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591 結論

本章著眼於探討星雲大師對於文化、教育、慈善與共修等四大弘法理念之思想內涵,以及數十年的實踐與成就。

大師畢生致力佛教改革,倡導佛教須重視文化提升,俾以弘揚佛法;積極投入教育事業,培育人才,開拓佛教之曄曄前景。大師重視文化與教育,不僅著力弘傳正法,亦為百年來的佛教尋出一條繼往開來的新路。佛光山教團實踐佛教的慈悲精神,以推廣慈善與共修作為服務眾生的舟航,讓佛法落實在人間,使深奧的佛法義理,一變成為日常生活中所能實現的三好、四給運動,讓大眾普霑其益。

推尋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的思想,可溯及他在幼稚時期喜好文字,及至青少年時期於佛寺圖書室接觸文學讀物,開啟閱讀與接觸文學的興趣,且奠定日後創作的基礎。也因對文學的重視,進而發覺文學、文化對於改良社會風氣極具影響力。因此特別重視「文化」弘法。在未有佛光山之前即設立「佛教文化服務處」,以文化作為弘揚佛法之先驅。此後「以文化弘揚佛法」即成為佛光山教團的宗旨之一,成為人間佛教化世益人的主軸。

至於以教育培養人才的理念,則是源自他接受叢林教育的體驗,親身的經歷,感受教育之於人格養成的重要性,並體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理。數百年來佛教積弱之因,政治固然是一大因素,但也由於缺乏教育所致,未有教育何能弘法?未能弘法佛法何以普及?因此,在稍能立足之際,大師對教育的付出即不遺餘力。大師創辦教育從社會教育始,幼稚園、補習班是教育的先聲,而後開辦壽山佛學院,致力僧伽教育,乃至佛光山之開創亦是為辦教育而興建及拓展。持續六十年。至今辦學不輟的佛光山叢林學院,為有史以來的僧伽教育寫下新頁;而傾佛光山之力興辦國內外五所大學,在全世界教育史上亦無人能出其右。

大師認為佛法對世間的教化,要與時俱進,要對社會國家有貢獻。而佛法的意義在淨化人心,此即佛光山慈善事業「救濟人心才是最大的慈善」的理念。人間佛教的慈善首重人心的淨化,佛光山的慈善事業自育幼、養老、醫療疾病,乃至身後的安置等都含括在內;所成立的急難救助會、冬令救濟會、友愛服務隊、觀音護生會、慈悲基金會等也都基於福利社會的宗旨而設。大師以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的慈悲精神,從己身做起,且帶領佛光山教團四眾弟子,以慈善事業推動生命教育、福利社會。

大師對修行有不落俗套的積極看法,「行佛」遠重於求佛與拜佛,「我是佛」是大師對弟子最高的期許,也是最大的祝福。大師認為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廣結善緣就是修行,乃至發心勞動服務就是發菩提心,亦是最切實的修行。因此,除了各別分院道場例行的各類型法會是修行,為廣大信眾所舉辦的各項共修活動、社教課程,如:各式佛學講座、禪淨共修獻燈祈福、線上共修共學,亦無不是修行,包括參與國際佛光會所舉辦的各項社會公益活動,如零飢餓活動、生態教育、心靈環保、全民閱讀博覽會等等,甚至各宗教間的交流,如世界神明聯誼會;或由全世界二十餘個國家參賽譜曲、歡唱佛教聖歌的人間音緣;乃至「三好體育協會」下,各種籃球隊、體操隊、棒球隊、足球隊、天龍隊等,每次數萬人觀賽的體育活動等,都是人間佛教的修行法門。而大師所引領、推動的人間佛教,也藉由這些共修活動,落實以佛法淨化人心的終極目標。

程恭讓教授在〈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闡釋:「過去很多學者在觀察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的人間佛教時,常常得出一個印象:星雲大師是佛教的實踐家。的確,佛光山極其龐大而包羅萬象的佛教事業,易於給人們留下這樣的直觀印象。如果我們認識到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其實是其人間佛教的系統理論與其人間佛教的廣闊實踐的完美統一,那麼人們觀念中形成的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實踐家的印象,恰恰揭示了大師對佛教第二個方面的重要貢獻:星雲大師成功地推動各種人間佛教的事業,使得人間佛教在實踐層面得以落實,得以成型,得以具體,得以固化,使得人間佛教變得可感可觸,也就是使得人間佛教在此時、此地的具體時空,得以燦然現身。」*449本章節以此觀點進入探尋,大師化世益人七十餘年,如何以「佛教事業」為地球上一切的有緣人法雨宏施。

大師為徒弟諄諄善說的十八講〈怎樣做個佛光人〉數萬言,收錄於承載宗風傳承的《佛光山清規》史冊,首篇第一講,大師如是說:

佛光人是事業第一,自己第二

佛光人很多,在佛光山的聚集,不是痴聚!我們有興隆佛教的理想,我們有普濟社會的願心。我們知道未來佛教的慧命,完全寄託在佛法的事業上。教育、文化、慈善等佛化事業,都是傳教的方便。

我國自明清以來,教務衰微,僧伽素質低落,主要原因就是佛教沒有事業。社會信眾除了喪葬儀式偶需佛教外,竟不知佛教對他們還有其他關係。

近四十年來,我們為佛教造就人才,而這些人才辦了養老院、育幼院、托兒所、幼稚園、中學、大學、雜誌、報紙、電台、電視、講堂、醫院、出版社、圖書館等,可以說我們的事業帶動了佛教的發展。

菩薩道的弟子,本來就該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我國號稱大乘佛教地區,但目前能有幾人具備菩薩道的慈心悲願?所以應披心瀝血,誓願身為佛光人,要以弘法利生的事業為職志!「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只求佛教的發展,不管自我如何犧牲,也是甘心情願。我們決心以弘法利生的事業,供養三寶,奉獻給一切眾生。
*450

大師高瞻遠矚,胸懷寬廣,其思想與踐行在《星雲大師全集》中,有全面而豐富的資料。本章節對於大師明訂佛光山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理念及實踐成果的探討,直如以蠡測海,僅得一漚,希冀提供意者、識者,能按圖索驥於《星雲大師全集》,而得以更詳悉大師引領僧信四眾,深廣推進人間佛教的建設事業。

【附注】

*449 程恭讓:〈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71.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4》(增訂版),頁282。

*450 星雲大師:〈佛光人第一講〉,《星雲大師全集322.佛光山清規1》(增訂版),頁64-65。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