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474 一、佛教本具國際性格

(一)從佛陀及經典來認識佛教國際性格

佛陀成道後,足跡遍及五印度,四十九年的弘化,目的就是為了「示教利喜」,解救眾生出離苦難,帶來幸福與安樂。佛陀及諸多優秀弟子積極展開弘法,加上佛法本身的包容性、平等性、圓融性,使得佛教在五印度蓬勃發展起來。大師曾開示:「所謂『宗教無國界』。正信宗教追求至真、至善、至美,所以能超越時空,佛教的教主佛陀來往天上人間、佛國淨土說法度眾,是為國際弘法的先驅;佛法的真理主張眾生平等、重視群我關係、提倡融和交流、具有包容精神,所以在短期間內從恆河中游發展到整個印度。」*3

佛教接引的對象,跨越地域、民族、種姓、文化,從王宮貴族到販夫走卒,從異教外道到淫女賤民,各種身分都有。度化的弟子,有外道領袖的舍利弗、目犍連、三迦葉、迦旃延、大迦葉等,國王如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王子出家的阿那律、阿難陀等,王妃如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大富長者如給孤獨長者、富樓那、須菩提等;另外殺人無數的央掘魔羅、擔糞的尼提、剃頭匠優波離,淫女蓮花色、菴摩羅等也在度化的行列中,佛陀的慈悲就像大海,能不擇細流,廣納百川,平等對待每一個眾生,給予最合適的度化。

大師本著佛陀「人間性格」再出發,回歸佛陀本懷,一生致力佛教國際化。大師開創佛光山,在世界各地建設道場,就是要將和平、平等、友愛、互助帶給世界每一個眾生。

大師認為佛陀本來就具有人間性格,佛陀雖然是覺悟的聖者,但他也是人,跟其他人相處都是平等以待,而不是以凌駕一切的神在領導大眾。佛陀在人間教化,重視家庭、社會、群我之間都能平和、幸福、自在。佛教後來的發展,有時因陷入自我限制的框架,走入山林、只重視僧眾的自我修行,導致佛教無法普遍開來。因此大師的弘法亦是極為重視人間性格,且要走出各種框架,他說:「佛光山則無此限制,故而由人間性格而擴展至國際性格。而佛光山的國際性,非只是在海外建個寺院而已,而是要將和平、平等、友愛、互助用到每一個種族的生活中。」*4

佛法的深廣,也體現在對時空的看法。大師舉例:

在佛教裡,講到時間都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講到空間都是此方、他方、十方無量世界;講到人間,都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也是無量無數。所以,佛教的國際觀其實已經完全泯除了時空的界線。

《阿彌陀經》裡提到,眾生「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彼此結緣,彼此讚美,就是充滿了國際觀。《彌勒菩薩上生經》、《彌勒菩薩下生經》中,彌勒菩薩不但與地球上的人類有來往,甚至天上天下,乃至到三界廿八天、十八層地獄裡去度眾生。佛教的常不輕菩薩不輕視任何一個眾生,佛教裡觀世音菩薩遊諸國土,救苦救難;佛教對弱勢團體,對落後的小小國,尤其給予關懷。

有人說,自古以來,能夠走遍千山萬水、行腳山河大地的,有軍人、商旅、探險家,再者就是僧侶的雲水行腳、尋師訪道。

佛教裡,一部中印交通史,萬千的僧侶和佛教徒在西域絲路上彳亍獨行;一部中日佛教交通史,也是多少人在海上漂流。大乘經典裡,所謂「一念三千,心包太虛」,諸佛菩薩都是十方世界去來。
*5

從人擴及到一切眾生,從現時當下推及三世,從一地展開至三千大千世界,甚至十方無量世界,這正是佛教超越性、普遍性、平等性的展現。大師將這種泯除時空、人我界線的角度定位為佛教國際觀的特性。佛教關心解救眾生的苦難,希望給予所有眾生真正幸福和圓滿,不捨眾生,因為堅信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二)從歷史來認識佛教國際性格

回顧佛教的傳播史中,佛教的弘傳需要時間醞釀,當初佛陀在印度菩提伽耶成道,傳到北方也要等到一、二年之後,接著才慢慢在五印度普傳開來。佛陀涅槃後的一百年多年,經由佛弟子和諸多信佛的統治者如阿育王、迦膩色迦王等的大力宣傳下,佛教不只在全印度弘傳,也向周圍地區傳播開來。

例如,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遣兒子摩馬哂陀比丘,向南到斯里蘭卡傳播佛教,並進入東南亞;往西到達了地中海東部沿岸國家;往北到達喀什米爾、白沙瓦。佛教由此分為二條對外傳播路線:以斯里蘭卡為基地,向東南亞傳播,稱為南傳佛教;以喀什米爾、白沙瓦為中心,繼續向大月氏、康居、大夏、安息和于闐、龜茲傳播,稱為北傳佛教。西元前二世紀上半,佛教傳進希臘人統治的大夏。當時舍竭國有著希臘血統的彌蘭陀王,向罽賓(喀什米爾)那先比丘徵詢佛教教義,針對一系列問題進行討論。彌蘭陀王非常讚賞那先之觀點,決定供養八百沙門。

佛教東傳中國,可以說是佛教國際性格最好的見證。歷代高僧前仆後繼地到中土,克服文化、語言甚至民族的差異性,設法讓佛法被人接受,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受邀到中土,始有第一間寺院──白馬寺。自東漢開始的近四百年之中,許多西域或印度的佛教人士來到東土弘法,如早期的安世高,到後來極富盛名的鳩摩羅什,譯出大量佛典,不只讓佛法的思想得以普及開來,也對中華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曇柯迦羅翻譯戒本《僧祇戒心》,並請梵僧擔任羯磨為東土僧眾授比丘戒,開創中國佛教傳戒的開始。佛圖澄的善巧方便,教化石虎、石勒二王,度僧逾萬。達摩祖師東來,所傳的禪法在經教之外,倡導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的風格。傳至六祖惠能廣演「頓悟法門」,後來禪宗發展成中國佛教主流的地位,更成為佛教本土化最佳的典範。

(三)近代世界佛教的國際化

佛教從東方傳到西方社會,1893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第一屆「世界宗教大會」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當時,日本的宗演法師、斯里蘭卡的達摩波羅(Anagārika Dhammapāla)的演說,把日本禪宗和南傳佛教分別介紹給西方人士,由此認識了佛教的基本思想。雖然中國佛教缺席此次大會,但漢傳佛教大德並不意味著不重視佛法國際傳播和交流的重要性。

民國初年,太虛大師以宏觀的視野周遊世界,積極進行國際交流,促進東西方文化對話、各系佛教的融通。太虛大師曾於1928年前往歐美宣講佛學,並在巴黎籌設世界佛學苑,此為中國僧侶赴歐美弘法之先驅。隨後,也派遣學生、弟子,前往日本、西藏、印度、斯里蘭卡等地學習各語系佛教。1939年,太虛大師率領「佛教國際訪問團」到印度、斯里蘭卡及東南亞各國宣傳抗日救國,這一連串的活動,也對當時才剛出家不久的星雲大師帶來極深遠的影響。

大師在《往事百語》的〈有理想,才有實踐〉回憶道:「太虛大師遠赴歐美弘法,並且在各地倡導組織『世界佛學院』及『佛教友誼會』,但終以後繼無人、經費缺乏,而未能克盡其功。年少的我由報章雜誌中獲知此事時,雖已是走入歷史的陳年舊聞,但仍在心中引起無比的震撼,『佛教需要國際化』的理想也因此深植腦海,成為我永世奮鬥的目標。」*6該篇文章中的另一處,大師談到了佛教國際化的理念,是他年少出家以來的努力目標。

出家之後,受了幾年關閉式的叢林教育,有一天居然異想天開,在日記上寫著:「『佛教需要文藝化,佛教需要電影化,佛教需要人間化,佛教需要國際化』,日後當我『實踐』稍有成績的時候,才恍然覺悟到:這一切的一切雖然在當初只是小小的一念,卻在自己未來的一生當中,成為『理想』的果實。」*7

即使到了晚年,在回憶佛教國際化發展歷程時,大師仍一本初衷提到:「佛法國際化的目標,一直是我這一生的理想。」*8年少出家時的大師,雖然是在封閉的寺院中成長,但當時的大環境,不管是中國的國力或是佛教的發展都處於頹勢的狀態。在太虛大師等諸多教界大德的帶動下,的確為佛教注入革新的動力,甚至希望與國際多接軌,為佛教創造新局面。大師當然也受到這鼓思潮的影響,而自我期許願為佛教復興盡一心力。

綜上所述,佛教本具國際性格,尤其重視平等及對人間慈悲的關懷,並且超越時空的界線。歷代高僧大德努力把佛法帶到人間各個角落,無非希望眾生幸福、安樂。大師步上國際弘法,亦可說是繼承佛陀的本懷,效法過往先賢,為光大佛教盡一點心力。

【附注】

*3 星雲大師:〈佛光會員的任務〉,《星雲大師全集122.人間與實踐》(增訂版),頁106。

*4 星雲大師:〈放光(1996/12.16-12.31)〉,《星雲大師全集310.星雲日記30》(增訂版),頁337。

*5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下)〉,《星雲大師全集31.人間佛教論文集4》(增訂版),頁137。

*6 星雲大師:〈有理想,才有實踐〉,《星雲大師全集93.往事百語5》(增訂版),頁22。

*7 同註6,頁12。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