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315 十二、義工講習會──從服務中廣結善緣

現代社會一般人雖然享有便利舒適的生活,心靈上卻不一定滿足、快樂,假如能布施一些空餘的時間當義工,貢獻所能,精神上的愉悅將遠遠超過物質生活所帶來的快樂。所謂義工,與一般的職業不同,為義務性的付出,旨在服務人群,幫助他人,是不求待遇、回饋的發心。在佛教寺院裡,有許多擔任義工的機會,類別廣泛,例如:文教、社教、行政、接待、典座、行堂、環保、園藝、法務、文書、交通、修繕、活動、義診、排難解紛、慈善公益、弘法布教等等,信眾可依自己的專長為大眾服務,與大眾結緣。關於「義工」一詞,源於佛光山開山之初,大師對主動來山協助各項事務者的稱呼。大師說:

佛光山能有這五十年來的成長,弘法事業能夠遍及全世界,我想需要感謝的因緣很多,這當中最要感謝的,就是我們的義工群。尤其五十年前,並沒有所謂「義工」這個名詞,在我創建佛光山後,有一些人士自動來幫忙,我就尊稱他們為義工。*236

對於自發心到佛光山幫忙,而不求任何回報者,大師稱之為「義工」,含有尊敬之意。義工作為佛光山發展弘法事業的主要力量之一,大師認為,在寺院裡擔任義工,是為佛陀與信徒間的傳遞工作而發心,是佛菩薩的侍者,所以發起辦理「義工講習會」,經由講習課程建立信仰上、精神上、事務上的共識。大師說:

要如何帶動義工參與我們的寺務呢?可以辦一個義工講習會,讓義工在佛法的信仰上更加堅固,讓他了解如何與常住的行事配合,讓他對常住的運作有所了解,讓他在做事得到巧妙的方法,這會增加他的信心和動力。培訓和講習的課程是有必要的,就算是掃地,要先會拿掃把;倒茶,也要知道開水在哪裡、工具怎麼使用。*237

佛教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意即在完成佛道之前,要先與人廣結善緣,而最好的結緣途徑,大師認為就是發心為人服務,做大眾的義工。大師說:

發心當義工,能以工作來為人服務,甚至把工作當成是自課修行,從義工服務中廣結善緣,修福修慧,一旦人道完成,自然「人成即佛成」。因此在學佛道上,只要能學習菩薩倒駕慈航的悲心、扶惑潤生的願力,以義工服務來自度度人,自能成就圓滿的菩提道果。*238

大師勉勵義工將服務工作當成自課修行,效法諸佛菩薩的精神利樂有情,做眾生的義工菩薩。

其實,大師一生為眾生服務奉獻,在所不惜,就是義工最佳的典範。軍旅退役的佛光會員吳一忠先生在〈效法星雲大師 當義工行菩薩道(外一章)〉文中,便例舉大師一生做義工的事蹟:

大師曾任僑務委員、教誨師等職務,不支薪不領酬,全年無休,不發牢騷,心甘情願的接受。更令人欽佩的是,為令正法久住,先後開辦了佛學院和佛教大學,不收費,供食宿,歡喜做青年的義工,更樂於做「義工的義工」。開辦雜誌報紙弘法利生,自己為文撰稿,只為延續佛法;病痛纏身仍視病如親,為法忘軀雲水五洲,若非佛法內涵於心中,豈能「身當義工,樂在義工」。大師總說自己學歷不高,卻獲頒多所學校博士學歷;接引佛門龍象,造就佛教菁英弘揚佛法,各個是學養兼備的佼佼者,此種不求名不為利的「義工」,更是彌足珍貴!*239

義工發心利他,布施時間和力量為大眾服務,是福慧共修的菩薩行者,是以大師將之稱為「菩薩義工」。隨著義工的人數增多,為了完善對義工的照顧,幫助義工成長,大師特於2016年將原有的「義工團」擴大為「義工會」,同時擬訂義工會辦法。誠如大師說:「今後的五十年,對於義工的管理,我想佛光山應該要特別感謝義工,感謝他們對常住的貢獻,對他們要有合理的照顧,這才是義工的正常發展。」*240

【附注】

*236 星雲大師:〈佛光山的管理法〉,《星雲大師全集21.佛教管理學3.弘法系列》(增訂版),頁228。

*237 星雲大師:〈義工菩薩〉,《星雲大師全集87.僧事百講5.組織管理》(增訂版),頁151-152。

*238 星雲大師:〈菩薩與義工〉,《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253。

*239 吳一忠:〈效法星雲大師 當義工行菩薩道(外一章)〉,《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49期,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24年1月,頁299。

*240 星雲大師:〈佛光山的管理法〉,《星雲大師全集21.佛教管理學3.弘法系列》(增訂版),頁231。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