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058 一、僧信共有的平等──從唯僧到和信

「共有」是共同享有,「平等」是無高下、淺深的差別。《六祖壇經.疑問品》云:「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79大師舉《壇經》一文,用來詮釋僧信之間的平等:

六祖認為在家、出家都不是成佛的必要條件,所以無須在虛妄假相上分別,但以自淨其意為修行的要務。因為修行無非在淨化自己的人格,淨化人格,即不須有時間、處所、身分的分別,只要在日常生活裡,行住坐臥中,反觀自照,體悟自性,在在處處無不可成佛。*80

因此,成佛的條件非關出家或在家,修行的真義,如大師所言「無須在虛妄假相上分別」,而是平等的無相的修行,「不須有時間、處所、身分的分別」,任何身分,隨時隨地,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覺察,自我淨化,體悟自性。

大師依著佛陀的本懷,將平等作為弘法生涯中的重要思想之一,無論是性別的平等,亦或是僧信的平等,均以同體共生及尊重包容的精神,實踐平等的信念。

(一)四眾共有,尊重包容

1954年12月,大師在《人生雜誌》六週年紀念專號中發表一篇〈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介紹從1948年起,六年間台灣佛教文化與教育的各項進步:從神化到佛化、從經懺到教育、從緘默到宣傳、從無戒到開戒、從僧眾到信眾、從寺廟到社會、從無經到有經、從自修到共修、從香讚到歌曲、從日化到國化。當中的「從僧眾到信眾」,大師先提出幾點弊病,這也是當時台灣佛教不易發展的原因:

台灣的佛教,由於受了日本佛教不重視戒律的影響。出家與信眾的分別,只在心理上。在形式上,出家眾既不受戒,服裝准許自由,或在家衫,或僧裝。所以一般信眾的齋公齋婆住在廟裡,今日削去頭髮披袈裟為出家,明天脫去袈裟就是在家。在家與出家,既無律儀上的限制,似乎自由得多。要以戒律而論,全台灣受戒的比丘、比丘尼,多說點只有十幾位吧!──大仙寺開戒以前因此,許多寺廟,多由齋公齋婆開山,寺廟管理權也都落在信眾手裡。每個寺廟都有管理人,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尊重三寶,只知權利爭論。*81

然後這六年來的台灣佛教,已有相當的進步,大師說:

六年來台灣的佛教,經過許多的佛教大德及正信的居士,或口頭開示,或文字宣傳,或威儀攝化,或德力感召,已使許多似是而非的信眾,對佛法產生正信,許多六、七十歲信眾,發心出家,相繼受三皈五戒者不少。大仙寺傳戒時,有很多本打算去受比丘,或比丘尼戒的都退到受在家五戒。現在台灣佛教徒活躍於社會群眾中宣揚佛法的大德僧眾固然很多,而熱心擔任弘揚佛法,不辭辛勞的信眾亦復不少。*82

從文章中得知,其時宣揚佛教不再是以僧眾為主力,在家信眾也已經在分擔弘化工作。當時居士大德弘揚佛教的方式,主要有李炳南居士講經說法;朱斐居士、李添春居士發行《菩提樹》、《台灣佛教》刊物,致力佛教文化宣傳;周子慎居士廣播弘法等。大師大力讚揚在家眾對佛教的貢獻,認為:「今日台灣佛教不復為僧眾所獨有,各地信眾群起分擔弘化工作。」*83

程恭讓教授認為大師〈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文章中探討的「從僧眾到信眾」議題,對於佛教的發展影響舉足輕重:「大師觸及這個對於現代佛教革新極為重要、極為關鍵、同時又極為敏感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僅是台灣佛教革新的重大議題,現代佛教革新的重大議題,也是二十世紀及現當代人間佛教的重大議題。」*84一直以來佛教在傳播上,以出家僧眾弘揚佛法,在家信眾護持佛法為主,但隨著時代改變,在家眾從護法的角色慢慢提升到與出家眾同樣可以弘揚佛法時,確實如同程教授所說,這是一個「極為重要、關鍵,同時又極為敏感的問題」,要如何去平衡,而且共同弘揚佛法,實屬不易,若偏於任何一方,都無法使佛教健康發展。

大師認為,僧信之間應彼此尊重與包容,不可相互輕視。大師告訴弟子對待信眾要有「信徒第一」的觀念:「我希望佛光山的徒眾,每個人都能以一當十,人人心中大要有乾坤,小要有方寸,要懂得靈巧應對,要有『信徒第一』的觀念。」*85對於信眾則是提出「僧事僧決」的觀念:「我們在家信眾參與各種弘法,也要謹守分際,僧團的事情『僧事僧決』,不要逾越,造成不必要的困擾。」*86彼此間建立共識,才能共同成就。

佛光山台北道場成立時,大師對道場的定位揭示四個方向:1、傳統與現代結合;2、僧眾與信眾共有;3、修持與慧解並重;4、佛教與藝文合一。其中第二點的「僧眾與信眾共有」,大師舉出:

過去的寺院道場都是出家人所有,過去的佛教,也主要靠出家人來弘揚發展。時至今日,佛教已經傳播到全球五大洲,僅憑少數出家人的努力,顯然不足;尤其隨著教育的普及,在家眾中,才學豐富者也不在少數。因此,現代化的寺院道場,在一個教主佛陀的感召之下,寺院道場為僧信二眾共有,彼此敞開心胸,相互融和幫助;在一個人間佛教的信仰之下動員,彼此尊重包容,共同發揮弘化的力量。*87

大師表示,過去佛教的宣揚是靠出家人的,但以今日佛教的傳播發展,必須要靠僧信二眾共同弘化,一人弘法,不如十人弘法,不如百人、千人弘法,愈多人加入弘法行列,佛教會愈加興盛。

大師提出,在同一信仰之下,寺院道場是四眾弟子所共有,並非屬於出家眾或在家眾任何一方。大師說:「過去寺院大多居住出家人,如今台北道場十四樓的佛堂由出家眾負責,十三樓的佛光會則大部分是在家眾參與,甚至有特為信徒設立的談話室近十間,以及各種才藝班教室、會議室等。」*88此外,佛陀紀念館設有八塔,大師將其中一塔取名為「二眾塔」,代表佛教是僧信二眾所共有。大師「共有」的表現除了理念外,亦處處體現於各建築設計上。

隨著佛教今日的發展,早已不能再像過去出家眾弘法,在家眾護法,不能單單倚憑少數出家人的努力,而是要加入在家信眾的力量,才能傳播到全世界。如果將寺院視為僧眾所有,慢慢就會失去護法信眾;將寺院視為信眾所有,沒有僧眾主持弘化,也無法稱為寺院道場。因此寺院道場應該為僧信二眾所共有,彼此間和合互敬。

 (二)僧信平等,達到僧信共尊

佛世時代,印度社會由於種姓制度,形成不平等的社會階級制度。悉達多太子出外遊歷四門,看見人民生活困苦,以及社會上的種種不平等,為了打破階級,實踐「眾生平等」,發心出家修道,最終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開悟成佛,說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宣示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平等無差別之法性。因此,佛陀建立教團,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七眾弟子,有來自不同階級的僧眾及信眾,凡是誠心皈投三寶、對佛法信受者,佛陀皆如大海般廣納眾流。

《華嚴經》有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89人人本具有佛性,眾生與佛本就平等無差別,大師經常在皈依典禮上,鼓勵大眾直下承擔「我是佛」,這是一種對自我的提升。大師對於「我是佛」的信念堅定不已,他提及剛到台灣時,耶教興盛,反觀佛教的地位低落,對佛教徒在布教或出國等方面多所限制,而從大陸來台的僧侶三天兩頭地被人盤問。當時許多同道另尋他路,一些信徒也改信其他宗教,大師說:「即使佛陀和我說大家都信耶教了,你也去信耶教吧!但我仍然要說『我是佛』,怎麼可以去信耶教呢?」*90由於這樣的信念,讓大師在艱困的時局下,繼續向前弘法利生。如果每個人都能期許自己「我是佛」,那麼當下的世界即是諸佛的世界,沒有比較分別,只有尊重包容。

大師依循佛陀「眾生平等」的真理,致力提倡平等,並且徹底實踐平等,甚至認為世界上最寶貴的就是平等,因為平等可以帶來世間光明。但大師也感嘆:「古今能真正實踐『平等』教義者能有幾人?多少年來,由於佛教徒墨守成規,以至於佛教的發展也受到了限制。」*91佛教必須要有所改革,所以大師以眾生平等為核心,發出平等的宣言。

1996年8月,國際佛光會於法國巴黎國際會議廳召開第五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發表主題演說「平等與和平」,大師以「平等共尊,和平共榮」作為大會主題。大師提到今日舉世紛紜,存在政治、經濟、宗教、種族、性別等分歧,多來自於彼此間不能平等共存所引起的;然而,真正的平等是立足點的平等,不是齊頭式的平等,藉由此次大會,讓大家將平等的觀念帶回去。

平等的主張,大師提出四點:1、平等必須要人我共尊;2、平等要彼此立場互易;3、平等因為是萬法緣生;4、平等真義乃一多不異。*92首先,平等必須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相處要相互尊重、平等對待。有些人認為世界沒有完美平等的事,大師開示在事相上確實很難做到平等,但在心理上要建立起平等的觀念,以人我共尊的平等心來消弭差異。平等之下,必須要互相尊重,而僧與信就好比車之兩輪,應相互尊重,才得以發揮力量。*93

此外,人我之間的相處要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立場,為他人著想,立場互易後,才能建立自他的平等性。佛教講緣起法,大師則以因緣和合闡示人我之間必須要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能夠明白萬法緣生之理,即能從差別中求取平等。*94而平等是一不異多,多不異一,一和多並非兩種不同概念,而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理。

大師舉「一」為喻,一個人、一個台灣、一個世界、一個虛空,同樣是一,但一個人有多少器官、細胞,一個台灣有多少人口,一個世界有多少國家,一個虛空有多少星球?*95因此一具有多,多具有一,兩者是不異的。平等也是如此,要能以大尊小,以多尊少,以上尊下,以有尊無,超越差別,實踐平等。

從小就有平等性格的大師回憶道:

童年時,我對家庭裡人每天吃三餐,可是養的狗子只能吃一餐這樣的事情,經常為貓狗抱不平。蚊蟲肆虐,有人見到蚊子就一掌下去,打得牠屍骨粉碎,在我覺得,蚊子只吸你一點血,你就要牠一條命,這種處分也太不公平了吧!俗語說:「上天有好生之德。」凡是尊重生命,法界眾生本是一如,那就接近平等之意了。*96

不僅貓狗、蚊蟲,舉凡一切生物,我們都必須尊重其生命之價值,生命不分尊卑、強弱、富貧,眾生一如,就是平等。

秉持平等的精神,大師以平等的真理帶領大眾,使僧團與教團間,能夠相尊相容。在僧眾之間,大師則倡導「兩序平等」。過去佛教寺院,可以看到比丘在前,比丘尼在後,但大師認為不該如此,因此在佛光山上,從上殿、過堂到各個集會,比丘位於東單,比丘尼位於西單,兩序平等,沒有前後、輕重之分別。此外,位於佛陀紀念館菩提廣場兩旁有十八尊羅漢,有別於一般的十八羅漢,其中三尊是女羅漢像:大愛道、妙賢及蓮花色比丘尼。經典當中不乏有比丘尼證悟的記載,加上佛性本無男女之別,男眾、女眾均可證阿羅漢,將三尊女羅漢像放置佛館前,彰顯了大師認為僧眾兩序平等的思想。

大師認為,不只是僧眾兩序要平等,也提出「僧信要平等」的思想。從宜蘭念佛會會員大會中,已經可以看到大師在組織成員中依僧信二眾各自專才,分別擔任各項工作,展現出寺院為共有,以及弘法上的平等基礎。開創佛光山後,大師更是從教育及弘法上著眼僧信平等。

在教育上:1948年,慈航法師應中壢圓光寺妙果和尚邀請,主持台灣佛學院,當時招收對象為男女學僧。之後基隆、台中等地陸續開辦佛學院,啟動台灣的佛教教育。然而,當時佛學院只有招收男女出家僧,想求取佛學知識的在家眾不在對象之列。大師重視教育,以教育培養人才作為佛光山宗旨之一,唯有教育可以培養人才,才能成就佛教事業。因此出家僧需要教育,在家眾也是需要教育。

另外,在過去大陸,只有「僧教育」才被稱作佛教教育,但大師認為「僧教育」一詞並不適用於台灣,「台灣受教育的教徒並不限於僧眾,在家男女信眾一樣可以進入佛教的教育機構讀書。」*97大師以一切眾生皆平等的理念,開辦四眾佛學院,讓有心學佛的男女二眾,不論在家、出家,都能入學就讀。畢業之後不只是出家眾,在家眾也有參與寺務、弘法的機會,為弘揚佛教獻上一己之力。

在弘法上:突破「僧尊俗卑」的不平等,要有共尊共榮的認識。佛陀所提倡的平等,認為每個人的尊卑並非天生的,而是人成的,大師則以國王及居士為例:

假如維摩居士跟那許多大羅漢在一起的時候,諸大羅漢們都是出家人,他們跟維摩居士說:「你站到後面去。」可以嗎?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各國君王,以在家眾的身分禮拜佛陀,如果諸大比丘叫他們:「站到旁邊去。」這合理嗎?須達長者、善覺長者、毗舍伽夫人、韋提希夫人、勝鬘夫人到了道場裡,諸大比丘叫他們說:「站到後面去。」這樣適合嗎?*98

文中,大師以護法國王、居士與比丘僧團相對,提出「讓這些護法站到後面,合理、適合嗎」之意,實乃大師打破出家、在家外相上的分別,提出僧團內雖有次序,但是「次序」不是以男女、大小或是出家、在家相,而是以自身是否有為佛教、為社會大眾發心而決定的。*99過去認為出家眾講經弘法,在家眾只能護持僧團,但是僧眾依靠信眾護持供養,信眾從僧眾那邊聽聞佛法,僧信間相互成就,沒有高低之分。

2001年於南非召開的「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第三屆第一次理事會議」開幕典禮中,大師提出「佛教四化」。*100四化即是:佛法人間化、生活書香化、僧信平等化及寺院本土化。其中僧信平等化,是大師希望所有的與會大眾,無論出家、在家,僧信二眾如同江河流入大海,法同一味。

而為了落實僧信平等,在此會議中,原本通過一項議案,規定「總會長必須是出家眾,且須出家受戒二十年以上始得擔任」,大師力排眾議,認為這項有違他所提出僧信平等的理念,反之要有民主、平等之心,不要有個人特權或利益。大師的言教及身教,徹底實踐佛陀的眾生平等之理,佛教也才能夠走向和平、平等之未來。*101

大師在《星雲日記》中提及:「我希望佛教能從出家眾到在家眾,讓每一個人都能共同擁有佛教。」*102又曾於2003年,受民視《異言堂》的採訪,記者訪問大師未來想做什麼,大師回答:「假如具體一點說,我希望讓佛教出家和在家平等一點,出家的男眾和女眾平等一點,所以在制度上我希望平等化。」*103在大師的領導下,從過去「僧尊俗卑」到現在「僧信共尊」,使佛教從唯僧的佛教到和信的佛教。大師開示:

僧,有形象僧,有勝義僧。出家僧眾住持正法,固然被稱為僧寶,如果在家信眾心在佛道,身行佛法,又何嘗不是勝義僧呢?

例如:在經典中,維摩居士挺身而出,喝斥小乘行人不達實相;勝鬘夫人自說大乘法門,闡釋如來藏義;寶錦龍女不卑不亢,與文殊菩薩暢論空義;月上童女凌空說法,破眾貪欲。在歷史上,斐休宰相為圭峰宗密之著述撰寫序文,迎黃檗希運於宛陵共論禪道;耶律楚材以柔輔政,以慈止殺,使萬千生靈免於塗炭之苦;楊仁山成立金陵刻經處,講學於祇園精舍,開中國近代佛學之風;呂碧城將佛經譯為英文,斥資流通,乃佛法傳入歐美的功臣之一。

凡此可見在家信眾之中,不乏才幹之士,國際佛光會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將全球廣大的在家信眾組織起來,予以各種培訓,使之也能發揮一己之力量,擔負弘法大任。
*104

大師擴大「勝義僧」定義,如果在家信眾身心皆在佛法、佛道上,亦可稱之為勝義僧,說明「僧伽」一詞從廣義而言,包含出家眾和在家發心的居士。因此,從過去佛教以「唯僧」的僧團為主,在大師提倡僧眾與信眾的平等、團結下,走上「和信」的佛教,僧眾與信眾和諧的佛教。早期佛光山朝山會舘掛有一副對聯,「一山五嶺天下少,兩院七眾世間稀」,這也是僧信共有的平等的最佳寫照。

【附注】

*79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CBETA, T48, no.2008, p.352b22-24。

*80 星雲大師:〈前言〉,《星雲大師全集1.六祖壇經講話1》(增訂版),頁74。

*81 星雲大師:〈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星雲大師全集231.雲水樓拾語1》(增訂版),頁320。

*82 星雲大師:〈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星雲大師全集231.雲水樓拾語1》(增訂版),頁332-333。

*83 同註82,頁334。

*84 程恭讓:〈第五章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論1.0版及其成熟──以〈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一文為中心〉,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2022年11月(2版),頁333。

*85 星雲大師:〈慈悲是寶藏(1993/01.01~01.15),《星雲大師全集293.星雲日記13》(增訂版),頁84。

*86 星雲大師:〈共識與開放(二○一六年)〉,《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332。

*87 星雲大師:〈現代的道場〉,《星雲大師全集178.星雲法語1》(增訂版),頁85-86。

*88 星雲大師:〈是非之道(1994/02.1-02.15)〉,《星雲大師全集298.星雲日記18》(增訂版),頁302。

*89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9, no. 278, p. 465c29。

*90 星雲大師:〈我是佛〉,《星雲大師全集93.往事百語5》(增訂版),頁42。

*91 星雲大師:〈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星雲大師全集93.往事百語5》(增訂版),頁63。

*92 星雲大師:〈平等與和平(一九九六年)〉,《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73。

*93 星雲大師:〈第五講 僧信之間〉,《星雲大師全集87.僧事百講5.組織管理》(增訂版),頁98。

*94 同註92,頁76-77。

*95 星雲大師:〈僧院花〉,《星雲大師全集95.金玉滿堂2.星雲說偈》(增訂版),頁49。

*96 星雲大師:〈二三說.我的平等性格〉,《星雲大師全集251.貧僧有話要說2》(增訂版),頁39。

*97 摩迦:〈我對四年來佛教教育的感想〉,《人生雜誌》第5卷第1期,1953年1月,頁6。

*98  星雲大師:〈共識與開放(二○一六年)〉,《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330。

*99  同註98。

*100 星雲大師:〈佛教四化〉,《星雲大師全集138.隨堂開示錄15.集會共修1》(增訂版),頁340。

*101 滿義法師:〈從僧眾到信眾〉,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66.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第三章 慈心悲願:為教的願心不同》(增訂版),頁36。

*102 星雲大師:〈寧靜致遠(1992/12.16~12.31)〉,《星雲大師全集293.星雲日記13》(增訂版),頁64。

*103 星雲大師:〈來台弘法五十週年歷程之五〉,《星雲大師全集143.隨堂開示錄20.對談專訪2》(增訂版),頁36。

*104 星雲大師:〈佛光山對佛教的影響〉《星雲大師全集312.話說佛光山2.開山篇2》(增訂版),頁239-240。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