從最初的「健康素食」,漸次開拓到茶禪、藝術表演、非遺互動、生活講座等方面,數十萬人共同參與,更令兩岸民眾增進感情和理解。素食博覽會的成功舉辦,如同大師所強調的:「佛法講究因緣和合,萬事皆需因緣具備,就算是為了復興祖庭,也需待因緣成就。」*47

宜興大覺寺的落成及度眾,示範了與時俱進的度眾理念。傳統的叢林,殿堂分布及建築規格有既定模式:依中軸線次第設置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等;兩側則分布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地藏殿等殿堂。祖庭大覺寺的建築群大致上依循了中軸線分布的傳統,位於中軸線的觀音殿和大雄寶殿為「信仰中心」;此外並有橫向的格局,即從山門大道到白塔,則發揮「文教功能」。*48因為有這樣的設計,讓大覺寺兼具了信仰及文教兩大功能,接引的也不再僅限於「佛教徒」,而是廣及一切對佛教文化、對中華文化有興趣的公眾。

大師自建設佛光山,乃至在全球各地設立道場,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預留足夠的空間,因此,佛光山的許多殿堂利用力學原理,中間無柱,光線明亮,四牆滿布佛像,供奉的主尊佛菩薩依牆而置。擴大空間,方便大眾進行共修或會議等活動。祖庭大覺寺的殿堂也依此原則,在外觀上維持傳統中國宮殿式的建築風格,主要供奉佛陀之外,左右增加了彩玉經變圖、香柏木塔等元素。多功能的空間設置延續佛光山一貫的特色,舖展開一個國際化、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的寺院。

在2007年一次與徒眾的集會中,大師曾提到佛光山及大覺寺的定位:「佛光山是佛光人的本山,大覺寺是佛光人的祖庭;海峽兩岸如此平衡發展。」*49並期許徒眾要為祖庭盡一己之力,要站在整個佛教的立場,光大佛教。

增進兩岸同胞之間的文化連繫和理解,促進兩岸佛教界的交流與合作,激發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對兩岸和平發揮多方面的作用,是大師對於祖庭大覺寺所寄予的深切厚望。

【附注】

*14 星雲大師:〈點亮心靈的燈光(一)〉,《星雲大師全集180.星雲法語3》(增訂版),頁203。

*15 星雲大師:〈共識與開放〉,《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383。

*16 星雲大師:〈我「編藏」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3.百年佛緣6.文教篇2》(增訂版),頁93。

*17 星雲大師:〈我「編藏」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3.百年佛緣6.文教篇2》(增訂版),頁94。

*18 同註17。

*19 2024年3月13日與程恭讓教授以微信語音訪談。

*20 2024年3月16日與邢東風教授以微信語音訪談。

*21 2024年3月21日與龔雋教授以微信語音訪談。

*22 2024年3月16日與邢東風教授以微信語音訪談。

*23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序──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教〉,《星雲大師全集230.人間佛教序文選4》(增訂版),頁269。

*24 程恭讓:〈星雲大師的離世是一個時代的終結〉,禪風網,2023年2月15日,https://mp.weixin.qq.com/s/aLWRv9ddgXNT2YWrJ3vBrQ

*25 星雲大師:〈《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序〉,《中國佛教學術論典》,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頁2-3。

*26 星雲大師:〈柒 向佛陀訴說〉,《星雲大師全集201.合掌人生2》(增訂版),頁167。

*27 星雲大師:〈我的文字編寫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2.百年佛緣5.文教篇1》(增訂版),頁23。

*28 星雲大師:〈《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序〉,《中國佛教學術論典》,頁3。

*29 星雲大師:〈佛教的「梵唄音樂」管理學〉,《星雲大師全集20.佛教管理學2.叢林系列》(增訂版),頁189。

*30 同註29,頁196。

*31 星雲大師:〈我與大陸佛教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174-175。

*32 滿義法師:〈第三章 慈心悲願:為教的願心不同〉,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66.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2》(增訂版),頁116-117。

*33 星雲大師:〈《佛教音樂的華化》出版緣起〉,《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318。

*34 星雲大師:〈佛教的「梵唄音樂」管理學〉,《星雲大師全集20.佛教管理學2.叢林系列》(增訂版),頁200。

*35 星雲大師:〈我與大陸佛教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175。

*36 同註34,頁201。

*37 同註35,頁175-176。

*38 符芝瑛:〈第十五章 一脈法乳潤兩岸〉,收入《星雲大師全集264.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2》(增訂版),頁113。

*39 紀碩鳴:〈慈悲與智慧彌合兩岸裂痕〉,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75.話說大師2》(增訂版),頁313。

*40 星雲大師:〈國際弘法〉,《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380。

*41 星雲大師:〈佛光人祖庭大覺寺〉,《星雲大師全集246.百年佛緣9.道場篇1》(增訂版),頁134。

*42 星雲大師:〈佛光人祖庭大覺寺〉,《星雲大師全集246.百年佛緣9.道場篇1》(增訂版),頁134-136。

*43 同註42,頁139-140。

*44 同註42,頁143。

*45 同註42,頁143-144。

*46 〈認識佛光祖庭大覺寺〉,「建寺緣起」,佛光祖庭大覺寺官網:http://www.fgsdajue.org.cn/index/about?categoryId=7

*47 星雲大師:〈佛光人祖庭大覺寺〉,《星雲大師全集246.百年佛緣9.道場篇1》(增訂版),頁147。

*48 〈認識佛光祖庭大覺寺〉,「建寺緣起」,佛光祖庭大覺寺官網:http://www.fgsdajue.org.cn/index/about?categoryId=7

*49 星雲大師:〈我是佛光山〉,《星雲大師全集127.隨堂開示錄4.教育講習4》(增訂版),頁299。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