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555 三、「本土化」才能幫助佛教發展

(一)本土化思想內涵

隨著國際化的推動在世界各地建寺獲得肯定、認同,大師認為接下來要重視「寺院本土化」,才能讓佛教持續發展。2001年4月19日在南非舉行的「國際佛光會第三屆第一次理事會議」中,大師提出「四化」的主張,其中之一即為「寺院本土化」。大師開示:「『本土化』必然是未來佛教發展的方向,『本土化』只會增加力量,唯有『本土化』才能更深耕,才能更擴大,才能更發展。因此,提出『寺院本土化』,主要就是為了幫助佛教的發展。」*123

本土化的落實,是人間佛教國際化進程中最為關鍵的核心;大師將本土化定位為未來佛教發展的方向,可看作前面提到「地球人」和「走出去」理念的延續。大師希望弘法的場域及對象擴大到全世界,突破疆域和文化的藩籬,讓更多眾生受益的同時,也讓法得以更深化繼續發展。

本土化就是國際化思想及行動的具體實踐,程恭讓教授認為:「『本土化』的這一思想理念,不僅成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國際化思想理論體系中最富特色的一個理論,而且通過規劃佛光海外道場國際化弘法事業的『路線圖』及『時間表』,也成為大師落實其人間佛教國際化思想理論的具體行動方案。這些思想理念的提出,對於此後佛光山人間佛教國際化的進一步拓展及深度發展,無疑具有理論指標的意義。」*124

大師對佛教本土化論述,大致可分二點來認識:

1、本土化不是「去」,而是「給」

本土化的重要內涵就是實現「給」的精神,以包容、開放的心,主動關心當地需求來發展。大師開示:

什麼是本土化?本土化是奉獻的、是友好的,大家依照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環境、風俗民情的不同,發展出各自的特色。「本土化」不是「去」,而是「給」,希望透過佛教,給當地人帶來更充實的精神生活,這正是人間佛教秉持回歸佛陀本懷的精神,才能給人接受。*125

因此,佛教傳播到各地,要能隨順世間來發展。從佛陀允許弟子使用方言傳授佛法,而不是使用雅語,可看出佛陀所重視的,是把佛法傳播給大眾,讓大眾聽得懂、能接受佛法。因此,佛教的根本教義是核心,佛教弘傳的歷程,不管是發展出來的北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氣候、地理、風俗、民情不同,而有不同的風貌。

主動的「給」,不只是活動和行事,還要給各地「因緣」,讓當地人士有更多機會認識、接納佛教。

例如,馬來西亞東禪寺自2004年開始,於農曆春節期間舉行平安燈法會,每年都吸引超過百萬名大眾來山賞燈,讓東禪寺所在的仁嘉隆新村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景點。2015年開始,東禪寺聯合村內各宗教、社團與文化組織打造「幸福村」。此舉將一寺的春節燈會,擴展成一村的燈會,春節期間,全村都是賞燈走春的好地方。東禪寺為此還成立「仁嘉隆幸福村委員會」,組織及整合各社團推動幸福社區,帶動當地整體發展。十年下來,「幸福村」的經營,不只獲得村民、市議會、州政府的支持,也讓仁嘉隆新村成為全馬來西亞400多個華人新村的表率,得到國家鄉村發展部的表揚。

東禪寺此舉就是在落實大師倡導本土化是奉獻、友好、增加的,因為奉行「給」,把燈會從寺院推及全村,而不是排拒村民,結果就是讓東禪寺及所在的仁嘉隆新村得到各界的肯定。

大師曾提出:「在海外弘法要有包容性:一個人可以信仰兩個宗教。」*126大師並不是要鼓勵信徒同時有多重信仰,相反地,大師是希望給西方的信徒多一點空間,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接受佛法;當然,其中最關鍵的是弘法人員要有善巧方便去接引,讓對方能折服於佛法的內涵。

因此,大師說:「我想,對不信宗教的人,最重要的是不要向他傳教。他不信佛教,你硬是跟他講說佛教好、佛教好,他對你也會反感。反而你能夠很自然,不管他信什麼教,你都讚美他:『你信得很對、你信得很好!』他就覺得很奇怪:『我跟你的信仰不同,你還能讚美說我信得好。』這樣子的方法反而能說服他,能可以改變他。」*127

2、融入當地,不能發展「國中有國」

「融和」是本土化的另一個核心理念,要能融入當地文化,不能以自我為中心、搞小圈子。大師認為,做為現代的新移民,不管走到哪裡,要有「落地生根」的思想,要本土化,要融入當地,「不能老是在別人的國家裡還要『國中有國』」的發展自己」。*128

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裡,中華文化傳統是重要的基礎。當開始在西方國家弘揚佛法時,大師知道要用佛法、中華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和交流,而不是用自己的東方人思惟標準去檢視他人。大師提到:

過去華人走到世界任何地方,不管做事或傳教,都要強調「發揚中華文化」,這種言行思想有待修正。因為世界上亞洲有亞洲的文化、歐洲有歐洲的文化、美洲有美洲的文化、澳洲有澳洲的文化、非洲有非洲的文化,我們應該尊重各地的文化,要用中華文化與當地的文化融和交流,而不是用自己的文化去覆蓋別人的文化。

就如有一次我到美國康乃爾大學講演,該校一位約翰‧麥克雷教授在跟我談話時說道:「你來美國弘法可以,但是不能開口閉口都是中華文化,好像是故意為征服美國文化而來的。」

當時我聽了心中就有一個覺悟:我應該要尊重別人的文化,我們來到這裡只是為了奉獻、供養,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養諸佛菩薩一樣。由這件事例可以看出,美國乃至世界各國,他們雖然吸收他國文化,但其實他們也害怕被人征服,所以不管佛光會乃至今後的佛教,一定要發揚「本土化」。因為佛教不是用來做為一個國家侵略他國文化的工具,而是要同體共生,共同發展,共存共榮。
*129

佛光山在世界各地別分院成立了五十餘所的「中華學校」,在當地提供華人子女來學習,也提供給當地人士學習華語文,這是為了增加文化的溝通交流;但是在弘法上,大師希望各別分院不要帶著中華文化的優越感去傳教,也不要想將中華文化加諸於當地人身上,引起對抗,相反地,要融入當地共同發展,共存共榮。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民情、生活形式上與印度不同,才發展出中國佛教的特色,甚至開創出隋唐時代「八宗並起」的盛況。可以說,佛教在中國也歷經「本土化」的歷程,才逐漸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並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主幹。如今,邁向全球化的趨勢下,佛教向傳統亞洲文化地區以外的西方、非洲等世界傳播,必定還是要經歷與各地文化相融合的「本土化」歷程,時間漫長而且不是一蹴可幾的。大師說:「一個宗教在一個地方的發展,不是十年、八年就能有成就,我們從下而上傳播,沒有二、三百年不能成功。文化就是要歷久宣揚、前仆後繼的。」*130

長遠來看,各地寺院都應該是由當地人來住持,才算是真正的本土化。大師認為:

假如現在佛光山海外的分別院,西來寺是由美籍的出家眾當住持,南天寺、中天寺由澳洲籍的出家眾當住持,南華寺由非洲籍的出家眾當住持,其他的各個地方也都是由當地本土的僧眾住持;如果佛光山現在把佛教發展到這個程度,那將是一個怎麼樣的盛況呢?所以我希望從現在起,二十年到三十年之間,我們要輔導當地本土的出家眾來負責本土的道場,如此佛法必定能更加快速的發展。*131

經由以上二點,可以得知大師所揭示的本土化理念,要先「去」除自我優越感,立足各地主動「給」予各因緣,讓佛教得以為當地社會起到加分作用,豐富內涵。不能「國中有國」,要融入當地,讓佛教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如此一來,才能落實在各地生根,發展出屬於各地本土化的佛教。

(二)本土化發展策略

推動人間佛教國際化,尤其向西方國家傳播的進程。並非一帆風順,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被克服。邱永輝教授認為有三個方面的障礙:

首先是文化背景的差異。在基督宗教作為主流的宗教意識形態的西方國家,佛教的融入面臨諸多困難。基督宗教作為一神教,禁止拜偶像是教義原則,並作為批評佛教的主要理由,進而將佛教作為迷信、消極避世的宗教進行批判,是為文化差異導致的對立。

其次是世界佛教界對漢傳佛教的爭議。早期西方漢學家所認識的佛教,基本上以南傳佛教為代表,對漢傳佛教缺乏深入了解。例如,對於如來藏思想批判而興起的「批判佛教」,實際上都是對中國佛教(尤其是漢傳佛教)合法性的質疑,是以南傳佛教為標竿,質疑中國佛教的主流教義,進而將中國佛教判定為非真正意義上的佛教。

再有就是漢傳佛教對西方弘法的基礎薄弱:長期的語言障礙和交流不暢,缺乏西方語言的翻譯經典,以及人才儲備不足等。再之西方社會已經率先進入「全球化」,地球村、雲端文明和網路公民等概念成為時尚。
*132

邱教授提出的問題,即基督宗教與佛教之間的文化差異,世界佛教對漢傳佛教缺乏深入了解,漢傳佛教典籍翻譯及弘法人才不足等三方面。這些問題若無法得到妥善應對,肯定大大影響在各地本土化的進程。

在邱教授講述這些原因之前,大師就提出過四個促進「本土化」發展的面向*133:

1、語言本土化

本土化是否成功,取決於是否能被當地人接受,而首要的條件就是語言的本土化。在世界各國弘法,要能融入該地的生活,語言是重要的溝通工具,唯有語言本土化,才能踏出得到當地認同的第一步。1996年大師對西來寺弘法的法師提到,未來應該「西來英語化」。大師說:「現在我希望大家要將英語帶入日常生活中,除了客堂和特定的幾個地方以外,規定一年之內不可以講中文,讓大家從生活英語化做起,漸漸達到心口立即相應的地步。其次,所有的集會,一定要有英文翻譯,即使在場的觀眾裡,只有一個美國人,我們也要安排英文翻譯,力求盡善盡美的服務。」*134

大師要求法師們從自身做起,先讓生活英語化,進一步就是所有集會要有英文翻譯。至於會議的進行,大師則希望「先以英文講解,再由華語翻譯,語言均以英文為主」,來進行有效的溝通。西來寺的活動應面向當地人士,因此大師提出以英文為主,華語為輔,就可看出大師希望度化的是說當地語言的人士,而不是自我限縮在華語族群。

語言不限於日常的往來及辦理活動,另一個面向就是翻譯。要向各地人士推廣佛法,還需要提供書籍,讓各地人士學習,佛法才能普及開來。大師於1996年在西來寺成立「佛光山國際翻譯中心」,延攬各種語言人才在世界各地從事佛教翻譯工作。2001年起,為求出版書籍更具專業性,特將翻譯中心的出版事宜獨立,正式登記註冊為「美國佛光出版社」(Buddha’s  Light Publishing),專司出版發行業務,出版發行多種佛學書籍。

目前翻譯的佛教書籍有二十多種語言,包括有英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德文、法文、瑞典文、丹麥文、荷蘭文、俄文、烏克蘭文、印地文、尼泊爾文、淡米爾文、特魯古文、孟加拉文、日文、韓文、泰文、越南文、阿拉伯文等。

《佛光大辭典》英譯計劃於2014年底啟動,在大師的指導下,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擔任總召集人,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終身榮譽教授蘭卡斯特教授為最高學術顧問,帶領美國、新加坡、菲律賓、香港、大陸、佛光山佛光大學、西來大學等,全球十餘個國家地區、百餘人共同參與。《佛光大辭典》英譯過程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辭典的可用性和價值,預計2026年完成,推出數位版。*135

為了匯整龐大人間佛教詞藻的中英翻譯,並且透過資源共享,有效地傳播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於2018年出版《中英人間佛教詞彙選》。該書分二十大類,逾五千筆人間佛教詞彙,包含佛教名相、寺院單位、佛光山教團專有名詞、星雲大師一筆字等類別,可運用於不同面向的佛學翻譯、英語佛學課程、講座、文宣等,有助人間佛教在國際弘法。*136

另外,迎合AI運用的發展,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BAIR)的MITRA計畫團隊*137,於2024年6月簽署合作協議。未來將共同合作開發漢譯佛典以及《星雲大師全集》英譯的AI翻譯平台,將佛教的智慧與現代科技創新融合,共同推動佛教文獻翻譯事業的發展。*138

2、風俗本土化

大師認為,每一個地方的風俗民情不一樣,到了一個新環境,可以帶入自己國家的習俗,但更重要的是先接受當地的風土民情。倘若一味要求別人接受自己的文化風俗,只會顯得自己與環境格格不入。因此,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節慶活動或紀念日,應當隨喜參與,融入大眾中。西諺說:「身在羅馬,行羅馬人之行。」入境隨俗,尊重包容,才能同體共生。*139

佛光山眾多別分院為了落實「風俗本土化」,都會入境隨俗,融入當地的節日及紀念日。例如,每年10月31日是萬聖節,在美國和加拿大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傳統上有變裝驅鬼的習俗,演變到後來,不論大人小孩,都會化妝打扮,挨家挨戶去敲門TreatorTrick(不給糖就搗蛋)。美國及加拿大地區的佛光山道場也應景各別推出各種活動,有的手作南瓜燈,有的「行三好、不搗蛋」,展現天馬行空的創意;有的賦予廢紙新生命、推廣蔬食A計畫,響應環保愛地球;有的到安養中心陪長者過節,送上愛的抱抱。華人、本土人士不分老少,親子同樂,在歡度節慶、體驗多元文化之餘,從中也感受到「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正能量。

在泰國,國王及王后的誕辰是非常重要的節日,除了是國定假日,全國各地都有慶祝活動。佛光山泰國泰華寺亦入境隨俗,在大雄寶殿前的廣場,與區政府舉辦慶祝泰王及王后華誕慶典。每一年區政府各級長官、中小學大專院校及公司行號代表,到泰華寺獻上金樹、銀樹並點燃蠟燭為國王及王后祝壽。

3、習慣本土化

佛光山各道場的日常行事,都是遵循漢傳佛教的傳統,殿堂唱誦,念的是源自江浙一帶的海潮音梵唄,使用的當然是中文;用餐就到齋堂過堂,使用的是碗筷,吃的是麵或飯。在西方弘法,飲食與語言就很不一樣了。大師就曾提出:

佛教在西方國家至今仍沒有屬於他們的早晚課誦,所以建立適合西方人的早晚課誦是需要的。尤其歐美國家的人民講的是英文,如何用英文來唱梵唄、讚偈,佛教應該要努力一番。許多外國人士也常要跟我們學唱漢傳梵唄,但是在語言、音調上還是有一點彆扭,不容易學,需要有專業人士來規劃唱讚、誦經。

因此,佛教在海外發展,從唱誦開始,就要讓當地人用當地的語言來唱讚偈。這是當今海外弘法的重要課題。
*140

為此,美國佛光山本土化委員會編輯了英文共修唱誦版本。以共修法會的課誦為例,程序包括唱〈三寶頌〉、《心經》、〈讚佛偈〉、念佛、繞佛、靜坐、開示、誦念大師〈為弘法善知識祈願文〉、三皈依、回向,全程英文唱誦。

屬葡萄牙語系的南美洲巴西如來寺,則有葡文版的共修,以葡文〈三寶頌〉為前讚,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後以海潮音念誦葡文《心經》,接著念佛、繞佛後靜坐。開靜後唱〈三皈依文〉,以中文調子配合葡文譯文,信眾如是領會發願。然後跪下恭讀大師的祈願文,最後唱誦葡文〈回向偈〉,從前讚到回向都伴以大磬、木魚、引磬和鈴鼓等法器,不失中國佛教的傳統,呈現屬於巴西本土的共修程序。

飲食的問題,亦是需要「本土化」。大師曾提到西來寺剛落成時,他看到弟子們喜歡去買披薩、漢堡,當時大師心中不以為然並明言禁止。但事後,大師檢討,在美國,怎麼可以不吃美國食物呢?因此大師重新調整做法,不再嚴格要求;後來大師在美國召開會議,還主動以披薩、漢堡作為點心招待與會人士。

4、教育本土化

本土化其中一個主要指標,就是各地道場寺院由當地人來擔任住持。要達成這目標,就要從教育,培養人才開始。大師開示:「現在佛光山分布在南非、澳洲、印度、馬來西亞、香港、巴西等地的十六所佛教學院,也都在負起接引當地青年學佛的責任,以為未來落實『本土化』儲備人才。甚至目前在佛光山佛學院受教育的學生,各國弟子都有,未來希望更擴大種族的吸收,使他們都能成為佛光人,將來組織寺院,發展佛光普照,使佛法真正流傳於三千世界。」*141

九○年代,隨著佛光山在世界各地陸續成立道場,培養當地弘法人才的任務也愈加刻不容緩,分別於1994年在南非南華寺成立非洲佛學院,1996年在馬來西亞東禪寺成立東禪佛學院,1996年在澳洲南天寺成立南天佛學院,1998年在香港成立香港佛教學院,1999年在印度成立印度佛學院,2004年分別在巴西如來寺成立如來佛學院、在西來寺成立西來佛教學院、在加州聖地牙哥西方寺成立聖地牙哥英文佛學院,2010年在印度新德里成立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2011年在菲律賓佛光山圓通寺成立菲律賓佛學院,2024年成立印尼佛學院。

印度德里成立的沙彌學園是眾多佛學院中較為特別的一所。大師自1963年初次到印度朝聖,心中一直懷著復興印度佛教的願望。2010年4月,在新德里文教中心成立沙彌學園,由慧顯法師負責,5月招生、6月開學。大師對此寄於厚望,因為「人間佛教在佛陀的故鄉──印度的弘揚,又向前邁進了一步。」*142沙彌學園入學年齡是十至十二歲,從第一屆五位同學剃度出家,增加到現在的四十多人。大師對沙彌有很高的期許,甚至對沙彌們說:「只要你成才,我願為你犧牲」。目前已有十多位沙彌在完成基礎教育後,到台灣、大陸、泰國大學留學。 

2016年8月沙彌學園主任慧顯法師帶領二十名沙彌回佛光山參加「佛光山徒眾講習會」。大師為沙彌們開示,勉勵他們:「要發願終身做和尚,把佛光山當成永遠的家;長大後,要發心復興印度佛教。佛教從印度傳播到全世界,但現在印度佛教已沒落,你們肩負『法傳印度』的使命,甚至未來從印度復興佛教以後,進一步要把佛法弘揚遍天下,但此刻最重要的,是要安住身心。」*143

世界各地其他佛學院提供基礎性的佛學課程,讓在家的青年能深入且有一個專門學習佛法的環境。對於有道心者,在當地完成學習後,各地佛學院也會推薦學生繼續前往佛光山叢林學院學習,有因緣者甚至進而在佛光山發心出家;另外也有不少學生畢業後,積極投入當地的道場服務,為佛教在地化、本土化盡一分心力。

綜上所述,大師在世界各地致力佛教本土化的理念和經驗,對人間佛教的實踐具重要的現實意義。本土化的歷程,既要克服地理空間的轉變,也需時間積累的醞釀,更重要的是讓佛法融入當地社會文化,才能發展出各具特色的本土佛教。大師重視語言、風俗乃至教育等方面的發展策略,期許未來真正完成本土化的使命。

【附注】

*123 星雲大師:〈人間與生活〉,《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150。

*124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下)》,頁213。

*125 星雲大師:〈第五章 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377。

*126 星雲大師:〈佛教不怕問題〉,《星雲大師全集128.隨堂開示錄5.教育講習5》(增訂版),頁197。

*127 同註125,頁198。

*128 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192。

*129 同註128。

*130 星雲大師:〈文化就是要前仆後繼〉,《星雲大師全集212.如是說10》(增訂版),頁286。

*131 星雲大師:〈人間與生活〉,《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150。

*132 邱永輝:《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頁318。

*133 星雲大師:〈本土化〉.《星雲大師全集186.星雲法語9》(增訂版),頁 310。

*134 星雲大師:〈忙中修福慧(1996.02.16∼02.29)〉,《星雲大師全集307.星雲日記27》(增訂版),頁249。

*135 參閱〈開創佛學數位革新 《佛光大辭典》英文數位測試版正式發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https://www.fgsihb.org/news-event/news/TSNews-000321/?__locale=zh_TW,2024年11月18日瀏覽。

*136 參閱〈《中英人間佛教詞彙選》第三刷出版 促進國際弘法〉,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https://www.fgsihb.org/news-event/news/TSNews-000284/?__locale=zh_TW,2024年11月18日瀏覽。

*137  MITRA,Machine Translation For The Languages of The Dharma的簡稱(中譯:法之善友AI翻譯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所開發的項目,主持人是Kurt Keutzer教授。該項目透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和AI技術,將資料庫中收藏梵、巴、藏、韓、英、漢等古典語言及佛學用語,能同時處理不同語言的請求並進行多語言翻譯。

*138 參閱〈「MITRA」問世 柏克萊大學與佛光山合作研發AI佛典翻譯利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https://www.fgsihb.org/news-event/news/TSNews-000313/?__locale=zh_TW,2024年11月18日瀏覽。

*139 星雲大師:〈本土化〉,《星雲大師全集186.星雲法語9》(增訂版),頁310。

*140 星雲大師:〈第十二講 梵唄唱誦〉,《星雲大師全集84.僧事百講2》(增訂版),頁278。

*141 星雲大師:〈人間與生活〉,《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150。

*142 星雲大師:〈佛光山比丘阿羅漢〉,《星雲大師全集245.百年佛緣8.僧信篇2》,頁196。

*143 星雲大師:〈復興印度佛教〉,《星雲大師全集213.如是說11》(增訂版),頁354。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