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460 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慈善理念的形成

星雲大師常說:「一個人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慈悲,可以說是惻隱之心,就是關懷別人、悲憫眾生的心。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見到別人生老病死,能有一種感同身受,一念慈悲的惻隱之心。*251大師也對來欣賞他一筆字書法的信眾說道:「不要看我的字,可以看我的心。因為我還有一點慈悲心,可以給你們看。」*252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萬金川教授,在〈側寫一代宗匠溫柔而巨大的身影〉一文回憶與大師往來二十多年的因緣,形容大師的身教言教是「入魂的體貼與貫耳的叮嚀」,表示大師待人之溫暖慈愛,「直叫人非得生死相許不可!」*253當然,由此滾熱奔騰的慈悲之心所流露、實踐而出的佛光山慈善事業,必然也是泯除時空與人我限制,展現慈悲最大值,一種「布施無相」、「度生無我」的無限慈悲。

(一)幼童時期,展現慈悲利他的性格

大師從小生長於農村家庭,沒有顯赫家世、萬貫家財,但遺傳了父親和平忠厚,母親俠義正直的性格,加上外婆的慈悲薰化,從小就顯現出慈悲佛性。

年長他三歲的大姊李素華,與二弟(大師)感情最為親密。李大姊談及二弟童年的點滴,舉出幾件事例來:大約三歲時,當時家家戶戶都生活不易,好不容易家裡的糖果罐裝滿了糖果,二弟當時還搬不動,便用拖的將糖果罐移到院子裡,立即招呼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快來吃糖。大家都笑李家養了一個「傻子」,只知道把東西送給人。

五歲時,一向喜歡小動物的二弟,看見一群被雨淋濕的小雞擠在一起發抖,於是二弟將小雞抱到灶門口取暖烘乾。其中有一隻驚慌掙扎而衝進灶裡,二弟連忙將之救出,不想小雞下喙已被灶火燒掉一半。二弟心疼之餘,擔心小雞沒有下喙吃不到米,每天用茶杯裝滿米,一口一口地餵食。大約一、兩年後,這隻小雞竟然健康長大到能夠下蛋。大師晚年回憶起這段往事,欣慰地說道:「當然,這需要很多時間,很大的愛心才能做到。⋯⋯所生的蛋雖然只有鴿蛋一般大小,但我覺得很有成就感,可說是慈悲愛心的成就。」*254

另一件令李大姊記憶深刻的事,是有個冬夜,家人圍著火爐講故事。長輩提到有一位白鬍子老公公,住在深山裡又窮、又病、又餓⋯⋯故事還沒說完,二弟不見了,原來他因為心裡替老公公難過,正躲在桌子底下為老公公流淚呢!長輩告訴他故事是虛構的,他不相信,難過得晚飯也吃不下,堅持要送飯給老公公吃。家人只好連夜帶著他,把飯菜送給外公吃,他才肯安心回家。*255

談到當時年紀雖小,但凡見到窮苦之人,總是心生憐憫,而願將自己所有的東西掏出來給人;或者對小動物,如:小貓、小狗、小鳥、小雞、鴿子等都當作家人般平等悉心照顧的個性,大師將之歸功於素有佛教「慈悲」信仰的外婆及父母,對他的影響。大師說起他的心情:

我從小對動物都不是寵愛,但就是懂得愛惜生命、保護生命。在這樣仁愛的性格中,我慢慢的成長。當然出了家以後,我自然地也懂得愛人、愛眾、愛團體、愛國家,⋯⋯既是愛,就應該犧牲奉獻,不應該強制占有對方的生命。我覺得諸佛菩薩便是以「慈悲」來愛護眾生,因此我把慈悲當作愛的昇華、愛的擴展,還曾發表〈佛教的慈悲主義〉,說明慈悲是不要報酬、不要回饋,只是盡我的心力為你服務。它集合了愛心、智慧、願力、布施,是成就對方的一種願心,所以說慈悲沒有敵人。*256

世人都需要愛,但是大部分的愛是占有,大師則是認為「愛,就應該犧牲奉獻,不應該強制占有對方的生命。」除了強調,對於兒童教育應該從小教導他們懂得尊重生命、學習愛護一切生靈,培養愛心,並進一步的說明:慈悲,是愛的昇華、愛的擴展,不需要報酬與回饋,盡一己之心為他人服務付出。因此,佛教的慈悲內涵,是集合了「愛心、智慧、願力、布施」以及成就對方的一種願心,如此實踐慈悲的理念,必然不會有敵人。

(二)僧侶生涯,長養菩薩濟世的胸襟

大師於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戰火中(1927)降誕於江蘇揚州江都,童年在中日抗戰的槍聲刀光下擔驚受怕,在流亡的難民潮與死人堆中求生存,時時在生死邊緣感受人命如泡沫般危脆,又深受少年失怙之痛,種種的不幸際遇,匯集在大師少年的歲月。然而不幸中的幸運,是從小受到外婆虔誠持齋禮佛的薰陶,一顆信仰的種子,在歷經戰亂之餘,不忍蒼生苦的悲心油然而生。

1938年,十二歲的新春,隨母尋父的半途中,因緣際會,於南京棲霞山禮志開上人披剃出家,為禪門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弟子。此後,在傳統叢林的大熔爐裡歷經十年淬鍊,從棲霞律學院到寶華山學戒堂,從焦山佛學院到金山天寧寺的禪堂,無論在律門、教門、宗門都刻苦砥礪,認真學習。「接受善知識炎熱嚴威的考驗,也嘗到寒冬冰雪般的嚴峻教化」,*257養成大師做為一個出家人安貧守道的宗教情操,既繼承了宗門叢林的優良傳統,也鑄成了堅忍達觀的僧格,更激發了佛子救世濟民的悲願。

1946年7月,太虛大師在鎮江主持「中國佛教會務人員訓練班」,正值青年的星雲大師在名聞遐邇,有「佛教北大」之稱的焦山佛學院學習期間,他親炙教席,聽聞太虛大師在會中慷慨激昂地說:「我們要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258這句話對大師抛下強烈的震撼彈;這期間接受人間佛教思想啟迪,以滿腔青春熱血,發下了振興佛教的宏願,「愛教熱忱、護教勇氣在心中翻騰,每次自問:『興教度眾,捨我其誰?』一股沛然之氣湧上胸懷。」*259尤其太虛大師對佛教提出的改革理念「教產革命,教制革命,教理革命」,成為星雲大師復興佛教的信念。

在二十歲左右,我讀了那麼多的《高僧傳》,如曇無竭,他去印度求法的艱辛,如法顯、玄奘大師或從陸路、或從海路赴西天求法的苦難;如我家鄉的高僧鑑真大師,東渡日本弘法的願心,都已經注入我的心田,成為我崇拜的佛菩薩。特別是由於太虛大師還存在,我想以他為領袖,跟隨他從事「新佛教的運動」。他們為法忘軀、為教犧牲的精神,不禁讓我心嚮往之。心裡想,他們能,應該我也能。我要為佛教犧牲奮鬥,我要為佛教赴湯蹈火,我要弘法利生,行菩薩道!*260

當然,其依止師父志開上人素來鼓吹僧侶應愛國護教,*261重視佛教的各項事業,如:創辦學校、農場、染織廠等實業的作風,對他也有很大影響。大師回顧赴台之前兩年,曾力圖興教利生所做過的努力,他說:

童年的時候,正逢七七抗日戰爭,我以十歲之齡,就想去當游擊隊裡的兒童兵,為國家抵抗外侮,稍盡棉薄之力;及至出家受過三壇大戒之後,仍想作一名僧眾的警察,護教衛僧。⋯⋯那時,覺得:身為佛子,應該從事生產,不可作社會的寄生蟲、國家的消費者,所以很想為佛教興辦實業,諸如農場、礦場、窯業、學校、醫院、報館、電影院等等。此後,每當看到一片廣大的農地,就想到佛教的種子能種在這樣的平野上開花結果;每當看到工廠煙囪冒煙,就好像看到炊煙裊裊都變成佛教的字樣,整日為此夢魂顛倒⋯⋯。也曾有過努力的成果,像白塔小學、大覺農場、益華文具社、華藏清淨水、華藏小學、華藏織布廠等,無奈都因徐蚌會戰失敗而全部成為夢幻泡影。*262

戰亂時期,年少的大師便以興教愛國為己任。後來,在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倡導之下,大師也想經由各種佛化事業,推進佛教的現代化、社會化,卻因為徐蚌會戰,一切理想隨著政局動盪戛然而止,難以伸展抱負。

1948年,當國共內戰激烈,到處都有傷兵,大師在焦山的同學好友智勇法師擬組織一個六百人的「僧侶救護隊」到台灣,一方面救護傷患,一方面為眾生服務時,他不遺餘力全力支持。但因徐蚌會戰國民黨戰敗,智勇法師感受到僧侶救護隊辦不下去,心生退意時,大師慨然在1949年初春扛起佛教僧侶救護隊的擔子,重新組織再造。大師當時心想:「這種事總要有人做,我就去台灣吧!」於是兼程趕到棲霞山,得到師父志開上人的支持。志開上人還親自辦了一桌佳餚為他餞行,並授以二十銀圓,勉勵他努力弘法利生。

《梵網經》云:「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古德聖賢在學佛修道的歷程廣學菩薩行,有捨身成仁者,有拯濟災難者,有行醫救苦者,有放生護生者,更有入世教化福利社會者。大師在混亂的時代,被大時代的洪流推擠,因為這一念「救護傷兵」的慈善之心,而有緣踏上海島台灣;因為這一分「救度眾生」的願力,得以將心中改革佛教的藍圖展現,成為日後開創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的先導。

(三)一生行佛,唯願平安幸福照五洲

1949至1953年,大師初抵台灣前四年,二十來歲的僧青年歷經教學、寫作、編雜誌、廟口弘法等顛沛流離的日子,未能尋得落腳處。直到熱情的宜蘭信徒邀請大師到宜蘭長駐,展開了青年學佛運動,和佛教走入社會的弘法。因此從宜蘭雷音寺濫觴,到南進高雄披荊斬棘創建佛光山,才有至今遍及全球五大洲一系列的佛教事業。

大師認為,佛陀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慈善家,他的慈悲,不僅止於人類,就是飛禽走獸等六道眾生,也都是他救濟的對象。*263《大智度論》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人間佛教的慈善,是在人間播灑佛陀的慈愛,增長大家對佛法的信心。大師強調人間佛教沒有離開佛陀本懷,「是順應人性,以人的需要為出發,把佛法徹底落實在生活裡,讓佛教與人緊密結合在一起,因為人生有很多的『苦』與『難』都需要佛法才能迎刃而解」,*264可以說,佛法是他濟世的核心良方,他希望信仰的智慧光明滿布人間,人人皆能幸福安樂。因為佛法能啟發人類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能使人轉迷為悟,轉煩惱為菩提。正是希望一切眾生能夠離苦得樂,所以大師積極的弘揚人間佛教,希望把佛法遍滿人間,如大師所言:

過去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弘揚「人間佛教」?答案很簡單,因為人間需要佛教!人生本來就有很多的苦難,很多的問題,很多的煩惱,很多的缺陷不圓滿,人生要如何求得圓滿?唯有學佛才能充實人生、認識人生、證悟人生,只有學佛才能圓滿自己、完成自己。*265

面對充滿煩惱苦難的人生,大師認為唯有「學佛才能圓滿自己、完成自己」,因此,大師指出,從事弘法工作的人,若想要興隆佛教,就必須要有普濟社會的願心,如《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醫品〉第三所說,讓「貧窮者教以大施,病瘦者給予醫藥,無護者為作護者,無所歸者為受其歸,無救者為作救者」,發心做慈悲濟世的事業。同時說明:

人間佛教所倡導的善行,是要把佛陀過去的本生、本事的菩薩行,今天重現在人間,做一些無畏的、無相的布施,我們現在推動人間佛教,如慈航法師說,佛教的生命線寄託在三個事業上:文化事業、教育事業、慈善事業。其實,除了這三個事業以外,真正的佛法事業,在佛教裡面有四攝法、六度萬行、三十七道品。*266

也就是說,人間佛教不是閉門空談理論,而是著重自身與他人、自身與社會的關係上,必須實踐:行善、自律、感恩、平等、忍耐,主張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重視道德思想的淨化和內在心靈的昇華,故而大師說到他一生所努力的,「舉凡著書立說、講經說法、設校辦學、興建道場、教育文化、施診醫療、養老育幼、共修傳戒、佛學講座、朝山活動、掃街環保、念佛共修、佛學會考、梵唄演唱、素齋談禪、軍中弘法、鄉村布教等,⋯⋯只要能給人正見、正覺,以及幸福、安樂,就是最完美的佛教。」*267這些,也都是大師將慈善救濟的意義再擴大、再提升,「希望合乎佛心,合乎人間的需要,回歸佛陀的精神、本懷,這才是根本慈善之道」。*268確切而言,佛陀教化人心的本懷,以佛法淨化人心的貪瞋痴三毒,正是解決苦難的根本;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杜絕世間不斷發生的天災人禍,實現究竟平安幸福的人間淨土。

【附注】

*251 星雲大師:〈人之四心〉,《星雲大師全集183.星雲法語6》(增訂版),頁20。

*252 星雲大師:〈「一筆字」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01.合掌人生2》(增訂版),頁247。

*253 萬金川:〈入魂的體貼與貫耳的叮嚀──側寫一代宗匠溫柔而巨大的身影〉,《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49期,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24年1月,頁100-109。

*254 星雲大師:〈第二十五說.我的小小動物緣〉,《星雲大師全集250.貧僧有話要說1》(增訂版),頁309-310。

*255 符芝瑛:〈第一章 嘹亮嬰啼,諸佛歡喜〉,收入《星雲大師全集262.傳燈──星雲大師傳》(增訂版),頁32-34。

*256 同註254,頁312。

*257 星雲大師:〈難遭難遇〉,《星雲大師全集89.往事百語1》(增訂版),頁117。

*258 星雲大師:〈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星雲大師全集93.往事百語5》(增訂版),頁54。

*259 星雲大師:〈千生萬死〉,《星雲大師全集92.往事百語4》(增訂版),頁181。

*260 星雲大師:〈我的信仰歷程〉,《星雲大師全集41.人間系列1.我不是「呷教」的和尚》(增訂版),頁119-120。

*261 志開上人:〈喚醒僧青年共同救國〉,《佛海燈》,1937年4月12日,第二卷第五、六期合刊,收入於《星雲大師全集232.雲水樓拾語2》(增訂版),頁408-413。

*262 星雲大師:〈千生萬死〉,《星雲大師全集92.往事百語4》(增訂版),頁182-183。

*263 星雲大師:〈佛教與慈善事業〉,《星雲大師全集64.佛教叢書22.教用2》(增訂版),頁7。

*264 滿義法師:〈緒論 引領時代思潮的人間佛教思想學說〉,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67.星雲學說與實踐》(增訂版),頁50。

*265 星雲大師:〈我推動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276。

*266 星雲大師:〈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364。

*267 同註265,頁277-279。

*268 同註266,頁372。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