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095 七、簡述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實踐

從訪問日記所記載的內容中,我們清楚地洞察到佛光山在開山之後於全世界所呈現出的多元弘法模式,涵蓋國際佛光會、寺院道場、文化、教育以及慈善事業等,其發展軌跡與此次出國訪問所獲取的見聞緊密結合。大師以這些寶貴經驗為參照藍本,探索並發展出了更符合台灣實際情況的弘法路線,進而運用這些經驗,推動佛光山人間佛教弘法事業朝著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大師敏銳地指出,弘法模式、寺院組織架構以及建設規劃均需要創新改革,並且必須扭轉佛教過去過於偏重道業、學業,卻輕視事業發展的陳舊觀念。

我不是一個喜歡改革的人,我很保守,但是當典章制度不合時宜的時候,我就要勇於除弊,革故鼎新,而不能因循茍且,積非成是。

我不是一個喜歡創新的人,我很傳統,但是本著日新又新,精益求精的精神,我覺得自己應該力求突破,而不應故步自封、墨守成規,以現狀為滿足,就如同走路,必須要捨棄過去的一步,才能邁步向前。
*130

這段文字揭示了大師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巧妙尋求平衡的智慧,展現了他對現有制度進行全面且深入思考的審慎態度,以及堅定推動改革的決心。大師雖自認保守,但始終強調,一旦制度與時代發展有所脫節,就必須進行變革,擺脫過去模式與陳舊成見的束縛,摒棄因循守舊的思惟模式。在這種理念下,改革並非只追求表面形式的變化,其目標是為了契合時代需求的方式推動佛教不斷前進,這種精神體現了「傳統」與「創新」相互關聯。既不困守傳統的固有局限,也不脫離實際根基盲目追求創新,而是始終秉持持續進取、與時俱進的積極態度,持之以恆地完善自我與組織建設。

大師體悟到,人間佛教的實踐不能只停留在理念層面,而必須通過積極地實踐,切實展現佛法的精神內涵。並且,弘法度化眾生的方法必須契合眾生的不同根基與需求。因此,自佛光山開山以來,一直以四大宗旨作為弘揚佛法的核心方向,從各個範疇積極落實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131例如:

在教育方面,除了在全球五大洲設立佛教學院培養佛教人才外,成立人間佛教研究院,舉辦各種學術會議,培養佛教高等教育人才,還廣泛開展社會教育,從幼兒到大學、研究所、中華學校、信徒講習會、都市佛學院、公益信託教育基金等。同時,舉辦世界佛學會考,普及學佛風氣。

在文化方面,編纂《佛光大藏經》、《法藏文庫》;出版《人間佛教學報.藝文》,推動佛教學術研究。同時成立出版社、古今人文協會,發行《人間福報》,創辦「人間衛視」,成立「佛光山人間音緣梵樂團」等,為傳播佛法提供平台。

在慈善方面,興辦大慈育幼院、佛光老人精舍、佛光診所、如意寮、安寧病房、救援隊、友愛服務隊等,關懷生老病死等人生需求,展現了佛教慈悲精神。

在教化方面:各種夏令營、青年團、兒童班、童軍團、信徒香會、雲水書車、設立講壇、百萬人興學,監獄、三軍及離島布教等。此外,大師首創「開大座講經」方式,內容安排了獻供、節目表演等,旨在達到「解行並重」的效果,以接引不同層面的信徒。

在道場方面:針對社會各種不同的對象,舉辦各種活動,開辦各種課程,諸如成立兒童班、青年會、婦女法座會、金剛共修會、禪坐班、讀書會、抄經班、各種才藝班等,使來寺的信眾皆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淨化身心。

在修持方面:人間佛教讀書會、短期出家修道會、三壇大戒等。

大師指出,過去佛教多強調念佛、拜佛以求未來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而他認為淨土往生當下即可在佛光山實現。因此,在佛光山的建設過程中,他樹立了一個理念,即以人生為藍圖,將佛光山建設成一個「人間佛國」。

大師也強調重視現世富樂,並積極地推廣人間佛教的儀禮,「嬰兒彌月時,要到寺院中為子女取名;成年時,行成年禮,代表已能擔當家計,負擔社會責任;結婚時有佛化婚禮,接受法師的祈福祝禱。乃至佛像安座、新居落成、工廠開工、房屋遷移、破土奠基等等,都可遵循佛教儀禮,請法師證明、灑淨及說法」。*132由此可見,人間佛教儀禮的範疇廣泛,涵蓋了老病死生、婚喪喜慶等各個方面,讓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依循之道,並培養感恩之心,保持歡喜與安詳,徹底突破了過去「人死了才找法師誦經」的觀念。

在我自己的這一生當中,自認一直都很用心的在推廣「人間佛教」,當我在講述佛法時,要讓大眾聽得懂;書寫文章時,要讓大眾能體會;興建道場時,要讓大眾用得上;舉辦活動時,要讓大家能參與;開辦法會時,要讓大家能法喜;海外弘法時,也總是會提供語文翻譯,我隨時隨地顧及大眾的需要,因為實用的佛教,才是人們所需要的佛教。*133

自佛光山開山以來,大師制定了一條原則,即「非佛不作」。也就是說,佛光山所從事的一切興學、文化活動,以及所有的佛教事業和弘化活動,皆旨在宣揚佛法,造福大眾。因此,任何與佛教無關的事業,都秉持「非佛不作」的原則。

在組織管理方面,儘管佛光山順應時代,運用了許多革新的弘法方式,但其管理制度、規矩,仍然秉承傳統的戒律精神,恪守佛制。組織內部運作採取民主制度,重大決策經過教團慎重討論後才定案,最高決策機構為「佛光山宗務委員會」。

此外,佛光山制定了《佛光山清規》,其中包括組織章程、制度辦法、宗風思想,以及剃度、入道、調職、升等、獎懲、申訴、請假、休假、留學、遊學、進修、醫療、出國旅遊、徒眾回鄉省親暨家濟、徒眾親屬往生安葬暨佛事等辦法,作為徒眾生活、修行、行事所遵循的軌則。

大師強調,佛光山不是個人的,而是一個教團,所以佛光山的宗門清規當中的十二條門規,凡佛光山的徒眾必定要持守,例如「不私收徒眾」,就是為了避免佛光人因為分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之後,短視淺見,把徒弟當成自己的,導致僧團是非叢生、秩序錯亂。

總而言之,大師建立宗門清規的目的,在於為佛光山的七眾弟子提供明確的發展方向。如佛光山建立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四大宗旨,就是為了確保佛光眾弟子的方向一致、理念相同;而《怎樣做個佛光人》十八講,則旨在使七眾弟子及佛光有緣人,深入了解佛光山的宗旨;訂立「佛光人的性格」,旨在培養佛光人以「佛教第一、常住第一、大眾第一、事業第一」的觀念;而「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則是佛光山推動弘法寺務的核心精神。這些規矩制度是為了確保佛光教團運作有序,讓佛光人有所依循。 

小結

通過《海天遊踪》,大師不僅帶領讀者洞察二十世紀末東南亞、東北亞地區人間化、現代化的佛教發展狀況,更重要的是,這趟訪問作為大師首次國際弘法之旅,對其佛教理念的發展產生了關鍵影響,促使他深入思考如何讓佛教契合當代社會需求,以創新弘法模式滿足大眾精神需求。各國訪問期間,眾多佛教界長老突破傳統、結合現代社會特質弘揚佛法的做法,給大師帶來深刻啟發。

此次訪問拓寬了大師的視野,讓他意識到在全球化時代,佛教需要新的弘法策略以適應多元文化背景。這有力推動了他對「人間佛教」內涵、實踐及發展方向等多方面的深入思考,進而為佛光山的創辦與弘法明確了方向。佛光山在台灣佛教發展過程中,積極實踐人間佛教理念,開展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活動,加速佛教在現代社會的普及與轉型,成為推動台灣佛教變革的關鍵力量。

尤為重要的是,此次訪問在為佛光山發展奠定基礎的同時,促使大師思考佛教在台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角色與使命。其中,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成為重點關注內容。大師在訪問中留意到其他地區處理佛教與本土信仰文化關係的經驗,這啟發他思考台灣佛教與民間信仰的相處模式,即如何讓佛教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礎上融入社會、服務大眾。這一思考不僅直接引出後續「人間佛教應當如何對待民間信仰──佛光山世界神明聯誼會的思想與運作」的討論,彰顯了佛教在發展中推動社會文化融和的努力,也展現出佛教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的智慧與擔當。

【附注】

*130 星雲大師:〈一九九二年五月三日〉,《星雲大師全集289.星雲日記9》(增訂版),頁206。

*131 對於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弘法理念,1979年日本駒大教授左藤達玄在進行研究東南亞諸國佛教實況調查來到台灣,並小住佛光山十天後,他寫下了感言:早上,於佛殿眾僧的進退、讀經、喫茶、喫飯等等動作,動靜一如,井井有條的情形,有如看到了古叢林的面貌。如此的日常生活,「威儀即佛法,佛法是宗旨」這句話的意義,可見存於佛光山。「知目行足」──學問研究和服務社會的活動本為兩件事,然這兩種的營運不用說都是大乘波羅蜜行的實踐,它有極大的意義。對救度凡愚眾生而挺身從事佛教事業的星雲法師的道心,打從心底表示我的敬佩。阿含經裏有言:「法是真實的東西」,從真實而演變成學問佛教和喪葬佛教,這種宗教的存在價值是沒法被承認的,要是能應社會的期望,滿足人類的宗教要求即有可能,而宗教存在的理由也就更明確了。被問「佛教是什麼」的時候,佛光山的一切即是,這樣的回答該不會太過分吧!這確實和維摩一默一樣。佛的光明如斯。我發覺星雲法師是有這個信仰。引用自依性法師譯:〈台灣佛教與佛光山〉,刊於《覺世》第769號,1979年6月11日,頁2。

*132 星雲大師:〈佛教對「喪葬習俗」的看法〉,《星雲大師全集40.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5》(增訂版),頁123。

*13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下)〉,《星雲大師全集31.人間佛教論文集4》(增訂版),頁156。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