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182 二、修行要修心
大師一生推動人間佛教,注重將佛法落實在現實生活中,重視在現世人間建設淨土。過去許多佛教徒學佛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將來往生西方淨土,借助阿彌陀佛的願力離苦得樂,因而忽略要在現世人生努力創造幸福安樂。對此,大師提倡人間佛教,「旨在建設人間淨土,讓每個人都能現證法喜安樂,在現世就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22 大師認為,淨土並不一定在他方世界,在現實世間就可以著手建設,人間不一定是穢土,淨土也不是命終之後才能往生,只要我們有心,在現世就可以建設淨土。
關於在人間建設淨土的重要性,大師也經常援引佛經中提到人身難得、人間可貴的教示。大師強調:「既然人間是如此的重要,為什麼我們要將希望寄託於未來的淨土,而不把目前的世間轉化為安和樂利的人間淨土呢?我們為什麼要追求不可知的未來,而不去落實現實國土的身心淨化呢?」*23 大師不否定佛弟子追求往生淨土的想望,但更期勉大家,既生而為人,應當把握「人身難得」,以現世人間作為修行的道場,以建設人間淨土為要。
因此,大師呼籲「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只要我們有心,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共沐在佛光之下,享受法水的潤澤。我們要將人間建設成淨土,當世就能代替阿彌陀佛來報答眾生的恩惠。*24 為實現此一理想,大師以「人生三百歲」*25 自勉,把一天當作五天用,在全球五大洲推動「人間佛教」,施設各項淨化人心的弘法事業,推行各種社會教化的活動,將佛法落實於人間,以期成就一個富而好禮、和諧無諍、幸福安樂的淨土世界。
(一)建設人間淨土從淨化人心開始
大師認為建設人間淨土,要從淨化人心開始,「建設當下的『唯心淨土』,並以之為建設人間淨土的法要。」*26 大師在關於人間淨土的論述裡,每每引用《維摩詰經》的核心思想「隨其心淨則國土淨」,作為人間淨土開展的理論依據,指出淨土、穢土的差別乃取決於吾人的心境。大師說:
佛教講的淨土,不只是指十萬億佛土以外的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和藥師佛的東方琉璃世界。佛教的淨土是可以在人間實現,也可以在現代實現的,因為《維摩詰經》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意思是說,娑婆世界很髒亂、很黑暗、很動盪不安、很令人煩惱,但這一切都是我們不健全的心理所表現出來的。假如我們有健全而美好的心理建設,則未來在佛光普照下,我們的社會再也沒有階級鬥爭,沒有男女關係,眾生一律平等;沒有經濟占有,沒有物質匱乏,人民生活逍遙;沒有惡人騷擾,沒有政治迫害,社會安定和樂,則極樂世界的一切都可以在我們的眼前實現,這個世界就可以成為人間淨土了。*27
佛教對淨土的概念,並不僅限於十萬億佛土之外的西方極樂世界與東方琉璃世界。根據《維摩詰經》所述「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淨土並非只在遙遠的他方世界,在人間就可以實現。娑婆世界的種種不堪,髒亂、黑暗、動盪等,實際上是人心不健全的反映。是以大師表示:「淨土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必求來世往生。如果大家都能從心理上自我健全,自我清淨,自我反省,自我進步,進而擴及到家庭、社區、國家,那麼整個世界就是佛光普照的人間淨土。」*28
人間淨土的建設既是從心靈淨化做起,只要我們注重心理建設,就可以把娑婆世界轉化成美好的人間淨土。在全球環保意識抬頭的時代,大師於2010年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上發表的「環保與心保」主題演說中提到:
生態環保要靠大眾的力量共同維護,心靈環保則有賴個人淨化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來成就。一般的環保,都是心外的,心中的清淨才是最大的環保,因此佛教認為,環保觀念的建立,應該從人心開始。
我們的心有如工廠,工廠的設備好,則運作正常,產品優良;設備不好,不但產品劣質,連帶破壞空氣、水源,造成環境汙染。因此,提倡環保,應該先從心內做起,心內的環保做好,心外的環保才能完成。*29
大師指出,環保觀念的建立,應該從人心開始。要完善心外的環保,應該先做好心內的環保,淨化心靈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之道。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切都根源於我們的「心」,如果我們心正、心淨,則一切皆正,一切皆淨。*30
人的心裡有很多煩惱雜染,數量之多,佛教常以「八萬四千煩惱」來形容。所以佛教講「修行要修心」,主要是要把我們這顆受煩惱障礙而起伏不定的心修好。大師認為,把佛法落實在人間,融入到生活裡,讓人人心中有佛,則眼睛所看的都是佛的世界,耳中所聽的都是佛的聲音,口中所說的都是佛的語言,心中所想的都是佛的恩德;當身心獲得淨化,當下就是淨土現前,就能過著解脫自在的佛化生活。*31 人世間的紛擾,都是由於人心的貪瞋痴所造成,是以學佛應該從心意的淨化開始,只要吾人心意清淨、正派,自能與佛道相應,至真至善至美的世界也就得以實現。
人間佛教的「修行」,也可以歸結為「修心」。大師在〈僧侶修持的回憶〉一文中談到,不管是居家、工作、人我關係的修行,或者五欲六塵的自我克制、超越,都是昇華自己的修行。大師以搭飛機到世界各地弘法為例,說明一般人視長途旅行為畏途,覺得勞累辛苦,但自己在飛機上,忙著看書、寫作,不去想時間,一心只想工作,儘管路程遙遠,卻感到很快就抵達目的地。所以大師說:
因此,我把「修行」改作「修心」,因為修心是要從內心變化氣質、淨化心靈,淨化自己的思想、身心,長養自己的道德觀念、做人正派。就像「八正道」裡的正見、正思惟,所謂「佛法無量義,應以正為本」,等於儒家所說:「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邪)而有餘。」這是重要的行事原則,才能算是真的修行。*32
人間佛教的修行要注重修心,要重視內在的涵養、身心的淨化、道德觀念的養成,做一個正派的人。上海大學程恭讓教授將大師的觀點列為「人間佛教修行學思想理念的特點」之一,並指出:如果說一個人很有「修行」,但在道德上卻不是正人君子,不僅行動不正派,而且缺乏道德勇氣,那樣的「修行」就不是真正的修行。*33 道德正是修行做人的準則之一。因此,對於諸佛指導的做人總綱〈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大師認為也可以說是人間佛教的主旨。*34 如果人人都能從行為的止惡、行善,做到心念的覺察、淨化,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那也就是「真的修行」。
(二)自我肯定「我是佛」
佛教裡的各種修行法門,無非都是為了安定浮動的人心,但是大師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自我肯定「我是佛」,能以「我是佛」自我尊重,自我要求,當下即是無有濁惡的莊嚴佛國淨土。*35 大師說:
我們的人間佛教,要把自我提升,肯定自我,我有如來智慧德相,承認「我是佛」。這種對自我的提升,就是人間佛教的精神。不是把自己付予神權來控制,而是自己所有一切由自己來承擔。好比《雜阿含經》講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就是我們對人間佛教的信仰。*36
大師這段話開宗明義指出,「我是佛」就是肯定自己本具真如佛性,一切由自己承擔,不依賴他力,義同佛陀的教誡「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也如過去禪門祖師常說的「非心非佛」、「即心即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對此理念,大師呼籲有心倡導人間佛教的人士,共同推動「我是佛」的運動,讓當今世界上更多人肯承認「我是佛」,那人間即成為佛國。*37
大師認為心中常存「我是佛」三個字,在待人處事上可以產生很大的提示作用。大師以自己為例,表示:每當和別人說話的時候,想到我是佛,就要講慈悲的愛語,要講方便的智語;每當向大眾開示的時候,想到我是佛,就要觀機逗教,處眾無畏;每當教誨頑劣的徒眾時,想到我是佛,就要循循善誘,耐煩開導;每當面對怯弱的眾生時,想到我是佛,就要易地而處,給他們信心、希望,「雖然我還是一個凡夫,與佛的境界距離很遠,但因為心心念念都是『佛』,我彷彿蒙獲佛陀的加被,也彷彿得到了佛陀的力用。《法華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誠信然也。」*38 直下承擔「我是佛」,內心自然就會向佛看齊,身口意三業與佛同行。
對於「我是佛」,大師也表示,等同皈依三寶的「皈依佛」。皈依佛最重要的就是要皈依自己的自性佛,因此,大師在主持佛學講座,尤其是主持皈依典禮時,為了增長大眾的信心,經常引領信眾大聲說「我是佛」。大師開示:一旦承擔「我是佛」,面對家裡的人罵你:「莫名其妙!這麼晚才回來?」你會想到:「我剛才承認『我是佛』,佛祖是不跟人吵架的」,那麼你就不會跟他計較了。假如你要吃香菸,一想到:「佛有這樣吃香菸嗎?」就會把香菸戒了。你要喝酒了,想到:「佛祖會喝得醉醺醺的嗎?」你就不喝酒了。你想偷人的東西,跟人起瞋恨心、貪欲心,心裡隨即就會想到:「我是佛,我是好人,我要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自己立刻就變得不一樣了。所以說:
佛,不是供在佛殿裡給人拜的,我自己就要成長我這尊佛。*39
如果每一個人都肯承擔自己是佛,在行為上就會對人好,對人慈悲、對人服務、對人幫助,就會主動替人間解決苦難,這就是人間佛教的精神。因此,大師認為:
「我是佛」是一句無比靈感的真言,讓我們遠離身口意的過失,能自我承認「我是佛」,生活裡即能總持佛法,自淨其意,奉行諸善,與聖賢同住。*40
一句「我是佛」,總持一切佛法,讓人遠離三業的過失,與佛同在。一個人能有「我是佛」的信念,言行自然不會去侵犯人,心裡所想的都是如何成就人、利益人,甚至在自承「我會改過遷善」、「我能見賢思齊」、「我有包容雅量」、「我能隨緣放曠」、「我能無私無我」、「我能自覺行佛」中,將會獲得很大的利益好處。*41 即使不敢承擔自己是佛,大師說,也應該自我勉勵「我『似』佛」*42,能有這樣的觀念,就會逐漸與佛靠近。
綜上所述,人間佛教的修行理念強調「生活即修行」,以落實「行佛」的理念為核心,其內涵在於行佛所行、作佛所作,將修行與生活融為一體。此外,人間佛教以建設人間淨土為目標,並以淨化人心作為起點,重視「修行要修心」,大師提出的「我是佛」思想,深具警覺與自省的內涵,攝持一切佛法大意,能讓人直接處於「自淨其意」的諸佛境界,為現代人的修行提供了實踐方向與啟示。
探討「人間佛教的修行理念」之後,大師因應大眾的需求不同,也提出諸多指導現代人生活的修行方法,分成三大法門:宗教生活的修行、道德生活的修行、生活律儀.人間生活的修行,以下依次探討。
【附注】
*22 星雲大師:〈思想體系〉,《星雲大師全集35.人間佛教語錄3》(增訂版),頁45。
*23 星雲大師:〈佛教的淨土思想〉,《星雲大師全集44.佛教叢書2.教理2》(增訂版),頁212。
*24 星雲大師:〈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星雲大師全集89.往事百語1》(增訂版),頁67。
*25 星雲大師:〈人生三百歲〉,《星雲大師全集92.往事百語4》(增訂版),頁194。
*26 星雲大師:〈建設唯心淨土〉,《星雲大師全集33.人間佛教語錄1》(增訂版),頁293。
*27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下)〉,《星雲大師全集31.人間佛教論文集4》(增訂版),頁147-148。
*28 星雲大師:〈人間淨土的藍圖〉,《星雲大師全集33.人間佛教語錄1》(增訂版),頁328。
*29 星雲大師:〈環保與心保〉,《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289。
*30 星雲大師:〈定慧品〉,《星雲大師全集2.六祖壇經講話2》(增訂版),頁103。
*31 星雲大師:〈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星雲大師全集39.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4》(增訂版),頁223。
*32 星雲大師:〈三二說.僧侶修持的回憶〉,《星雲大師全集251.貧僧有話要說2》(增訂版),頁198。
*33 程恭讓:〈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最近期論定學說〉,《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1期,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6年1月,頁78。
*34 參閱星雲大師:〈共識與開放〉,《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326。
*35 星雲大師:〈印度外道種種〉,《星雲大師全集80.佛光教科書10.宗教概說》(增訂版),頁17。
*36 星雲大師:〈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59。
*37 參閱星雲大師:〈佛法新解──讓真理還原〉,《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130。
*38 星雲大師:〈我是佛〉,《星雲大師全集93.往事百語5》(增訂版),頁45。
*39 星雲大師:〈幸福生活與中華文化的復興——與作家韓少功先生對話〉,《星雲大師全集146.隨堂開示錄23.對談專訪5》(增訂版),頁261-262。
*40 星雲大師:〈國師的侍者〉,《星雲大師全集194.星雲說喻1》(增訂版),頁287。
*41 詳見星雲大師:〈我是佛〉,《星雲大師全集170.人間萬事9》(增訂版),頁252-254。
*42 星雲大師:〈說「心」〉,《星雲大師全集147.隨堂開示錄24.對談專訪6》(增訂版),頁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