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371 三、〈現代佛教的建設〉──佛教現代化的性格建設

過去佛教消極閉塞,因此被詬病為「消極主義」。而當今現代化佛教所行的是大乘菩薩道,弘法者要應世度化眾生,也必須具備大乘菩薩的性格,才能中興佛教,覺世利民。大師提出四點意見,作為建設人間佛教現代化性格的原則。

(一)要有人間進取的精神

一般人對信仰宗教者最為詬病的,就是太過冷淡,所謂「三冬無暖氣,枯木倚寒蟬」,以為這樣才是真修行。事實上,一個人有了宗教的信仰,更要有積極的力量,為人間去進取。黃檗禪師大喝「斬斷你的雙腿」,破除小乘的自了精神;道元禪師的「此時不晒,更待何時?」表現了把握當下的積極性。因此,修行不是畏頭畏尾,不是踟躕不前,如此才能發揮犧牲奉獻、義無反顧、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
*134

佛陀化導世間,完全是表現積極利他的行為,從托缽、乞食、遊行、說法、度眾生,無一不是他進取精神的表徵。佛弟子也是如此,如富樓那尊者不怕生命危險,到蠻荒的輸盧那國傳教;迦旃延為護正法,常與外道論議;乃至歷代高僧大德的積極進取、護法護教,佛教方能歷經各種天災、法難而屹立不搖,流傳至今。這都表示佛教重視濟苦的發心及精進。

然而歷來佛教有許多修道人,只忙著個人的自了,不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只顧自己的清修,容易讓人產生消極、退縮、不事生產的負面印象。因此佛教漸漸脫離人間,遠離人群,這都是佛教衰微的原因。又有些人以為佛法是用來逃避現實,說「遁入空門」,把佛法理解成保守、落伍、悲觀、厭世。這種缺乏大乘佛教積極向上的精神與作為,致使佛法不能應時興化,而成為佛教現代化的絆腳石。

因此大師提出佛教要現代化,佛教徒應該滅卻小我自私的觀念,要建設人間進取的精神,對於佛教事業、度眾、修行,都應具有向前進取的熱忱。甚至現代的知識、現代的方法、現代的思想,都應該認真學習,努力擷取而加以應用。*135 進而發揮大菩薩的慈悲、精進勇猛的精神,將佛教的光明、希望、歡喜散布在世界每一個角落,讓每個人都能享受人間淨土的清淨安樂。

(二)要有樂觀喜悅的說理

一個宗教徒和人家講話,不一定開口閉口就是「看破世間」、「冤親債主」、「趕快生天」、「往生淨土」等言論,鎮日「無常苦空」,只是照本宣科,不是真正體會緣起的真理。真正懂得信仰真諦的人,說話,要帶給人信心,帶給人希望,把法喜安樂讓對方共同分享,那才是樂觀喜悅的說理。
*136

佛陀為了救度眾生,開出了多少善巧方便法門,普利群生、示教利喜。指導每個人去除煩惱的方法,讓人能夠離苦得樂,獲得自在解脫,對未來能充滿希望,獲得幸福安樂。誠如佛經所載,佛陀說法時,弟子們同聲「願樂欲聞」,最後必定「歡喜踴躍,信受奉行」,這都是提倡要有法樂、禪悅。

然而佛教傳統講經的方法,一開始就把經中對苦、空、無常等世間實相的分析,照本宣科的講說。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佛陀所說的三法印;但是在當今說法布教時,要懂得應用善巧方便,若佛教到處一片「苦」的音聲,會讓人聽了就害怕。試想佛陀為什麼說苦?苦是人間的現象,但不是我們的目的,佛陀的目的是要脫離苦惱、追求幸福快樂。*137

因此大師提出現代的佛教,不要把出世的思想,加諸於每位佛教徒身上,給他們有消極、厭世的想法;應該要建設喜樂的觀念,建設幸福快樂的佛教,不但是進取的,給人幸福、快樂的,也讓人歡喜、有希望的。能夠給大眾生活更為美滿的佛教,佛教的信徒才會增加,佛教才能綿延流傳。

(三)要有資生利眾的事業

一個宗教徒,不能天天想別人給我供養、給我厚待。我們穿衣吃飯,都是仰賴社會大眾的護持,自己本身當然要有資生利眾的事業。我種農田、我植山林、我興水利、我造橋鋪路、我生產、我培育人才、我教化度眾⋯⋯我能有很多資生利眾的事業,我能恆順眾生的需求,我對這個社會人間才有貢獻。
*138

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韓國、日本等地,能為當地社會普遍接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佛教能注重資生的貢獻、利眾的事業、能解決民生問題。如中國南北朝時,佛教設有「僧祇戶」、「僧祇粟」,在荒年賑放穀物救濟災民。寺院內還附設「無盡藏」等金融機構,資貸財物,供人民周轉之需。誠如經中描述極樂世界或東方琉璃淨土,都是生活自在,衣食無虞,物質隨心所欲,人民在安樂的環境中修學辦道。由此可證明,佛教是非常重視資生用具與社會事業的完備。

然而古往今來有些佛教人士,輕視當前的福樂財富,而把希望寄託在來生的琉璃淨土或極樂世界;今生貧窮不要緊,只願未來能生到他方世界,享受福樂財富。因此不少佛教徒以苦行為修行,以貧窮為有道,看到出家人穿得破破爛爛的,就認為他是有道德修行的;愈是不要錢,愈被認為清高;乃至捐款不留姓名,飲食刻意粗劣,主張不吃不睡,以此為開悟要門。在此理念之下,也使得佛教的傳播,受到很多的障礙。

大師提出佛教要現代化,隨著時空的因緣轉變,出家眾要建設有資生利眾的事業,藉由推動文教、慈善、共修等事業,來實踐淨化人心的宗旨。在家眾護持佛教,只要是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眾、經濟利益、幸福快樂生活有所增益的事業,都應該積極地參與,這就是「普濟群生」。現代佛教需要的,必定要合乎現代大眾所需;現代大眾不需要的,應該是現代佛教所不取的。*139 由此可見,現代化佛教不妨礙社會的經濟發展,而是鼓勵佛教徒積極參與國家經濟的建設。

(四)要有悲智願行的性格

中國大乘佛教,南海普陀山觀世音菩薩,是代表大悲的性格;山西五台山文殊師利菩薩,是大智性格的表徵;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是大願性格的實踐;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是大行性格的典範。所以我們做為一個宗教徒,可以學習這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性格,將我們的信仰落實在人間。所謂「人成即佛成」,人間的責任道業完成,還怕將來不成佛嗎?
*140

悲智願行是四大菩薩的精神,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尋聲救苦;文殊菩薩的智慧,開啟眾生的菩提般若;地藏菩薩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度盡一切有情;普賢菩薩的大行,遍行一切法門。悲智願行圓滿,就是佛陀;集合四大菩薩的功德成就,就是到達正覺圓滿的理想世界。*141 這四種性格,互相含攝,缺一不可,有悲心而無願力,則悲心不易長久;有願力而無智慧,則成愚行;有智慧而無實踐,也只是空談。

明清以來的佛教會衰微,就是佛教徒沒有「佛」的「教」,沒有學習佛陀教化眾生的慈悲,缺乏佛陀深入真理的智慧,也沒有濟苦的願力,缺乏去苦得樂的行為。*142 佛教徒的生活,缺少四大菩薩的慈悲、智慧、願力與功行,只在祈求、香火的敬獻上著力,不能成為四大菩薩的化身,不能擔負起破邪顯正、利益大眾的教化責任,對佛教的發展是起不了積極作用。

因此佛教要現代化,大師提出佛教徒要建設有悲智願行的性格,在復興佛教、普濟群生的前提下,應以觀音的慈悲,給眾生方便,為眾生服務;以文殊的智慧,引導眾生走出迷途,獲得光明;以地藏的願力,使佛法進入每個家庭,傳遍世界每個角落;以普賢的功行,契理契機,隨順眾生,行難行能行之事。*143 這才能代表今後佛教能普及社會、為人所接受的精神。

以上,如何建設現代佛教?大師表示:應該學習佛行,學習菩薩行,以人間進取的精神,來建設佛教;以樂觀喜悅的說理,觀機逗教,使眾生同霑法益,悟佛知見;以資生利眾的事業,恆順眾生的需求;以悲智願行的性格,落實人間,使人間社會臻於至善至美的境界。*144 佛教徒能建設此大乘菩薩的性格,以此精神來推動佛教現代化。

【附注】

*133  參閱星雲大師:〈現代佛教的四化〉,《人間佛教系列叢書5》,頁320。

*134 星雲大師:〈世間生活〉,《星雲大師全集184.星雲法語7》(增訂版),頁149。

*135 參閱星雲大師:〈如何建設現代佛教〉,《星雲大師全集69.佛教叢書27》(增訂版),頁224。

*136 同註134,頁149-150。

*137 同註135,頁224。

*138 星雲大師:〈世間生活〉,《星雲大師全集184.星雲法語7》(增訂版),頁150。

*139 參閱星雲大師:〈如何建設現代佛教〉,《星雲大師全集69.佛教叢書27》(增訂版),頁229。

*140 星雲大師:〈世間生活〉,《星雲大師全集184.星雲法語7》(增訂版),頁150-151。

*141 參閱星雲大師:〈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星雲大師全集28.人間佛教論文集1》(增訂版),頁121。

*142 參閱星雲大師:〈如何建設現代佛教〉,《星雲大師全集69.佛教叢書27》(增訂版),頁229。

*143 同註142,頁230-231。

*144 同註142,頁231。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