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247 引言

傳統的佛教發源於印度,後來隨著時空推移而分布到世界各地;在流傳、發展的過程中,由於每個地方的地理環境、氣候、文化、風俗、習慣都不同,形成各具當地特色的佛教,所謂本土化的發展。對於佛教順應此時、此地、此人的法則,有著很善巧方便的適應,同時更寬廣地傳播世界各地,這也一直是佛教深具人間性的一大特色。

然而佛教為何有多種多樣的樣貌,以及存在著語言的界限、地域的隔閡,教義的分歧、法門的差異;在大師的看法,這些都是因緣法,實在無可厚非。佛教的發展因時、因地、因人而產生漢傳、藏傳、南傳三大語系的差異。此中,南傳佛教又稱上座部佛教,早在佛陀入滅三百年後,即已分裂成部派佛教,與北傳佛教形成聲聞乘和菩薩乘之差別名稱。

雖然世界各國的佛教因應時代、氣候、環境、風俗以及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但是大原則上,仍有許多共同遵守的傳統,從教義上說,同尊佛法僧三寶;同尊教主釋迦牟尼;同尊經、律、論三藏聖典;同尊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學、三十七道品等基本教理;同尊原始佛教教義的四部阿含經為佛陀的根本聖典。

從制度儀軌上說,南北傳各宗派受持的戒律都出自部派佛教,都有皈依三寶,五戒、布薩與羯摩等儀式;在戒法上,僧信二眾共同的戒律,包括出家僧眾的比丘、比丘尼戒、在家眾的五戒、八關齋戒。共同具備的課誦儀式,如誦經、持咒、禮佛、禪坐、祈願;並都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等等。因此,不論是聲聞乘、菩薩乘、出家眾或者在家眾,彼此都應該團結融和在一起,為佛教的弘揚發揮更大的力量。*208

二千多年來佛教在地化的發展,如漢傳佛教歷史上的八宗,有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淨土宗、華嚴宗、律宗、禪宗、密宗;以及藏傳佛教的寧瑪派(紅教)、噶舉派(白教)、薩迦派(花教)、格魯派(黃教)等四大教派。或因為地域與文明的差異性,而形成的世界各地的佛教,如日本佛教、韓國佛教、中國佛教、越南佛教、泰國佛教、斯里蘭卡佛教、尼泊爾佛教種種的不同。這樣多元繽紛的發展,對一個信仰的傳播是必然的現象,更有助於佛法的長存與教化。

與此同時,多元區域性的佛教發展,也導致佛教力量的分散與教義的分歧,尤其宗派林立而造成的本位主義,是導致佛教不能團結發展的原因。另外,教團太過保守與故步自封,彼此互不交流,只以自家修行為務,自我解脫為第一;忽略社會人心的變化,沒有與時俱進的新教義、新思想、新模式出現;都直接影響佛教的弘傳,無法與現代人心思潮接軌,甚至落後於當代文明的發展。

這些現象都使佛教失去新生的力量與動力,也讓佛法無法成為引領時代的智慧,退守到迷信信仰的圈內。大師認為,佛教固然要維持傳統教義,但更應該適應現代人心的需要。當今的佛教應該順應現代的社會、現代的文明、現代的思想潮流,發展出適應現代人需要的現代化佛教;如此才能把過去諸佛菩薩和高僧大德的教化,以現代人熟悉、樂意接受的方式,揭櫫於大眾。*209

本節重點在探討南北傳佛教的融和,第一部分,說明大師南北傳融和的基本立場,以及在此原則下所進行的國際交流實踐。第二部分,針對大師提出的南北傳團結、統一、動員的理念舉實踐案例說明。最後,總結大師對未來佛教發展的指導方針。

【附注】

*208 星雲大師:〈大乘小乘〉,《星雲大師全集103.金玉滿堂10.法相》(增訂版),頁286-287。

*209 星雲大師:〈我推動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增訂版),頁269。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