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057 引言

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成道時,發出大地眾生皆有佛性宣言,說明眾生平等道理;然而,為什麼在佛法流傳之後,四眾弟子之中,反而把比丘定於第一位,比丘尼不能與之同等,甚至凡事只有出家人優先,在家眾幾乎沒有給予護教弘法的立場和空間呢?*78在僧信之間,過去的佛教以「僧眾」為主體,承襲「僧尊俗卑」的觀念,但在佛教的發展歷程中,「信眾」無論護法或弘法都是促進佛教發展的重要因緣,例如,大乘佛教的運動。

大師倡導僧信融和,認為僧眾和信眾在弘法上是相輔相成的。那麼,如何在僧眾和信眾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將信眾的角色從「護法」提升到「弘法」?此外,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大師又採取了哪些思想策略來推廣佛教,以吸引更多族群來認識佛教?此節將以四方面來闡述大師對信眾理論的思想:僧信共有的平等及建立檀講制度,是為提升現有信眾的弘法效能,讓信眾同樣成為可以弘揚佛法的角色;推動教育、活動及提倡人生禮儀,是為助益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參與,讓佛法走進生活之中,實現佛教生活化,同時從中發掘人才,一同參與弘法工作。

【附注】

*78 星雲大師:〈我對佛教的寧靜革命〉,《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17。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