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208 七、朝山禮佛──表達虔敬求法的修行

自古至今,朝山一直是佛教徒很重要的修持方式。大師認為,信徒朝山,就好比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定期回家探望父母親人,佛教徒也應該定期回到寺院朝拜諸佛菩薩,與佛菩薩會面交流,增進學佛的信心道念。大師解釋「朝山」二字時說:

朝,有拜的意思。山,需要我們禮拜嗎?山不要我們禮拜。朝山的「山」,是指名山古剎;如我們來朝禮、朝拜佛陀的聖蹟、朝拜四大名山等。朝拜,就是藉由這一路的禮拜,「朝」向自己的真心本性,所以也有到達的意思。例如,「朝」普陀山,就是我「到」普陀山;到了聖地之後,自然就會禮拜,也會心生恭敬。*78

所以,朝山主要是藉由虔誠朝禮聖地來與佛接心、印心,啟發自己的清淨佛性,拜出心中之佛,朝山不只是身體的活動,也是淨化心靈、維護信仰的活動。大師表示,如果佛教徒能夠每年參加幾次朝山,自然能增加宗教體驗,並且指出朝山的四點意義:

1、從山下拜到山上,愈拜愈高,如同步步高升。

2、從山外拜到殿內,表示平時除注重心外,也注重到心內。

3、從一人拜到萬人,表示愈聚愈多,愈多愈有。

4、從貢高拜到恭敬,愈恭敬愈有佛法,愈有佛法,愈有快樂。
*79

朝山也不只是三步一拜的朝拜方式。大師認為,廣義而言,朝山沒有固定形式,主要是在表達自己對信仰的虔誠恭敬。舉凡獻上一炷清香、一對蠟燭、兩盆花,或者一合掌、一問訊、一禮拜、一打齋、添油香幫助寺廟發展等等,只要能為心中帶來寧靜平和的,都是朝山。

朝山為表達虔敬求法的修行方式,大師也對朝山者應抱持的態度提出六點說明:

1、用感恩心朝山:對於佛陀和古德的恩澤,我們必須發自內心深深地感激,從感恩心中,才能真正體會他們的偉大,以及弘化眾生,紹繼如來家業的慈心悲願。

2、用慚愧心朝山:「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我們應該懺悔自己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深重,以致不聞佛法,不值佛世,還在生死海中輪迴,以慚愧心來禮拜大覺者的佛陀,並懺除自己的業障。

3、用思齊心朝山:從緬懷佛陀與古德,我們除了生起慚愧心外,更必須向先賢看齊,實踐「知恩報恩」的行為,稟承前人的遺志及教法,使佛法發揚光大,流傳到後世,讓更多的眾生因佛法明燈的照亮而得到光明。

4、發恭敬心朝山:恭敬心是學佛者不可或缺的,因為「佛法從恭敬中求」,我們發心朝山,禮敬諸佛,親近善知識,也必須心存恭敬,才能獲益。

5、發大信心朝山:「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學佛的首要條件,所以我們要以堅定的信心,信仰三寶的真實、功德和智慧,才能真正地深入佛法;同時堅信自己將來也能成佛,同釋迦牟尼佛一樣坐道場、演法義、度眾生。

6、發菩提心朝山:這是從追求佛道的決心中發出的。菩提心就是成就佛道的心願,不發菩提心,無以成佛道,所以應發菩提心,發長遠心,追求佛道永不退轉,而朝山的機緣,讓我們在修學佛道的歷程中,藉由瞻仰佛陀聖蹟,引發深刻的體驗,發起無上的道心。*80

所謂「禮佛一拜,福增無量」,朝山作為一種增福增慧的修行法門,大師表示,佛教徒若能以感恩心、慚愧心、思齊心、恭敬心、大信心、菩提心來朝山,自能得獲種種功德利益。

長久以來,普陀山、五台山、峨嵋山、九華山,一直是佛教徒嚮往朝聖之地,佛光山開山之初,大師也仿效四大名山,建設大悲殿、大智殿、地藏殿、普賢殿,闡揚悲、智、願、行四大菩薩的精神。因而佛光山又有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縮影的稱譽。誠如大師說:「佛光山是大乘佛教的指標,到佛光山朝山拜佛,就等於朝禮了四大名山。」*81 大師希望有緣來到佛光山的大眾,都能將四大菩薩作為修行典範,學習將悲智願行落實在生活中。

過去台灣南北交通不是那麼便利的時代,大師為了一圓許多人想要到佛光山朝山的心願,增進佛教徒的信心,加強彼此的道情,特於1974年9月首創「朝山列車」,每週定期開辦「佛光山朝山團」,帶動信徒朝山。朝山期間,除了巡禮各殿堂,也舉辦有佛學講座等修持活動。佛光山長老慈惠法師提及當年大師秉持「給」的信念,成就大眾朝山的因緣:

「大眾化」一直是佛光山從事各項佛化事業的基本原則。台北別院所辦的每週「佛光山朝山團」,每個人收費二百元,包括車費及兩餐一宿。以目前的物價,無論如何是不敷支用的。經辦人乃至參加朝山團的信徒本身,都一再反應調整增加收費,甚至汽油漲價了,朝山團的收費依舊。師父的堅持是有原因的,北部多少人嚮往佛光山,寄望南下一遊,但都因時間和經濟而不能如願。朝山團給予他們方便,滿足了他們的心願,帶走了無限的法喜。朝山團最大的收穫,莫過於昔日朝山團的每一個人,都成為今日台北市佛教傳播的有力的助緣人。最初台北的佛學講座的盛況,不可否認的,應歸功於朝山團。他們到過佛光山,在這兒皈依三寶,聽過師父的法語,所以對佛學講座有充分的信心,因此自己要去聽,也自動到處找人去聽,第一次國立藝術館佛學講座的空前盛況,就是在這種條件之下造成的。*82

大師不捨一眾生,堅持以「給」成就信眾南下朝山的心願,信眾也因為來到佛光山朝山修持,聆聽大師開示,生起大信心,成為日後佛教的有力護法。可以說,成立朝山團,不但提升了廣大信眾的信仰層次,為佛教帶來朝氣,也使佛教走向社會人群。

【附注】

*78 星雲大師:〈朝山〉,《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260。

*79 星雲大師:〈修行資糧篇〉,《星雲大師全集60.佛教叢書18.儀制1》(增訂版),頁23-24。

*80 星雲大師:〈修行資糧篇〉,《星雲大師全集60.佛教叢書18.儀制1》(增訂版),頁25-26。

*81 星雲大師:〈朝山拜佛〉,《星雲大師全集171.人間萬事10》(增訂版),頁277。

*82 慈惠法師:〈隨侍翻譯二十年〉,收入《星雲大師全集67.佛教叢書25.藝文2》(增訂版),頁162-163。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