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458 引言

星雲大師畢生所倡導的人間佛教,乃秉持佛陀本生、本事的菩薩行,將其教義重現在人間。他認為人間佛教應該「重在對整個世間的教化,要與時代結合,要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248而立下弘法利生、建設人間的四大宗旨。這四大宗旨彼此相輔相成,並行不悖,是大師對人間佛教思想理念的具體實踐,希望能經由「開創佛光淨土」,將和諧喜悅的生命層次,提供給整個法界的有情眾生。所以在創建佛光山之初,大師已規劃,讓佛光山的施設,可以成為「人一生的慧命之家」。他說:

為了讓大家在有生之年都能往「生」佛光山這片人間淨土,因此我創辦了佛光精舍,提供老者安單;我設立大慈育幼院,撫孤育雛,乃至創設佛光診所、雲水醫院、萬壽園等,讓人的一生之生老病死,都可以在佛光山完成。這就是佛光山的慈善事業。

不過,更重要的,我覺得佛教應該要弘揚教義,要以佛法來淨化人心,這才是佛教的根本,因此佛教需要說法、需要傳教、需要教育。近年來佛光山所屬的講堂在海內外陸續成立,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家有固定的地方聽聞佛法,讓大家有機會接受佛法的教育,藉以提升信仰層次。
*249

如前所述,佛光山的弘法事業不僅在文教事業上戮力以赴,為了福利社會所興辦的「慈善事業」,同樣發揮巨大功能,在世界各地尋聲救苦,拔苦與樂。而大師對慈善服務所懷抱的願心,不僅要解決人們外在看得見的苦難,更要解除每個人一生從生至死可能面臨的種種問題,施予佛陀圓滿的教育,讓人人身心都能獲得究竟的歡喜自在。故而大師在提及佛光山的慈善事業時,時常強調「慈善必須與文教結合」,佛光山的慈善不止於慈善,本著「給他魚,不如給他釣竿」的理念,以慈善拯濟色身,以教育改變人生,以佛法智慧為經,慈悲為緯,交織出一片人間淨土,這才是真正的慈善事業。

佛光山所設置的「慈善院」,所推行的慈善事業涵蓋具體的育幼、養老、醫療,乃至往生後的骨灰安置等,包括創建育幼院、老人公寓、急難救助、佛光聯合診所,以及為偏遠地區居民巡迴義診的雲水醫院。同時成立急難救助會、冬令救濟會、友愛服務隊、觀音護生會、器官捐贈會、慈悲基金會等單位,依眾生需求而開展各項慈善救濟。每遇海內外發生重大災害時,本著「救急重於救貧」的原則,及時投入賑災活動,乃至心理輔導。對人一生的老病死生,給予全方位的照顧。大師說:

人間佛教的慈善,救急不救貧;人間佛教的慈善,就是弘法,救濟人心才是最大的慈善,而不是只有物質、金錢的提供。所以真正的慈善,其內容、精神是很深的。因為錢財、物資的慈善布施會有用盡、用壞的一天;以佛法布施他人,卻能讓他今生今世受用無盡,甚至來生還是可以受用。*250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慈善事業,融合了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優秀傳統的視野和理念。佛光山的慈善工作,不以提供金錢或物資的救濟為要,而是兼融文化、教育、共修,從去除人心的貪瞋痴,以提升自我心靈、淨化整體人間社會,做為慈善的根本。

【附注】

*24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上)〉,《星雲大師全集31.人間佛教論文集4》(增訂版),頁7。

*249 星雲大師:〈《佛光學》序:我對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星雲大師全集227.人間佛教序文選1》(增訂版),頁136。

*250 星雲大師:〈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364。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