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104 一、星雲大師的民間信仰本質論
在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中,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始終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議題。如前文所探討,佛教在發展歷程中與民間信仰相互融和,這種互動關係不僅影響著宗教自身的演進,更在社會文化層面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大師觀察到佛教與民間信仰關係的複雜性和重要性,妥善處理二者關係,對於宗教的和諧共生、社會的穩定極為關鍵。而大師對這一關係的深刻認知,與其成長經歷以及深入民間的弘法實踐有關,這也構成了他民間信仰本質論的基礎。
(一)成長經歷中的宗教薰習
大師的民間信仰觀,深受其成長經歷的影響。2012年他口述《百年佛緣.我與神明》一文,完整敘述「幼年期的宗教薰習」。大師表示,他出生於江蘇揚州仙女鎮這一民間信仰氛圍濃厚的地方。童年時期,他在仙女廟的經歷豐富多彩,廟裡的宗教活動成為他宗教啟蒙的一部分。例如,兒童們以神明稱號為桃核取名的遊戲,讓他自幼便置身於民間信仰文化的浸潤之中。他的外婆是一位佛道融會的在家善女人,經常帶他到各處宮廟禮拜,這種耳濡目染的薰陶,令他對神明漸生敬畏之心。外婆雖不識字,卻能背誦《金剛經》、《阿彌陀經》等經文,其身體所具有的奇異能量,以及三舅母參與「花蘭會」(兼具持咒與抗日性質的社團)等經歷,都讓大師深切感受到民間信仰的獨特性。
在棲霞律學院讀書期間,與茅山前來寄讀的小道士共同學習規矩,形成了「佛道一家親」的景象,這進一步拓寬了他對宗教融和的認知視野。而棲霞山大雄寶殿中除了供奉毗盧遮那佛,兩旁還有二十四諸天神將,大師常被他們雄偉高大的姿態所震懾,在禮佛之後也會向他們一一禮拜、鞠躬,這使他在潛意識裡對不同的宗教形象有了更包容的態度。童年時,大師還受到《玉曆寶鈔》中十殿閻羅描述的影響,在幼小的心靈上烙印下「人不能做壞事」的觀念,儘管當時他對民間信仰中的一些現象存在疑惑,但這段經歷促使他思索民間信仰在道德規範層面的意義。*136
總體而言,大師成長於這樣一個多元宗教交織的環境中,雖然對民間信仰中的神佛混合及一些奇異行徑有過思考,但並未全盤否定,*137程恭讓教授認為,「正是這一種獨特的態度構成了大師人間佛教宗教包容精神的智慧,也構成了大師在宜蘭階段處理佛教正信與民間信仰互動關係問題的基本思想方向」。*138
大師重視民間信仰,另一個關鍵因素源於其深入民間基層社會的弘法歷程。初到台灣時,大師最初也認為台灣雖有寺廟,但並無佛教,僅有民間宗教。他目睹民眾多熱衷於求神庇佑,神道教信仰盛行一時,「我因為心中對佛法的不彰感到不平,曾經寫過諷刺台灣神道教的興隆而無佛法的童話,題目叫作『星君仙女下凡塵』、『宗教同盟大會』」。*139但隨著弘法活動在民間的不斷深入,大師逐漸認識到,民間信仰是民間自發形成的宗教文化,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不可忽視的社會功能,不能簡單地以佛教徒的心理去輕視或否定它。
所以當好友煮雲法師在南方澳講演時,呼籲漁民放棄媽祖信仰轉而皈投佛教,這一過度「護佛排神」的舉動引起了當地居民的強烈反感。大師對煮雲法師這一行為也深表不贊同,他認為「神佛同在」即可,不需如此激烈地排斥民間信仰。大師堅信,人間佛教應當深入民間,切實了解民間信仰的實際狀況,從而為其提供積極、正向的引導。
大師在〈我與神明〉一文,明確肯定了民間神明信仰在維護社會道德及秩序有很大的助益:
我在家鄉的時候,幾百里方圓內都遇不到一位治安人員,相連的幾個鄉鎮之間,也沒有一間法院,可是卻很少有人作奸犯科。老百姓一旦有了是非糾紛,都是相約到城隍廟、土地廟裡燒香、發誓或賭咒,所有大大小小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140
大師由此領悟到,城隍爺、土地公等民間信仰中的神明,在民眾心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影響力和敬畏感甚至超越了世俗的法官、警員等政府官員。倘若將民間信仰所祭拜的神明加以組織,會發現其架構與人間的政府制度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141由此可見,神明在一定程度上切實扮演著維護社會秩序、伸張正義的關鍵角色。這一觀點揭示了民間信仰在社會生活中所發揮的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神明信仰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還提供了一套具有約束性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對維護社會穩定和諧貢獻了積極力量。這些早期豐富而獨特的宗教體驗,不僅逐步塑造了大師對民間信仰的包容態度,更為他日後續在台灣積極推動佛教與民間信仰的深度互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佛教與民間信仰的互動
1、民間宮廟對佛教弘法的支持
大師與民間宗教的往來,源於早期在台弘法時,得到各地的宮廟鼎力支持。正如他在〈我與台灣基層佛教人士的往來〉*142一文中所言,初抵台灣時人生地不熟,難免遇到一些困難。所幸,無論是擔任台灣省佛教會各地支會理事長的佛教人士,還是眾多宮廟、齋堂的負責人都給予了他無私的幫助,且大家都關心著佛教的發展,彼此合作,共同推動佛法的傳播。這些人士,包括林大賡、曾永坤、郭慶文、陳登元、吳大海居士等,都與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此外,如台北萬華的龍山寺、花蓮玉里的華山宮、高雄的三鳳宮、雲林北港媽祖廟的宗聖台、新竹的城隍廟乃至全省各地的宮廟等,都為大師提供過弘法場所,讓他得以將佛教教義傳播給更多民眾。大師也曾在羅東的媽祖廟、台北一善堂等宮廟成立念佛會。*143甚至曾經在天后宮舉辦供佛齋天,「我將三寶供奉在中間,觀音在右邊、媽祖在左邊,然後兩邊才是諸天。這麼做是要讓媽祖與觀音有同等的地位,無論如何,我覺得佛教要包容,因為包容才能成其大,成其多」。*144
佛光山行腳托缽時,神道教宮廟總是熱情歡迎佛祖的到來,他們的積極態度不僅體現了對佛教的尊重,更展現了民間信仰與佛教之間的和諧共生。例如,宮廟會說「我們的佛祖、法師來了!」且樂於支持佛教的事業,甚至捐獻建寺興道,積極參與佛教的發展。*145這些在在體現了民間信仰對佛教發展的支持。因此,在台灣六十多年,大師說,他最感謝的是宮廟的這些負責人。
2、媽祖信仰相關事件及思考
大師也提及,因為出入北港媽祖廟的因緣,與雲林縣佛教支會理事長郭慶文的往來就更多了,甚至大師每次到北港弘法,郭理事長都會陪他到處參觀,並主動為其翻譯,使大師能夠與當地信眾無障礙地溝通。因此,當郭慶文居士提出北港媽祖廟要申請加入中國佛教會團體會員時,大師作為常務理事大力支持,強調媽祖信仰與佛教信仰的密切關係,如每間媽祖廟後殿多供奉觀世音菩薩,且歷史上許多神明都與佛教有淵源,如呂洞賓皈依黃龍禪師、關雲長皈依智者大師等。*146但最終申請仍被拒絕,媽祖廟只能加入道教會。
對這一結果大師深感遺憾,他認為,佛教應當具有包容的胸襟,尊重民間信仰的多樣性。佛教不應排斥媽祖等任何神明:
中國人向來不管是拜媽祖、拜城隍,或是信奉一貫道,都自稱是佛教徒,可見他們將佛陀視為最崇高的信仰,佛教應該接納他們,為他們定位。再說,准許媽祖加入佛教會,就等於接受了台灣五百萬信仰媽祖的人口;不接受,就等於失去了五百萬信徒,不是很可惜嗎?*147
大師主張,佛教應包容尊重有歷史可考的護法正神,進而淨化、提升祂們。媽祖作為觀音菩薩的弟子,不僅在歷代王朝中備受尊崇,更在民間廣受膜拜。佛教為何不能尊崇媽祖,讓其成為佛教的護法呢?媽祖廟申請加入中國佛教會被拒這一事件也反映出佛教界部分人士對民間信仰的排斥態度,與大師的包容理念形成鮮明對比,更突顯出大師在倡導佛教與民間信仰和諧共生道路上所面臨的挑戰。
面對部分正信佛教信仰者排斥民間信仰或將其視為迷信的現象,大師始終秉持「平等」態度,認為每種宗教都是信徒心目中最好的宗教。他強調,信仰的關鍵在於專一和一心,同時也期許民間、媽祖信仰者:
近年來台灣的民間宗教抬頭,道教也在藉助媽祖的信仰,擴大民間宗教的力量。然而我希望宗教的信仰者,能夠落實心靈的淨化,要提升靈性的潛修,而不是只流於民間的熱鬧活動。我們應該把媽祖的信仰提升,諸如加強對媽祖歷史的認識、歌頌媽祖救人的事蹟、效法媽祖信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情懷等,而不只是向媽祖祈求消災平安。
所謂:「求觀音,拜觀音,不如自己做個觀世音。」同樣的,「求媽祖,拜媽祖,不如自己做個媽祖。」我們能夠發心做媽祖,為整個社會消災免難,為全民祈求平安福祉;透過結合人間佛教的理念,來提升媽祖的信仰層次,相信這才是媽祖的本願。*148
大師期望民間及媽祖信仰者能在信仰中落實心靈淨化,提升靈性潛修,避免流於表面熱鬧。同時提升自己作為媽祖的化身,通過結合人間佛教的理念,為社會創造福祉。這體現了大師對民間信仰積極引導的態度,旨在促進民間信仰與佛教共同為社會和諧與繁榮貢獻力量。
也因未能完成郭慶文理事長的心願,大師曾允諾創作一首〈媽祖紀念歌〉,*149 2007年更舉辦公開徵曲活動,*150以表達對媽祖的敬仰。
綜上所述,大師認為佛教應包容尊重其他宗教神明,因包容乃成其大。佛教應容許民間信仰,因信仰具有階段性,猶如讀書有小學、中學、大學之分。即使是佛教的菩薩亦有五十二階位,從初發心菩薩乃至十地菩薩、等覺菩薩、妙覺菩薩。我們對待小學生尚且應愛護,何況民間信仰未來有可能深入佛門,正如「四姓出家,同為釋氏;四河入海,同一鹹味」。佛門廣大,不捨一法,不應排斥民間信仰。
由此可知,佛教在各地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當地文化、信仰與政治的影響,並且呈現出互動融和的情況。台灣的民間信仰如媽祖、城隍等,與佛教的共存並非矛盾,而是一種在信仰情感上的連結。大師從小接觸民間信仰,包容多元的觀點早已深入其思想,故他很能夠理解,甚至善用這些民間信仰資源。這不僅促進了佛教的本土化,也幫助了佛教在台灣更為快速地扎根。
3、佛教包容民間信仰的理念與實踐
程恭讓教授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民間信仰思想研究〉一文中指出,當時宜蘭人民「對宗教缺乏正確觀念」這一觀點,可從大師在蘭陽別院「弘法宜蘭六十週年」精進佛七法會開示〈宜蘭念佛會的緣起〉時提及的宜蘭人民宗教信仰狀況中得到印證,大師說:
宜蘭在六十年前,有信仰民間的神明、有信仰龍華派、先天派的,但是信佛教的人很少,後來李決和老居士和慈惠法師的爸爸張輝水居士等,他們原本都是一貫道信徒,就把幾十個道友找來念佛。*151
大師回憶,六十年前宜蘭地區宗教信仰呈多元化,民眾或信奉民間神明,或信仰齋教,就連邀請他前來弘法的李決和、張輝水等人,也是一貫道信徒。這段文字揭示了當時宜蘭多元宗教信仰情形,也突顯了大師在弘法之初所面臨的挑戰。
大師駐錫宜蘭後,目睹神佛共處一室的雷音寺,並未急於糾正民間的信仰,而是深入社會,走近普羅大眾,循序漸進地引導信徒認識正信佛教,制定切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弘法策略,促使民眾從迷信走向正信,從信佛、求佛、拜佛、學佛逐步邁向行佛。
為此,大師設想諸多度眾方法,如:在週六念佛會共修後開示佛法,引導信眾趣入正信佛法,並提升佛教徒的水平。義務指導青年寫作,親自批改日記、作文,為青年提供接觸正信佛教的契機。成立佛教青年歌詠隊、弘法隊、學生會等社團,接引青年學佛,帶領他們下鄉布教,給予表現的舞台。設立佛教兒童星期學校,透過佛教思想的薰陶,培育幼童成長為健全的青少年,為佛教培養菩提幼苗。
大師除了積極推動弘法活動,還創辦多項佛教事業,如慈愛幼稚園、三重文化服務處等,為青年提供參與佛教的平台。他體悟到,佛教唯有事業才能留住人才,有了人才,佛教才能發展壯大,才能回饋社會,並獲得社會認同。事實證明,大師所培養的青年人才,日後都為佛教的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直到現在,這些青年運動還是有成果的。如:慈惠法師幫我興建多所的大學、中學、小學,替我翻譯台語、日語;慈莊法師幫我在海內外興建了多少的寺院道場;慈容法師幫我在世界上成立多少佛光會;林清志和林秀美繼我之後,四十多年來,從未間斷在監獄布教;蕭碧霞為我在佛光山管理財政;楊梓濱、張肇,替我在佛光大學擔任建校的義工;服務於台北榮總X光科的李武彥,幾乎成為我健康的守護者;朱橋在台北編輯《幼獅雜誌》;裘德鑒後來也升任將軍;楊錫銘、周廣猷他們在各地負責軍事的要職等。*152
大師認為,推動「新佛教」運動,必須審度時勢,觀察環境,制定合適的弘法策略,拓展弘法空間,才能接引更多社會人士信仰佛教。宜蘭念佛會的試驗成功,讓大師起到了信心:
我的新佛教運動終於得以一步一步的實現,終於能夠逐步改革舊有佛教的陋習,而讓佛教走上年輕化、知識化、現代化、人間化,甚至成為國際化的佛教。*153
此改革不僅讓佛教更加貼近現代人的需求,也有助於吸引更多年輕信徒的參與。而「人間化」與「國際化」更是呼應了當今社會對跨文化交流的重視,讓佛教不僅是宗教信仰,還成為促進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總而言之,大師所推動的「新佛教」運動,正是基於對當時社會環境的深刻洞察。他的弘法策略不僅著眼於當前的宗教信仰狀況,還著重於未來的發展方向,推動佛教向年輕化、知識化及國際化的道路邁進。這一過程中,大師透過建立廣泛的社會聯繫與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成功引導了民眾從迷信走向正信,並為佛教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不僅是對宜蘭宗教信仰現狀的有力回應,更是對未來他在進行人間佛教信仰形態轉變的積極探索。
【附注】
*136 參見星雲大師:〈我與神明〉,《星雲大師全集241.百年佛緣4.社緣篇2》(增訂版),頁62-69。
*137 參見星雲大師:〈我的宗教體驗〉,《星雲大師全集121.講演集9.宗教與體驗》(增訂版),頁206。
*138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民間信仰思想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下)》,高雄:佛光文化,2022年,頁120。
*139 星雲大師:〈十說.我弘講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50.貧僧有話要說1》(增訂版),頁177-178。〈星君仙女下凡塵〉,1952年5月1日發表於《人生》第4卷第5期;〈宗教同盟大會〉,1952年6月1日發表於《人生》第4卷第6期。
*140 星雲大師:〈我與神明〉,《星雲大師全集241.百年佛緣4.社緣篇2》(增訂版),頁69。
*141 參見星雲大師:〈佛教與神祇信仰〉,《星雲大師全集63.佛教叢書21.教用1》(增訂版),頁283-284。
*142 參見星雲大師:〈我與台灣基層佛教人士的往來〉,《星雲大師全集244.百年佛緣7.僧信篇1》(增訂版),頁86。
*143 參見星雲大師;〈我與神明〉,《星雲大師全集241.百年佛緣4.社緣篇2》(增訂版),頁73。
*144 星雲大師;〈媽祖,台灣的觀世音〉,《星雲大師全集200.合掌人生1》(增訂版),頁314。
*145 同註143,頁77。
*146 同註144,頁311。
*147 參見星雲大師;〈我與神明〉,《星雲大師全集241.百年佛緣4.社緣篇2》(增訂版),頁75。
*148 星雲大師;〈媽祖,台灣的觀世音〉,《星雲大師全集200.合掌人生1》(增訂版),頁326。
*149 〈媽祖紀念歌〉歌詞如下:「巍巍乎媽祖,像高山的聳立;浩浩乎媽祖,像海洋的寬廣。是人間的聖母,是世界的明燈;是佛教的護法,是菩薩的化身。曾經入佛勤修道,常在苦海作慈航;功德可參天,聖德林默娘。威力大願滿十方,慈悲喜捨到處揚;威力大願滿十方,慈悲喜捨到處揚。」
*150 星雲大師為〈媽祖紀念歌〉作詞,2007年9月1日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在北港朝天宮舉辦徵曲活動發表會。引用自覺了:〈天上聖母 人間明燈 佛教護法 讚頌媽祖〉,《人間福報》,2007年9月3日。
*151 星雲大師:〈宜蘭念佛會的緣起〉,《星雲大師全集141.隨堂開示錄18.集會共修4》(增訂版),頁142。
*152 星雲大師:〈我與青年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46-47。
*153 星雲大師:〈我的新佛教運動〉,《星雲大師全集201.合掌人生2》(增訂版),頁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