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361 四、星雲大師著作略舉(25部)

大師一生鍾情文學,《星雲大師全集》共395冊,其數量龐大,內容豐富,每冊均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隨手取讀必有所獲。限於篇幅,此處僅舉其中二十五部略述之,難免有主觀陳述之嫌,讀者當可任意盡情閱讀《全集》,必能從中領略大師以文字平等布施,如日光之照,泯除人我隔閡的超越智慧。

1、《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

此書是大師第一本譯著,1953年5月出版,大師學了半年日文後,著手翻譯日人森下大圓的著作,譯出後部分內容先發表於《菩提樹》月刊*82,一見刊即廣受讀者歡迎,紛紛促請出版*83;1953年2月大師應邀到宜蘭演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長達二十天,進而促成大師駐錫宜蘭雷音寺的因緣。*84

大師在〈譯後的話〉說明為便於國人閱讀,譯時有略作增刪。譬如書中舉江蘇江都劉王氏勤念觀世音菩薩因而感化兒媳、唐代智覺禪師未出家擔任太守私開糧倉賑災的故事*85,顯然即是為啟迪讀者對觀音法門生起大信心,而增添的內容。

大師在文中同時感謝多位協助者,包括送稿紙、出資、謄稿、校對者,還有:「演培、心然、煮雲、廣慈諸法師指正和幫忙,竺摩法師題書封面。」*86幾位法師都是當時佛門俊彥,能齊集為一本書效力,可見當時能出版一本佛書很難得,同輩道友除樂觀其成還各盡其力,這種見善隨喜的胸襟真令人讚歎!

2、《無聲息的歌唱》

此書是星雲大師首部佛教文學創作,初版於1953年7月。最初在佛教雜誌上發表時稱「物語的話」,取「物之語」的意思,以「擬人化」的創作法介紹佛教常見器物,以及雖非法器卻在佛寺中出現之物*87,首篇〈大鐘的話〉刊登於1951年4月《覺生》雜誌第10期(至27期止)及《菩提樹》(第3期起),最後一篇〈寶塔的話〉及〈無聲息的歌唱─為「物語」作序〉,同時發表於1953年6月第7期*88。同年7月結集出版,取名《無聲息的歌唱》。本書一則介紹諸如大鐘、木魚、大磬、香爐等佛門器物,另則藉古諷今反省當時佛教的弊病,三者是傳遞佛門常識與佛法義理。

此書蘊涵大師早期的思想,在書〈序〉說寫作物語的初願是:「只想把什麼是佛教,什麼不是佛教分辨清楚。因為正與邪、好與壞、是與非,現在的佛教界再也不能不把它算清楚了。」*89寫作理念很清楚,就是辨別佛教界的是非、好壞與正邪,傳達佛法真義,及針砭當時的佛教現象。

佛光大學闞正宗教授認為,大師寫作《無聲息的歌唱》道出了百年來的佛教弊病,及強化有朝一日改革佛教的動機,書中內容應對與回顧的是當時代佛教界的氛圍,及回應大時代呼喚的心情寫照。*90此書除有極高的文學性外,亦是研究大師早期思想的理想文本。

3、《玉琳國師》

此書於1953年2月以連載方式發表於《人生》雜誌,到1954年5月結集出版。甫出版,佛教界即讚譽有加,煮雲法師說:「(大師)同時別開生面地寫文藝小說來闡揚佛法,他的《玉琳國師》這本文藝小說已成為佛教界有口皆碑,一致讚許的傑作。正義滬劇團採用此劇本,已於(1954)十一月十六日在臺北市大華戲院公演。」*91可見此書既是小說又是劇本,在不同年代被改編成不同的媒體戲劇,舞台劇、廣播劇、電視劇,乃至電影,受到廣泛的歡迎。若從以「文藝小說來闡揚佛法」的角度,可說成績非凡。

嘉義大學陳政彥副教授將《玉琳國師》歸納為「成長小說」*92。其實此書遠不止是成長小說,更蘊涵豐富的佛法義理,如第四章:「等到無常一來,在她的身上見到的只是血和膿,蟲和蛆,這有什麼美麗呢?」活脫是修不淨觀。第七章描述師父對玉琳說玉嵐師兄:「他是外現羅漢相,內祕菩薩行。」典出《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十四章:「他以為這一定是過去生中自己害過他,所以才有今日的果報。為了解除往昔的因果,還是承當這次的冤屈,就算冤家宜解不宜結吧!」*93分明就是菩提達磨大師四行二入的「報冤行」:「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皆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無冤訴。」*94書中處處有如是佛法義理,限於篇幅無法一一羅列。

誠如陳政彥所言:「相對於《玉琳國師》所造成的影響力來說,相關研究仍有極大的空間值得開發與思考。」*95讀者若在閱讀故事之餘,還能深入理解其中所彰顯的佛法內涵,必能有更豐碩的收穫。

4、《釋迦牟尼佛傳》

《釋迦牟尼佛傳》初版於1955年8月。在〈自序〉中大師說寫作此書,除了參考馬鳴菩薩〈佛所行讚〉,也參考了池田卓然所著《新譯佛所行讚》、武者小路著《釋迦》、常盤大定輯錄的《佛傳集成》、高楠順次郎《釋尊的生涯》等書,大師謙虛寫道:「我像集合他們的大作,重新改寫一次,絕不敢說是我的創作。」*96

話雖如此,但大師也自敘在寫作時的心態,絕不同於學術性或歷史性的佛傳,而是以弘法者的身分,用最虔敬的心態介紹自己信仰的教主、導師,期望「不唯自己親切地感受到佛陀深邃的智慧與無比的慈悲,更亟於把這種感受傳達給這一時代的國人。」*97由於是持這樣的態度,所以寫作當下常被感動到忍不住流淚。唯有能感動自己的書寫,才能感動別人。當年《菩提樹》有篇〈「釋迦牟尼佛傳」讀後〉提到:「看了這部佛傳以後,便感到佛陀的偉大,不是在于三明六通的神力,而是在他大慈大悲教化眾生的苦心。」*98佛傳沒有高深理論,不在表現神通,卻能引起共鳴,這才是真正高明處。

佛傳不僅是介紹佛陀的一生,以及佛陀與弟子的互動,亦巧妙將《玉耶女經》、《善生經》、《楞嚴經》、《觀無量壽經》等等經典融入其中,可說讀一部佛傳,也間接接觸了數部經典。書後半部簡介「十大比丘弟子」,大師在兩年後發展成另一部膾炙人口的《十大弟子傳》。

《釋迦牟尼佛傳》出版至今逾一甲子,受讀者歡迎的程度歷久不衰。書初出版,很多人因看了佛傳而學佛、皈依。陸續也有人將佛傳拍成電影、連續劇。2007年菲律賓光明大學藝術學院以《釋迦牟尼佛傳》所改編成的《悉達多》音樂劇,十餘年來除了在菲律賓本地外,於香港、台灣、日本、南美洲、南非等演出近千場,感動無數人。文字雖無聲,傳唱之廣,影響之大,無法計量。

《釋迦牟尼佛傳》亦廣受學術研究者的注目,如熊貴平、王一凡、任傳印等學者,紛紛從不同面向研究討論。滿濟法師從文學美感與宗教體證切入,綜結出此書就文學面向看,有文學的深度、心靈的美感及宗教的神性;就宗教面向則是論述苦行與降魔等修行上的必要磨練,以及探討證成佛的意涵*99。程恭讓教授則認為星雲大師書寫佛傳的特色理念,有:以「人」及「人間」為本的佛陀觀,以「革命」概念為核心的佛教哲學思想構架,平等主義的佛教倫理思想,以「自由民主」作為基本價值訴求的佛教政治哲學,以及「沒有男女的區別」的佛教女性思想。*100誠哉斯言!這些研究成果,必能讓閱讀者有更多哲理審思。

5、《十大弟子傳》

《十大弟子傳》,顧名思義即是大師為佛世時最著名的十位聖比丘作傳,傳主有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阿那律、優波離多、阿難及羅睺羅等十位尊者。出版於1960年7月。

此書在傳主的故事之外,亦常有大師護法愛教的心情投射,如〈目犍連〉:「我們應該為目犍連尊者的殉教而歡呼!」〈富樓那〉:「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佛法未弘,眾生未度,以為與自己無關,這是違背佛陀的教示;佛陀的慈心悲願,一定不喜歡大家這樣的作風。」〈迦旃延〉:「今日,邪說的烽煙瀰漫了全世界,我希望論議第一的迦旃延尊者的精神,在佛教的教團中能夠復活起來!」〈大迦葉〉:「我祈禱:彌勒尊佛的龍華三會上,榮幸的能夠和尊者相逢,讓我來深深的向尊者敬禮!」*101等等期望語俯拾即是。大師作〈弘法者之歌〉:「尊者富樓那,布教遇蠻兇,犧牲生命都不惜,只望佛法可興隆。⋯⋯尊者目犍連,為法遭賊兇,粉身碎骨心無怨,只望佛法可興隆。」*102正是期許佛弟子們能效法先賢為佛教而忘身。

大師於〈自序〉說自己是帶著禮敬先賢的誠心,希望透過聖德的事蹟,讓在末法時代、慧根淺薄的我們從中長養信心。*103聖弟子的原始資料來自藏經,除了經典中原有的精彩記錄,大師高明的敘事技巧,也讓兩千多年前十位傳主的身影,彷若躍上紙面栩栩如生的與讀者相見。

此書不該只歸類為傳記文學,讀者倘若能體會佛法的稀有難得,能與大師對佛法的熱情產生共鳴,讀來當更親切。

6、《海天遊踪》

此書是日記體遊記,於1964年出版,記錄1963年6月26日起至9月13日止「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遊歷泰國、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以及日本和香港的所見所聞。訪問團成員有:大師、白聖法師、賢頓法師、淨心法師及朱斐居士。大師自述寫作之景:「一九六三年,我參加中國佛教會訪問團,到亞洲國家進行友好訪問,由於行程緊湊,我就在飛機、火車、渡輪上,甚至有時沒有桌子,如在印度天氣太熱,還趴伏在地面上,寫了八十天的日記。」*104遊記先在《覺世旬刊》發表,書成名《海天遊踪》。

書中可以看到大師對佛教前途的關注與對佛法的信仰,尤其是到了聖地菩提伽耶,映入眼簾的全是感動,流連忘返於正覺大塔、金剛座、靈鷲山說法台,甚至希望生命當下就終結在那裡。又如從福金長老手中接過佛陀舍利子後寫道:「我已有了無價之寶的佛陀舍利,其他方面,我還有什麼不能忍耐呢?」*105讀來令人動容。

另外,書中亦可一窺大師對佛教教育的期待,比如參觀泰國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時有所感觸:「想到我們中國如果能把佛學院辦到這種程度,那不知還要多少年呢!」又如法師問有無地方參學時,大師心中想到:「老大的中國佛教,竟沒有一個地方可供國外學僧回國參學⋯⋯」從僧人欲參學想到國內的佛學教育,不禁唏噓;又如「他們都是非常熱心佛教的好青年,⋯⋯也使我生起更加愛護青年,及培植青年的決心與意念。」觀彼思此,觸動對台灣佛教界的憂心,亦促使大師「以教育培養人才」的決心。又如在泰國參觀佛教印刷廠,說道:「像這麼一座大規模的印刷廠,我們中華民國佛教界哪一年才能出現呢?」*106充滿對佛教文化事業的欽羡與期待。拜訪菲律賓隱秀寺,說到主持清和姑:「佛教中的教育、文化、慈善等事業他總是熱烈以赴。」*107則是對護持佛教文化的居士無限讚歎。從這些書寫,讀者可以略知大師對佛教教育與文化的憧憬與心願。

《海天遊踪》除了記遊、記事、抒懷,也為此行探訪之處:泰國、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香港等地的佛教狀況,含佛寺、教育機構、文化單位及僧人的駐錫與弘化等留下極具歷史意義的資料,值得細讀與研究。

7、《覺世論叢》

《覺世論叢》出版於1965年7月。收錄大師於1957年4月起分別在《覺世旬刊》主筆社論「我們的話」、「疏雨集」專欄及「十日談」專欄的文章,總計60篇。

大師在〈自序〉說:「這些小文都是當時有感而發⋯⋯現在仍願編集出版,就是為了給這七八年之間的佛教,留下我所看的縮影。」*108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對近現代佛教史而言,這些痕跡相當珍貴,近數十年漢傳佛教能有今日的興隆面貌,由台灣向世界輻射性的蓬勃發展,並非一蹴可及,是多少大德面臨外有高壓的政治氛圍,內則捉襟見肘的經濟窘境,處於萬般艱難之中,猶孜孜不倦想為佛教開出一條出路,好不容易才有的成果。

大師在《覺世論叢》大部分是就時事而論,如〈可喜的消息〉一文,從國防部令軍眷遷出寺廟,談到1950年代佛教寺院被駐軍、征用、不准新建等等的不平對待的現實。〈考試〉從以佛經為題的博士論文,談到佛教制度問題。〈佛教美術〉從中華佛教文化館將編印「中華佛教美術」,談到當時佛教文化出版的現實與困境等等,都是由時事新聞談起,兼論其他。

有部分是就當時佛教面臨的問題專文論述,如〈中國佛教院〉一文,談如何培養佛教人才;〈弘法之難〉談推廣佛法的困難:「今日出家人,替人念一天經,可有一、二百元的收入,而做一個弘法者,要花車資,要做種種弘法開支,如成一法師有一次帶領十餘人到海邊鄉村布教,花了車資,連布教時裝設的電燈,還要向電力公司繳費哩!煮雲法師積餘了一、二年的賣書款,一次環島布教就花光了。」*109從文中可知當時寺院是以經懺佛事為主,非有強烈的護法愛教之心,不可能弘法布教。〈傳統文化〉從宜蘭地區的孔廟淪為難民收容所、寺院成為軍眷之家、無人看管的忠烈祠荒煙蔓草,談表面上雖呼籲維護傳統文化,實際上在偏僻地區,傳統文化只如蔽屣。〈護法金剛會〉從坊間侮辱僧人的不雅歌曲,重申佛教團體組織「護法金剛會」的重要性;亦可了解當時台灣社會對佛教的諸多誤解與無知。

《覺世論叢》都是大師早期議論文,一則記錄那數年間台灣社會的現象,及佛教的處境及僧信大眾的努力;二則可以梳理大師早年護法護教的心情,以及對佛教所面臨的困境、急需改革之處所提出的針砭,也對佛教要重視文化與教育提出建言,是研究大師思想不可忽略的珍貴史料。

8、《星雲大師講演集》

《星雲大師講演集》是大師第一套講演稿輯錄,最初為四集:1979年3月出版。1977年時值大師五十壽辰、佛光山開山十周年,弟子整理大師公開講演的內容,記錄成「講演集」,內容有經典概說,如〈從《金剛經》說到般若空性的研究〉;有佛法開示,如〈佛教與生活〉、〈人生十問〉、〈求法的態度〉等。1982年出版第二集,收錄1977年以後在台北中山堂、國父紀念館等處的佛學講座筆錄,計二十講題。首篇〈怎樣做個佛光人〉五講,之後數年陸續增到十八講,成為佛光山清規。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師在國父紀念館的佛學講座持續三十年不間斷。

第三集1987年出版,輯錄1982、1983兩年間於國父紀念館、文化中心等地講演的內容,如〈佛教對命運的看法〉、〈佛教的福壽觀〉、〈談因說果〉等二十九篇,並附錄給信徒及給佛學院學生的一封信。第四集於1991年出版,輯錄1985至1991年各項會議的主題演說,如青年學術會議、顯密佛學會議等大型講座記錄;亦收錄針對羅漢戒期的僧眾說的〈佛教僧伽的十無思想〉,對短期出家者說的〈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

大師博學多聞,內外學兼備,且善能觀機逗教,或善言激勵或佛法薰陶,數十年來,講演集廣受歡迎屢屢再版。2005年香海文化重新分類排版,以套書《人間佛教系列》面世;2016年《星雲大師全集》編輯小組作第三次重編,復名「講演集」,內容更精要完備。

全集版《講演集》有十冊,收錄數十年來的公開講說內容,從1953年在宜蘭念佛會的講說,到台灣各地弘法的講演,再到各種公開場合的宣講,和各式主題的大小講座與開大座講經說法,以及融合傳統講唱文學的「佛教唱頌講座」,及至2006年在國父紀念館的最後一場公開講演與對談交流,無不載錄,內容搜羅廣泛賅備,講題豐富,將佛法奧義融世法哲理,巧說善喻,善權方便廣度有緣,見聞者無不歡喜無量。

程恭讓教授對《講演集》推崇備至,認為從中可以看到大師在五十至七十歲之間的講演,大都圍繞著系統構建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的目地。*110〈編者的話〉亦說:「若有人要研究人間佛教是什麼,人間佛教的內涵與思想要義,這無疑是一套非常經典的代表作。」*111可見,若要研究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講演集》絕不能忽略。其實,此套書含蓋的議題內容非常豐富,即使不做研究,隨興、隨手翻閱,擷取其間隻字片語思惟吟咏,都能從中獲取生命智慧。

9、《星雲禪話》

《星雲禪話》出版於2013年。其實大師寫禪話可溯及1985年,當時應台灣電視公司之邀,先在電視節目上講《六祖壇經》,之後由於「禪語」受到各方喜愛,而大師也認為禪可以提供現代人在生活上的啟示,遂應邀在報紙副刊撰寫禪宗公案,當時專欄即名「星雲禪話」;禪話後製作成電視節目,亦由電視台集成《星雲禪話》四冊出版,二、三十年間再版無數。

《人間福報》2000年創刊時,大師允諾每天提供千字文稿,數年不曾間斷。全集版的《星雲禪話》即是2009年到2012年間發表的1084篇文章,少部分修訂自舊稿,大部分是新撰,有事有理、有喻有解,既引禪宗公案,兼證以佛法教典,每則典故既舉事譬喻,並加以「養心法語」,從超脫的角度重新解讀禪法,也給相應者不同程度的提點。

現代許多人愛禪、行禪、解禪,但有時也不免誤解禪。〈見到獼猴了嗎?〉:學僧自西山來,延沼禪師問他見到獼猴沒?學僧倨傲回說,獼猴見到他施展不出技倆。禪師二話不說賞他一掌。「養心法語」開解說:「修行的人常常『講時似悟,對境生迷』,就如蘇東坡與佛印禪師『一屁打過江』的機鋒典故,就是禁不起境界的考驗。」*112《正法念處經》說:「心之猿猴亦復如是,五道差別如種種林,地獄、畜生、餓鬼諸道猶如彼樹⋯⋯。」*113吾人心如猿猴,無刻稍息;自心獼猴尚且不顧不看,如何不對境生迷?

白居易問佛法大意於鳥窠禪師,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不以為然:「三歲小兒也知得。」禪師說:「三歲小兒雖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大師說:「腳踏實地去做,就是禪的宗要。」*114在人間積極行善即諸佛法,最符應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行門。

大師說:「禪,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禪,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來面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115禪中自有山水地,生活中即使只有少分禪意,都能有不同風光。《星雲禪話》提供在紅塵中長養淨蓮的智慧法水,隨取一杓,皆能受用無盡。

10、《金剛經講話》

《金剛經講話》出版於1998年3月。大師於〈自序〉說:「在中國佛教的傳布史上,有三部經堪稱為『心的經典』,包括佛陀的《般若心經》(簡稱《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以及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116《心經》取其言簡意賅,容易朗朗上口;《六祖壇經》不僅是禪學巨著,也是中國文化瑰寶;《金剛經》為六百卷《大般若經》之綱要,尤以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義蘊宏妙,文字優美,流傳最廣。

《大智度論》說:「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若般若在世,佛亦在世。」*117般若是佛法要旨,有心修行者絕不能忽略,雖無法徹證甚深般若,即使只是少分相應,都能有莫大的助益。

雖然歷代以來《金剛經》的注疏非常豐富,但《金剛經講話》無疑更符合現代人閱讀。首先,大師在注解上參考清代溥畹大師的《金剛經心印疏》,及相關的義解資料,並依經文三十二分之分判作簡明的標題,詳解其中心思想,佐以白話翻譯、原典對照、名相解釋等,以簡明文字解讀《金剛經》的深奧義理。

再者,大師深諳「智者以譬喻得解」之理,在《講話》中旁徵博引經論,如講「無諍三昧」時,舉《所欲致患經》說明忿怒相諍之過;講「離我法執」時,舉《羅云忍辱經》說忍為神鎧、為大舟、為良藥等;講「無有定法」處舉《大方等頂王經》的應病與藥。所引經論有《法華》、《華嚴》、《楞嚴》、《大方廣寶篋經》等等,不一而足。除了佛經,書中亦大量引用禪宗典故,如趙州「喫茶去」、歸宗「啐啄同時」、香嚴「擊竹明心」、藥山「榮枯自任」等等,幫助讀者理解佛法深意,體會般若不在別處,就在生活之中落實的人間佛教旨趣。

大師說:「《金剛經》的文字優美,節奏有致,就算不能意會,光是讀誦或聽聞,也讓人心生平和、歡喜。」*118以此話來看《金剛經講話》也適切,即使無法深入此書對經義的解析,光是讀所引的經論與禪宗典故,也能受益良多。

程恭讓教授曾對《金剛經講話》作精闢的解析,認為此書是大師基於人間佛教思想理論視角,對《金剛經》的注疏與詮釋;也是大師以傳統佛教基本經典《金剛經》的思想、精神,反過來證成其人間佛教的思想理論。*119據此,有心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者,當更珍重之。

11、《佛光菜根譚》

《佛光菜根譚》最初由香海文化於1998年6月初版,後弟子們再陸續搜羅,於2007年3月出版合集共四冊,計收錄3320則雋永語錄。2016年收進《星雲大師全集》。

大師自小嗜好讀書,廣泛涉獵文學、哲學、科學等各類書籍,自述讀明代洪自誠所著《菜根譚》,對其文句簡潔、內容精闢、發人深省的書寫方式印象深刻,因此傚仿其體例,擷取著作以及開示記錄中能作為勵志修身之用者,名為《佛光菜根譚》。單國璽樞機主教稱譽此書猶如鑽石,體積雖小,卻是極品。

《佛光菜根譚》文字精闢,有揭示佛法至理,有提點立身處世的哲理,如:「欲望是第一海,愚痴是第一闇,瞋忌是第一怨,疑妒是第一障。」*120、「智慧觀照,凡事圓融無礙;情識計度,一切分別雜染。」、「手中一把尺,測己不測人;心海一艘船,度己更度人。」*121「知福福在,隨緣緣來;明理理有,知事事成。」*122智慧德語捬拾即是,義涵豐富,隨舉一則皆足以吟詠許久,出版十數年來,猶如明燈一盞,照亮陷於心靈迷惘或身處困境的人,嘉惠無數讀者。

《佛光菜根譚》也有數則借重古人的智慧作增補或演繹,如洪自誠《菜根譚》:「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後,享受毋踰分外,行持毋偏中道」;大師則說:「寵利毋居人前,居人前則為人疑嫉;德業毋落人後,落人後則為人輕視;享受毋踰分外,踰分外則為人批評;行持毋偏中道,偏中道則為人排擠。」*123經大師一說明,吾人對《菜根譚》的格言,可以說不僅知其然且更知其所以然。

本書除了道理精闢,文學修辭技巧亦非常值得玩味,比如:「尊貴之人,都從謙卑中來;謙卑之人,必然散發尊貴。」*124此則不但善用對偶與排比,還是寬式回文句型,有循環往復之趣味。又比如:「無人則私,無私則公;無明則昧,無昧則智。」*125四句既相對又相呼應,文字稍稍更動,就有了不同的意趣。

對佛學、哲理有讀趣的讀者,肯定可從書中獲得豐厚的心靈養分;對文學修辭有興趣的讀者,亦可從文學藝術角度欣賞玩味,必能發現大師的文學素養誠如張錯於〈推薦序〉中所言:「啊!不可思議。」

12、《往事百語》

《往事百語》五冊,初版於1999年8月。顧名思義,此部書是大師以一百句話來回顧往事。大師說慶幸自己有「聞善言著意」的性格,因此聽到好話,總是牢記在心並且活用,也因而受益無窮。因此大師說要用心感受「一句話」。

常有人請求大師給一句話作座右銘,大師常以處世的大智慧,以憫念眾生的無限慈悲,觀機逗教給予「一句話」,聞者入耳入心,反覆思惟,往往在感動之餘,更發覺這話似一把金鑰,開啟了被塵勞封閉關鎖的心靈。大師更提煉出自己實踐的一句話,娓娓道來,即成百首動人的生命樂章。

由於這一句話妙用無限,因此文章自1992年7月起,陸續在《普門》、《遠見》、《講義》等雜誌刊登時,即廣受注目。1993年8月,佛光出版社陸續選錄出版《心甘情願》、《皆大歡喜》、《老二哲學》;1997年8月,圓神出版社出版附錄音帶的《有情有義──星雲回憶錄》,皆大受歡迎。

這套書百篇文章分成二十個面向:情義、感動、歡喜、自在、忍耐、智慧、奮發、創新、修行、大願、態度、心量、氣度、無我、承擔、勇氣、理念、堅定、喜捨與轉境。二十個面向是二十個心法,呈顯大師的人格特質,不但是他躬自踐行,也是給予吾人待人處世的智慧寶典,以及修行佛法的提點。

比如在「情義」方面,大師教我們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而是我們要代阿彌陀佛報答眾生恩,既是佛子,此時此刻就力行菩薩道。比如在「歡喜」方面,大師說:「人生在世,有時要犧牲自己的喜好,把興趣轉為責任,去做利益大眾的事情。」*126在當今講求私利重於一切的社會,更如醍醐灌頂。比如在「承擔」方面,大師說:「我們自己應該努力開發本自具足的佛心自性,發願做三世諸佛的千百億化身。」*127呼應大師時常教導「我是佛」的承擔。又比如在「心量」方面,大師說隨緣不變是最好的性格,也說因緣能成就一切、學佛要學吃虧。凡此種種,都是大師以親身經驗傳遞人性的真善美,一百句話成就超凡的人格,圓滿菩薩般的大心量。

《往事百語》在必要時有加以註釋,協助讀者快速理解書中情境;也邀請佛光山二十位長老法師分享心目中的大師,讓大家從弟子的角度看到一代高僧的身教言教,更覺大師有情有義的人生故事分外親切。

13、《佛光祈願文》

《佛光祈願文》由香海文化出版於2000年6月,分上下兩冊經摺裝,計〈家庭‧倫理〉、〈勉勵‧期許〉、〈社會‧職業〉、〈佛教‧法會〉四類收錄100篇為人生各種狀況場合、身分人群、人間各行各業所作的祈願文。

大師說祈願是與諸佛菩薩溝通的橋梁,是佛子表達感動的方法,是對信仰的希望。大師從不忘向佛菩薩祈願,也因為祈願而對佛法有更多的體會,因此撰寫雅俗共賞的祈願文,提供給所有人運用,並希望修行者不拘什麼時候,都能藉以跟諸佛菩薩交流,昇華信心,增進慈悲道德。

大師說,一般人莫不為自己祈願,自己在二十歲之前也不例外,但之後開始為父母師長、親友,乃至為有緣信徒而祈求;四十歲之後反觀自照,發現為「我的」師長、父母、朋友求,仍是自私的貪求。於是開啟「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願心,進一步為世界和平、國家富強、社會安樂、眾生得度而求。五十歲以後幡然有悟,開始祈求諸佛菩薩:「讓我來實踐佛陀的大慈大悲,讓我來學習如來世尊的示教利喜。」*128《佛光祈願文》即是在大師「心懷度眾慈悲願」之下陸續寫就的。

《祈願文》有對人性的極緻關懷,有對世間的教化,也有對佛國淨土的嚮往。如:「讓他們都知道,自己是示疾的說法的菩薩;自己是蓮華女化現的聖者。」*129將病人一舉而以聖者視之,有限有礙的色身已不足以框限生命的意義與尊嚴。又如:「讓他們都能像優曇華開,德香遠飄;讓他們都能夠結實纍纍,利濟有情。」*130祈望每位荳蔻年華的女孩,都能培養慈悲與智慧,德馨遠播。也向阿彌陀佛、藥師如來祈願,願眾生皆發菩提心、獲無生忍,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同生西方永不退轉,也祈願在人間就能建設琉璃淨土。

《佛光祈願文》內容廣泛周備,雖大致分為「我願.歡喜」、「願汝.幸福」、「願他.自在」、「願眾、圓滿」及「自覺.行佛」等數類,然則所有祈願都是真心誠意,希望在不圓滿的娑婆世間,所有眾生都能夠漸趨自覺覺他、自他圓滿的菩薩道。我們亦祈願讀者能常誦〈祈願文〉,跟隨大師的願心願力,隨有需求,悉皆滿願。

14、《六祖壇經講話》

《六祖壇經講話》出版於2000年9月。大師在1989年佛光山舉辦的國際禪學會議的主題演說,高度推崇禪的妙用:禪,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光明;禪,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來面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而《六祖法寶壇經》不僅是中國禪宗最早的語錄,也是代表作。

大師說《壇經》為禪宗典籍之王,大師從經中所闡述的論理,如解釋一行三昧,非常坐不動、不起妄心,而是在一切處行正直心;說真正坐禪是「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而非枯坐不動;說定與慧的關係,是一不是二,「名雖有二,體本同一」;說淨土法門是「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等等,說《壇經》是超越傳統佛教教義、具革命性的學說,這些革新思想,直至今日依然是安定社會人心的重要法門。

《六祖壇經講話》前言概說《壇經》的思想源流、歷史價值、版本,也論述惠能大師的禪法特色、行誼法難、衣缽傳人,以及六祖之後禪宗的大鳴大放。談到《壇經》的價值時,說六祖肯定「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正是使禪宗進一步通俗化、社會化,充分闡揚了佛陀的人間佛教思想。*131如此一來,禪從肅然靜坐或枯坐冥想,進而成為吾人在行住坐臥中,便可親身體驗的修行方式。

大師亦歸納六祖具有菩薩悲智願行的行誼:一、以大行力求法,以大悲力待眾,以大智力隱遯,以大願力弘法。大師將六祖等同四大菩薩,所以說大家要以六祖的行誼,做為人生的導師。*132

《六祖壇經講話》以原典、註釋、譯文、問題講解等四部分逐品講解,比如〈般若品〉問題講解處設問:如何認識自性般若?如何體認緣起性空?何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機緣品〉設問:六祖得法後的機緣、六祖解唯識要義等等。大師或引經,或舉喻,深入淺出解析《壇經》所闡述的奧義,幫助讀者更容易讀懂《壇經》。

《六祖壇經》是禪宗重要典籍,也是中華文化瑰寶,不僅廣受古今中外學佛習禪的人士喜愛,也受到學術界的矚目與研究。《六祖壇經講話》的解析,提供給讀者更快進入六祖禪法堂奧的關鑰,值得吾人細讀與審思。

15、《當代人心思潮》

《當代人心思潮》於2006年由香海文化初版;2007年佛光山淨土文教基金會亦重新出版。然因此書是以「一個主題一個理念」的方式,輯錄大師每年國際佛光會會員代表大會的主題演說而成,因此直到2017年5月《星雲大師全集》出版,才完整收錄自1992年至2012年之間的十四篇主題演說。

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乃至環保與心保、幸福與安樂等等,都是大師經過醞釀而成。大師說:「創會以來,於國際佛光會每年例行舉辦的會員代表大會上,我都會發表一篇『主題演說』,作為會員的精神指標與未來努力的行事方向。」雖然年年主題不同,大師希望這些理念能不受時空限制,能符應當代社會人心的需求,在人心迷惘時給予一些參考。*133

作為國際佛光會創辦人暨榮譽總會長,大師每年以不同的主題演說,作為佛光會員的精神指標與行事準則,既是勉勵也是期許,因為大師說創立佛光會的目的,是為了提倡人間佛教、淨化世道人心、建設人間淨土、實現世界和平的理想。每年有具體的行善方向,為世間帶來源頭活水。

譬如〈歡喜與融和〉中說:「就算娑婆八苦交煎,我們也要做到從心不苦,進而做到身不苦。」譬如在〈尊重與包容〉中說:「發願做一盞明燈,發揮生命的光熱,照亮溫暖周圍的人群;發心做一棵大樹,展現生命的清涼,為眾生作庇蔭。」譬如在〈發心與發展〉中說:「一般人莫不以汲汲開發世間的經濟生活為要務,而我們佛教徒則以開發內心的真如佛性為根本。」*134大師這些提點都是放諸四海皆準,發揮人性最光明面,是每位佛弟子畢生所要追求的生命高度。

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在紅塵濁世實踐人間菩薩的慈心悲願,對人、對物、對境的關懷,無一不從心地自然流露,十餘次的主題演說,慈悲平等看待有情與無情,雖各有側重,卻不離「對內自覺,對外行佛所行」的菩薩義工的教授與提醒。

《當代人心思潮》所談的主題內容,的確歷久彌新,其中真理永遠可以作為吾人的處世圭臬。馬英九先生撰文推薦這本書:「大師不談主義,他提出了人類普世的價值,畫了一個理想的人生藍圖。」*135

16、《合掌人生》

《合掌人生》,最早於2008年10月由《講義堂》出版一冊;後由香海文化於2011年3月集成四冊出版,再收錄於2017年5月出版的《星雲大師全集》文叢類。這部書,流露大師回憶一生親情、道情法愛;回憶自己歷經生死的艱難、佛光山自開山來的種種付出與不易等等,對諸多人事物因緣的成就「合掌」致意。

大師以身命奉獻給大眾,凡有緣者悉受他的福廕,他卻說:「對世間幫助我、孕育我的一切師友、弟子們,本著合十感恩的心情謝謝大家。」*136一生為佛教、為社會蒼生奉獻心力的大師合掌俯身,更襯得他的偉岸高大。

書裡,收錄一篇大師應天下文化公司為紀念「七七事變」七十周年而撰述的〈我聽不懂媽媽的話〉,以平實的文字寫不盡的哀思,寫分隔三十二年後母子首次相見:「相隔三十二年,最令我感慨的是,兒子聽不懂媽媽的話,世間有這樣的事嗎?」*137令人讀之不由泫然欲泣。寫於1994年的〈在南京,我是母親的聽眾〉,敘述與母親難得的短暫聚會:「我和你卻一年難得見一次面啊!」兩年後的〈母親,大家的老奶奶〉寫送母親的最後一程:「言猶在耳,而母親已經離開了。」〈外婆〉寫於2008年:「外婆永遠是我生命第一個偶像。」淨影寺慧遠大師答北周武帝:「目連乞食餉母,如來擔棺臨葬,此理大通,未可獨廢。」*138即使大師通透世出世間法,猶是人子,對因戰亂、政治因素所造成的親情睽違,不得相見,豈能無憾?

全書三十二篇,有大師寫生命觀,如〈人生路〉:死得無牽無掛,死得自在安然;活得無憂無慮,活得平安快樂。〈生死一念〉:奔忙的是肉身,修行的是法身。〈榮總開心記〉:身體上的疾病免不了⋯⋯但千萬不要讓心靈生病。寫對運動的看法,如〈球類運動〉、〈走路〉;有面臨疾病的記錄,如〈榮總開心記〉、〈梅約醫療中心檢查記〉、〈飢餓〉等。文字沒特殊技巧,感情卻透紙背而來。

統一集團林蒼生總裁說這是大師的生命之書。的確如此!自仰賴母親、外婆褓抱提攜起,至弘法五大洲、以豐厚的能量庇蔭天下蒼生,娓娓道來,篇篇感人,隨手翻閱,都能感受到大師對佛教的誠敬,對眾生的悲憫,與對生命的熱愛,如文學大家王鼎鈞言:一語終身可行,順風時可以為帆,逆風時可以為港。

17、《人間萬事》

《人間萬事》是大師2006年到2008年為《人間福報》撰寫的專欄文章,每天一篇為期三年,結集成十冊。

大師在自序〈生命的萬花筒〉中為「人間萬事」下定義:「舉凡人世間的林林總總,包括人情、人性、人心的善惡、好壞之探討,家庭、社會、世間的問題、現象之分析,宇宙、人生、生命的真理、奧妙之窮究等。」*139胸中有愛,筆下有情,講如何出類拔萃、更新自己、與眾不同,快樂的來源在哪?何謂無用之用?如何觀自在⋯⋯。日常生活中凡有所惑,都能找到相對應的篇章來釋疑。

大師曾說:「形成苦的原因,不外我與物、我與人、我與身、我與心、我與欲、我與見、我與自然等等關係的不調和而造成的。」*140而這些種種難題所帶給人的痛苦,都可以在人間萬事裡找到對治的方法。

誠如作家謝鵬雄說大師以和平的語言,輕鬆地拍拍讀者的肩膀:「就讓他想起來、想回來,這事本來如此,原可以這樣想、這樣做。」*141我們因為固執己見、所想、所欲,才陷入痛苦,如能接受大師從智者的高度、廣度與角度的提點,知道原來可以如此反身、轉性,你就會發現,自己困於執著所引生的煩惱,豁然而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比如講到「認識自己」,大師說要認識自己的環境,因為可以憑藉努力改變環境;要認識自己的因緣,因為緣聚則成;要認識自己的志趣,因為能甘心情願,就能持之以恆。千里之行,起於足下。能認識自己,人生路上就可以勇往無懼。比如講到性別平等,大師說最好的方法是大家在智慧上較量,才有男女平等的希望。這已跳脫事相上高低優劣的比較,而是直視人的本質平等。

大師說,有智慧能忍辱的人,才能觀自在,觀人自在、觀事自在、觀境自在、觀理自在。能觀自在是人生處世最高的境界。此書千篇文章諄諄教導我們如何洗塵除垢,如何長智慧修忍辱,如何將自己修成觀自在。愛智者豈容錯過!

18、《僧事百講》

《僧事百講》初版於2012年4月,共六冊,內容分六大主題,103講。

大師自敘此書有四點特色:一是解釋僧侶用物,二是說明佛門法事,三是解說佛門常識,四是佛教傳播的文化。從早期在叢林參學的見聞,與數十年在佛門的親身經驗,以及對佛教未來發展的願景,整理成建寺安僧、課徒、及弘法度眾的教材。

大師曾就讀棲霞律學院,參學於以威儀嚴肅聞名的金山寺,在以戒壇嚴謹著稱的寶華山學戒,也曾在焦山佛學院讀書,可說在律宗、禪門的修行上與佛理教義的研讀,都累積相當厚實的經驗。自佛光山開創之後,基於實際課徒需要,陸續在傳燈學院及戒壇期間,為佛光山的徒眾或受戒的僧眾,講解佛門僧事軌則。最初僅作課堂講義,直至2009年因緣具足,由佛光山長老慈惠法師為當機眾,就佛門的常識、寺院管理,及僧侶修持、日常生活等主題,代大眾提問,請大師講解,人間衛視播出時節目即名「僧事百講」,後就原有內容增補、修潤,再加上註解,編纂成《僧事百講》。

大師說此書意欲讓大眾能完整認識叢林一日的僧事、一生的僧事。書分六大類主題,有談叢林制度,如叢林類別、叢林趣聞、叢林語言與制度等;有談出家戒法,如戒壇軌則、僧侶本事、僧人儀規、學道修行等;有談道場行事,如佛門常識、法務、佛事等;有關注集會共修,講解共修的種類與意義;有聚焦組織管理,講解如何落實佛教的教育與實踐。第六冊主要講佛教推展,從歷史角度談佛教起源、傳播與在中國的發展,略講中國譯經事業、經典及祖師;也講解佛教因應現代社會所應有的調整與改變。

佛教東傳以來,佛寺規矩儀軌多是依循原有的律儀典制,直至唐代百丈懷海禪師立下《百丈清規》,成為中國首部禪林制度規範;清代無著道忠禪師著《禪林象器箋》,搜錄歷代以來的禪林規矩、器物、唱頌儀軌等行事制度,堪稱禪院制度的百科全書。《僧事百講》,則是現代的佛門百科全書,既紀錄歷史,讓讀者了解佛門傳承與典故;也順應時代潮流的變遷,與貼近現代人對於信仰的渴望,及信仰落實到生活需求的折衝,因而開出新觀念,讓佛教不再只是出世的、拘謹的信仰,而是能在人間生活中蓬勃而無礙的修行及覺悟。

19、《百年佛緣》

《百年佛緣》,最初是大師於2011年應國史館之邀,撰述民國百年自身的佛教因緣記事,分為:僧信之間、文教之間、社緣之間、行佛之間等四卷五十九篇,由國史館於2012年9月出版。後由大師口述歷史,弟子記錄,增至一百一十篇,分為生活篇、社緣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場篇、行佛篇等六類,更完備收錄大師近百年世緣所經歷、接觸、記憶的人事物,佛光出版社於2013年5月出版,今收錄於《星雲大師全集》,共十二冊。

大師在《百年佛緣》所敘述的,有自己的生命歷程,有海峽兩岸的生活、文化、宗教種種,有中華民族在百年之興替、變遷與茁壯的軌跡,有上世紀初大陸佛教的危難與台灣佛教的沒落與重興,有近百年來社會經濟與文化思潮的演進,也有大師對生命的尊重、對有情的悲憫,及道情法愛的昇華與無限光輝。

比如在〈我的鄉土情〉,大師口述出生地揚州的種種,揚州的史、揚州的景、揚州的吃,乃至揚州寺院及名人軼事、親族,但仍說:「地球上的每一塊土地,都是我要回去的故鄉。」*142大師曾說自己是地球人,不拘泥一人、一事、一地,他從揚州走向全世界,將每處都視為家鄉,將人人都視為親人,已實踐了《梵網經》說菩薩視「一切眾生是我父母」的無緣慈境界。

比如在〈一筆字的奇事〉,大師說不要看他的字,而是看他的心:「我自覺我還有一點慈悲,還有一點隨喜的好心。」*143大師以書法所得創辦美國西來大學,創下第一位中國人到西方國家建大學的紀錄;以一筆字及出書所得成立「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設有「星雲真善美傳播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星雲教育獎」、「三好校園奬」等等,連綿不斷嘉惠無數後學,這樣廣大的功德大師並不記掛,只淡然說唯有一點慈悲與隨喜,大師的高度、廣度與厚度,實非凡輩可以揣度。

此套口述歷史出版後,來自各界的迴響甚多,出版社索性集錄成冊,書名《名家看百年佛緣》。四十一位各行業的大家寫下他們的「讀書心得」,比如,高希均先生說:「人間佛教、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星雲大師都已變成了『台灣之光』。」鄭石岩先生說:「讀《百年佛緣》能令你發菩提心,實現法喜充滿的人生⋯⋯從中得到大自在的智慧,找到心靈的真正歸依處。」何寄澎先生說:「原來大師和我們都一樣,我們也和大師都一樣─是一個眾所同然的真實的『人』⋯⋯則其慈、其悲、其智、其慧、其仁、其勇,又遠非我們所能及⋯⋯」*144等等,人人有不同的領悟,篇篇有不同的風景,但縱觀全部的心得,「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能是大多數人讀此書後對大師的共同看法與感受。

《百年佛緣》由佛光山書記室負責記錄整理,〈記錄者感言〉寫得極其感人:「大師將一己化作燈蕊,以一生的磨難點燃自身,去照亮這百年中的佛教人事物;以自己為布幕,映照書中的每個生命、每一事例,曖曖含光,念念分明。」*145讀者捧讀《百年佛緣》前,容請細細品讀此序言,必定能更迅速進入大師的佛緣世界。

20、《詩歌人間》

《詩歌人間》是大師第一本詩作。此書先於2013年12月集大師的詩、歌、祈願文、菜根譚等四種文體部分內容,交由天下文化出版《詩歌人間─星雲大師第一本詩歌集》。後《星雲大師全集》將祈願文與菜根譚另編,更鉅細靡遺地收錄大師的詩與歌,專輯成兩冊《詩歌人間》。

冊一八卷,分別為:詩、長詩、賀詞聯語、銘文與開光、楹聯、贈長老等法語,最後一卷是輓聯。冊二亦有五卷,分別為歌之一乃至歌之五,共收錄307首歌。「歌集」部分,收錄早期《佛教聖歌集》及稍後「人間音緣」的所有歌詞,如〈西方〉、〈祈求〉、〈弘法者之歌〉、〈快皈依佛陀座下〉、〈三寶頌〉等等。

如何讀《詩歌人間》?譬如冊一第一首大師作於1951年於新竹青草湖的〈星雲詩〉,大師說:「期望這星和雲的指引,如同觀世音菩薩之光照射十方、接引十方的願力一般。」*146原來詩中說,無論什麼樣的天候,天空總有星有雲,是喻指菩薩為救度眾生不計橫逆,這也是大師的自我期許;而大師以百歲人生辛勤不懈來圓滿這樣的菩薩行願。

第二首〈無聲息的歌唱─為「物語」作序〉作為1952年,首先發表於《菩提樹》第7期。高希均教授摘錄此詩片段:「塵世之路,有伴侶陪著寂寞,方可邊走邊笑,『村犬吠不休!』」說大師實是位詩人。*147這首詩也善用了文學的手法─頂針格,試看:〈大鐘〉末句的「山牆」是〈木魚〉的首句;〈木魚〉末句的「不響」又為〈大磬〉的首句,依此類推,乃至〈經櫥〉末句的「花樣」則成為〈寶塔〉的重點:花樣翻新、翻深、翻高與翻美。全詩「歌唱」雖分二十小節,卻因頂針格的巧妙運用而連成一氣。

再如〈人生三昧〉「人生可以淡,但不能無味⋯⋯平淡能持久,簡單有趣味」,言簡意賅的人生哲理;〈浮生若夢〉「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蘊含佛理的徹悟。

《詩歌人間》無論長短各有滋味,用心讀之,始知大師非唯詩人,也是文學高手,亦是哲人,更是當之無愧的佛學大師。

21、《貧僧有話要說》

《貧僧有話要說》出版於2015年6月,後分兩冊收錄於《星雲大師全集》。此書的緣起很不一般,先是因為慈濟功德會為土地開發引起輿論爭議,媒體不分青紅皂白連佛教一起撻伐,促使大師不得不站在公理上為佛教發聲。大師原先只想寫一兩篇澄清,豈料風波未能平,只好一說再說,說了二十回。後來因為讀者的熱烈回響,大師甚至表示:「我出家七十年來,從未見過佛教徒對於佛教這麼樣的熱絡。」於是繼續說了二十回,因而成就此書。

第一說〈我還是以「貧僧」為名吧!〉,具體回應媒體對慈濟內湖事件的聲討。大師享受貧窮、安於貧窮,視佛光山所有皆是大眾共有的,樂於當個兩袖清風的「貧僧」,相信慈濟之於社會亦如是。大師希望寬容、厚道、愛台灣的人「不要嫉妒別人所有,不要仇視富者,不要排斥宗教,不要詆毀信仰。」*148第二說〈我對金錢取捨的態度〉延續第一說的內容,說明自己以一介貧僧為榮,只要佛法能流傳五大洲,佛教就有財富,人間就有安樂。第三說〈我究竟用了多少「錢」?〉細數從自己手上流向十方的淨財,包括辦大學、辦報紙乃至救急濟貧,從事這些社會所需要的「寂寞的慈悲」。

此書談大師的己身遭遇與處世之道,也談佛光山的管理,在家人關心的愛情觀與夫妻相處之道,乃至如何面對生死,以及人生三百歲的修行觀,一一皆有主題,呼籲珍惜生命、重視心靈環保、愛護生態、促進兩岸和平。大師以一生「事無不可對人言」的光明磊落的性格,帶領佛光山為世人創造巨大的人間財富,修行之外還有安樂與溫暖。大師說:「別的長處貧僧不敢說,對於財富自己並不看在眼中,這是貧僧對自我期許的一點成就。」*149這是大師對世間財富的看法,也是大師一生「以無為有」的豁達人生觀。

此書以贈閱方式流通,出版後迴響甚多,海內外各界紛紛發表讀後感,結集成《貧僧說話的迴響》,可見此書所有的話題,已蔚成一股人間清流,在逐漸虛榮浮誇、冷漠自私的社會,提供對症下藥的良方,無論何時翻閱,都能獲得智慧的啟發。

許多學者以《貧僧有話要說》作為文本研究星雲大師思想,如李明書〈《貧僧有話要說》的敘事緣起與言說目的〉、曾金承〈星雲大師《貧僧有話要說》的敘事表現與人間實踐〉等等。南華大學助理教授高知遠在〈布施要無相.度生要無我─談《貧僧有話要說》中的超越意識〉說道:「全書四十篇看來雖是以『佛光山』教團體系之發展作為書寫對象,以大師本懷為主要內容,但是實際上卻引渡了佛法於其中,展現出佛陀思想對於現象人世的種種解脫。」*150即是帶著這樣的出世精神作入世事業的超越意識,而讓此書有更多「意在言外」的生命深度,與宗教實踐關懷。

程恭讓教授稱此書是「現代人間佛教思想的經典之作」,且認為此書顯具的意義為:一、人間佛教精神原則的再確認,二、關於性別問題及僧信問題的清晰宣示,三、人間佛教的戒律學的確定,四、界定人間佛教的修行學,五、大師獨特的經濟學,六、大師別具的政治學。*151總而言之,此書涵括了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全部精要,特別值得有心了解大師思想者深入研讀與探究。

22、《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出版於2016年5月,可說是大師對「人間佛教」做總括式的說明,全書六章約十四萬字。

大師在自序中設問,何為人間佛教?為何要強調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以何為本?等等;也隨問隨答,簡明人間佛教的概念。要言之,佛陀在人間教化,所開示的教法都是為了解決人間的問題,因此人間佛教就是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

開宗明義,即是大師對人間佛教的體認,分辯一般人對「人間佛教」的誤解,比如重視世俗活動、未具神聖性、非佛教正統核心、非解脫道等等疑慮。大師說明對人間佛教的體認,如:人間佛教承認「我是佛」,是自依止,法依止,是肯定自我、提升自我;佛陀證悟的緣起中道就是人間佛教的真理;人間佛教對於輪迴的看法是無限的未來;信仰的價值就是自我的擴大、昇華、解脫、圓融等等。

本書首章簡說人間佛教當如何修行:以中道生活來解決人間的問題,奉行五戒十善是做人的基礎,強調菩薩精神是人間佛教的根本,以落實三好四給來消業重於祈福,解脫煩惱重在身心安住。這些提點是大師在弘法上的一貫觀念,修行要落在日常的生活中實踐,要能在佛法裡歡喜圓滿完成人的一生。

書中以四章篇幅介紹佛陀的人間生活、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以及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講述佛陀的日常及佛世時的教化情況;說明佛陀留下的根本教法,及我們當如何理解及學習;略論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及對中國在文化、思想上的影響;回顧百年來佛教的困境、興衰,及至人間佛教的覺醒、奮發而展露的曙光,以及歷經多年不懈的弘法成績。大師總結:人間佛教的精神,是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弘法事業,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而這個傳統是承繼佛陀本懷的傳統,所以人間佛教就是佛教,就是回歸佛陀的本懷。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出版後廣受各界矚目,讀後的迴響甚多,成功大學林朝成教授說,此書主要彰顯佛陀教法是建立在「佛說的」與「人要的」之基礎上,進而開展「出世」與「入世」的大乘菩薩行;闡述佛陀在人間,是人不是神,以證成佛教的人間化的可能性,是人間佛教的理論根源。*152立論甚為中肯。

閱讀本書,讀者會更了解人間佛教的思想根源與實踐方向,更明了人間佛教是在人間實踐「自利利人、自覺覺他」的菩薩修行。也會更清楚人間佛教「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的精神所在。人間佛教是在人間實踐菩薩行,而讓自己更趨於圓滿。

23、《佛法真義》

《佛法真義》自2014年3月起陸續於《人間福報》刊登,後收錄於2017年5月出版的《星雲大師全集》中。本書共三冊,分別從佛法義理、佛法思想及佛教常識、佛門行事等四方面,討論307個主題,諸如三皈五戒、六度四攝、四無量心、八正道等基本義理;頓漸平等、發心次第、金剛不壞、本尊與分身等佛法思想之釐清,點燈、合掌、過堂、供養、方便教化、走江湖等佛門常識與名相之解說,人生禮儀、夏安居、五十三參等佛門行事之說明。

大師說《佛法真義》與《佛教管理學》這兩本書,是他較有感而發的言論。當然這是大師自謙。不過,大師在書中的確有許多別具一格的看法,如《梵網經》:「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153的說法,大師不以為然說道:「如律典說『以手觸酒,五百世無手』,有這麼嚴重的罪罰嗎?這是哪位大德結集的呢?他因不知道佛陀的本義,只是個人不當的認知,沒有常識,而造成的邪說。」大師對於許多人每舉必謂「佛說」也反問:「真的是佛說嗎?⋯⋯佛說過的,要我們做的,我們要依教奉行⋯⋯但不能冤枉佛陀,用自己的執著、邪見,假借佛陀的名義來宣說,這是會有嚴重的因果的。」大師說提出這些另類思考,是希望大家「對佛法的真義要重新估定價值」。*154據此,可知《佛法真義》極力要彰顯對於佛法的理解與詮釋,當有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的抉擇智慧。

書中有對佛法義理的深論,如中道、四聖諦等,但主旨還是緊扣於佛法在人間的運用,目的還是在建立眾生對於佛法的正見,讓深奧的佛理能淺白地落到生活上實用。

比如關於「生死」的看法,大師說:「你感到人生有希望、有前途、有光明、有喜樂,不就是生嗎?當你感到人生只有苦難、悲傷、消沉、灰心喪志,這不就是死嗎?」、「生時不苦不惱,死前不憂不悲,用平常心看待生死如花開葉落的自然,如此即為『了生脫死』。」*155關於念佛,說:「能夠效法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是度眾生的慈悲智慧,這才是稱念『阿彌陀佛』的真正意義。」*156關於「放光」的議題時說道:能口說好話、眼見好事、耳聽善言,心中有慈悲、智慧與清淨,就是自己時時在放光。

大師說佛如光、法如水,有佛法的信仰就有光明,生命就能得到滋潤。佛教是智慧的教育,絕不是鼓勵盲信瞎從,經典浩瀚,義理繁複,確實有許多可以深思及檢證之處,「有疑當往問」。大師在《佛法真義》提出許多真知卓見,供我們在理解佛法時,有更多的視角可以切入。

《佛法真義》是研究大師思想不可或缺的著作,也是呈顯大師「新解」的代表作之一,程恭讓教授認為,大師對佛教義理思想的「新解」,不但是大師晚年階段系列作品的共同風格,甚至也可說是大師一生全部佛學著作的明顯特色。*157

此書一出版,即廣受學術界的重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邀23位學者談《佛法真義》,並結集成《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論要》一書,於2020年3月出版。內容包括〈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詮釋的六個理念〉、〈論星雲大師對佛法真義的現代詮釋之意義與價值〉、〈說真話的大師──談論佛法真義,表述佛法正義〉、〈由從佛教詮釋學的視角看星雲大師的《佛法真義》〉等等文章,可視為閱讀《佛法真義》的導讀作,讀者可藉以更深入理解《佛法真義》內容的多元面向,與思想上的廣大價值。

24、《在人間歡喜修行──維摩詰經》

《在人間歡喜修行──維摩詰經》,於2017年5月初版。大師曾以「開大座」方式三次講說《維摩詰經》,一是1991年11月3日至7日講於高雄中正文化中心,二是1992年5月8日至11日講於美國西來寺,三是1992年11月27日至31日講於台北國父紀念館。此書是記錄、整理自大師講演的內容。

大師說他最歡喜維摩居士,而所有信佛、學佛、行佛的人統統都是維摩居士。《維摩詰經》講述如何在人間法隨法行,如何依佛所教而行,如何以自己所學所修所證推己及人,能如此在人間歡喜修行最為親切。此經自鳩摩羅什大師翻譯以來,深受中國人所愛好,胡適譽稱《維摩詰經》是全世界最長的白話詩,歷代以來各式注疏、義記、玄論繁多難載。

大師講解此經,依例以現代人最能接受、理解的方式進行。就維摩詰居士的行誼,講「融和的人生觀」,諸如別人與自己、仇敵與友誼、骯髒與清淨、差別與平等。就居士示現生病因緣,講菩薩「除病不除法」的轉識成智。就文殊問疾,講眾生有病是從痴愛生;為悲憫眾生,菩薩病從大悲生。就維摩丈室天女散花與香積佛飯,講修行人的供養心,講學佛者的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大師以最淺顯的語言文字,解最深奧的佛法義理,亦援引許多禪宗公案、淺白的現實生活故事,令聞者得解受益。

大師解釋經中重要意旨「不二法門」,是超越相對、差別的平等教法。所以生與滅、受與不受、垢與淨,乃至動與靜、有相與無相、善與不善、罪與福等等,只要你不差別對待,都是不二。大師說《維摩詰經》的理想世界,是心淨土淨、大小互融、無量方便、不二法門的世界。如何在人間實現這樣的理想,建設人間淨土?大師以四句偈總結:「禮貌尊敬講愛語,樂觀滿足生歡喜;明理和平有自由,慈悲包容慶安全。」*158此為在人間歡喜修行的不二法門。

25、《佛教管理學》

《佛教管理學》五冊,出版於2017年5月。在《星雲大師全集.自序》大師說,《佛法真義》與《佛教管理學》是比較有感而發的言論。大師對「管理學」的看法是:「真正的管理學,一定要顧念到別人的立場,也要讓對方能夠接受,人我之間都能雙贏,皆大歡喜,我想這才是最為圓滿的管理。」*159這樣的管理學是重視雙向溝通與對人的尊重,而不是單一面向指導與管理,所展現的正是大師獨特的領袖風格。

《佛教管理學》從五個面向談佛教管理,第一冊舉十三部經典談管理,如從《阿彌陀經》談自然生態的保護、建築規劃等管理;從《普門品》談慈悲、救度苦難等心地管理;從《玉耶女經》談婦女之道及敦親睦鄰;從《善生經》與青少年談六倫的自我管理;從《維摩詰經》談社會管理學;從《三世因果經》談如是因如是果、福禍窮通等的命運管理;從《佛說孛經》談政治管理;從《十善業道經》談十戒而得幸福人生。

第二冊側重叢林管理法,含括佛法、叢林、禪門及人間佛教管理法。從四法界、聞思修、自利利他等看佛法管理;從規模、制度、規矩等看六和僧團的叢林管理。舉禪宗典故,如心外無法、沙彌論道、丹霞燒佛等公案,來看禪門教育與管理。另從治心十法談人間佛教的管理學;亦從佛世及現代梵唄音樂,來看佛教的音樂弘法。

第三冊著眼於弘法系列,如佛光山的人事管理、「雙贏」的社會管理、「為人設想」講解決問題法、「服從尊重」論團隊管理法。也談佛光山、三寶山、宗教法,及佛教現在、未來發展的管理,說明透過佛法善巧方便的管理,可以轉苦為樂,令自他歡喜。

第四、五冊,收錄2016年大師以趙無任之名,針對台灣選舉評論的系列文章,原刊登於《人間福報》,後集成《慈悲思路兩岸出路──台灣選舉系列評論》一書。〈自序〉中大師提到:「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最可貴的資產,就是百姓的慷慨善良。遺憾的是,每到選舉,少部分人強烈的意識型態,讓台灣族群分裂,社會對立衝突,人民與政府相互抗爭,選民與政黨交相指責。在藍綠的政爭之下,台灣人的溫和有禮,可以在一夕之間蕩然無存。」*160大師對這種現象相當痛心,於是在書中提出各項建言,這些有智慧、溫度的良藥,能修復長期被扭曲的人性、被刻意撕裂的傷痕。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大師從經典、從佛法出發,以佛光山的成就作為管理的範本,並為台灣社會的安定、安全與和樂提出藥方,一部管理學內外兼顧。希望大師的遠見既能讓我們從心管理自己,也能幫助台灣人民重新審視自我的處境,調整視界與胸襟,共同維護穩定的社會次序。

王鼎鈞先生在《合掌人生》推薦序提出「星雲體」一詞,推崇大師的文學高度。嘉義大學曾金承助理教授進一步解析「星雲體」,說道:「『星雲體』的內容特質是屬於開放的內容,呈現出大師光明磊落的性格,內容無所不談,甚至可以直接就世俗對他的攻擊或是對宗教的疑慮提出解釋,也可以為了替佛教發聲,而勇於正面迎戰。」*161

大師寫作格局之大、文章形式之多、內容材料之廣,確實值得進一步梳理與研究。以上略舉二十五部作品,僅是《星雲大師全集》395冊、數千萬言龐大著作中的極少部分,意者盡可就《全集》中隨興閱讀之,必能增加自己思想的廣度與生命厚度;有志者亦能從各個面向作深入的研究,除探討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佛學思想外,亦可從文學面向對「星雲體」之文學特質,建構更詳盡且完備的論述,為現代文學史增添多采的一頁。

【附注】

*82 森下大圓著,星雲譯:〈普門品講話〉,《菩提樹》第2卷,42年1月,頁4-7,參見香光尼眾圖書館佛教期刊論文檢索系統,113年3月2日查詢。刊登內容為一、前言,至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83 心悟法師:〈校後感言〉,收入《星雲大師全集9.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增訂版),頁240。

*84 林仁昱著:〈星雲大師1950-70年代佛教歌詞創作探究〉,《南華文學學報.文學新鑰27》,嘉義南華大學,2018年6月,頁58。

*85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9.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1》(增訂版),頁98、105。

*86 星雲大師:〈譯後的話〉,《星雲大師全集9.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增訂版),頁246。

*87 《無聲息的歌唱》二十篇文章中,不屬於法器的是籤筒與紙箔。〈籤筒〉說:「很多不明歷史的人,都以為我是佛教的產兒,哪知我原來出身在上古的時期呢?」〈紙箔〉說:「不是佛教的產物而是民間的風俗相傳。」分別見《星雲大師全集223.無聲息的歌唱》(增訂版),頁86、頁171。

*88 黃素娟:〈星雲大師《無聲息的歌唱》研究〉附錄一「〈物語的話〉及〈無聲息的歌唱──為「物語」作序〉刊載一覽表」,南華大學人文學院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12月。

*89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223.無聲息的歌唱》(增訂版),頁31。

*90 闞正宗:〈無聲唱出百年病──民國佛教與青年星雲(1939∼1949)的「人間僧伽教育」觀〉,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86.專家學者看佛光山6》(增訂版),頁27。

*91 煮雲法師著:〈六年來的佛教出版界〉,《煮雲老法師全集(6)》,高雄:鳳山佛教蓮社,1988年,頁437。

*92 陳政彥著:〈星雲大師《玉琳國師》的小說類型研究──以成長小說作為切入角度〉,《南華文學學報.文學新鑰27》,嘉義南華大學,2018年6月,頁200。

*93 《星雲大師全集237.玉琳國師》(增訂版),頁63、104、190。

*94 菩提達磨:《少室六門》,CBETA, T48, no.2009, p.369。

*95 同註92,頁196。

*96 星雲大師:〈初版自序〉,《星雲大師全集234.釋迦牟尼佛傳1》(增訂版),頁49。

*97 同註96,頁52。

*98 采微(聖嚴法師):〈「釋迦牟尼佛傳」讀後〉,《菩提樹》第39期,45年2月,頁29,參見香光尼眾圖書館佛教期刊論文檢索系統,113年3月4日查詢。

*99  滿濟法師:〈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的文學美感與宗教體證之初探〉,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86.專家學者看佛光山6》(增訂版),頁166-199。

*100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上)》,頁239。

*101 以上引文分別見《星雲大師全集236.十大弟子傳》(增訂版),頁101、112、199、234。

*102 星雲大師:〈弘法者之歌〉,《星雲大師全集222.詩歌人間2》(增訂版),頁46。

*103 同註101,頁24。

*104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序〉,《星雲大師全集227.人間佛教序文選1》(增訂版),頁113。

*105 《星雲大師全集279.海天遊踪1》(增訂版),頁216。

*106 以上引文分別見《星雲大師全集279.海天遊踪1》(增訂版),頁68、362、383、128。

*107 《星雲大師全集280.海天遊踪2》(增訂版),頁90。

*108 《星雲大師全集224.覺世論叢.序文》(增訂版),頁27。

*109 同註108,頁98。

*110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2022年,頁129。

*111 《星雲大師全集113.講演集1.編者的話》(增訂版),頁49。

*112 《星雲大師全集172.星雲禪話1》(增訂版),頁91。

*113 《正法念處經》,CBETA, T17, no.721, p.24。

*114 同註112,頁118。

*115 星雲大師:〈禪與現代人的生活〉,《星雲大師全集1.六祖壇經講話1》(增訂版),頁46。

*116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6.成就的祕訣──金剛經.自序》(增訂版),頁26。

*117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釋曇無竭品第八十九》,CBETA, T25, no.1509, p.755。

*118 《星雲大師全集6.成就的祕訣──金剛經》(增訂版),頁27。

*119 程恭讓:〈理解現代人間佛教佛典詮釋思想及方法的圭臬──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初探〉,《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2016年,頁90-151。

*120 《星雲大師全集216.佛光菜根譚2》(增訂版),頁76。

*121 《星雲大師全集215.佛光菜根譚1》(增訂版),頁59、106。

*122 《星雲大師全集217.佛光菜根譚3》(增訂版),頁137。

*123 同註121,頁26。

*124 同註121,頁143。

*125 《星雲大師全集215.佛光菜根譚1》(增訂版),頁204。

*126 星雲大師:〈歡喜與不歡喜〉,《星雲大師全集89.往事百語1》(增訂版),頁184。

*127 星雲大師:〈有永遠休息的時候〉,《星雲大師全集93.往事百語4》(增訂版),頁163。

*128 星雲大師:〈祈願,是一種修行〉,《星雲大師全集219.佛光祈願文1》(增訂版),頁28。

*129 星雲大師:〈為絕症患者祈願文〉,《星雲大師全集219.佛光祈願文1》(增訂版),頁160。

*130 星雲大師:〈為少女祈願文〉,《星雲大師全集219.佛光祈願文1》(增訂版),頁92。

*131 《星雲大師全集1.六祖壇經講話1》(增訂版),頁64。

*132 同註131,頁76。

*133 《星雲大師全集123.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24。

*134 以上引文分別見《星雲大師全集123.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37、60、155。

*135 馬英九:〈照明濁世,穩定人心──讀星雲大師《當代人心思潮》〉,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77.附錄13.名家閱讀大師作品》(增訂版),頁221。

*136 《星雲大師全集200.合掌人生1.自序》(增訂版),頁27。

*137 星雲大師:〈我聽不懂媽媽的話〉,《星雲大師全集202.合掌人生3》(增訂版),頁293。

*138 道宣著:《廣弘明集》卷10,CBETA, T52, no.2103, p.153。

*139 星雲大師:〈生命的萬花筒〉,《星雲大師全集162.人間萬事1》(增訂版),頁26。

*140 星雲大師:〈四聖諦〉,《星雲大師全集72.佛光教科書2》(增訂版),頁76。

*141 謝鵬雄:〈春風拂醒夢中人〉,收入《星雲大師全集162.人間萬事1》(增訂版),頁35。

*142 《星雲大師全集238.百年佛緣1》(增訂版),頁101。

*143 《星雲大師全集241.百年佛緣4》(增訂版),頁162。

*144 高希均:〈讀「心」〉、鄭石岩:〈讀書讀事讀人如入三千大千世牌〉、何寄澎:〈百年猶一瞬、無盡是佛緣〉,分別參看《百年佛緣16.名家看百年佛緣》,高雄:佛光出版社,2013年,頁40、85、228。

*145 〈記錄者感言〉,《星雲大師全集238.百年佛緣1》(增訂版),頁41。

*146 《星雲大師全集10.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增訂版),頁37。

*147 高希均、王力行:〈星雲大師原來一直是位詩人〉,收入《星雲大師全集221.詩歌人間1》(增訂版),頁55。

*148 《星雲大師全集250.貧僧有話要說1》(增訂版),頁38。

*149 《星雲大師全集251.貧僧有話要說2》(增訂版),頁245。

*150 高知遠:〈布施要無相.度生要無我──談《貧僧有話要說》中的超越意識〉,《南華文學學報.文學新鑰27》,嘉義南華大學,2018年6月,頁149-170。

*151 程恭讓:〈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最近期論定學說〉,《2015人間佛教高峰論壇──人間佛教體認》,高雄:佛光文化,2016年,頁249-290。

*152 林朝成:〈「佛說的」與「人要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教義新詮與弘傳法門〉,《人間佛教學報.藝文》29期,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20年9月,頁78-84。

*153 姚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CBETA, T24, no.1484, p.1005。

*154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自序》(增訂版),頁33。

*155 同註154,頁181-183。

*156 同註154,頁195。

*157 程恭讓:〈從佛教詮釋學的視角看星雲大師的《佛法真義》〉,《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19期,2019年1月,頁36-59。

*158 《星雲大師全集12.在人間歡喜修行──維摩詰經》(增訂版),頁243。

*159 《星雲大師全集21.佛教管理學3》(增訂版),頁5。

*160 《星雲大師全集22.佛教管理學4》(增訂版),頁23。

*161 曾金承著:〈從《合掌人生》論「星雲體」的建構〉,《南華文學學報.文學新鑰27》,嘉義南華大學,2018年6月,頁234。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