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569 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共修理念的實踐

(一)全球統一:舉辦各類法會、課程、講習會

大師一生重視文化弘法,學生時期即自許不趕經懺。來台初期縱使掛單困難、衣食無著,也不改信念。到宜蘭不久,員山一位從事水泥業的林姓企業家,希望他親赴喪家上香,就奉獻興建講堂的所有水泥。當時大師回覆他:「水泥了不起嗎?用黃金來替我建講堂,我都不會去做經懺的。」*412因為他認為,把經懺做成買賣的佛事,讓佛教裡多少的寺廟失去了清規,讓多少年輕的僧侶失卻了慧命。因此,大師為佛門修持的法會做了改良與統一,甚至舉辦各種別開生面的講習會、研討會,以建立佛教界的共識。

說起對佛教的改革,其實我並不是一味的打倒舊有,我認為改革並非打倒別人來樹立自己,而是應該相互融和,因此我雖然主張佛教要革新,但也不排斥傳統。例如過去的信徒只在初一、十五才到廟裡拜拜,我則提倡「週六念佛共修」;舉凡全台灣的別分院,甚至全世界的佛光山道場,每週六晚間都會同時舉行念佛共修。過去一般信徒的往生佛事,都要拜懺誦經,甚至放燄口,我則以「隨堂超薦」來代替。我覺得不一定要由個人獨力出錢,如此負擔太重,可以改在共修時,讓有緣人一起來共同為父母、祖先隨堂超薦。

早期我剛到宜蘭、高雄弘法,就提倡「藥師法會」及「光明燈法會」等,因為我覺得佛教的信仰儀式也很重要。何況眾生根機不同,各有得度的因緣,因此我自己不做的,也不一定就要排斥他人。*413

後來在佛光山海內外各別分院,除了每週定期的共修以外,也會舉行一些拜懺的法會,像「大悲懺」、「三昧水懺」或「梁皇懺」等;甚至,逢到佛教節慶的時候,也會施放燄口,這是信徒最樂於參加的。但是,我總會告誡弟子們,要把佛法當功德做,可不能做成商業行為的買賣!
*414

由是,法會乃度眾的方便,藉由大眾共修,可以增加內心的力量,促進僧信的聯誼。再者,大師提醒,「我們都只把共修定位在念佛、法會,所以佛教走不出去,現在各寺院道場的信徒慢慢老化,大概就是只把共修當念佛會。假如把共修擴大開來,甚至素齋談禪、講座、讀書會、歌詠隊等,凡是信徒到寺廟裡來,就是共修。這樣,我們在不同的共修內容裡,也有青年、兒童,佛教才會青年化,不要把佛教弄得老化了。」*415

因此,在大師指導擘劃下,佛光山海內外近三百所分別院,舉辦的活動及參加共修的人數可以說難以計數。以下僅依活動屬性、類別相近者,列舉若干:

1、修持:週六共修會、光明燈法會、清明報恩法會、大悲懺法會、藥師法會、浴佛法會、精進襌七、精進佛七、八關齋戒、在家五戒菩薩戒會、水陸法會、三時繫念、燄口法會、禪淨共修法會、短期出家修道會、行腳托缽法會、抄經、禮懺、朝山等。

2、集會:各種佛學夏令營(大專、教師、老人、兒童、媽媽)、大專佛學社團、青年會、兒童班、家庭普照、佛光青年成年禮、親子運動大會、人間音緣、老歌義唱、書畫義賣、籃球比賽等。

3、講習:佛學講座(實體與線上)、世界佛學會考、座談會、讀書會、經典研究班、都市佛學院、信徒講習會、青少年佛學班、兒童佛學班、識字讀經班、松鶴學苑等。

4、會議:國際佛教學術會議、青年學術會議、國際禪學會議、國際佛教僧伽研習會、國際傑出婦女會議、國際金剛會議、國際佛教青年會議、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大會、信徒大會、寺院行政講習會、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人間佛教座談會,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等。

上列所舉,只是法會或會議名稱,並無述及內涵。事實上,如前面章節談到,大師對「念佛共修」程序,從時間、音調、法器、燈光、繞佛、靜坐等,皆有細節之掌握原則及精確安排。同理,佛光山常年舉辦的大小法會、課程、活動,皆有大師智慧規劃的內涵,值得另闢專文研究。

大師曾勉勵信眾參與法會共修的好處,他說:「集眾的力量很大,有了團隊精神,自然力量會聚合在一起。共修的力量如果有十分,那麼參與的每個人都能得到十分,不會像水果切下來,你拿一角、他拿一角,每個人只分到一小部分;共修不同,每個人的發心都是圓滿的,即使有人不開口,功德也不會減一分的。佛法就是這麼平等,共修不論是唱、是誦、我會不會,並不重要,只要有心,能夠隨順佛法、隨順善美,功德是不可思議的。」*416

從〈我的信仰歷程〉一文,可以看到大師對修持的體證:

在我的信仰生涯過程,雖然我不太贊成只是形式上的禮敬,但是,我自己從形式上的禮敬當中,也感受過很多不可思議的境界。例如:我曾在禮拜的時候,匍匐在地上,悲從中來、不忍起身,好像這時候已經和佛陀在聯絡、在通話、在交心;有時候在念佛、拜佛的當中,忽然感覺到,自己和虛空融化在一起,不知自己身體的存在,只知道這個虛空宇宙已經跟我渾為一體。*417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溫金玉教授細閱大師《僧事百講》中「集會共修」的方式與類型,表示可以清晰看到佛教運行中,法事活動的凝聚力與感召力。他認為佛光山這些共修模式,構築了中國佛教分層教化、根機齊攝的弘法機制與傳播網路,有效地提高了佛教對社會的影響力,加大了普通民眾的攝受力和可接受性。通過通俗的講經方式,提高民眾的認同感;通過法會共修,提高宗教踐行的神聖性;通過朝山禮佛,確立信仰的格式化;通過禪淨並弘,打通知識階層與普通民眾的隔閡;通過短期出家,構建了僧信共修的平台;通過佛化家庭,將出世法與世法相接,讓「以出世心做入世事」的修行宗旨與弘法理念得以落地。*418

(二)信眾整合:組織橫跨五大洲之國際佛光會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頓悟,基於眾生皆可成佛的信念,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盼喚醒被五欲三毒所蒙蔽的世人;二千五百年後,終其一生弘揚佛陀教法、力行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體察以少數出家人的力量,很難撐起興隆佛教的旗幟,因此如何組織在家信徒、結合社會資源來擴大佛教影響力,此一理念成為國際佛光會成立的契機。

台灣在八○年代之後,隨著民主開放,解除戒嚴、開放民間組織社團,加上台灣經濟成長、教育普及、社會多元以及生活水準提升,大師洞悉外在環境變化,深感台灣在轉型期中人心浮動、社會價值混亂,希望把出家人及在家信眾的力量整合起來,成為一支正信如法的佛教勁旅,帶動社會的清淨祥和、讓更多人享受到佛法的利益。基於這些信念,一個承續佛光山宗風與精神的佛教民間團體於焉誕生。

1991年2月3日,「中華佛光協會」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成立大會,這是中華民國歷年來最盛大的宗教團體成立大會。從佛教史來看,也是一項劃時代的創舉,因此受到海內外的高度重視。大師在成立大會闡明佛光會成立的宗旨:

過去,佛教給人的感覺,好像只是出家人的,與信徒不是很有關係,所以中華佛光協會的成立,是希望從僧眾的佛教到信眾的佛教,佛教是大家的;過去講到佛教,好像只是屬於寺院的,中華佛光協會的成立,就是要讓佛教從寺院走上社會,甚至走入每個人的家庭。過去,佛教給人的感覺只是自修的,中華佛光協會的成立,就是希望發揮佛教福利大眾的功能。過去,大家以為只有台灣才有很多信徒,現在藉由中華佛光協會的成立,將佛教由台灣傳揚於全世界。*419

繼中華佛光協會成立之後,1992年5月16日,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在美國洛杉磯音樂中心舉行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來自五大洲、三十個國家地區、四千多位會員代表齊聚一堂,儼然是佛教史上的大團結。大師被推舉為創會總會長,他強調,佛光山與佛光會如鳥之雙翼,佛光山僧團弘揚佛教,佛光會教團護教衛教,兩者平行發展、相輔相成,共同肩負教化眾生、闡揚人間佛教、建設佛光淨土的責任,「過去佛陀深入民間托缽,為的是將佛法帶給每一個人;今天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我們的道場。」*420

佛光會現在不僅與國際獅子會、國際扶輪社、國際同濟會、國際青商會同列世界五大社團,2003年獲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同意,正式取得聯合國非政府組織諮詢委員會的會員身分(UN/ECOSOC),在聯合國認可的一千多個非政府組織中,是極少數由華人組成的國際性NGO組織,也是唯一的華人佛教民間團體。

各地佛光會針對不同會員成立不同的團體,例如青年團、童軍團、讀書會、婦女會及金剛分會等。藉由活動的參與,佛光會員彼此聯誼、交流、學習、開發潛能,並從個人擴大到團體,建立群我的關係,培養社會性格,豐富生活內涵,從活動中彼此關懷,廣結善緣。

尤其透過佛光山與佛光會在世界各地推動各項弘法活動,不但讓佛光普照寰宇,同時也促進海峽兩岸交流,成功的達成民間外交。如2001年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吳新興先生到美國西來寺參觀時表示:「台灣有三個外交部,除了官方的外交部之外,佛光會也是另外的一個『外交部』,佛光人所做的事情是台灣精神在海外的發揚。」

三十多年來,國際佛光會發展規模蓬勃快速,如今已在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法國、德國、英國、荷蘭、瑞典、挪威、瑞士、俄羅斯、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香港、澳門、泰國、印尼、巴西、阿根廷等百餘個國家地區相繼成立協會、逾三百萬名會員,並在瑞士日內瓦、南美洲智利、亞洲泰國及美國紐約曼哈頓設立駐聯合國辦事處。從地球極北的莫斯科到喜馬拉雅山上人煙罕至的印度拉達克,都有佛光人的弘法足跡,形成真正「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國際化格局。*421

誠如大師對國際佛光會「性質」的定位:一、是一個主張慈悲包容的社團,二、是一個倡導眾生平等的社團,三、是一個尊重家庭生活的社團,四、是一個重視社會福祉的社團。*422以及國際佛光會的「性格」:具足信仰的根性、具足普及的特性、具足現代的適性、具足國際的廣性。*423可以說透過國際佛光會整合信眾,巨幅提升佛光信徒參與社會活動的共修廣度與深度。

(三)多元創新:倡導書香社會、教界交流聯誼

星雲大師認為「讀書」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唯有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才會永遠屬於自己,長久留存在自己的「八識田」中,尤其能把人生這一部大書讀通,一切就不為難了。所以,他提倡要經常將閱讀的種子,播撒在自己的心田裡,等到時機成熟,才會萌芽、開花,乃至結果,如同佛教所謂的「般若花」結「般若果」。大師為更有效益的推動閱讀,於2001年親擬「人間佛教讀書會」章程,*424隔年2002年元旦正式成立,透過國際佛光會全球各分會組織運作,並結合全球道場,以及一千多位在各地弘法的出家眾,群起落實「生活書香化」。*425大師希望全球佛教徒、佛光人,都能做愛書人,人人都讀書,讀能提升知識、增上品德的書。

人間佛教讀書會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先後在海內外成立「山水讀書會」、「社區讀書會」、「好鄰居讀書會」、「嬤孫讀書會」、「婆婆媽媽讀書會」,還有「經典讀書會」、「藝文讀書會」、「雙語讀書會」、「空中讀書會」等,甚至在台灣最高峰玉山成立「玉山讀書會」,同時在學校推廣「班級讀書會」。如今已有兩千多個讀書會,成為全球華人社團裡,最龐大的讀書群體。

大師在人間佛教讀書會成立十週年時,曾說:

回顧讀書會已成立十年,朗朗讀書聲從山巔到海邊,從知識分子到不識字的歐巴桑,也從寺廟裡讀到社區、公園,乃至家庭,許許多多的人因為參加讀書會而獲得知識的增長,心靈的淨化,氣質的改變。有人因參加讀書會,憂鬱症不藥而癒,有人因讀書會,夫妻破鏡重圓;想不到讀書因「會」而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增加自信,提升自己的知識學習,也結識更多的書香之友。

十年來,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走過十六個國家、一七四個城市,舉辦四九一場培訓課程,與近十萬個愛書人分享有效帶領閱讀,善用各種材料方法,閱讀的觸角從家庭到學校,從寺廟到監獄,從都市到鄉村,從台灣到世界。
*426

大師認為一個國家有多大的力量,就看他們讀書的風氣。讀書,可以改變氣質,可以樹立形象,藉由讀書可以認識自己,也能擴大自己的世界,增廣知識與見解,使人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他曾經說:「不要把佛光山看成鋼筋水泥,要當作是書本,從書的價值來建立一座佛光山。」*427他曾叮囑負責人間佛教讀書會的覺培法師:「讀書會要給人讀得歡喜,還要跟生活結合,讀書不限定在室內,可以在咖啡館、餐廳,甚至走入大自然、山林水邊、樹下,都是讀書的好地方,只要給人讀得歡喜受用,就會有人肯來。」*428讀書會帶動國內外各階層民眾,以書香會友來提升生命品質。

再者,前文提到大師一生致力佛教間的往來交流,有鑑於宗教具有安頓人心與促進世界和平的功用,大師一向主張「不同宗教」之間要融和與和平共存。例如美國佛光山西來寺落成後,每年舉辦世界和平祈願法會,邀請各宗教領袖共襄盛舉,也帶動佛光山在國際上與各宗教交流。

在與天主教交流方面,佛光山於1995年召開「第一屆天主教與佛教國際交流會議」,此為天主教和佛教首次在台灣的正式對談;1997年,大師前往梵蒂岡,與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進行世紀宗教對話;2006年,應邀前往梵蒂岡訪問並與教宗本篤十六世會面,並就宗教交流交換意見。

大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有五十餘載跨越宗教的友誼,曾有多次的對談交流;2004年,大師獲邀擔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委員會主任委員,與副主委單國璽樞機主教及基督教、天主教、一貫道、道教、伊斯蘭教等領袖,共同出席「和平音樂祈福大會」;此後數次集合各宗教領袖,舉辦聯合祈福活動,發揮宗教淨化人心之功用。

大師對本土宗教向來友好尊重,曾應北港朝天宮董事長郭慶文之請,寫下〈媽祖紀念歌〉,讚頌媽祖慈悲濟世精神。2011年12月25日,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落成,同時發起「神明朝山聯誼會」,並年年舉辦。此後擴大為「世界神明聯誼會」。2014年號召成立「中華傳統宗教總會」,隔年正式成立,創建各宗教交流平台。*429

儘管在台灣,宗教林立,但大師認為,宗教信仰不是競賽或是互較高下,台灣信仰可貴之處,就是宗教自由、和諧和友愛,台灣最值得驕傲的就是宗教融合。大師說:「世界上有八十億人口,就有八十億個信仰,每個人信仰程度也不盡相同,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有。」*430佛陀悟道時已說明,人人都有佛性,佛與眾生平等,世間任何事皆是平等。所以「信仰多元、共同存在、共生共榮是台灣宗教美好的景象」。大師以佛館為例,佛館除供奉佛陀外,還有孔子、關公、岳飛,文武雙全,可謂宗教的大本營。大師說:「各個宗教有不同的教主,各有各的教義,各有各的歡喜,但不同宗教的信徒之間是可以交流做朋友的,⋯⋯從今日的會員大會感受到大家對信仰的虔誠、交流的真誠,相信這分心意將為社會國家帶來安定的力量,讓這世界更美好,是我們做得到的。」*431

大師在進行各宗教間聯誼時,時常闡述:

一個宗教的成立,必須有教主、教義、教徒等條件,各宗教教主不必在一起,就如同每個家庭都有父母,並不一定要以別人的父母為我的父母,但各宗教教主,都值得我們尊敬;而宗教教義也不必相同,就如同文章有各種文體,如小說、詩歌、散文等,不必要一樣,才會多采多姿。

雖然信仰的宗教不同,但弘法者(教師)、信徒,可以彼此互相往來、聯誼、溝通。⋯⋯除了佛教以外,耶穌的犧牲奉獻,帶來了人間的光采;回教又給苦難的大家一種希望與滿足,各宗教應互相尊重、彼此學習,雖然各宗教「同中存異」,各有理念與教義,但期待能「異中求同」,共創世界和平。
*432 

大師主導的「世界神明聯誼會」,每年匯集海內外近千家宮廟、近四千尊神明、逾十萬人共襄盛舉,成就跨宗教融和「全球第一」的新里程碑。佛館館長如常法師在《向星雲大師學管理》一書提到:「新紀錄、新里程碑代表的是各宗教的團結,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大師把所有的神明都拉進來,連上了關係,這個關係是什麼呢?就是一起來創造世界和平。世界神明聯誼會在佛光山的集體運作中,創造出精采的交會,學者們經由現場觀察,以紀實之筆留下歷史。」

成功大學林朝成教授說:「佛陀不捨任何一個眾生,以聯誼之名促進佛跟神的交流,人跟人的交流,人跟佛的交流,形成聯誼的景象,這是在其他地方、其他世界、其他宗教看不到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宗教應該帶動世界和平,簽署和平協議;大師不是透過簽署協議,而是直接經由世界神明聯誼會,讓台灣變成宗教聯合國。*433

綜觀以上,大師的弘法多元創新,不但以讀書「會」匯集群眾讀書、讀人、讀世間萬事,獲得知識的增長,心靈的淨化,氣質的轉變,提升生命識見。更創設歷史首見的神明聯誼「會」,整合、接連各宗教信眾之間的交流,即使教義不同,但沒有對立分別,而是彼此和諧、尊重、包容、來往,真正實踐宗教間融合,互尊互榮的共美共好。

(四)與時俱進:以音樂、體育宣揚佛教真善美

大師弘法不斷創新,對象沒有囿限,一再推動社會大眾可以接受的多樣貌人間佛教。其中「音樂」與「體育」弘化,突破文化的差異,族群的對立;融合不同種族、不同信仰,創新人間佛教的價值與觀點。

音樂部分,早於1953年大師即帶領佛教歌詠隊,走遍宜蘭大街小巷、鄉村田野,唱響佛教悠揚的歌聲。當時大師為了讓佛教音樂更大眾化、普遍化,他自己寫詞,請人譜曲,並錄製佛教史上的第一張唱片,開啟佛教聖歌的流傳。1979年,大師為了讓傳統梵唄走出寺院殿堂,成立「佛光山梵唄讚頌團」,於台北國父紀念館及國家音樂廳開啟梵唄演出先河。1999年起,再把佛教的梵唄從東方帶到了西方,在倫敦皇家劇院、雪梨歌劇院、紐約林肯中心及美國洛杉磯音樂中心,以及歐洲知名藝術殿堂等巡迴。2003年更首度前往北京、上海演出,為兩岸的佛教交流寫下了歷史新頁。

一般人認為佛教音樂只是單調的梵唄、誦經音聲,而大師深知音樂能直擊心靈,喚醒人內心深處的感動,引發對生命的熱忱與共鳴。因此,在發揚古老梵唄的同時,結合國樂演唱梵音、搭配舞蹈等創新方式,為這個時代譜出佛教音樂之美妙,讓聽聞者在輕鬆而莊嚴的氣氛中,了解佛法大義。大師說:「我們可以把佛教的音樂、梵唄、歌唱、講說,普遍應用在社會裡。像是電台廣播、電視表演,或是透過交響樂、讚頌團,讓佛教音聲進入國家藝術殿堂,讓一般未信或已信的大眾,也因音聲無國界,而聽聞到梵音佛法,能得六時吉祥、法喜充滿,這不就是最高、最美好的佛事嗎?」*434

因此,「佛光山梵唄讚頌團」共巡迴亞、美、歐、澳等三十多個國家,每一場皆座無虛席。不同膚色、語言、國籍的聽眾集聚一堂,讓各界人士在欣賞梵唱中親近佛法,感受到東方梵唄如同天籟之音。演出發展至今四十多年,已衍生多種佛教音樂,融合國樂、西樂乃至以電影配樂的方式製作,一般人普遍能接受喜歡,並融入生活當中。

為順應當代社會的需要,及人間佛教弘法的多面向,2003年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推出「人間音緣──星雲大師佛教歌曲發表會」,將大師的法語詩偈輯成詞庫,並公開徵曲、發表及推廣。共有來自五大洲二十多個國家地區的愛樂人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譜曲創作。這些歌曲風格多元、詞意優美,陸續發行光碟、DVD、卡拉OK等,方便社會大眾聆聽。人間音緣甚至進入流行音樂界,知名藝人如李聖傑、陳曉東、林志炫、蕭煌奇、江淑娜、曾寶儀等人,都曾演唱過人間音緣曲目。

南京大學尚榮教授表示,佛光山「人間音緣」以當代流行的音樂來闡述佛法,將不同國家的文化與創意元素融合在一起,造成一股新的佛教音樂風潮,賦予佛教音樂嶄新的風貌;以陶冶性情、淨化心靈、修身養性、提升境界、勸人行善積德為宗旨。如此多元、豐富、適度創新的佛教音樂,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435

至於體育弘法方面,大師認為體育不但可以救國、強身,還可增進品德。佛教重視修心,也強調修身,體育活動看似競爭,其實是教育、修行,能從中學習尊重、團結、認錯、改進。因此佛光山創辦的各級學校陸續成立運動校隊。這都是源於大師長期關注體育,挹注資源、培養人才的深厚因緣。

近七十年前(1960),大師發表〈當前的佛教應做些什麼?〉即指出急需組織一支佛教籃球隊。他說:「如果佛教裡有一支能到世界各地比賽的第一流籃球隊伍,對於傳播佛教,一定能收很大的效果。⋯⋯籃球運動已經成為今日國民外交不可缺少的助力。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派幾個特任官出去遊說的力量,還不如派一支球隊出去打球易增情感。在我覺得,中國佛教目前如能組織一支第一流的佛教籃球隊伍,社會對佛教那些歪曲的批評:消極、厭世、落伍、保守等,自然會不攻自破。」*436他甚至表示:「希望佛教能有一支『歸佛籃球隊』,藉著『以球會友』與各國選手聯誼,間接的把佛法傳遍世界。如同天主教曾經也有『歸主隊』,他們征戰天下,為天主教增加不少光榮與信徒。」*437

從中可見,大師對體育弘法的思想,醞釀、布局已久。2003年春,韓國女籃國寶李亨淑與佛光山結緣,開啟佛光山普門中學有計畫培育女子籃球之始。2007年普中女籃第一屆球員畢業,整批升上佛光大學就讀,完成佛光女籃三級人才培訓體系,也是台灣唯一由宗教團體支持和實施系統培育的球隊。大師為佛光山籌組的球隊,立下「品德、紀律、服從、奮鬥」的隊訓,期許培育全方位的優秀運動員。*438

歷年來普門中學女籃、體操、棒球隊屢獲佳績。普門中學女子籃球隊於2008年打進HBL女子甲組四強,並且榮獲第三名,2009年奪得甲組后冠。《聯合報》曾以頭版大篇幅報導這支生力軍,讚譽普門女籃是最有禮貌的隊伍。佛光大學女籃隊則是UBA勁旅,屢獲佳績,2018年更拿下UBA冠軍。

普門中學除了女籃隊,還有女子體操隊和棒球隊。體操隊於1995年成立,當時鄰近佛光山的大樹國小獲得全國體操比賽總冠軍,然而接下來的進階訓練無著。大師深知體育人才的培訓需要扎根,為使專業訓練一貫化,提供培訓及教育經費。此後,普中的體操隊不斷在各種全國競技體操錦標賽中,獲得個人、團體組冠軍,贏回十面以上的金牌。

接著在2013年成立普門中學棒球隊,強調品德教育、專業球技並進,期許每個球員除了訓練球技,更能有完整人格發展及深度內涵。2016年南華大學成立棒球隊,與普門中學青棒隊銜接,球員在各項比賽及課業,皆表現亮眼,2022年拿下「111學年度大專棒球聯賽」亞軍及「112年全國成棒甲組春季聯賽」第三名佳績。更連續六年有球員獲中華職棒球團指名,展開職棒生涯,迄今已培育十二位中華職棒選手,如:張政禹、陳柏清等,在球場上發光發熱。*439他們加入的台灣職棒中華隊,更於2024年世界棒球十二強賽冠軍戰,為台灣首度拿下三大國際賽(奧運、十二強和經典賽)中的第一座冠軍獎盃。這是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以來,中華隊睽違三十二年進入世界成棒的冠軍賽、更是拿下了世界冠軍,轟動全世界!*440

而來自南美巴西的「如來之子」足球隊與南非的天龍隊,更是佛光山海外道場照顧當地弱勢家庭子弟的善巧方便。2016年成軍的南華大學足球隊,成員即為「如來之子」。由於當地社會經濟懸殊,貧民窟的小孩缺乏教育,易誤入歧途。有鑑於此,佛光山如來寺於2003年成立「如來之子教養計畫」,最早的教養計畫是六到十八歲。2016年星雲大師再將此計畫延長到二十二歲,讓如來之子可以到佛光山創辦的南華大學就讀。也因此將「如來之子教養計畫」從巴西延伸到台灣。球隊強調不只重視球技,更重視團隊的紀律與品德。大師說:「我也期待,未來他們有因緣能夠代表台灣,在世界足球大賽中揚眉吐氣。」*441

足球在巴西可謂是國球,他們在巴西時,是青少年「佛光足球隊」球員,每年應邀到聖保羅各地參賽汲取經驗,屢獲獎項。成軍以來年年戰績輝煌,2020年奪得「109學年度大專盃五人制足球錦標賽」公開組亞軍,創下團隊最佳成績,成為近年台灣大專的新血輪。*442

2014年2月,在大師的指導下於南非南華寺成立「天龍隊」,其緣起乃因南非僅有不到百分之五的黑人學生,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絕大多數高中畢業後就被迫回到部落,餘生在部落度過。為了幫助南非黑人女青年改變人生,走向國際舞台,佛光山決定提供學習平台,讓她們擁有一技之長。

這個由十八至二十二歲女青年組成的天龍隊,成員除了學習電腦、中文,更學習直排輪、舞龍、中華大鼓和非洲傳統舞蹈等技藝。如今她們不負所望,已多次站上世界舞台,展現中、非文化之美。2018年在紐約聯合國婦女會議周邊論壇表演,熱情奔放地唱出結合非洲三個部落的歌舞《Mabele》,贏得全場掌聲雷動。天龍隊展現的不僅僅是表演天分,更使全球看見通過佛光會深耕,再貧窮偏遠的農村,也能獲得改變的機會。*4432023年8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南非約翰尼斯堡參加金磚國家峰會,天龍隊受邀表演中華鼓藝,吸引習主席目光,詢問他們的鼓藝跟誰學的?講解員回答來自台灣的「佛光山南華寺」。*444一時之間,「佛光山天龍隊」躍入全球華人視線。

大師認為,體育活動,如跑步、踢足球、打籃球、打棒球、打網球等,皆符合這個時代的需要。「我想今後佛教要弘法,都需要以這許多運動作為傳教的方便,藉此來增加佛教信仰的人口。」*445當各類球隊一一組起來時,大師便想推廣全民體育運動,遂於2009年成立「三好體育協會」,每年舉辦佛光盃籃球賽,邀請世界各國球隊參賽。歷年來計有加拿大、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代表隊,以及北京、南京航空、航天、南昌、大連理工、台灣師範等海峽兩岸大學一同參與,切磋球技。當優秀運動員在場上展現積極奮鬥的運動家精神,其實也彰顯佛教和平友愛的超國界精神,將「三好運動」推廣到全世界。大師說:

你講經說法,可能只有三、五百人來聽講,就相當不錯了;但是打球運動,能有好幾千、幾萬的觀眾來看,與佛教結緣,這是佛教人口的增加,也是度眾的方便;能有這許多度眾的方便,替佛教弘法、發展,不是很好嗎?如果佛教不運用這些方便法門,積極走入社會,就只是退隱山林,不問世事,這是自私。

現在的教育講究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進;因此佛教界如果有發心的大菩薩來倡導這許多體育活動,為佛教增加人口,我們要尊重、鼓勵、贊助,不可以認為是異端;你如果認為異端,就不合時代,不合時代就會為時代所淘汰。希望保守的人士,對這許多問題,不能不有所深思。*446

大家知道我對體育運動的熱愛,二○○八年由北京主辦的第二十九屆奧運會,承蒙體委會邀約要我擔任「總顧問」出席開幕式。當天,看到來自世界各國的菁英選手,以雄偉的英姿入場,十萬群眾開心喜悅的呼喊。那一刻,我由衷的感動,感受到體育運動,真是魅力無窮。

總之,這一路走來,從對體育運動的熱愛,到護持體育選手、護持體育運動,希望佛教參與體育,也能為教爭光!
*447

2024年10月6日,佛光山副住持慧傳法師受邀為中華職棒擔任「覺察多巴胺」主題日開球嘉賓,此為中華職棒開賽三十五年來,首度邀請出家法師開球。參賽的台鋼雄鷹隊表示,將主題設定為「覺察多巴胺」,是為感念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以「三好」的理念推廣優質運動家的精神,也為體育培育了優秀的隊伍。雄鷹隊球員同時換上新裝,衣服上都有星雲大師「不忘初心、同心協力、共創榮耀」等墨寶刺繡,成了球隊的新亮點。

慧傳法師受訪指出,星雲大師非常重視體育弘法,因為在人間佛教裡,大眾都可以過健康快樂的生活,即使遇到問題或煩惱,也知道要用佛法來一一克服。人間佛教是每一個人的需要,所以星雲大師才會特別提到要用「體育」弘法,這對社會和諧、世界和平都很有幫助,也就是星雲大師所說「未來的五十年,要用體育弘法」的意義。*448

由上可知,大師提倡體育弘法的特色與價值,在於體現佛法傳播的新思惟和擴大體育弘法的教育性。從三好理念的推廣,到個人人格的提升,改善社會風氣,最終引領全人類走向世界和平之路。

【附注】

*412 星雲大師:〈黃金不動道人心──談我不為金錢誘惑的想法〉,《星雲大師全集239.百年佛緣2.生活篇2》(增訂版),頁217。

*413 星雲大師:〈我的新佛教運動〉,《星雲大師全集201.合掌人生2》(增訂版),頁211。

*414 同註412,頁219。

*415 星雲大師:〈共修的內容〉,《星雲大師全集125.隨堂開示錄2.教育講習2》(增訂版),頁145。

*416 星雲大師:〈第十四講 集會共修〉,《星雲大師全集86.僧事百講4.集會共修》(增訂版),頁304。

*417 星雲大師:〈我的信仰歷程〉,《星雲大師全集41.人間系列1.我不是「呷教」的和尚》(增訂版),頁148-149。

*418 溫金玉:〈人間佛教制度研究──以《僧事百講.集會共修》為中心〉,《2019人間佛教高峰論壇》,高雄:佛光文化、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20年,頁114-115。

*419 星雲大師:〈為什麼要成立中華佛光協會〉,《星雲大師全集148.隨堂開示錄25.各類致詞1》(增訂版),頁129。

*420 符芝瑛:〈第十四章 靈山海會佛光人〉,收入《星雲大師全集264.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2》(增訂版),頁88。

*421 郭書宏:〈星雲大師創辦佛光會 弘法全球〉,《人間福報》電子報,2023年2月8日。資料網址: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829498

*422 星雲大師:〈佛光會的性質〉,《星雲大師全集122.人間與實踐》(增訂版),頁30。

*423 同註422,頁22。

*424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讀書會章程〉,《星雲大師全集322.佛光山清規1》(增訂版),頁264-269。

*425 「佛法生活化、寺院本土化、僧信平等化、生活書香化」,乃是星雲大師在 2001年4月19日於南非「國際佛光會理監事會」時,所提出「佛教四化」的弘法方向。「生活書香化」主要希望佛教徒的內涵經閱讀而不斷自我提升。參閱覺培法師:〈人間佛教對全民教育的影響──以「人間佛教讀書會」為例〉,《百歲嵩壽:「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2014年4月,頁22。

*426 星雲大師:〈我提倡讀書會〉,《星雲大師全集242.百年佛緣5.文教篇1》(增訂版),頁242-243。

*427 同註426,頁219。

*428 同註426,頁232。

*429 人間福報編輯部整理:〈星雲大師雲水 96 年 宗教交流 60 年〉,《人間福報》,2022年月8月19日,第4、5版。

*430 星雲大師:〈有佛法就有辦法〉,《星雲大師全集41.人間系列1.我不是「呷教」的和尚》(增訂版),頁249。

*431 李生鳳:〈星雲大師:宗教融和平等 世界更為美好〉,人間通訊社,2016年月6月11日。資料網址:https://www.lnanews.com/news/20/93145

*432 星雲大師:〈宗教交流〉,《星雲大師全集148.隨堂開示錄25.各類致詞1》(增訂版),頁179-180。

*433 如常法師:〈【向星雲大師學管理】宗教交流 共結美好因緣(下)〉,「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的沙龍」,2022年月1月24日。資料網址:https://www.lnanews.com/news/20/93145

*434 星雲大師:〈以音聲作佛事〉,《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303-304。

*435 尚榮:〈佛光山「人間音緣」初探〉,《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高雄:佛光文化,2016年,頁42-58。

*436 星雲大師:〈當前的佛教應做些什麼?〉,《星雲大師全集232.雲水樓拾語2》(增訂版),頁19-20。

*437 星雲大師:〈讓體育在佛教生根〉,《星雲大師全集240.百年佛緣3.社緣篇1》(增訂版),頁263。

*438 陳瑋全:〈體育也是修行 梵樂登上國際〉,《人間福報》,2016年5月17日,第6版。

*439 〈南華大學棒球隊選手連續六年獲指名選入中華職棒 2023中職選秀左投黃群獲台鋼雄鷹球團指名〉,南華大學網站,2023年7月17日。資料網址:https://www3.nhu.edu.tw/Web/NewsDetail?nid=32263&n=News

*440 數位內容部整理:〈12強台灣4:0贏日本,台灣英雄謝謝!奪3大國際賽首座世界冠軍,總統派戰機伴飛、辦遊行親接見〉,《今周刊》,2024年11月25日。資料網址: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30/post/202411240016/

*441 星雲大師:〈讓體育在佛教生根〉,《星雲大師全集240.百年佛緣3.社緣篇1》(增訂版),頁270。

*442 〈南華大學足球隊勇奪五人制亞軍 慶功餐會倍感溫馨〉,南華大學網站,2021年12月10日。資料網址:https://www3.nhu.edu.tw/Web/NewsDetail?mid=&nid=20356&tid=533&n=

*443 侯雅倫:〈非洲天龍隊女子表演 驚艷聯合國〉,人間通訊社,2018年3月16日。資料網址:https://www.lnanews.com/news/111511

*444 朱紹聖:〈來自台灣 習近平南非欣賞佛光山鼓藝〉,中時新網,2023年8月28日。資料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30828000579-260303?chdtv

*445 星雲大師:〈佛教的運動〉,《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320。

*446 星雲大師:〈佛教的運動〉,《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320。

*447 星雲大師:〈讓體育在佛教生根〉,《星雲大師全集240.百年佛緣3.社緣篇1》(增訂版),頁270。

*448 陳秋香、何弘斌:〈職棒史上頭一遭 佛光山慧傳法師開球〉,《台灣新生報》,2024年10月7日。資料網址:https://user244380.pse.is/6zeanu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