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242 引言

道德,是社會上每一個人應有的修養,人之所以不同於禽獸,就是因為人有道德觀念。對於道德或不道德的標準,大師認為,關鍵就在於人心的出發點,凡是起心動念,有利於社會大眾的,就是道德;相反的,侵犯他人乃至危害社會的,就是不道德。因此,大師勉勵大眾要時時守護好自己的心,令起心動念都能合乎道德準則。

佛教的道德觀涵蓋世間的道德,是淨化人間社會的重要導引,能指導世間各種道德問題,甚至為道德的實踐提供理論基礎,向來為大師所重視。大師表示,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佛教的道德標準涵蓋世間的理法綱常,比如佛教的五戒是做人應遵守的「根本道德」;十善是內心淨化、人格昇華的「增上道德」;因果業報是世間不變的「善惡道德」。*126 一個人無論是否信仰佛教,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佛教的道德思想,建立應具有的道德觀念,就能人我之間互助,家庭親眷和樂,促進人類社會和諧。

尤其以人間佛教為核心的道德觀,超越宗教界限,很能為一般大眾所接受,本節將例舉大師為淨化世道人心、改善社會風氣,面向社會所推展的運動和思想,包括三好、四給、五和、七誡、慈悲愛心人,以及對治煩惱的「治心百法」等等,用以揭示人間佛教的道德生活修行法門。

【附注】

*126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上)〉,《星雲大師全集31.人間佛教論文集4》(增訂版),頁22。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