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134 三、淨化人心的社會運動──擴大群眾的參與

2009年,大師在「人間佛教的當今態勢與未來走向」研討會中指出,未來人間佛教的發展應具四點目標:要以家庭為本、要以社會為對象、要以世界佛教的弘揚為法則、要以圓滿為目的。因此,人間佛教的服務對象涵蓋全體社會大眾。

大師積極推動各項社會運動,認為:「佛教基本上是主張平和忍讓的,但當有教難,為維護佛教時,佛教徒也應積極投入社會運動,參與走上街頭。」*218隨著時代進步、物質豐富,本來人們的生活應該更為自在快樂,然而卻有愈來愈多的人感到內心的不安與不快樂。當這些心理問題無法解決時,便容易引發各種社會問題,包括價值觀偏差、風氣敗壞、公理不明、缺乏道德勇氣等,因此現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從「心」開始。

面對社會治安、家庭倫理日益惡化,大師率先發起一系列淨化人心的佛教社會運動,改善當時社會所面臨的種種動盪不安,使能安定人心。大師認為:

雖然一般人認為佛教應該從事社會服務,甚至把佛教定位為「慈善救濟」,其實這不是宗教的最大任務,因為救濟人人能做,社會上任何一個團體、機關都可以從事慈善事業,但是唯有宣揚教義、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這是宗教界當仁不讓的,尤其佛教更應該擔負起這個任務。*219

大師所辦活動的目的在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參與者不一定有信仰,但認同活動的目的具有積極意義價值,願意共同參與佛教的社會運動。透過這些活動,讓大眾更進一步的認識佛教,對佛教產生認同感,甚至實踐佛教。

(一)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以淨化心靈,為社會增添祥和之氣,首先於1988年舉辦「回歸佛陀時代」弘法大會,活動安排「佛祖巡境全台」,是台灣佛教史上的第一次。大會以回到佛陀慈悲的、法治的、無爭的、喜悅的、無欲的、平等的時代作為主題,約有十二萬人參與盛會。*220

1992年舉辦「把心找回來」運動,以喚起社會大眾正視社會、家庭的群我關係,共同關心社會,建立祥和的生活環境。活動配合講座、廣播、拍攝宣傳短片等,並結合各媒體宣傳,一同呼籲大眾關愛社會家庭,要先把自己的佛心找回來,用這無盡的能源寶藏,擴大包容一切眾生,把本自具足的慈悲喜捨、慚愧感恩的真心找回來。*221此次運動不僅廣招社會大眾參與,同時擴展到監獄,為受刑人舉行皈依典禮、傳授五戒、短期出家等,不捨任一眾生。

「把心找回來」是一個重要的開始,接下來所舉辦的運動皆是「把心找回來」運動的延續。1993年發起「七誡運動」(一誡煙毒、二誡色情、三誡暴力、四誡偷盜、五誡賭博、六誡酗酒、七誡惡口),希望能夠達到淨化人心的目的。其中一項是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與行政院法務部、《中國時報》、台北市籃球之友協會、黑松股份有限公司、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聯合主辦「七誡籃球義賽」,共組成佛光山隊、民意代表隊、香港明星隊與夢幻明星隊四隊,此乃佛教歷史上前所未有,首次由出家法師與國會議員公開籃球比賽,吸引二千多位民眾前往台北市立體育館觀賽。*222

隨著重大社會案件不斷發生,1997年5月,大師率領大眾發起「慈悲愛心列車」活動,以「心靈淨化、道德重整、找回良知、安定社會」為宗旨。*223以環島街頭布教的方式,展開全國性的巡迴宣導,散播慈悲愛心種子,帶給社會光明與希望。最初,以佛光會員為傳遞慈悲愛心的種子,其後感召各團體紛紛響應,如各地政要官員、救國團、青商會、生命線、獅子會、耶穌教門諾醫院等團體相繼加入。

(二)提倡三好運動

「三好運動」的發起因緣,是由於社會功利主義掛帥,導致價值觀嚴重偏差,造成種種脫序現象。大師認為有些人主張亂世用重典,但嚴刑重罰只能收一時治標之效;正本清源應是宣揚因緣果報的觀念,故發起淨化人心的三好運動,即: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2241998年3月,大師在台北中正紀念堂恭迎佛牙舍利來台的祈福法會上,邀請當時的副總統連戰先生共同提倡宣誓「三好運動」。三好運動延續至校園、家庭,乃至在社會上,皆運用三好精神。

大師善巧方便,以讓人易懂的方式詮釋佛教的身口意三業轉化成三好:

做好事:要做善行、懿行、美行、利行等有益於人間的好事;把侵犯傷害的惡行,換成利益大眾的佛行。

說好話:要說真語、實語、如語、不綺語、不誑語等令人受用的好話;把瞋恨嫉妒的惡口,換成柔軟讚歎的佛口。

存好心:要存慧心、道心、悲心、願心等祝福別人的好心;把愚痴的邪心,換成慈悲智慧的佛心。
*225

行三好並不是宗教儀式,而是做人的根本,修善的準則。目前佛光山將三好運動積極推動到學校、家庭、社會中,三好運動是屬於全民的、世界的,透過三好運動,讓全球大眾三業淨化,達到真善美的境界。

1、三好校園

一個國家、一個團體的前途要看是否重視青年。過去,大師針對青少年教育提出看法,*226開示並且分析青年在金錢、感情、道德、交友、生涯等方面的諸多問題。由於社會型態轉變,青少年的品德、道德觀念愈漸薄弱,青年對於道德觀念的認知不健全,必須淨化、提升,否則將造成個人、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動盪不安。

教育,除了身教與言教之外,還必須要有「心教」,即是從心做起,使人人心靈達到淨化。大師有感於教育的重要是國之根本,認為品德教育必須往下扎根,三好運動是淨化心靈的良方,積極呼籲大家將三好運動推廣至校園。

「三好校園」是「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所推動的項目之一。2011年,假台北道場舉辦「三好校園實踐學校」選拔記者會,大師出席開示:

行為可以決定我們的未來。雖然我沒有進過學校讀書,但一直很重視教育,因為教育不僅是百年大計,更是國家根本。許多陸客來台灣觀光,都覺得台灣人很有修養,常把「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嘴邊。很希望能透過這次「三好校園實踐學校」的選拔,進一步傳達與落實。*227

三好校園從全國各級學校出發,透過落實行三好,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思辨與力行三好,進而將三好內化成為品德規範。

2012年6月,首屆「三好校園實踐學校」頒獎會上,共有二十八所學校得獎。時任佛光大學楊朝祥校長在典禮上特別提到:「三好校園絕非口號,而是長期深耕的品德教育。」教育部訓委會常務委員楊玉惠也說:「感謝佛光山發起三好校園運動,希望未來能擴大到各學校,讓更多人攜手推動。」*228三好校園實踐學校獎成立至今,已有千餘所學校近二百萬學生受惠,*229從小學到大學,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學校,皆參與其中,其中菲律賓Escalante、Sagay City等地區推行三好校園成果斐然,尤其是Cadiz省目前已經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學校參與,*230校園內達到「零霸凌」事件,成效卓著。

為了方便全國教師能有一套適合提倡三好運動的教材,大師指導編輯《三好生命教育教材》,廣邀學校校長、老師共同撰寫,教材的內容配合教育部訂定「生命教育推動方案」之計劃,將三好的理念融入於此。教材出版之後頗受各方的好評,內容多元,教學方式新穎,適合現代兒童的需求,同時也出版英文版服務海外兒童。

三好運動推進學校,在潛移默化之下,兒童、青少年的品德素養皆見提升,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同時感召校長、老師等共同提倡三好,創造真善美社會。

2、三好人家

推動三好校園讓學生從行三好做起,進而推動到家庭、到社會,使之成為一股善良風氣。大師鼓勵佛光人共同創造溫馨祥和的三好家庭,開示:「我們不但要做好人,家庭也要好,家中每個成員,都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彼此相處都能和氣、和諧,懂得『以和為貴』,這就是『三好人家』。」*231大師說世間最重要的就是好人。「好」代表讓人接受、歡喜,有好的因緣,才會有好的果報。個人好之外,家庭也要好,儒家「禮之用,和為貴」,講的是以和為貴,禮的作用則是以和諧為目標,家庭的和順和諧也是如此。三好人家是全家共同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將三好實踐在家庭中,以三好做為傳家之寶。佛光山有許多信徒組成美滿的三好家庭,不但夫妻一同護持,甚至傳承於兒孫,帶領第二代、第三代持續護持人間佛教。

佛光山所推行的「三好人家」,同時也是落實信仰傳承。人間佛教鼓勵佛化家庭,將佛教生活化,大師重視在家的佛教徒要有幸福的家庭,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的天倫之樂。*2321959年,大師早已為蓮友朱兆民、許瑞民主持佛化婚禮,從此開啟佛教為有心組織佛化家庭的信徒舉行福證。目前,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每年一月一日舉辦「佛化婚禮暨菩提眷屬祝福禮」,除了來自各地的新人及菩提眷屬外,當中也有同為佛光青年,在共同的佛教信仰下,組成佛化家庭,象徵信仰傳承。同時,為鼓勵佛光人落實五和精神(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共同建立溫馨祥和的三好家庭,每年舉辦「佛光三好人家」授證表揚。

佛光山開創多項活動,接引大眾參與,將佛法帶進每個家庭,帶動社會正當的活動。而三好運動在學校、家庭落實,學生成為三好學生、家庭成為三好家庭,自然而然社會也會成為三好社會。三好運動已經成為社會全民的運動,如日月光集團創辦人張姚宏影女士,一生奉行三好信念,以三好作為家庭信仰的傳承,在企業管理上亦秉持三好理念,將佛法融入企業精神,也為下一代的教育盡心盡力,日月光集團與高雄市政府合力推動,開辦「日月光三好幼兒園」,致力培育幼苗。另外,三好運動打破宗教信仰之界限,衛福部基隆醫院院長林三齊表示自己雖然不是佛教徒,但認同三好四給的理念,他認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肯定是對的,因此奉行「三好四給」,並且運用在醫院管理中。*233

此外,紐西蘭佛光山從2014年起每年舉辦「三好四給人間佛教文化節」,至今累積超過三萬位師生及家長走進南北島佛光山道場學習三好四給理念,*234參與人數逐年增加。道場深耕社區,以教育、活動接引當地人,落實大師「寺院學校化」的理念,同時也獲得當地警署部的大力支持。

曾有人向大師提問現在的道場很多,一般信眾應該如何修行,大師開示:「世間講究真誠、信用、慈悲,能夠做到就不容易了。佛光山推廣『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這就是修行的基礎,一般人可以從這裡起修。」*235修行不只是閉關、誦經、拜佛,而是奉行三好,真正從身口意改變開始。從自身做起,成為「三好人」,三好校園、三好家庭、三好社會,到三好台灣、三好世界,人人行三好,世界更美好。

綜上所述,大師提倡解行並重,以佛學會考、讀書會及推廣行佛運動提升信眾的信仰層次;透過信眾參與弘法講說,接引大眾認識佛教,成為佛光人,實踐佛法。人間佛教必須關心社會問題,為此發起一系列運動,透過活動來傳播佛法,改善社會風氣,淨化世道人心,同時也讓佛光人藉由參與「淨化人心、佛化世間」的活動,實踐利濟群生的菩薩道,做為「完成人格,圓滿菩提」的修行。

【附注】

*218 星雲大師:〈五、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全集62.佛教叢書20.儀制3》(增訂版),頁326。

*219 星雲大師:〈佛教對「社會問題」的看法〉,《星雲大師全集36.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1》(增訂版),頁86-87。

*220 星雲大師:〈第十一課 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81.佛光教科書11.佛光學》(增訂版),頁107。

*221 星雲大師:〈第十五課 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全集81.佛光教科書11.佛光學》(增訂版),頁148。

*222 同註221,頁157。

*223 星雲大師:〈我推展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160。

*224 星雲大師:〈第二十課 弘法利生〉,《星雲大師全集71.佛光教科書1.佛法僧三寶》(增訂版),頁235。

*225 星雲大師:〈思想體系〉,《星雲大師全集35.人間佛教語錄3》(增訂版),頁49。

*226 2005年5月,大師於佛光山傳燈樓大會堂,開示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星雲大師:〈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星雲大師全集38.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3》(增訂版),頁166。

*227 星雲大師:〈行三好實踐人生真善美〉,《星雲大師全集209.如是說7》(增訂版),頁381。

*228 星雲大師:〈我辦公益基金〉,《星雲大師全集241.百年佛緣4.社緣篇2》(增訂版),頁145。

*229 參閱《2022佛光山開山56周年年鑑》,高雄:佛光文化,2023年,頁32。

*230 〈實踐良善 268校獲選三好校園〉,《人間福報》,2024年5月28日。

*231 滿義法師:〈二○一二年〉,《星雲大師全集259.星雲大師年譜6》(增訂版),頁151。

*232 星雲大師:〈夫妻相親相愛〉,《三好一生》,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17年,頁214。

*233 〈林三齊秉持三好四給行醫守護鄉親〉,《人間福報》,2024年4月23日。

*234 〈紐西蘭「三好四給人間佛教文化節」圓滿 歡喜包容開拓視野〉,人間通訊社,2024年6月4日。

*235 〈星雲大師:80歲頓悟 為了佛教〉,《星雲大師全集390.媒體報導》(增訂版),頁111。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