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157 一、勝義諦與世俗諦融和,從斷煩惱到人間行佛
佛陀最初在菩提樹下證悟的內容,是宇宙緣起的真理,只是緣起法則深奧難解,容易讓尚未起信的眾生望而生畏。所以佛陀在初轉法輪時,先以「四聖諦」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及解脫之道,進而才能理解緣起的實相。*11就修行的偏重意義上說:聲聞乘著重於苦與集的說明;菩薩乘著重於滅與道,特別是滅的說明。從大乘佛教二大體系的中觀、瑜伽二宗之教義根本來說:中觀學派論性空,瑜伽學派說識有,都不離緣起與四諦而開展。
緣起、四聖諦與三法印是構成佛教教義的三大綱領,名稱雖分為三,但意義卻是相通的。緣起論的思想基礎是三法印,其主要內容為十二因緣,具體型態則是四聖諦;三者都是初期佛教的根本思想,以後的經論,亦皆由此展開。因此,我們將緣起、四聖諦、三法印,稱為佛教的根本佛法。*12
(一)從緣起法開展中道實相的解脫觀
人間佛教的終極目標是出世與入世合一的菩薩行思想,因此,如何解決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始終是人間佛教行者的重點。在大師的觀點中,佛法唯是一佛乘,在法界的理體上是法法貫通,圓融又無礙。歷史上之所以有解脫道與菩薩道之差異,皆是因應眾生根器的不同而給予的善巧施設,雖說佛陀一代時教有空有、無常、因果、中道、三法印、四聖諦等教法,不過都是為了詮顯緣起思想所作的方便巧說,所以貫通諸法實相的絕對真理就是緣起法。*13
從緣起法分析探究,可以清楚理解二者之關聯性與一體性。從生命個體三世流轉的縱向關係,清楚理解聲聞行者強調「我空」體證,在於迫切出離煩惱的解脫思想;但從眾生與我的橫向關係,菩薩行者超越人我的「法空」證悟,正是充分理解生命互為緣起的「法界觀」。*14因此,可以肯定清淨無為的「解脫道」與無我利他的「菩薩道」都是緣起法的體現,都是佛陀說法的本懷,只是悲心深重的不同展現而已。誠如大師所言:
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是「緣起」。而人間萬事萬物也都是仗「因」托「緣」,才有「果」的生起;此「果」又成為「因」,待「緣」聚集又生他「果」。因此,佛教認為,宇宙人生都離不開因緣果報。*15
縱貫大師一生的講經說法中,詮釋最多的無非是「因緣」二字,尤其更強調「緣」所帶來的改變,因為緣起法則本就是一個「相依相待」的關係,其關係為「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既互為流轉門,也互為還滅門,而改變果報的決定就在因果之間的「緣」。正因為對因緣法的深刻理解,所以大師常講「眾緣和合」、「同體共生」、「我在眾中」、「給人接受」等等,無非都是強調因緣法的重要性。以下茲舉三例,說明大師對緣起法的融攝詮釋︰
1、緣起性空故能無量無邊
過去印順法師對於因緣曾給予三條定義,*16但大師再賦予三條定律,總歸六條因果法則,即:(一)果從因生(二)有依空立(三)事待理成(四)多從一有(五)相由緣現(六)佛是人成。其中「多從一有」、「相由緣現」、「佛是人成」是大師對緣起詮釋的新義。每一條都是積極義,不論說事或說理,串起這六條定律的主線,就是「有依空立」的空性。
在大師諸多思想中,尤以「空」性的詮釋最具特色,有著非常積極正向的意義,可以說大師的行事作風,都來自他對「緣起性空」的深刻理解。大師提到,「緣起法」必不離「空」,世間存在的「有」,也必依「空」而立,「空」才是萬法的本質。但「空」不是消極的「無」,空有其積極性、創造性、成就性,它與「有」之間有相互依存的「依待性」。比如︰杯子空了才能裝水,房子空了才能住人。茲舉大師談「四大皆空」的論述做比喻:
過去在民間,常聽到一句話「四大皆空」,本來地、水、火、風「四大種」,都是「空」的一個現象,不過「四大皆空」這句話,卻讓很多人誤會佛教,誤會真理。這麼好的真理,怎麼會誤會呢?因為大家都錯認「四大皆空」等於一切都沒有,所以我倡導人間佛教,就是讓佛教再通俗化,我不說「四大皆空」,而說「四大皆有」。
但是佛教認為,「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空」、「有」是不二的。看起來「空」和「有」是對立的,其實不然,它是正反兩面,所以《般若心經》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17
大師認為「真空生妙有」就是空的「創造性」與「成就性」,進一步開展就是「無限性」,積極義就是「無量無邊」的概念。大師本於般若「空有不二」思想,突顯般若空觀「有」的面向,是依據《般若心經》而有的詮釋;有別於傳統的詮釋,格外彰顯「空」的無限性與突破性,更有利於說明人間佛教的革新及與時俱進的佛法理據。
2、中道就是包容一切的能量
緣起性空的另一種表現,可說是「真、俗二諦」。真諦又名勝義諦,俗諦又名世俗諦。真、俗二諦論,以實相義而言,乃是「非真、非俗」的中道深義。故說空、說有皆是俗諦,非空非有乃為真諦;所以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為「著有者」說「空」,為「著空者」說「有」。《中論》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就是《中論》二諦說的原意。*18
所以,真正了解緣起法的人,不會在一切法上執著實有,畢竟「色即是空」;也不會在一切法上執著虛無,所謂「空即是色」;如此悟入非空非有,空有不二,就是中道。所以說「空」、「緣起」、「中道」為一義。*19
因此,「緣起性空」不僅是解脫道的根本,也是菩薩道的特質所在。但若只是一味地強調空性,必然落於急於出世解脫的牢籠;若真能勝解「非空非有」的中道思想,就能理解不執二邊的「無量無邊」深意,也就能展現「無窮無盡」的創造性。在大師的詮釋,那就是「佛性能量」。大師說:
「中道」其實就是一種「能量」!「能」者,能大能小、能早能晚、能有能無、能前能後、能苦能樂、能上能下,無所不能;「量」者,就是包容,就是心量,就是無量的生命力。做人要能容、要有量,能量就是佛性,所以總結「中道」,就是發揮佛性,就是什麼都能,什麼都是無量無邊,此即中道義。*20
大師認為,中道就是佛性,就是能量,就是包容。一個人若能體悟這種深廣的道理,必能發揮無限的潛能,創造無限的生命能量;在生活中不再有絕對的愛憎分別,而能隨緣自在的處世。更進一步詮釋,就是大師所說:「什麼都是我的,也什麼都不是我的。」所以大師認為,「一個人如果不能用生命體會『緣起中道』之理,不懂得發菩提心為眾生服務,不能明白眾生一體、彼此共存共有、人間一切都是因緣關係的和合,就不能真正理解人間佛教的內涵。」*21
大師在《佛法真義.自序》中明確指出:「在中國佛教裡,只有歷代禪師還有一些正見、還有一些佛法,其他像三論宗真正佛法的『緣起中道』,反而少人去研究、宣說了。」*22對此點,浙江大學張家成教授提出他對大師中道觀的理解:
人間佛教用以指導眾生修行的根本法則就是「中道觀」,其所指向的乃是一種智慧的生活即「中道生活」。佛法的中道,是空與有、常與變、性與相、究竟與方便、煩惱與菩提、立與破的統一。就哲學維度(存在論)來說,「中道觀」所揭示的一切法「緣起性空」,是「非空非有」的「畢竟空」,是空有不二的「真空妙有」。佛法所揭示的「諸法實相」,是「性與相」的融合,「空與有」的統一,是為「中道實相」。*23
故知,大師的中道觀是從「般若實相」出發,既能不偏於唯心,亦不偏於唯色,是「色心並舉」、即真即俗的「真俗不二」觀。因此,對於過去常有人質疑人間佛教多是事業與活動的世俗法;對此大師認為「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因此,「第一義諦是人間佛教,世俗諦也是人間佛教」。如此才能不執空亦不執有,達到「空有一如」與「真空妙有」的境界。*24
3、同體共生是緣起中道的實踐
有了「中道實相」的認識,就能理解我們平時所認識的空,並不是真正的空,所謂的有,也不是真正的有;不落入假有的「俗諦」與性空的「真諦」二邊,才能對「中道」有確切的體認。所以中道是不著名相與對待,綜貫「性」、「相」及「空」、「有」於一體。*25
理解「中道實相」的智慧,就能空去一切有為的對待,空去一切差別的觀念,知道人與人、乃至人與一切眾生都是因緣關係的存在,彼此是「同體共生」的相依相待關係。在思想上,要離於有或無、常住或斷滅兩種極端的見解,才有辦法做到「一多相即」的人生觀。正如大師在〈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第二點及第九點論述:
人間佛教的精神,是要我們把別人融入到自我之中,彼此不對立,人與人不是兩個,所有的眾生都有一體的關係,覺得這個世界一切都與我有關連。我們認為佛陀證悟的緣起中道,就是人間佛教的真理,我們把它傳承下來,就是人間佛教的信仰。*26
生命是個體的,但是這許多個體也是統一的,也是有關連的。所以,在人間佛教的信仰裡,沒有時空的對立,也沒有生死的憂慮。我們所求得的,在消極上說,沒有恐怖,沒有顛倒,沒有沉淪,不會破碎;在積極上,生命可以更幸福、更安寧、更平靜、更自在、更解脫。到最後,人間佛教的人生、生命都是在歡喜裡,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都在無限的時空裡,都在無限的關係成就裡。但這一切,都要在人間佛教的信仰裡才能獲得。*27
從大師的體證告訴我們,一位人間佛教的行者只要悟到緣起中道之理,必能把世間所有的一切都調和起來,泯除一切對待。對世間萬物必能以慈悲平等看待,對世界必有國際性格,對不同種族有共生觀念;不與國家對立、不與宗教對立、不與文化對立;能以「同體共生」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緣起中道」的最高智慧體現。
「緣起性空」不僅是解脫道的根本,更是菩薩道的特質所在。因為緣起,所以有生死流轉;因為緣起,所以能還滅解脫。不論聲聞乘還是菩薩乘,都以覺悟空性為解脫門。但是聲聞乘把生滅的有為,寂滅的無為,看成隔絕的二者;因此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是絕對不同的二個世界。但在菩薩的法界裡,是真俗並觀、二諦圓融,因此有為即無為,世間即出世間,生死即涅槃,不是隔絕不通的二邊世界。
如龍樹菩薩所說:「世間的生死,是性空緣起,出世間的生死解脫,也是性空緣起。」這樣,才能於生死中忍苦而不急於自了,並能於入世度生中漸漸趨向於佛道。這是人間佛教的行者對世間與出世間應有的理解,否則就不能對人間佛教有正確的認識。
(二)從四聖諦開展四弘誓願的修行觀
大師對菩薩乘與聲聞乘佛法的貫通,又可以從〈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28一文獲得進一步的理解。聲聞乘是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的基本組成份子,菩薩乘則是部派佛教的自然延伸,也是佛教的創造性發展。雖在理論詮釋上與聲聞乘有所不同,但不能因為差異性而不認同它的正統性。四弘誓願同樣是四聖諦的開展,從四聖諦進一步到四弘誓願,這是很自然的次第與階段,與佛陀涅槃解脫還滅之道並不相衝突。
例如:我們說佛教教義的三大綱領,緣起、四聖諦與三法印,名稱雖各不相同,但意義上卻是相通的。「緣起論」的主要內容是十二緣起,思想基礎是三法印,具體型態則是四聖諦,開展落實人間則是四弘誓願與四無量心。
四聖諦指苦、集、滅、道。諦,是真理的意思。它根本性地指出眾生生死流轉及還滅解脫之關鍵,離開四聖諦的原則而說,即落為外道,不啻不能遠離生死,反增輪迴苦。所以四聖諦是聲聞乘與菩薩乘所共學、應學的基本法門,也是三乘共通的根本佛法,唯有聖者才能深切體悟而決定無疑,故名四聖諦。
歷來佛教徒對於苦集滅道「四聖諦」義理,多數僅能從思想層面上去理解它,卻很難落實在人間的修證上。大師認為若要實踐此一佛法的真理,就必須透過「四弘誓願」的「願門」,才能到達廣大菩薩道的六度萬行之「行門」。如此才能說明佛陀說法的時代性與連貫性,進而將原始佛教教義與大乘佛教教義連貫起來,從根本上獲得融會貫通,達到「一體不二」的關係,這也是大師對傳統佛法詮釋的超越性與傳承性。*29大師的詮釋如下:
所謂苦諦,因為眾生多苦,所以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所謂集諦,因為苦由業集,所以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
所謂道諦,為令眾生向道,所以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謂滅諦,為使眾生證果,所以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30
從個人對苦的覺悟生起「出離心」到願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菩提心」生起,大師將「四聖諦」與「四弘誓願」做了一個整體的融會。讓原本僅止於哲學層面的理論,深化為生命的實踐。在解脫的意義上,指引一條貫通聲聞乘與菩薩乘的道路,使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教法達到一脈相承。為使大眾更加理解,以下近一步說明大師的思想。
1、三轉四諦重在滅、道二諦
「四聖諦」指的是「苦、集、滅、道」四種真理,它是說明眾生「生死流轉」以及「解脫還滅」之道,目的在激發眾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決心。其重要性如《佛遺教經》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31故佛陀有著名的三轉四諦法輪,初轉,肯定四諦真實不虛;二轉,指出四諦在人生實踐的意義;三轉,佛說自證真理,以示四諦的可修可證。為了便於現代人理解,大師以譬喻說理如下︰
四聖諦就像治病的過程,一個人生病了,痛苦不堪,是苦諦;知道病因,是集諦;對症下藥,施以各種醫療方法,是道諦;藥到病除,恢復健康,是滅諦。我們身體的疾病要接受醫生治療,我們心裡的病毒,則要依靠佛法的藥方來醫治。其藥方就是指「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循此八正道,可以讓我們煩惱永斷,解脫生死輪迴之苦。*32
苦、集是世間的因果,雖有業力的關係,但因為有出世間的道、滅二諦,眾生即可找到滅苦的方法。尤其,透過八正道的修學,能以般若智慧知苦滅苦,在惑業苦的流轉中找到離苦的方法,從而獲得佛法帶給我們的「現法樂、後世樂以及究竟解脫樂」*33,這才是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但若一味地忽略「現法樂」,只肯定後世樂與究竟解脫樂的價值,是對佛教片面狹隘的理解,無疑是對世間的全然否定。所以大師強調「現世悲苦的實相不足以代表佛教,佛教的真相是禪悅與法喜,佛教其實是個歡喜的宗教。」*34因此,如何離苦得樂,現證法喜,才是人間佛教講苦的真義。
2、四弘誓願是四聖諦的實踐
四聖諦雖有滅、道二諦指示行者趨向涅槃之道,但如果沒有菩薩行的「菩提願」與「大悲心」,也只能成為自我解脫的聖者。另一方面,同樣正見緣起性空的菩薩行者,因為大悲心不忍眾生苦,發起無上菩提願,利樂有情,直至涅槃彼岸。所以,深觀緣起法的聲聞行者若無菩提願與大悲心為輔,終不成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因此,苦集之因,雖有滅道之路為指引,但若無大願與大悲為導,終不能帶領一切有情邁向解脫之道。如此,「四聖諦」經過了世間的實踐,就發展成為「四弘誓願」:
苦諦:因為眾生多苦,所以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集諦:因為苦由業集,所以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
道諦:為使眾生向道,所以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
滅諦:為使眾生證果,所以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35
正如《大智度論》卷七云:「作福無願,無所標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36所以發心立願是成就一切事業的重要助緣與動力。故菩薩行特重願行,尤其諸佛淨土皆由發願而成,若無願力,終不能成就。所以諸佛菩薩之本願,都不離四弘誓願,它既是一切菩薩的「總願」,也是成就佛國淨土的根本因行。
以上大師將原本著重在以自我解脫為中心的詮釋,擴展為全體眾生共同解脫的菩薩行,深廣地開展佛陀講說四聖諦的本懷,更直接體現人間佛教的真義。
3、四大菩薩是四聖諦的行者
四弘誓願既是一切菩薩行的總願,自然不離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思想,才能落實為人間的菩薩行。大師將「四聖諦」、「四弘誓願」與「四大菩薩」進行了整體會通,不但貫穿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也融攝解脫道與菩薩道;為傳統佛教詮釋注入了活水,打通了一條通往現世淨土的道路,為現當代人間佛教的實踐提出理論的新高度。在《佛法真義•四聖諦》一文中,大師對四弘誓願有非常人間性的闡述:
觀音菩薩因慈悲,遊化諸方國土,見到眾生受三毒、七難的苦,即尋聲救苦,就是實踐「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大願。
文殊菩薩因為有大智慧,具足種種不可思議功德,讓人從迷取覺、從苦得樂,給予種種的方便、所學,所以是「法門無量誓願學」。
地藏菩薩以大願力,發心到地獄度眾生;其地獄的痛苦,就是貪、瞋、痴、慢等聚集,而產生痛苦,地藏王菩薩發願予以救助,讓地獄有了佛日的光輝,所以是「煩惱無盡誓願斷」。
普賢菩薩因為有大行力,鼓勵對人格的尊重,要讚美他人的美德,有施捨眾生歡喜、慚愧自謙的實力,所以他能導萬行而歸淨土,讓所有苦難的眾生都能得救,這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37
大師說:「四大菩薩可以說是『苦集』二諦的解決者,更是『滅道』二諦的實踐者。」*38他們各以大悲心、大願力、大智慧、大行持等菩薩的善巧方便力,引導眾生走向一條斷苦滅集的成佛之道,這正是大乘佛法真俗不二的精神。又說:「佛法必須實踐在現實人間,如果太過於出世,則不容易為人所接受,所以要二諦圓融;要以『佛法為體,方便為用』。佛法之體是拔苦與樂,佛法之用,是融和方便。」*39
北京師範大學徐文明教授也提到,中國傳統佛教一直存在「重體輕用」、以「體」為本、以「用」為末的傾向。事實上,體和用是不可分割的,用無體則無根無源,無法長久發揮效用;有體無用則無以顯發。有體必有用,有用必有體。所以四聖諦與四弘誓願也是不可分割的,沒有四聖諦,則四弘誓願無從產生,也無法立足;沒有四弘誓願,四聖諦也難以有效發揮其效用。*40
綜觀大師一生的講說,非常重視佛法在人間的實踐,如何讓真理應用於現實人生中,向來是大師解說佛法的一大特色,更是畢生努力不懈的方向。尤其要以「緣起中道」的真理為體,以「四攝六度」的方便為用,才能達到斷苦、滅集、慕滅、修道的人生。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是很自然的次第與目標,如此也才能使四聖諦的詮釋更加圓滿落實人間。
【附注】
*11 參閱星雲大師:〈最初的根本佛法〉,《星雲大師全集43.佛教叢書1.教理1》(增訂版),頁118。
*12 參閱星雲大師:〈最初的根本佛法〉,《星雲大師全集43.佛教叢書1.教理1》(增訂版),頁118。
*13 參閱星雲大師:〈第十五課 緣起〉,《星雲大師全集72.佛光教科書2.佛教的真理》(增訂版),頁145。
*14 「法界」意指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萬有的事理、精神、物質等等,佛教將它通稱為「法界」,這些森羅萬象有種種的名稱,各有不同的功用和界限。比方說,佛教把六根,六塵,六識,稱為十八界,在《華嚴經》中對世間萬法的界限,用四法界來概括說明它的意義。出自星雲大師:〈四法界〉,《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103。
*15 星雲大師:〈因緣果報〉,《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167。
*16 印順法師對緣起的三條定義:果從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都依緣起而說的。出自印順:〈緣起的定義〉,《佛法概論》,新竹:正聞出版社,2000年,頁147。
*17 星雲大師:〈生命的層次〉,《星雲大師全集134.隨堂開示錄11.青年勉勵4 》(增訂版),頁28-29。
*18 星雲大師:〈三論宗的教義及其判教〉,《星雲大師全集59.佛教叢書17.宗派3》(增訂版),頁41-42。
*19 星雲大師:〈中道〉,《星雲大師全集43.佛教叢書1.教理1》(增訂版),頁182。
*20 滿義法師:〈緣起中道 星雲學說的真理闡揚〉,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67.星雲學說與實踐》(增訂版),頁140。
*21 同註20。
*22 星雲大師:〈自序〉,《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35。
*23 張家成:〈中道生活與人間佛教──讀星雲大師《佛法真義》〉,《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1期,2019年5月,頁128-137。
*24 參閱滿義法師:〈緣起中道 星雲學說的真理闡揚〉,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67.星雲學說與實踐》(增訂版),頁154。
*25 參閱星雲大師:〈中道〉,《星雲大師全集72.佛光教科書2.佛教的真理》(增訂版),頁10。
*26 星雲大師:〈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59。
*27 同註26,頁62。
*28 星雲大師:〈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星雲大師全集28.人間佛教論文集1》(增訂版),頁60-123。
*29 同註28,頁62-63。
*30 同註28,頁61。
*31 星雲大師︰〈真理〉,《星雲大師全集188.星雲說偈1》(增訂版),頁173。
*32 星雲大師︰〈四聖諦〉,《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89-90。
*33 佛陀教法的思想在本質上,就是為眾生與人類探求幸福之道的學問。在《雜阿含經》卷4,編號91經中,佛陀開示婆羅門鬱闍迦,一位在家居士如何獲得現法樂、後世樂與究竟解脫樂?佛陀開示若能實踐「方便、守護、善知識、正命」四法具足,即可獲得「現法樂」;若能實踐「信、戒、施、慧」四法具足,就能獲得「後世樂」;若能實踐「四諦法」則能獲得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佛陀說法最後目標「究竟樂」。出自:程恭讓,〈佛陀教法思想之根本宗旨是現法樂、後世樂、究竟解脫樂之辯證統一──《雜阿含經》義理辯證之一〉,《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32期,2021年3月,頁98-137。
*34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慧學〉,《星雲大師全集27.人間佛教的戒定慧》(增訂版),頁224。
*35 星雲大師:〈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星雲大師全集28.人間佛教論文集1》(增訂版),頁104。
*36 龍樹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7,CBETA 2024.R3, T25, no. 1509, p. 108b27-c1。
*37 星雲大師:〈四聖諦〉,《星雲大師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90-91。
*38 同註36,頁90。
*39 參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慧學〉,《星雲大師27.人間佛教的戒定慧》(增訂版),頁263-264。
*40 徐文明:〈通貫大小 熔鑄古今──評星雲大師的〈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普門學報》第7期,高雄:普門學報社,2002年1月,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