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430 四、開創佛教現代化的會議模式

大師從宜蘭至開創佛光山,始終對佛教現代化的推動不遺餘力,使佛學普及於社會,並且各大專院校也成立佛學社團,興起研究佛學的熱潮。為了擴展佛教的深廣度,首先於1976年創刊《佛光學報》,開啟了佛教學術研究的先端。於1982年也揭開了台灣佛教界舉辦學術研討會的序幕。

透過各種現代學術會議的舉辦,讓佛教徒信仰的層次得以全面提升,對佛教弘法歷史更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提升國際形象,發揮世界性影響力;另一方面則拓展國際空間。同時也破除一些人的疑議,認為現代化人間佛教只重視世俗的活動,不重視研究等。

(一)建立佛教學術會議的新價值

佛光山在上承佛陀為僧團所制定的會議法,以及配合今日民主時代尊重民意的理念下,舉辦各類現代學術會議,會議不分種族,以尊重包容為主,讓佛教思想信仰與佛教學術的關係問題,得以圓融解決,在現代社會已有新的內涵和意義:

1、掌握佛教學術話語權

大師曾表示,對於「佛教學術會議」這幾個字,是不完全認同的。因為佛教講求的是信仰,在信仰裡面,可以提出心得討論,但是如果變成學者們用研究佛教的角度,互相排斥、批判,這是自相殘害。用此經論打倒彼學說,用彼學說打倒此經論,這樣只會分裂佛教,造成佛教的分歧,絲毫無助於佛心證道,對佛教並無益處。*232 大師並非反對學術會議,而是希望「學術會議」能站在佛教的立場,對佛學真正有研究、有發揮、有勝解。*233 為了不讓聖教受損,佛光山從1982年開始,幾乎年年舉辦佛教的學術會議,以掌握為佛教發聲的學術話語權。

2、佛教是科學化的宗教

佛教談輪迴、因緣果報等事,常被一些異議分子譏為是愚痴迷信、落伍迂腐的宗教,大師為讓大眾認清生命的真實相,及解脫輪迴生死的妙法等,在佛法的弘揚上,一直用大眾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表達佛法深奧的妙理,因此佛光山出版過不少大眾化、藝文類的佛教讀物,以改善社會風氣,提高信徒的正知正見。在信仰普遍扎根之後,佛教的層次已經慢慢提升,應該以學術來輔助文學的發展。*234 使佛教成為科學化的宗教,讓佛教立足於世界的學術思想界,同時也讓大眾知道:佛教經典的組織、結集與傳譯的作業方式、注疏分析的精密、科判的嚴謹等等,都合乎科學的精神,並非是迷信的崇拜活動。

3、學術回歸佛陀的本懷

大師認為佛教的經律論太過浩瀚艱深,會阻礙佛教的弘揚、普及和發展,也是造成佛教衰微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推動佛教現代化的過程,強調佛陀從出生、修行、成道皆在人間,說明人間佛教一切以人為本;而當年國際佛光會成立的目的,就是將佛教從玄談轉型為實際服務。當今人間佛教已逐漸普遍,希望藉由舉辦學術會議,重新評估佛教的價值,還給佛教一個公道。235拋開過去玄談、考據,甚至批評、辯難的佛教,要把佛教的研究論述落實在當代社會,著重於人間社會層面的研討,致力於人間家庭倫理的建設,回歸到人間佛教生活化的本懷。*236

4、蒐羅人間佛教的史料

一些對人間佛教不了解的人,曾提出疑議,如:人間佛教是庸俗的、世俗的,是人乘的,只是做人處世的道理;人間佛教傳承內容是什麼?人間佛教沒有進入到佛教正統的核心等等。但是大師表示:「人間佛教絕非一個簡單的研究主題,必須從佛教思想史入門,再逐漸進入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這當中如果沒有十年、二十年的深入經藏,並以生命體會其真義,是不夠資格論說人間佛教的。」*237 為了讓社會大眾認識人間佛教的深度與廣度,大師也親自撰寫深入淺出的論文,如〈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等等,改革以往學術互相比較或是辯論的模式,並且有新意、有見解、有看法。同時藉助人間佛教國際學術會議的舉辦,邀請國際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研究人間佛教相關課題,讓這個時代的人間佛教為二十世紀佛教弘傳的歷史,留下史料參考,*238 也讓佛光山成為發揚人間佛教的重要基地。

以上,大師舉辦佛教現代化會議的理念,希望透過學術會議,以科學的方法來證明佛法的可貴與深妙,同時希冀將學術研究論述落實人間,裨益當代社會,令二十一世紀真正成為人間佛教的世紀,使大眾在佛法中得到法喜、人格昇華、生活拓展。

(二)國際佛教學術會議光大佛教

在佛法不普遍的年代,大師努力將佛法大眾化、通俗化、藝文化,讓人們在生活中擁有佛法。隨著信仰普及,為提升佛教的內涵,舉辦各種現代會議,以團結不同的佛教宗派,對佛法的真理達成共識。更於1988年成立「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籌辦各種文化、教育推廣工作,其中包括佛光山的學術研究,以帶動佛教界學術研究的風氣。

1、國際佛教學術會議

韓國「大韓傳統佛教研究院」的院長金知見博士,為推動國際佛教學術研究的風氣,於1978年便聯合中、日、韓佛教界,發起成立「國際佛教學術會議」。1982年「第五屆國際佛教學術會議」,提議由佛光山舉辦,大師有感於推展國際佛教的重要,便欣然答應。這場會議由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主辦,是佛光山第一次承辦的學術會議。會議中邀請到日本知名學者如中村元、水野弘元、水谷幸正、木村清孝、鎌田茂雄,韓國的金三龍、閔泳珪、趙明基、韓鍾萬,台灣的淨心法師、聖嚴法師等十七位學者,以「亞洲佛教的源流」為主題發表論述。會中大師提議籌組「國際佛教學術協會」,得到大眾一致贊同。*239

2、世界佛教青年學術會議

1985年,泰國世界佛教徒友誼會青年會的會長帕洛普(Phal- lop Thaiarry),委託佛光山籌辦「世界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來自泰國、印度、馬來西亞、奧地利、英國、日本、義大利等各國南北傳佛教的青年學者和比丘,計有十五個國家地區、二十六個團體、三百餘人參加,寫下有史以來由僧團自行獨立承辦大型會議的創舉。法國籍神父高照民先生則表示,看到一個寺院竟有足夠條件召開國際性的會議,令人讚歎不已。*240

這次會議主題是「佛教青年對國家發展與世界和平的使命」,大師以「給世界佛教青年的建言」作主題演說,勉勵佛教青年,不論僧俗,不分男女,都能以國家發展為家務,世界和平為事業,以弘揚佛法為使命。此次的會議從籌備、規劃到活動進行,全程都很圓滿、殊勝,與會代表推舉大師擔任「世界佛教青年會」榮譽會長。

3、國際禪學會議

1989年,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舉辦的「國際禪學會議」,有來自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學者參加,如:美國的蘭卡斯特(Lewis R. Lancaster)、約翰馬克雷(John McRae)、傅偉勳、巴宙、鄭學禮,義大利的桑底那(Peter Della Santina),日本的柳田聖山、石井修道、西村惠信,韓國的真月法師,香港的黎惠倫,大陸的楊曾文,台灣的藍吉富等五十三人發表論文。學者們以中、英、日語發表論文,更凸顯會議的國際特色。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六祖壇經之宗教與文化探討」,特別在大會的第一天晚上,根據「趙州茶」、「雲門餅」的公案,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禪茶會,讓這些遠道而來的學者,可以一面輕鬆愉快的品茶,一面談禪的義理。並且還準備一面牆,讓大家可以即興揮毫題詩填詞,吟誦唱和,即興禪畫,現場交流非常熱絡,令與會者津津樂道,難以忘懷。*241

大師表示,這場會議的舉行,對振興中國禪風、帶動禪學研究,應有相當的影響和啟示,企盼禪學的花香能遍及世界,給予世人無盡法喜禪悅。

4、佛教青年學術會議

大師有感於過去的會議,都是邀請國際專家學者來發表學術論述,學生只能觀摩,沒有參與交流的園地,所以在1990年召開以「人間佛教」為主題,以學生為對象的「佛光山佛教學術會議」,讓青年學子也有參與和學習的機會。有來至美國夏威夷大學、韓國東國大學等海內外的在學青年,共計三百餘人參與,提交的論文有四十多篇。

會中,特別邀請美國柏克萊大學的蘭卡斯特教授、日本的中國佛教權威學者鎌田茂雄教授、美國天普大學的傅偉勳教授等做專題講演,並針對發表人的論文提出指導。大師以「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作主題演說,說明人間佛教具有: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悅性、時代性、普濟性等六個特性等。*242

1991 年再次開辦青年學術會議,主題是「佛教如何現代化」,發表者仍以學生為主。這次會議的主題演說,大師提出現代佛教的四化:一、佛法要現代語文化;二、傳教要現代科技化;三、修行要現代生活化;四、寺院要現代學校化。此外,也勉勵現代的學佛青年必須團結起來,團結才能產生力量,佛教才能在當代發揮淨化社會人心的影響力。*243

5、國際佛教大藏經學術研討會

2010年,在佛光大學舉辦一場「國際佛教大藏經學術研討會」,邀請國際間研究佛教大藏經的專家學者,如大陸的方廣錩教授、日本的松永知海教授、韓國的朴相國教授等人共聚交流,發表十四篇論文,研討關於漢文大藏經的傳播、纂修、版本、相關文獻等議題。早在1977年,大師就有心編修一套人人能讀能懂的《佛光大藏經》,於是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邀請專家學者參與編修。藉由這次會議的因緣,也請與會學者們為《佛光大藏經》的編纂工作提供指導建言,惟願《佛光大藏經》能早日完成,發揮續佛慧命之功,讓佛光法水長流法界。*244

2019年,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召開「穿越時空,法寶再現•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海內外知名藏經研究專家,從多種藏經版本,及經典數位、人工智能等角度,結合理論與實踐、傳統與現代,梳理藏經形成與演變的過程,讓更多人理解博大精深的法義,穿越時空與法相遇。

以上,佛光山每年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大師表示,主要是有心結交學界的朋友,也擁護學者,希望學術界有共識,能團結起來,共同發揚文化,增進彼此的友誼,進而光大佛教、促進人類的和平。*245 在佛光山舉辦過多場學術會議之後,很快地在佛教界引起學術研討的風氣。

(三)召開佛教與藝術的學術會議

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向來主張理論和實踐結合,才能事理圓融,即使學術研討會議也是如此,如舉辦學術結合花藝、音樂、美術等研討會,都是首開學術界的先例。

1、中國佛教插花藝術研討會

1994年,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與中華花藝協會合辦,以「佛與花」為主題的「中國佛教插花藝術研討會」。參與者,有研究佛學的,有研究美術、文學、歷史等不同領域的,所發表的內容都很精彩,對於發揚佛教的文化內涵有一定的影響。

在會議中,大師以佛教的「六度」,勉勵大家可從這六點去體會佛教的插花藝術,並學習花的精神,成就世界之美。*246 將學術會議結合現場展示的形態,在佛教界、花藝界、學術界來說,是一種創舉,也藉此推動佛教與花藝相關的學術研究風氣。

2、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

1998年,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在台北國家圖書館,召開台灣佛教音樂史上第一場的「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邀請日、法、英及海峽兩岸相關領域的學者發表論文,提出在佛教音樂研究上的獨特見解和成就。此場研討會,同時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辦佛教梵唄演唱會,首度將音樂演奏會與學術研究會兩者結合,藉理論與實務的探討,使與會人士一窺佛教音樂的堂奧。

2000年,為紀念佛教東傳兩千年,在台北劍潭海外活動中心,舉辦「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探討久遠以來佛教音樂在中國流傳與演變的過程。會中邀請日本、韓國、英國、中國大陸、台灣等地學者提出研究論文。此次論文題目更加多元化,同時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合作,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一日梵唄千禧法音」表演,邀請日本淨土宗、韓國松廣寺、中國五台山的佛教團體,與佛光山梵唄讚頌團共同演出。演唱者幾乎是僧侶,唱誦中展現出佛教梵唄的氣勢宏偉,威儀具足,相當攝受人心。再者,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再傳日本、韓國,同樣的偈頌如〈讚佛偈〉,透過不同地域國家的文化表現出來,其曲調快慢、唱腔就大有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佛教音樂包羅萬象,佛教的發展多采多姿。

由於佛光山一連舉辦過幾次的音樂研討會,受到社會各界的注目與好評,也帶動學界及宗教界研究佛教音樂的風潮。

3、麥積山石窟藝術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

2004年,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舉辦「麥積山石窟藝術學術研討會」,同時在佛光緣美術館總館,舉辦「麥積山石窟藝術特展」。這場學術會議邀請海峽兩岸及日本、韓國的專家學者,就「麥積山石窟藝術與人間佛教」的主題進行討論,共有十四人發表,百餘人與會,除研究麥積山佛教藝術外,並深入探討佛教藝術與政治、經濟、文化的連繫。

以上,佛光山舉辦相關佛教藝術的學術會議,彰顯人間佛教現代化的學術會議與生活信仰的密切關係。

(四)人間佛教研究建立思想體系

佛光山從1967年開山之後,大師帶領七眾弟子推動人間佛教現代化,已從地區的佛教到國際的佛教,佛光山僧團與佛光會教團,相繼提出利世濟民的理論架構及思想體系,已具有實踐的方法及具體的成果,*247 因此在邁入第三十週年之際,首次提出「佛光學」,作為學術研討會的研究主題。又於2012年,成立「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要發揚佛陀人間佛教的本懷,建立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收集人間佛教學術研究文獻,推動人間佛教思想普及化及國際化。

1、佛光學論文研討會

佛光山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到建設世界各地別分院,從全球佛光人的凝聚,到國際佛光會的成立,海內外人士不斷來索取資料,希望能作為研究佛光山的參考。因此在1997年,舉辦一場由佛光山僧信四眾弟子聯合發表的「佛光學論文研討會」。全球佛光人踴躍參與,近百人發表論文。所謂「佛光學」是融和古今所共同創造的現代佛教,其中的內容、意義、精神、方法等等,都將傳統與現代融和在一起,值得深思研究。

會議中,大師以「佛光學的意義」為主題演說,提出四點:一、菩薩叢林是佛光學;二、般若生活是佛光學;三、法界融和是佛光學;四、人間歡喜是佛光學。勉勵佛光人,都能依這四點作為修持行誼的方向。*248

2、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2012年,由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共同策劃首屆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辦,由南京大學程恭讓教授發起召集,邀請兩岸佛教的四十餘位專家學者,以及兩百餘位南京大學禪學班學員共襄盛舉。以「人間佛教」為題,從經典、歷史、思想、宗派、文學、性別等各種不同面向研究。

第一場主題演說,由大師主講「重新估定佛學的價值」,與學者進行交流;第二場主題演說,由賴永海教授以「星雲大師與現當代人間佛教」分享。專家學者各依研究領域的專長,為佛教留下更多善美的因緣。*249 至2024年為止,這個主題的研討會已經舉辦了九屆。

3、人間佛教座談會

2014年6月,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首屆「人間佛教座談會」,在佛光山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知名學者賴永海、程恭讓、萬金川教授等二十三位與會,學者以歷史的新高點,從多元面向詮釋人間佛教的精髓,帶領大眾重新認識人間佛教的智慧。大師以「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教」為主題演說,暢談人間佛教理念,同時揭櫫了「佛法新解」,讓與會學者大眾用新的視角來體認佛教之教義。

同年12月,在佛光山舉辦第二屆「人間佛教座談會」,有來自七個國家地區、六十位學者參加,是一個國際性的人間佛教座談會。大師以「人間佛教宗要」為主題演說,說明人間佛教,講得深奧一點,三藏十二部、戒定慧都是人間佛教;講得簡單一點,就是家國為尊、生活合理、人事因緣、心意和樂四個宗要。此人間佛教座談會,日後則每年舉行一次。

4、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

2014年9月,由武漢大學文學院、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共同籌辦「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行。大師應學術會議召集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吳光正之邀,為與會學者開示:「無論是佛學也好,文學也好,我的觀念,就是要跟說話一樣,能給人懂。寫的文章,人家看不懂,講說的經文,人家聽不懂,那就不能達到目的了。所以我這一生,為了給人懂,是很用功、很用心的。」*250

誠如大師在〈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中說:「法幢不容傾倒,慧燈不可熄滅」,佛光山未來要創宗立派必為時勢所趨,因此不論是佛光學的探討,或是人間佛教思想體系的學術建立,其目標即是讓佛光山這法幢有生命力,人間佛教思想這慧燈能向下扎根,人間佛教才能長久與天地同在,與大眾共存。

大師在推動人間佛教現代化的過程,開創現代佛教各種會議,舉辦各類的「佛教國際學術會議」,讓國際學者、教授一起來研究佛法,凝聚對人間佛教的共識;舉辦各種的「世界佛教論壇」,讓全世界的專家來討論佛法;舉辦「佛教學術青年會議」,引發青年學子注重佛陀度眾的本懷;舉辦「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251,培養佛教青年學術研究人才等。透過人間佛教現代化的學術平台,以促進國際間對佛學的蓬勃研究,讓更多的佛教學者發表專著宏論,而能發揚如來遺教、佛陀慧命,以建立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在學術上、信仰上、實踐上,肯定人間佛教對國家社會之價值。

綜觀上述,大師將佛教現代化的理論化為實踐力,以現代化佛曲音樂弘法接引青年,透過佛教歌詠隊,廟口布教歌唱讓佛教走入台灣社會;透過佛光山梵唄讚頌團,法音揚遍五大洲;透過人間音緣譜曲,讓全世界看到台灣、看到人間佛教;透過佛陀傳音樂劇,讓佛教走向世界各地;透過體育弘法,增加佛教的人口。運用現代化的科技來輔助弘法,從幻燈片、電台、電視、遠距教學、網路視訊到4D電影,不斷與時俱進,讓佛法的傳播更為便利。倡導佛教現代化的藝文人生,佛教與藝文合一,讓大眾有宗教的生活,又有美學的人生。開創佛教現代化的會議模式,掌握佛教學術話語權,說明佛教是科學化的宗教,讓佛教學術回歸佛陀的本懷,以及結集人間佛教的史籍,是舉辦佛教學術會議的新價值。

大師透過多元的現代化弘法模式,開創出佛教現代化的里程碑。還有更多的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制度等等現代化的重要實踐,礙於篇幅在此不一一陳述。

【附注】

*232 參閱星雲大師:〈人生路〉,《星雲大師全集200.合掌人生1》(增訂版),頁249-250。

*233 參閱星雲大師:〈我與佛教學術活動〉,《星雲大師全集242.百年佛緣5》(增訂版),頁188。

*234 同註233,頁211。

*235 參閱星雲大師:〈2013年4月15日〉,《星雲大師全集259.星雲大師年譜6》(增訂版),頁327。

*236 參閱星雲大師:〈《普門學報》發刊詞〉,《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54。

*237 星雲大師:〈思想體系〉,《星雲大師全集35.人間佛教語錄3》(增訂版),頁44。

*238 參閱星雲大師:〈總序〉,《2013年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頁7。

*239 參閱星雲大師:〈1983年新春告白〉,《星雲大師全集318.佛光山新春告白1》(增訂版)頁231-232。

*240 參閱星雲大師:〈國家發展與世界和平〉,《星雲大師全集148.隨堂開示錄25》(增訂版),頁99。

*241 參閱星雲大師:〈我與佛教學術活動〉,《星雲大師全集242.百年佛緣5》(增訂版),頁193-194。

*242 參閱星雲大師:〈1990年1月1日〉,《星雲大師全集282.星雲日記2》(增訂版),頁15-16。

*243 同註241,頁197-198。

*244 參閱星雲大師:〈我與佛教學術活動〉,《星雲大師全集242.百年佛緣5》(增訂版),頁207-208。

*245 參閱星雲大師:〈我與日本佛教的友誼〉,《星雲大師全集246.百年佛緣9》(增訂版),頁275。

*246 同註244,頁199-200。

*247 參閱星雲大師:〈佛光學的內涵精神〉,《星雲大師全集81.佛光教科書11》(增訂版),頁4。

*248 參閱星雲大師:〈我與佛教學術活動〉,《星雲大師全集242.百年佛緣5》(增訂版),頁202-203。

*249 參閱星雲大師:〈《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序〉,《星雲大師全集229.人間佛教序文選3》(增訂版),頁49。

*250 星雲大師:〈宗教實踐與大師文學創作〉,《星雲大師全集212.如是說10》(增訂版),頁132-133。

*251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於2015年首次啟動,該項獎學金是星雲大師為鼓勵青年學者研究佛教所設,2022年更名為「人間佛教研究獎學金」。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