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回首頁 /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 /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共3冊) /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中) /
- 471 第七章 推進佛教國際化的大幅拓展 /
- 474 第一節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全球化發展過程 /
- 474 一、佛教本具國際性格
474 一、佛教本具國際性格
(一)從佛陀及經典來認識佛教國際性格
佛陀成道後,足跡遍及五印度,四十九年的弘化,目的就是為了「示教利喜」,解救眾生出離苦難,帶來幸福與安樂。佛陀及諸多優秀弟子積極展開弘法,加上佛法本身的包容性、平等性、圓融性,使得佛教在五印度蓬勃發展起來。大師曾開示:「所謂『宗教無國界』。正信宗教追求至真、至善、至美,所以能超越時空,佛教的教主佛陀來往天上人間、佛國淨土說法度眾,是為國際弘法的先驅;佛法的真理主張眾生平等、重視群我關係、提倡融和交流、具有包容精神,所以在短期間內從恆河中游發展到整個印度。」*3
佛教接引的對象,跨越地域、民族、種姓、文化,從王宮貴族到販夫走卒,從異教外道到淫女賤民,各種身分都有。度化的弟子,有外道領袖的舍利弗、目犍連、三迦葉、迦旃延、大迦葉等,國王如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王子出家的阿那律、阿難陀等,王妃如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大富長者如給孤獨長者、富樓那、須菩提等;另外殺人無數的央掘魔羅、擔糞的尼提、剃頭匠優波離,淫女蓮花色、菴摩羅等也在度化的行列中,佛陀的慈悲就像大海,能不擇細流,廣納百川,平等對待每一個眾生,給予最合適的度化。
大師本著佛陀「人間性格」再出發,回歸佛陀本懷,一生致力佛教國際化。大師開創佛光山,在世界各地建設道場,就是要將和平、平等、友愛、互助帶給世界每一個眾生。
大師認為佛陀本來就具有人間性格,佛陀雖然是覺悟的聖者,但他也是人,跟其他人相處都是平等以待,而不是以凌駕一切的神在領導大眾。佛陀在人間教化,重視家庭、社會、群我之間都能平和、幸福、自在。佛教後來的發展,有時因陷入自我限制的框架,走入山林、只重視僧眾的自我修行,導致佛教無法普遍開來。因此大師的弘法亦是極為重視人間性格,且要走出各種框架,他說:「佛光山則無此限制,故而由人間性格而擴展至國際性格。而佛光山的國際性,非只是在海外建個寺院而已,而是要將和平、平等、友愛、互助用到每一個種族的生活中。」*4
佛法的深廣,也體現在對時空的看法。大師舉例:
在佛教裡,講到時間都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講到空間都是此方、他方、十方無量世界;講到人間,都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也是無量無數。所以,佛教的國際觀其實已經完全泯除了時空的界線。
《阿彌陀經》裡提到,眾生「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彼此結緣,彼此讚美,就是充滿了國際觀。《彌勒菩薩上生經》、《彌勒菩薩下生經》中,彌勒菩薩不但與地球上的人類有來往,甚至天上天下,乃至到三界廿八天、十八層地獄裡去度眾生。佛教的常不輕菩薩不輕視任何一個眾生,佛教裡觀世音菩薩遊諸國土,救苦救難;佛教對弱勢團體,對落後的小小國,尤其給予關懷。
有人說,自古以來,能夠走遍千山萬水、行腳山河大地的,有軍人、商旅、探險家,再者就是僧侶的雲水行腳、尋師訪道。
佛教裡,一部中印交通史,萬千的僧侶和佛教徒在西域絲路上彳亍獨行;一部中日佛教交通史,也是多少人在海上漂流。大乘經典裡,所謂「一念三千,心包太虛」,諸佛菩薩都是十方世界去來。*5
從人擴及到一切眾生,從現時當下推及三世,從一地展開至三千大千世界,甚至十方無量世界,這正是佛教超越性、普遍性、平等性的展現。大師將這種泯除時空、人我界線的角度定位為佛教國際觀的特性。佛教關心解救眾生的苦難,希望給予所有眾生真正幸福和圓滿,不捨眾生,因為堅信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二)從歷史來認識佛教國際性格
回顧佛教的傳播史中,佛教的弘傳需要時間醞釀,當初佛陀在印度菩提伽耶成道,傳到北方也要等到一、二年之後,接著才慢慢在五印度普傳開來。佛陀涅槃後的一百年多年,經由佛弟子和諸多信佛的統治者如阿育王、迦膩色迦王等的大力宣傳下,佛教不只在全印度弘傳,也向周圍地區傳播開來。
例如,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遣兒子摩馬哂陀比丘,向南到斯里蘭卡傳播佛教,並進入東南亞;往西到達了地中海東部沿岸國家;往北到達喀什米爾、白沙瓦。佛教由此分為二條對外傳播路線:以斯里蘭卡為基地,向東南亞傳播,稱為南傳佛教;以喀什米爾、白沙瓦為中心,繼續向大月氏、康居、大夏、安息和于闐、龜茲傳播,稱為北傳佛教。西元前二世紀上半,佛教傳進希臘人統治的大夏。當時舍竭國有著希臘血統的彌蘭陀王,向罽賓(喀什米爾)那先比丘徵詢佛教教義,針對一系列問題進行討論。彌蘭陀王非常讚賞那先之觀點,決定供養八百沙門。
佛教東傳中國,可以說是佛教國際性格最好的見證。歷代高僧前仆後繼地到中土,克服文化、語言甚至民族的差異性,設法讓佛法被人接受,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受邀到中土,始有第一間寺院──白馬寺。自東漢開始的近四百年之中,許多西域或印度的佛教人士來到東土弘法,如早期的安世高,到後來極富盛名的鳩摩羅什,譯出大量佛典,不只讓佛法的思想得以普及開來,也對中華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曇柯迦羅翻譯戒本《僧祇戒心》,並請梵僧擔任羯磨為東土僧眾授比丘戒,開創中國佛教傳戒的開始。佛圖澄的善巧方便,教化石虎、石勒二王,度僧逾萬。達摩祖師東來,所傳的禪法在經教之外,倡導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的風格。傳至六祖惠能廣演「頓悟法門」,後來禪宗發展成中國佛教主流的地位,更成為佛教本土化最佳的典範。
(三)近代世界佛教的國際化
佛教從東方傳到西方社會,1893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第一屆「世界宗教大會」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當時,日本的宗演法師、斯里蘭卡的達摩波羅(Anagārika Dhammapāla)的演說,把日本禪宗和南傳佛教分別介紹給西方人士,由此認識了佛教的基本思想。雖然中國佛教缺席此次大會,但漢傳佛教大德並不意味著不重視佛法國際傳播和交流的重要性。
民國初年,太虛大師以宏觀的視野周遊世界,積極進行國際交流,促進東西方文化對話、各系佛教的融通。太虛大師曾於1928年前往歐美宣講佛學,並在巴黎籌設世界佛學苑,此為中國僧侶赴歐美弘法之先驅。隨後,也派遣學生、弟子,前往日本、西藏、印度、斯里蘭卡等地學習各語系佛教。1939年,太虛大師率領「佛教國際訪問團」到印度、斯里蘭卡及東南亞各國宣傳抗日救國,這一連串的活動,也對當時才剛出家不久的星雲大師帶來極深遠的影響。
大師在《往事百語》的〈有理想,才有實踐〉回憶道:「太虛大師遠赴歐美弘法,並且在各地倡導組織『世界佛學院』及『佛教友誼會』,但終以後繼無人、經費缺乏,而未能克盡其功。年少的我由報章雜誌中獲知此事時,雖已是走入歷史的陳年舊聞,但仍在心中引起無比的震撼,『佛教需要國際化』的理想也因此深植腦海,成為我永世奮鬥的目標。」*6該篇文章中的另一處,大師談到了佛教國際化的理念,是他年少出家以來的努力目標。
出家之後,受了幾年關閉式的叢林教育,有一天居然異想天開,在日記上寫著:「『佛教需要文藝化,佛教需要電影化,佛教需要人間化,佛教需要國際化』,日後當我『實踐』稍有成績的時候,才恍然覺悟到:這一切的一切雖然在當初只是小小的一念,卻在自己未來的一生當中,成為『理想』的果實。」*7
即使到了晚年,在回憶佛教國際化發展歷程時,大師仍一本初衷提到:「佛法國際化的目標,一直是我這一生的理想。」*8年少出家時的大師,雖然是在封閉的寺院中成長,但當時的大環境,不管是中國的國力或是佛教的發展都處於頹勢的狀態。在太虛大師等諸多教界大德的帶動下,的確為佛教注入革新的動力,甚至希望與國際多接軌,為佛教創造新局面。大師當然也受到這鼓思潮的影響,而自我期許願為佛教復興盡一心力。
綜上所述,佛教本具國際性格,尤其重視平等及對人間慈悲的關懷,並且超越時空的界線。歷代高僧大德努力把佛法帶到人間各個角落,無非希望眾生幸福、安樂。大師步上國際弘法,亦可說是繼承佛陀的本懷,效法過往先賢,為光大佛教盡一點心力。
【附注】
*3 星雲大師:〈佛光會員的任務〉,《星雲大師全集122.人間與實踐》(增訂版),頁106。
*4 星雲大師:〈放光(1996/12.16-12.31)〉,《星雲大師全集310.星雲日記30》(增訂版),頁337。
*5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下)〉,《星雲大師全集31.人間佛教論文集4》(增訂版),頁137。
*6 星雲大師:〈有理想,才有實踐〉,《星雲大師全集93.往事百語5》(增訂版),頁22。
*7 同註6,頁12。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上)
- 016 編輯序──以師心為己心 以師志為己志
- 020 傳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世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行狀/佛光山開山寮法堂書記室
- 039 序一──人間佛教 傳燈萬方/心保和尚(佛光山宗長)
- 041 序二──人間佛教的弘揚是繼承佛陀的本懷/慈惠法師(佛光山開山寮特助)
- 044 總論──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座燈塔/程恭讓(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室主任)
- 095 第一章 系統建構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
- 096 前言
- 100 第一節 從佛法內涵界定人間佛教的本質
- 100 引言
- 101 一、人間佛教的佛陀觀
- 125 二、人間佛教的教義觀
- 167 三、平等尊重的佛性思想
- 182 第二節 星雲大師從佛法形式角度界定人間佛教的本質
- 182 引言
- 183 一、修行的方式──從傳統修持到「自我承擔」的生活實踐
- 190 二、弘法的方式──從傳統的弘法方式到現代化的佛化事業
- 197 三、傳播的方式──從地區化到全球化的佛教傳播
- 204 四、講說的方式──契理契機的佛法新解
- 220 第三節 星雲大師從佛法智慧角度界定人間佛教的本質
- 220 引言
- 221 一、善巧方便的智慧──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不一不二
- 227 二、圓融的智慧──星雲大師通達無礙的智慧特色
- 239 三、人間淨土的智慧──現實即是淨土
- 253 第四節 星雲大師從佛法定義角度凝練人間佛教的本質
- 253 引言
- 254 一、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
- 262 二、「人要的」定義──合乎人性人心需要
- 280 三、「淨化的」定義──自覺與行佛
- 300 四、「善美的」定義──建設現世人間淨土
- 310 結論
- 315 第二章 深廣推進人間佛教實踐層面的建設事業
- 316 前言
- 318 第一節 以文化弘揚佛法──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文化觀
- 318 引言
- 319 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文化理念的形成
- 327 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文化理念的思想內涵
- 345 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文化理念的實踐
- 361 四、星雲大師著作略舉(25部)
- 404 第二節 以教育培養人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教育觀
- 404 引言
- 404 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教育理念的形成
- 416 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教育理念的思想內涵
- 439 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教育理念的實踐
- 458 第三節 以慈善福利社會──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慈善觀
- 458 引言
- 460 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慈善理念的形成
- 469 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慈善理念的思想內涵
- 493 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慈善理念的實踐
- 527 第四節 以共修淨化人心──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共修觀
- 527 引言
- 528 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共修理念的形成
- 537 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共修理念的思想內涵
- 569 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共修理念的實踐
- 591 結論
- 597 第三章 大力推動現代人間佛教的僧團建設
- 598 前言
- 601 第一節 星雲大師創建現代人間佛教僧團的過程
- 601 引言
- 601 一、宜蘭雷音寺時期
- 613 二、高雄壽山寺時期
- 621 三、佛光山時期
- 626 第二節 星雲大師創建現代人間佛教僧團理念的思想內涵
- 626 引言
- 627 一、論佛光僧團──樹立人間佛教的道場
- 652 二、論僧伽養成──建立人間佛教全球弘法模式
- 682 三、論僧團管理──以《佛光山清規》為原則
- 716 第三節 星雲大師創建現代人間佛教僧團的重大成就
- 716 引言
- 717 一、建設人間佛教現代化的僧團模式
- 721 二、立足「制度」,造就現代僧團典範
- 724 三、建構僧伽教育體系與佛光山全球事業的共構藍圖
- 726 四、重視「文教」,重塑僧人的正面形象
- 730 五、四眾弟子共修模式
- 732 六、從地域到全球化布局
- 736 結論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中)
- 017 第四章 大力推動信眾在人間佛教中的地位與作用
- 018 前言
- 019 第一節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信眾建設的歷史過程
- 019 引言
- 020 一、宜蘭念佛會──初期信眾組織的形成
- 031 二、佛光山──發展信眾組織網絡
- 048 三、國際佛光會──從本土到世界的會員組織
- 057 第二節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信眾理論的思想內涵
- 057 引言
- 058 一、僧信共有的平等──從唯僧到和信
- 070 二、提升在家居士地位──從弟子到講師
- 085 三、活動就是教化──從靜態到動態
- 097 四、佛法生活化──人生禮儀的提倡
- 107 第三節 佛光山人間佛教信眾建設的歷史性成就
- 107 引言
- 107 一、解行並重──信仰層次的昇華
- 127 二、人間佛教全球化──在家信眾的成就
- 134 三、淨化人心的社會運動──擴大群眾的參與
- 143 結論
- 146 附錄──宜蘭念佛會章程
- 149 第五章 對全體佛教文化知識與信仰的整合
- 150 前言
- 154 第一節 聲聞乘菩薩乘教法一體 二諦圓融同歸佛陀本懷
- 154 引言
- 157 一、勝義諦與世俗諦融和,從斷煩惱到人間行佛
- 172 二、解脫道與菩薩道融和,從了生死到超越生死
- 203 第二節 八宗兼弘不捨一法 禪淨共修契理又契機
- 203 引言
- 208 一、解在一切佛法 萬法歸一一歸萬法
- 231 二、行在禪淨共修 禪心佛心皆是自心
- 247 第三節 南北傳融和發展 同中存異異中求同
- 247 引言
- 249 一、南北傳交流首重融和尊重
- 266 二、團結、統一、動員、走出去
- 283 三、人間佛教是未來唯一的方向
- 291 第六章 成功實現佛教現代化的重大轉型
- 292 前言
- 296 第一節 與時俱進──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思想的形成
- 296 引言
- 296 一、一張舊報打開世界門窗
- 298 二、閱讀文史書接觸新思潮
- 299 三、效法太虛大師復興佛教
- 301 四、辦雜誌推動新佛教運動
- 304 第二節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現代化理念的思想方法
- 304 引言
- 305 一、重新估定價值思想的時代意涵
- 308 二、復興佛教與評議
- 315 三、重新估定思想的現代化原則
- 324 四、重新估定後的價值重建──建設人間佛教現代化
- 329 第三節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現代化理論的思想內涵
- 329 引言
- 330 一、〈佛教現代化〉──佛教現代化思想的理論證成
- 365 二、〈現代佛教的四化〉──佛教現代化的實踐標的
- 371 三、〈現代佛教的建設〉──佛教現代化的性格建設
- 377 四、〈現代的道場〉──現代化道場的發展方向
- 387 第四節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現代化的重要實踐
- 387 引言
- 388 一、推動佛教現代化的音樂體育
- 403 二、運用佛教現代化的科技弘法
- 412 三、倡導佛教現代化的藝文人生
- 430 四、開創佛教現代化的會議模式
- 445 結論
- 452 附錄──佛光山佛教學術會議大事記
- 471 第七章 推進佛教國際化的大幅拓展
- 472 前言
- 474 第一節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全球化發展過程
- 474 一、佛教本具國際性格
- 480 二、人間佛教全球化的歷程
- 502 三、佛教國際化發展策略
- 520 第二節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全球化理論主要內涵
- 520 引言
- 521 一、做個同體共生的「地球人」
- 531 二、「走出去」才能世界化、國際化
- 555 三、「本土化」才能幫助佛教發展
- 570 第三節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全球化重大成就與貢獻
- 570 引言
- 570 一、寺院道場遍及五大洲
- 575 二、創立國際佛光會
- 583 三、本土化案例
- 598 結論
- 603 第八章 積極推動兩岸佛教交流與兩岸和平
- 604 前言
- 607 第一節 星雲大師致力於兩岸佛教的交流與融合
- 607 引言
- 607 一、星雲大師的兩岸佛教交流理念
- 613 二、星雲大師推動兩岸佛教交流的重要舉措
- 632 第二節 星雲大師致力於兩岸和平的推動
- 632 引言
- 632 一、星雲大師的兩岸和平理念
- 647 二、星雲大師推動兩岸和平的重要行動
- 685 第三節 星雲大師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弘揚中華文化
- 685 一、星雲大師的中華文化觀
- 695 二、星雲大師在全球倡導中華文化的實踐
- 715 結論
- 718 附錄──星雲大師大陸弘法大事記(1987-2019)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下)
- 017 第九章 為現代台灣佛教的發展探索出路和方向
- 018 前言
- 022 第一節 星雲大師對台灣佛教歷史與現狀的觀察
- 022 一、1949年的台灣佛教現象
- 028 二、星雲大師對台灣佛教的觀察與反思
- 051 三、僧信合力──推動台灣佛教復興的核心力量
- 063 第二節 星雲大師對台灣佛教轉型的深度思考與論述
- 063 引言
- 066 一、佛教復興「以教育培養人才」起步
- 076 二、文字的力量無遠弗屆
- 079 三、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
- 084 四、以籃球賽作橋梁傳佛法
- 088 五、佛教發展需要現代化設施
- 092 六、善用淨財推動佛教事業
- 095 七、簡述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實踐
- 102 第三節 人間佛教應當如何對待民間信仰──佛光山世界神明聯誼會的思想與運作
- 102 引言
- 104 一、星雲大師的民間信仰本質論
- 115 二、星雲大師的正信佛法信仰觀
- 119 三、「世界神明聯誼會」的構思、運作與效果
- 137 第四節 當代台灣佛教的挑戰與未來──《貧僧有話要說》的啟示意義
- 137 一、貧僧的寧靜革命
- 138 二、貧僧「星式」財富觀
- 151 三、「佛光新戒條」實現佛教普及化
- 164 結論
- 171 第十章 指導現代人生活的修行方法
- 172 前言
- 173 第一節 人間佛教的修行理念
- 173 引言
- 174 一、生活即修行
- 182 二、修行要修心
- 191 第二節 人間佛教修行法門之一──宗教生活的修行
- 191 引言
- 192 一、念佛共修──三根普被的修行
- 194 二、禪淨共修──修行的兩大主流
- 198 三、參禪修定──人間生活禪
- 201 四、讀經閱藏──由慧解而實踐
- 203 五、抄經修持──憶持佛法道理
- 205 六、行腳參訪──親近善知識
- 208 七、朝山禮佛──表達虔敬求法的修行
- 213 八、假日修道會──寓修行於休閒
- 214 九、八關齋戒會──斷惡修善的法門
- 217 十、五戒菩薩戒會──持戒非束縛而是自由
- 220 十一、短期出家修道會──引發正見與信心
- 223 十二、萬緣水陸法會──平等供養
- 226 十三、大悲懺法會──開發內在的慈悲
- 228 十四、慶祝三寶節──實踐佛菩薩普濟精神
- 235 十五、信徒香會──信仰的傳承
- 237 十六、佛學講座──佛法如良藥
- 242 第三節 人間佛教修行法門之二──道德生活的修行
- 242 引言
- 243 一、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 250 二、四給──「以眾為我」的修行
- 261 三、五和──「和」是普世的價值
- 266 四、七誡──自我革新
- 268 五、慈悲愛心人──培養仁愛之心
- 271 六、人間佛教「治心百法」──對治身心煩惱
- 275 第四節 人間佛教修行法門之三──生活律儀.人間生活的修行
- 275 引言
- 275 一、佛光四句偈──自利利他的修行
- 279 二、十修歌──把人做好的修行
- 282 三、佛光三昧修持法──融攝一切菩提願行
- 287 四、生活律儀百事──將戒律融入現代生活
- 291 五、密行百事──心中有佛是密行的真義
- 294 六、佛教新戒條──契合時代的生活戒規
- 299 七、《佛光菜根譚》──應世的智慧
- 303 八、《迷悟之間》──轉迷為悟的祕訣
- 307 九、《佛光祈願文》──祈願的修行
- 310 十、人間音緣──法音宣流
- 313 十一、婦女法座會──以法聚會
- 315 十二、義工講習會──從服務中廣結善緣
- 318 十三、人間佛教讀書會──生活書香化
- 322 十四、每日自課──日日淨化身心的功課
- 325 結論
- 329 星雲大師大事記(一九二七年~二○二三年)
- 1927~1948( 1歲~22歲)
- 1949~1966(23歲~40歲)
- 1967~1977(41歲~51歲)
- 1978~1987(52歲~61歲)
- 1988~1997(62歲~71歲)
- 1998~2007(72歲~81歲)
- 2008~2015(82歲~89歲)
- 2016~2023(90歲~97歲)
- 699 《星雲大師全集》自序
- 704 《星雲大師全集》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