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227 二、圓融的智慧──星雲大師通達無礙的智慧特色

《華嚴經》云:「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這句經文揭示佛法智慧需要依賴說法者來傳遞深意。大師的佛法智慧、圓融思想,在其講經說法及著作、實踐均體現無遺。《星雲大師全集》全面展現這一思想的全貌,而晚年的《佛法真義》則集中體現其圓融精神的精髓。

圓融,意指圓通與融合,描述佛教教義的全面、和諧以及實踐層面的統一性。例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眾生即本覺、娑婆即寂光等,皆為圓融思想的展現。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大師以

「人間化、大眾化、生活化」的語言,推動人間佛教,跨越國家、族群、宗教和性別的界限,使佛法深入人心,成為全球性的智慧資源。

以下六點分別闡述大師理事無礙「圓融」智慧的弘法特色。

(一)貫通古今的圓融

在大師看來,佛經語言如何「說給人懂」,是現代傳播佛法的必要條件,也是大師一生努力實踐的目標。

舉例,《四分戒經》云:「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主要說明身口意三業的淨化是佛教根本的修持。二千多年來,隨著佛教發展,經過各種繁瑣綿密的教理分析與建構,佛教的理論與現實生活漸行漸遠,甚至三業清淨的修持境界,似乎是大眾學佛修行難以跨越的門檻。

因此,大師提出「三好運動」,即「做好事(身),說好話(口),存好心(意)」,轉譯了淨化三業的實踐精神。大師將深奧的義理化為簡單而統一的語言,在傳播上達到普遍性和持久性,在實踐上更容易隨時、隨地,當下即是。「三好」成為普世的價值,沒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無論佛教徒或一般社會大眾,在平常生活及工作當中,都可以作為應對進退、待人接物的準則。

又例如,一般人對於戒律的看法,總認為「持戒」就是「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不論做什麼,都會受到戒條的種種限制,非常不自由。大師提出「持戒才能自由」,看似那麼多的戒條,主要其實只有一條戒,就是「不侵犯」別人。

對於傳統的修持,大師直指其義:「禪,是『佛心』,也就是我們的真心;淨,是『佛土』,也就是我們的世界;律,是『佛行』,也就是我們的行為。」*321大師以簡練、深刻的文字,指明佛教行門三大系統的內涵:禪是根本,回歸自性;淨是目標,清淨世界;律是行為,踐行菩薩道。這三者緊密結合,構成完整的修行體系。若能體悟「佛心」的清淨,淨化「佛土」,並以「佛行」自我要求,便能在現實中實踐佛法,使自己的生命與周遭的一切皆得以提升與圓滿。

(二)神聖與世俗的圓融

一般對「神聖」的定義,大多強調超自然和神祕性,與特定的宗教儀式或場所相關,帶有與世俗對立的二元性質,強調不可接近性和禁忌。然而,在人間佛教的立場,「神聖」不是「神祕」,更要去其「神祕化」,打破神聖與世俗二元對立的關係,主張「日常生活」就是神聖性所在。

大師對「神聖」的看法,比如:般若、中道、緣起的信仰,都具備神聖性,都是應該要落實於日常的修行。神聖,不是遙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可以在生活中實踐和體現的真理,而非僅是終極目標的成佛才稱為神聖。

如:《中論》云:「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有兩個要點:一是「世間」,二是「覺」。遠離人間的「覺」,生命便無落腳處,沒有意義;光在「世間」而「不覺」,也只是一個芸芸眾生,心沒有安頓的方向。

何謂「覺」?「佛陀」的本義就是「覺者」,佛陀的一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因「般若智慧」而覺。所以,「般若智慧」可以說是整個佛法的核心,或者說「細胞」。*322「不離世間覺」,是日常生活中的覺悟和實踐,如大師所言:

你說在人間佛教裡面,能有一碗飯吃,不神聖嗎?在人間佛教裡,能可以獲得生命的成長,得到歡喜,得到因緣、助緣,不神聖嗎?人家跟我們一個微笑、一個握手、一個點頭,那不是神聖嗎?我肯得給人布施,肯得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不是神聖嗎?

甚至於現在提倡的「三好運動」,就是讓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能可以做到「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這還不夠神聖嗎?信仰就是神聖,修行就是神聖,自己從凡夫慢慢的淨化,到成聖、成賢,就是神聖的信仰之功。
*323

大師認為,神聖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存在於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只要我們以慈悲、智慧與利他的心去面對生活,日常平凡的行為也是神聖的修行,人間佛教正是這樣一種貼近生活、利益眾生的實踐方式;通過「三好運動」的實踐,以及對信仰的堅持,每個人都能從凡夫逐步淨化,最終達到成聖成賢的境界,這正是信仰與修行的神聖意義所在。

所以,人間佛教對於神聖與世俗的看法是超越二元對立的,是圓融的、平等的,是禪宗「當下即是」、「立處皆真」精神的當代表現。

(三)世間與出世間的圓融

傳統佛教過度強調出離心,往往忽略群眾的現實需求。大師以積極的態度重新詮釋「五欲」(財、色、名、食、睡),並引導大眾淨化和昇華對欲望的追求。例如,財富可以有很多種,有狹義的,也有廣義的;有有價的,也有無價的。所謂狹義的財富,比方金錢、房屋、土地、股票等,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所謂廣義的財富,包括健康、智慧、人緣、信用、口才等等。有價的財富,諸如聲望、名譽、成就、歷史等;無價的財富,好比人格、道德、真心、本性等等。*324

大師認為,「福慧」是最圓滿的財富。包含般若禪定、法喜禪悅、慚愧感恩、慈悲智慧等。*325這樣的財富,既可造福現世,又可延續來世。大師的「財富理論」更具有積極正向、超越與淨化的特質。世間人追求金錢、愛情、名位、權力、眷屬、家庭與物質的生活,這些需求是人之常情。佛教對此不能全盤否定,也不應讓世人對人間生活心生厭棄,大師說:

我們應適當的引導大眾的正思,來過合理的經濟生活,正義的政治生活,服務的社會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倫理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326

大師將佛法智慧融入現代經濟與社會理論,創新提出現代版的「佛教經濟學」*327,平衡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需求,他的思想「既在紅塵浪裡,又在孤峰頂上」,充分體現大乘菩薩道圓融出世與入世的精神。

2002年4月,國際佛光會第九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在日本東京舉行,開幕式的主題演講為〈發心與發展〉。大師指出,二十一世紀是科技進步與資訊發達的時代,各國競相進行經濟「開發」,而佛教則以內心「真如」的開發為根本。*328他闡述道:「發心,就是建設自我;發展,就是建設世界。幫助自己要『發心』;幫助世間要『發展』。」*329

在大師的詮釋下,傳統佛教的思想與現代人類文明價值並駕齊驅,互相輝映,緊扣時代脈動,讓佛教成為人類文明的精神支柱與發展動力,展現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互動圓融。在五欲六塵中,以佛法淨化、昇華大家的生活和人格。大師的思想融和傳統佛教智慧與現代需求,不僅賦予佛教新的時代意義,更讓佛教在五欲六塵中成為引導眾生淨化心靈、昇華人生的重要力量。

(四)空有不二的圓融

佛教談「空」,其目的在於破除執著,而非否定「有」的存在。然而,世人對佛教最大的誤解,就是將「空」解釋成「沒有」或「空無」。許多人認為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就是空空如也、一無所有。正因如此,自古以來,佛教因「空」字而承受無數的誤解與委屈,甚至被認為是提倡一種虛幻的人生或空無的世界。這種對「空」真理的曲解,使得許多人無法真正理解和深信佛教,實為人生的一大遺憾。

針對「空」的概念,大師指出:「緣起真理用『空』這個字來解說,固然非常的吻合,但是『空』的意思,也因為被解釋成『沒有』、『空無』,而被世人一直誤解,認為佛教講四大皆空,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330實際上,「空」的真正含義是萬法因緣和合而就,沒有獨立不變的實體。

「空」並非否定存在,而是揭示存在的本質:一切皆無自性,依因緣而起。因此,正確認識「空」,不僅能幫助我們破除執念,更能讓我們體會佛教智慧的深邃與圓融。大師認為:「『空』應該說是成就了『有』;我們要認識,『有』要依『空』才能成立。」*331

大師從「有」照見「空」的無限性與創造性,故而倡導「空有不二」,要以「空」建設「有」。「空是建設萬有的意義,空有容納萬物存在的條件,空讓人能生存,空讓人能富有。」*332他以「四大本空示現有,五蘊和合亦非真」詮釋空有不二,並鼓勵修行者以實踐體悟此境界。

筆者曾兩次於佛光山開山寮法堂,向大師請示有關「人間佛教的修行次第」的問題,得到深刻的啟發。第一次是在2016年,大師回答道:「次第,就在我們的行為裡面,就在我們的生活裡面。比如我做人,能夠慢慢地慈悲增上、智慧增上、機緣增上,慢慢地都有進步。信、解、行、證不就是次第嗎?福慧雙修不就是次第嗎?但講這些,都沒有用啊。次第、不次第,重要的是自己要慢慢變化、增加信仰。」

第二次是在大師經歷大腦手術之後,大約在2018年左右。筆者再次請教:「人間佛教修行的次第是什麼?」大師答:「做,就對了。」

這些開示表明,大師認為修行的根本心在於「實踐」。覺悟境界的達成──無相、無住、無念、無邊的法身──必須通過信仰的實踐來實現。實踐不離當下,必須立足於當下的時間、空間和人我關係。因此,大師強調:「我們應該從人到佛,依住佛陀的這種次第,慢慢地擴大自己。」*333大師的開示,不僅簡潔而深刻,通過信仰與行動的結合,邁向覺悟之道。

(五)中華文化的圓融

大師融通儒、釋、道,強調「三教一家」的文化特質。例如,儒家「三綱五常」和佛教的「三皈五戒」相通,屬於「人乘」;道家的無為清淨、與佛教的聲聞、緣覺修行相契。佛教有不同於其他宗教的核心價值,不僅包含聲聞、緣覺和天人等修行法門,還特別強調菩薩乘的存在。菩薩乘代表入世的人天乘,再加上出世的聲聞乘與緣覺乘,共同構成佛教完整的宗要。五乘佛法象徵著修行的五種次第,作為一切宗教的總和,賦予了其他宗教在佛教當中一定的地位。*334

以中國的四大名山為例,普陀山的觀音、五台山的文殊、九華山的地藏、峨嵋山的普賢,四大菩薩都在人間教化,展現入世的精神,並與儒家、道家相互融攝,共同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種融和體現入世與出世的雙重精神。一方面,人間佛教在「儒家」層面上強調家庭倫理、道德勸善與日常實踐;另一方面,在「道家」層面上,追求無為、無求、無欲的心境。而佛教的無常、真如與涅槃之理,讓自在解脫的境界得以在人間實現。這種圓融性展現出佛教超越性與究竟性的雙重意義,也彰顯人間佛教的內涵與價值。大師說:

佛陀的教義重視簡單、重視和平,提倡天下人我一體,旨在為人間帶來歡樂與幸福,實現自在解脫。不論是大規模地宣說,還是個別的教示,無論是針對出家弟子,還是在家信徒,只要能淨化人心、促進社會和諧,皆屬於佛法。正如佛陀對憍尸迦所言:「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我法中。」(《大智度論》)讓人從煩惱中得到淨化,從凡俗中昇華世界,從有相裡超越到無量、無相、無邊的法界,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和佛同具的法性真如,那就是大圓鏡智的法身同體。*335

對於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與教派的內容,大師認為,信仰本身是複雜且多元的。然而,人間佛教能涵蓋並圓融這些多樣性,「因為我們的佛性能源,一切都可以成就。儘管信仰的層次不同、種類多元,但人間佛教會圓滿一切宗教的說法。這是人間佛教的包容,也是可以做全人類的信仰」。*336

(六)喻事說理的圓融

2009年3月28日,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在江蘇無錫靈山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個佛教團體與會。大師在致詞中提到:

佛教自從佛陀創設以來,分有南傳、北傳,有大乘、小乘,在中國有各大宗派,百花齊放,都互爭長短。我們這一隻手,有五個手指。大拇指說:「我正統,我最大,你們大家聽我的。」

其他的四個指頭都聽到了。食指就說:「我叫食指,人以食為天,而且只要我手一指,往東,你就往東;向西,你就向西。所以你們應該聽我的。」

中指不服氣,他說:「我是正中,我最長,你們大家應該聽我領導。」

無名指說:「你們看人間無論什麼喜事、節慶,送的禮品像金戒指、鑽石都戴在我無名指的手上。我這個無名指才是有名,只有我是珠光寶氣。」

大家都說了以後,還剩一個小拇指不開口,大家就問:

「你怎麼不說話?」

小拇指說:「我最小,我怎麼能和你們比呢?不過,當我們在大德法師、父母尊長、佛祖菩薩面前,是我最靠近他們的。」

五指爭勝,誰大誰小?不必計較。一個拳頭,就是一個,所謂「色即是空」,「色」放開來就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是大會的主題「和諧世界,眾緣和合」。五個手指,合起來就是「緣」,放開來就各自努力。
*337

大師的結語強調:「世界和平需要我們大家團結合作,也需要我們大家分工合作。」不到五分鐘的故事,大師具體勾勒出大會的主題「和諧世界,眾緣和合」的境界,引導所有佛教團體向團結交流、分工合作的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共創世界和平。

這段講演展示大師運用淺顯易懂的譬喻,將佛法的深奧智慧轉化為現實生活中所需的和諧、和平與合作的價值觀,令聽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深刻體會佛法的智慧。

綜上所述,大師圓融的智慧,體現於六個層面的:貫通古今的圓融、神聖與世俗的圓融、世間與出世間的圓融、空有不二的圓融、儒釋道的圓融,以及喻事說理的圓融。這種「圓融」的特質,一方面延續中國佛教自唐代以來發展出的圓融特色,另一方面則賦予佛教在現代社會更強的適應性與現代性。憑藉對佛法深刻的認識與實踐的體悟,大師突破傳統框架和局限,致力於消弭二元對立與文化衝突,成功推動佛教的現代化轉型及全球化弘揚。程恭讓教授認為,大師的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融和,可以做為現代文明新菩薩學養的生命典範,同時,人間佛教可為未來人類文明提供交流性的智慧和價值。

【附注】

*321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27.人間佛教的戒定慧》,頁32。

*322 賴永海:〈星雲大師與現當代人間佛教〉,收入《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2013年,頁66-70。

*32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三章 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三、人間佛教的神聖真理〉(增訂版),頁187。

*324 星雲大師:〈聖人的財富〉,《星雲大師全集154.迷悟之間3》(增訂版),頁124。

*325 同註324,頁125。

*326 星雲大師:〈佛教的前途在哪裡〉,《星雲大師全集70.佛教叢書28》(增訂版),頁40-41。

*327 劉立夫:〈星雲大師的講經說法藝術〉,收入《2014人間佛教高峰論壇──人間佛教宗要》,頁407-413。

*328 星雲大師:〈發心與發展〉,《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155。

*329 同註328,頁158。

*330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三章 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頁104。

*331 同註330,頁106。

*332 同註330,頁108。

*333 同註330,頁137。

*334 星雲大師:〈三教一家〉,《星雲大師全集176.星雲禪話5》(增訂版),頁18-19。

*335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三章 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頁138。

*336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我人間佛教的體認》,頁16。

*337 星雲大師:〈讓佛教百花齊放〉,《星雲大師全集149.隨堂開示錄26》(增訂版),頁148-151。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