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271 六、人間佛教「治心百法」──對治身心煩惱

每個人分分秒秒都離不開自己的心,卻也經常被心所製造的煩惱,擾亂得心神不寧。因此,佛教裡有許多對治的法門,如天台宗的「五停心觀」,就是五個治心的方法。在大師的著作文章中,也經常可見治心方法,更有直接以「治心」為題者,例如:《星雲法語》、《迷悟之間》的〈治心〉,《星雲禪話》、《星雲法語》的〈治心之道〉,以及《佛教管理學》的〈人間佛教的「治心十法」〉等等,顯見「治心」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人的煩惱無量,佛教的對治法門重重無盡,雖有一部唯識宗依據的重要論著《百法明門論》將世間一切諸法析為百種,以幫助我們明白心識的活動情況,進而對治內心所產生的各種煩惱,但因其名相繁複,應用上不易普及,是故大師進一步以現代白話的方式撰寫「治心百法」*177(又名「對治百法」),提供吾人在煩惱起現行時,能夠很快找到相應的對治法,透過思惟其中意涵來去除煩惱。

「治心百法」條目內容大多能與《百法明門論》的五十一心所法相符。例舉對照如下:用律己對治欲望(別境心所──欲);用精進(善法──精進)對治懈怠;用信任(善法──信)對治猜忌;用知足對治貪婪(根本煩惱──貪);用慈悲對治瞋恚(根本煩惱──瞋);用般若對治愚痴(根本煩惱──痴);用自覺對治無知(根本煩惱──痴);用喜捨對治慳吝(小隨煩惱──慳);用謙虛對治傲慢(小隨煩惱──憍);用包容對治怨恨(小隨煩惱──恨);用正派對治諂曲(小隨煩惱──諂);用愛護對治傷害(小隨煩惱──害);用慚愧對治無恥(中隨煩惱──無慚、無愧);用誠敬對治輕慢(中隨煩惱──輕慢);用靜思對治妄動(大隨煩惱──掉舉);用勤勞對治懶惰(大隨煩惱──懈怠);用專注對治散亂(大隨煩惱──散亂);用正見對治邪知(大隨煩惱──不正知);用立志對治消沉(不定──眠);用單純對治複雜(不定──伺);用圓滿對治生滅(心不相應行法──有生滅)等等。

學佛就是要降伏我們的煩惱,「治心百法」作為降伏煩惱的法門,只要善於運用,人生處處都是轉機。前總統馬英九先生對於大師在高齡八十九歲書寫的「對治百法」一筆字,就特別有感觸,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教化轉換工程。他在2018年元宵節參訪佛光山,參觀大師「一筆字」常設展時,建議大師的作品「對治百法」能夠加註淺顯易懂案例,或舉辦寫作閱讀心得活動,把對治百法的哲理轉換成實際生活的體驗,相信會有更多人受惠。*178 馬先生的一番話,一則說明透過實踐案例、閱讀心得,能引起更多人響應,二則強調唯有親身實踐,才能真正會得大師人間佛教「治心百法」的妙用。

小結

人間佛教的修行法門之二,將大師關懷社會所提出的三好、四給、五和、七誡、慈悲愛心人、人間佛教「治心百法」等理念及方法,歸於「道德生活的修行」。

這當中,例如:三好,是身口意三業修行的總則,引導人們通過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實現人生的真善美。四給,是「以眾為我」的修行,經由「給人」的實踐,成就菩薩道的利他行。

「五和」,強調以「和」的精神,來處理個人與自心、與家庭、與人我、與社會、與世界的關係,從而完成人間淨土的建設。「七誡」,是自我革新的修行,遠離七種惡習,以實現個人品德的提升,成為社會安定的力量。

此外,「慈悲愛心人」與「人間佛教治心百法」,是著重修養心性的法門,透過培養仁愛之心,轉暴戾為祥和,並給予具體方法對治身心煩惱,保持清明。

以上大師倡導的這些修行法門,不僅作為個人的修行指南,也為現代社會提供了建立道德生活的實踐方式,從而能夠建設一個安和樂利的人間社會。

【附注】

*177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治心十法」〉,《星雲大師全集20.佛教管理學2.叢林系列》(增訂版),頁183-185。

*178 參閱王昭月:〈馬英九訪佛光山 星雲勉為國服務〉,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93.媒體報導6》(增訂版),頁234。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