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472 前言

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

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這段詩偈道盡了他一生的寫照。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建設佛光淨土,念茲在茲的,無不是普度眾生,把佛法傳播到世界五大洲的心願。曾有媒體在專訪大師時,問到:「為什麼要『佛教國際化』?」大師簡明清楚地回答:「佛教不捨棄一個眾生,有教無類,有需要就給他。」*1可以說,推動佛教國際化,就是與佛陀對眾生慈悲本懷相契合。「有需要就給他」,意味著能積極回應眾生的需求,不離「人間性」的佛教,才能被眾生接受。

綜觀佛教的發展,佛陀自成道以來往來恆河兩岸度眾,使得佛法迅速在中印度傳播開來。後來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崇奉佛教,甚至定為國教,還派遣傳教團到各地,使佛教不只傳遍全印度,還到了斯里蘭卡及周邊的亞洲諸國。公元前後,佛教經過絲路西域諸國,傳到東土中國,之後從中國再傳至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從佛陀以降,佛教傳播之路從未停止過,歷代高僧大德莫不希望將佛法帶給眾生受益。

近代中國佛教復興的領導者太虛大師,致力佛教改革振興外,推動佛教國際化是其另一個重要心願。太虛大師提出眾多的構想,諸如成立國際性佛教組織,將中國佛教傳播到世界各地,礙於時局因緣不成熟而無法落實展開。星雲大師推動佛教國際化,在世界各地成立道場、創立漢傳佛教界第一個世界性組織──國際佛光會,並且發揮巨大影響力,可說實現太虛大師未竟之志,並帶動佛教迎向新時代的發展。

上海大學文學院程恭讓教授認為:「(星雲)大師在論證其思想主張時,一方面從世界各國佛教發展史的角度,證成人間佛教國際化發展方向的合理性,一方面也根據當今世界『國際化』及『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證成人間佛教國際化發展方向的必然性。更進一步,大師還訴諸佛教一切眾生皆能平等成佛的傳統思想,發揮其『生權』理論,證成人間佛教『跨越國界』的『國際觀』,為人間佛教的國際化提供了根本的理論依據。」*2

佛教國際化,是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中,極具代表的一章。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國際化,有著豐富的思想理論及內涵,舉其要者:如「地球人」、「走出去」、「本土化」等理念。這些理念乃大師及佛光山大眾一路走來,面對各國形勢、突破種種困難,所積累的弘法印記。大師本著眾生相互關聯,彼此間構成生命共同體的立場,以「地球人」的理念弭平各種差別對立,以慈悲心向世界傳播佛法。走向國際,面對國情、文化、習慣等差異,要能「走出去」,跳脫原有的思惟,以種種善巧方便,找出新的弘法模式,立足各地。最後,還要讓佛法落實「本土化」,在各國生根成長,並與各地社會、文化共生共融。

本篇章將從三個面向來論述,第一節,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全球化的過程,將從佛教經典的印證、歷史發展到大師自身走向國際的歷程及規劃為出發。第二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全球化理論的主要內涵,則分別探討「地球人」、「走出去」、「本土化」等三個思想與實踐面向。第三節,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全球化的重大成就與貢獻,主要以建立五大洲的弘法道場、創立國際佛光會,還有從幾個道場案例來窺探本土化的成果。

【附注】

*1 大師於2008年6月5日新加坡佛光山落成前夕,在道場接受當地《海峽時報》專訪。該篇訪問收錄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是人要的〉,《星雲大師全集144.隨堂開示錄21.對談專訪3》(增訂版),頁177。

*2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下)》,高雄:佛光文化,2022年,頁215。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