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020 一、宜蘭念佛會──初期信眾組織的形成

宜蘭雷音寺可說是大師在台灣推動人間佛教最早的弘法基地,大師在日記中寫到:「宜蘭在我弘法的歷程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據點,可以說沒有宜蘭的雷音寺,就沒有佛光山,沒有佛光山就沒有海內外一百多個道場,更沒有千餘名出家僧眾及百萬信徒。」*5據此,我們也可以說宜蘭是佛光山弘法的根本源頭。

1952年的雷音寺,已成立有「週六念佛會」,在週六晚間一同共修念佛外,還會邀請各地的法師及居士們前往講經說法。*61953年,在李決和等居士邀請下,大師長駐宜蘭,積極開展各項弘法工作:主持宜蘭念佛會,帶領念佛共修,組織在家信眾;成立佛教歌詠隊,接引青年;設立光華文理補習班、兒童班、星期學校等,著手各年齡層學子的教育培養,使得佛教更通俗化、大眾化、藝文化,以及生活化。宜蘭時期,大師已然朝向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共修淨化人心、以慈善福利社會四大宗旨前進,可以說,在宜蘭有了最初的輪廓。

(一)組織在家信眾:宜蘭念佛會

五○年代的台灣,民間識字率不高,初到宜蘭的大師開始擬訂幾個階段的佛教發展策略,首先第一步就是主持念佛會。*7念佛會以「念佛」和「講經」為活動核心,週三講經,週六念佛共修。念佛法門是最方便接引信眾的法門之一,大師帶領在家善男信女一起念佛,是大師與信眾共修的開始。

念佛會以宣揚佛教、淨化身心為宗旨。大師組織信眾,成立會員大會,首次於1956年12月7日召開,當時由宜蘭念佛會印發的「宜蘭念佛會第一次信徒會議報告項目」中,記載「宜蘭念佛會章程」、「宜蘭念佛會信徒申請助念須知」、「宜蘭念佛會成立以來工作報告」、「宜蘭念佛會各里各班名單」,以及「各里鄉鎮繳會費明細表」。會務報告中,完整向信徒報告念佛會成立以來關於建設、添置、弘法、人事、教育、康樂、出版、救濟、助念、組織等各項工作,內容完善詳細。

大師制訂章程,明確宗旨、入會資格、組織架構、經費收支狀況等。念佛會的組織分為總務、法務、財務、外交、會籍、助念等六組,各組設組長一人,幹事二至五人。念佛會的信徒依里別分設若干班,當時宜蘭地區有四十八里,分成四十八班,每班設班長一人,會員若干,各班的班長則由會員選任。其中,特別的是各班的班名皆取自於佛教相關名相、高僧大德之名,如神農里為布施班,民族里為忍辱班,和睦里為精進班,大道里為禪定班,北門里為善導班,文昌里為弘一班等等。

1957年12月29日第二屆會員大會中,與會者四百餘位,*8會中報告會務後即改選各班班長,從《覺世》中也可以看到,念佛會才第二年,已從四十八班增加到五十班。1959年12月8日召開第四屆會員大會,大師宣讀宜蘭念佛會章程,各組組長報告本年度工作事項外,同時選出各組人員及其組別:

大會中由星雲法師遴選聘請各組組長為:一、法務組熊養和(長者);二、總務組李決和(長者);三、財務組妙專師(雷音寺住持);四、教育組熊岫雲(宜中教員);五、助念組郭愛(助產士);六、慈濟組張文炳(鐵路局運務段段長);七、交際組朱家駿(救國團宜蘭支隊部組長);八、會籍組林連枝(宜蘭縣政府職員);九、布置組張盧標(新興棉被廠經理);十、設計組周廣猷(通校留美無線電教官);十一、衛生組林海樹(大惠醫院院長);十二、流通處妙觀師(雷音寺當家);十三、廣播組張慈惠(幼稚園園長)、十四、出版組張慈蓮(兒童班主任);十五、幼稚園張慈惠;十六、兒童班張慈蓮;十七、祕書李克修(宜中訓導主任)。*9

整個念佛會的組織規模發展,從最初到第四屆,可以看到兩大特點,組織的擴大以及人員的組成。其一,組織範圍從基本的六個組別已擴展至十七組,因應需要,而增設教育、衛生、慈濟、設計、廣播等組別,可見念佛會組織愈來愈龐大、縝密。其二,念佛會下分別成立各個組別,組別下又實行分層管理,成員不分在家、出家眾,人員來自各行各業,有教育單位、公家機關、醫務人員、經理等,大師善用每個人的專才,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宜蘭時期,基礎的組織架構已經形成之外,大師將四十八里分成四十八班,每一班裡有許多信徒,其形式類似於現在的國際佛光會,有會長及會員。除了有規模性的組織架構外,會員人數也已多達560人以上,可謂相當踴躍。甚至有一次發動迎佛,舉辦花車遊行,人口才五萬多的宜蘭,居然就有三萬多人出來遊行,*10可見得念佛會在當地的影響之大。

(二)接引知識青年:宜蘭念佛會佛教青年歌詠隊

念佛會除了念佛共修、講經說法之外,為了能夠接引更多的知識分子,大師心想:「我不相信這麼好的佛理,知識青年會不嚮往,我偏要如過去所願,向青年人弘法傳教,我要『向困難挑戰』!」*11因此,大師在宜蘭的第二步是發掘佛教青年的力量。對於每一位進入佛寺的青年,大師都耐心的接引,同時,大師也掌握青年們的需求,「年輕人如果不用唱歌來『吸引』他們,是不會入佛門的。」*12因此在念佛會之下除了助念團、弘法組,還有歌詠隊。

「宜蘭念佛會佛教青年歌詠隊」是以音樂歌詠方式接引有理念、有熱情的年輕人到雷音寺學佛。大師認為,藉由傳唱佛教歌曲來接引青年,是弘法的一大方便。*13成立最初只有念佛會的青年蓮友,之後陸續吸引了一群優秀的知識青年加入。大師回憶:「一九五三年我初到宜蘭弘法,當時有一批優秀的年輕人,像林清志、張慈蓮、謝慈範、李慈莊、張慈惠、吳慈容等人,他們時常到寺院裡來,我為了度他們學佛,因此成立『佛教歌詠隊』。」*14慈惠法師也回憶道:「當時師父領導宜蘭念佛會,有各種接引青年人的活動,但他的『維摩經講座』、『定期共修』,都使我感覺乏味而卻步不前,甚至想盡辦法藉故缺席,唯一能攀上緣的是唱歌、郊遊,和《古今文選》的課。」*15大師充分了解年輕人的需求與喜好,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以音樂弘法接引青年入佛寺。

歌詠隊是佛教的第一個合唱團,是一個創新的弘法方式,當時不少人對於這種「創新」發出批評,大師邀請《菩提樹雜誌》朱斐居士前往參觀,朱斐居士在雜誌寫了〈觀光宜蘭念佛會後的感想〉,文中肯定歌詠隊的成立是近代佛教上的一件創舉,同時也提出:「或許有人會認為這種布教方式,似乎有點走了樣,並且有抄襲洋教之嫌,但記者認為這是技術問題,只要沒有違背經教。⋯⋯記者深深了解星雲法師的一番苦心,絕對贊同這種方式,只要能攝住信眾的心理,便是最上乘的方便妙藥。」*16正如朱斐居士所言,佛教青年的歌詠方式,是一種度眾善巧方便,不僅接引了青年,同時也攝受聽歌聞法的信眾。

張友良女士在〈記宜蘭念佛會佛教歌詠隊成立以來〉一文中,提及為何要成立歌詠隊:

我們成立佛歌隊,一是為了對佛陀的禮拜、供養,以及維繫佛教的儀禮;二是為了用音樂刺激宗教的情緒,給修學佛法者人格向上的陶冶;三是為了用音樂控制學佛者的感情,使釀成彼此間協和的氣氛;四是為了跟隨時代,用音樂接引青年學佛,用音樂宣揚佛理,普渡眾生。*17

從成立歌詠隊的目的來看,一方面是維繫著傳統的宗教儀禮,對諸佛菩薩的讚頌、禮拜,給予學佛者宗教情感及人格上的刺激與提升;另一方面則是與時俱進,以音樂作為弘揚佛教的媒介,用創新的方式接引信眾。由於娑婆世界的眾生以耳根最利,宜以音聲而作佛事,以音樂弘法接引青年朋友認識正信的佛教。

一首首由大師親自撰寫佛教歌詞、楊勇溥等居士作曲的佛教歌曲,如〈西方〉、〈祈求〉、〈弘法者之歌〉等宣揚佛教的歌曲,透過青年的歌聲傳遍大街小巷,讓佛教「走出去」,從殿堂走向社會人群,走向世界各地。歌詠隊沒有固定的布教場所,青年們跟隨著大師,騎著鐵馬(腳踏車)或以火車、卡車等作為交通工具,足跡遍及羅東、礁溪、頭城、三星、南方澳等地,無論是媽祖宮、天帝廟、晒穀場或是大樹下,都是大師帶領青年弘法布教的舞台。*18甚至環島布教,傳唱佛教歌曲,大師提及:

我把青年組織起來,帶到鄉間去弘法,甚至環島布教。國立杭州音樂學院畢業的謝慈範,高歌一曲,讓人如痴如醉;宜蘭女中有「小周璇」之稱的張慈蓮,每次唱歌下來,都有不少人圍住他,要求他簽名。

吳慈容坐在三輪車上,拿著擴音器,到大街小巷去高呼宣傳:「咱們的佛教來了!咱們的佛教來了!」在那個基督教盛行的時代,每個聽到的人無不動容。

張慈惠小姐替我翻譯台語,無論走到哪個地方,在各個鄉村鎮上,說起「各位父老兄弟姐妹們」,比「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們」,還要更加讓人接受。
*19

1955年,由中華佛教文化館發起宣傳影印大藏經活動,南亭長老為團長,大師領隊,歌詠隊的年輕人擔任團員,組成「影印《大藏經》環島宣傳團」宣傳大藏經,歌詠隊協助弘法,不但成為宣傳的主幹,所到之處也受到熱烈的歡迎,頗受好評。

對於佛教音樂,為了讓佛教流傳,大師提出五點希望:

1、佛教梵唄今後不是寺院和僧團所專有,佛教梵唄應走向大眾!

2、佛教音樂今後不能只有讚偈之類,佛教的音樂需要創作、創作、再創作!

3、佛教的弘化者,今後要多多提倡音樂,再用音樂來接引青年的信仰!

4、佛教弘化的道場裡,最好都能成立佛教歌詠隊或佛樂團的組織!

5、希望今後佛教的歷史上,多出現幾位音樂家如馬鳴菩薩和弘一大師!
*20

大師認為,佛教音樂的未來發展應該朝向普及化和創新性。佛教音樂要普及,應該要走向群眾,讓更多人參與,發揮佛教文化的影響力;其次,佛教音樂需要創新,創作適應大眾的佛曲音樂,吸引年輕人的關注,以音樂作為接引的橋梁。此外,在各道場中成立相關佛教音樂組織,更重要的是未來有更多音樂家如馬鳴菩薩和弘一大師的出現,共同推動佛教音樂的發展。

隨著佛教歌詠隊的成立,大師在宜蘭期間,從聽經念佛的一般大眾,漸漸的擴展到以音樂接引優秀的知識青年,將佛教的推廣帶入青年階層,同時也讓佛教的音樂走向大眾。後來,鳳山佛教蓮社及高雄佛教堂相繼組織國樂團,台中佛教蓮社也成立口琴社,其他如屏東、澎湖等地區,陸續在各地籌辦佛教音樂相關的組織。青年歌詠隊的成立不僅接引青年學佛,壯大了佛教的弘法隊伍,同時,也間接影響了現當代佛教音樂的發展,從傳統的讚頌到朗朗上口的歌詠,吹響了佛教現代化的號角。

(三)培育菩提種子:補習班、兒童班、星期學校

大師的弘法模式創新,除了以音樂吸引青年外,更是廣開多門,為了輔導青年進修,設立「國文補習班」,由大師親自授課,義務教授古今各類文選,當時報名踴躍,七十名學生中包括大學生、教員、公務員、軍人、中學生,也有年紀較長者,不過大多為知識青年,辦學成效卓著,深獲好評。*21教學之餘,大師也指導青年們寫作,並且批改日記、作文,「學生們每天都帶著興奮的心情來上課,拿到我改過的文章,上面紅筆的圈圈點點,也都迫不及待地反覆咀嚼。」*22宜蘭有一群青年學生都是因為喜歡寫作而進入佛門、出家,追隨大師至今。*23

大師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度眾的方式除了教育,還是教育,唯有教育,才有人才。為了幫助清寒學子繼續學習,成立「光華文理補習班」,師資來自於在校教書的信徒,他們規劃英文、數學、理化等課程,以及配合學校的進度來輔導學生課業。原本佛殿是念佛共修的場所,沒有法會時則成為教室。少年時期曾經參與光華文理補習班的鄭石岩教授說:「每一班都出現七十至八十人盛況。在佛殿東西單有桌椅,一排長板凳約可坐十幾位學生,上課前學生只要搬出放置旁邊的黑板即可,課餘時段,大家也會相約到宜蘭念佛會自修、討論。」*24大師充分利用空間,創造出念佛、讀書等多元用途,讓學子們精進學業之外,也藉此認識佛教。

大師對教育的熱忱不止步於青年,更往下扎根到兒童學佛,針對國小及學齡前的孩童設立「宜蘭念佛會兒童班」,讓信徒參加法會時可以把家中的兒童帶到寺院,由歌詠隊的青年們負責帶領兒童在寺院丹墀前念佛、唱佛教聖歌及講說佛教故事。*25一來可以讓念佛共修的信徒無後顧之憂,二來可以讓青年學習領導,三來可以讓兒童從小接觸到佛教。爾後,兒童班擴展為兒童星期學校,利用星期假日,經常舉辦繪畫、勞作、書法、作文等比賽。

大師為了讓青年有因緣留在佛教服務,興起開辦佛教第一所幼稚園的想法。1956年籌備「慈愛幼稚園」期間,為提升專業素質,大師將歌詠隊的青年送到台中接受完整的幼稚園師資訓練,學成後,分別擔任幼稚園的園長及教師。在當時,宜蘭的民風保守,加上經濟條件不是很好,讀幼稚園的兒童不多,初期招生並不理想,但在大師用心關愛兒童以及青年的熱忱教學下,成功創出口碑,學生最多達五、六百名。

這一時期,大師到宜蘭,在「『為了佛教』,我想要做一些不一樣的弘法工作」*26的理念引導之下,發心走出去,接引不同層面的群眾,從在家信眾、青年到兒童。隨著信眾愈來愈多,大師依年齡、學歷、興趣,分別把他們組織起來,各組別也都懂得分頭努力。以組織化的模式帶領念佛會,從念佛會中可看到,已經有出家及在家眾共同擔任弘法的角色。唱歌具有弘法度眾的作用,大師組織歌詠隊,吸收人才,讓青年共同承擔弘法布教的工作;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成立補習班、兒童班等等,讓兒童、青年在心中種下學佛的因緣,同時也扎下根基,培養未來的佛教幹部。

東初法師在〈環島之行〉,寫到宜蘭,特別的介紹宜蘭念佛會,內容提到:

是一群青年男女組成的,他們經常請法師講經,研究佛法。他們有歌詠隊,有弘法隊,由他們隊裡選出優秀青年男女擔任歌唱演說,把自己所得到的佛法隨即轉講給鄉村父老兄弟姊妹們聽。他們說話技巧很好,富有最強烈的感化力,現在宜蘭方面青年男女們接受佛教信仰的有四五百人,是一個最活躍朝氣蓬勃的佛教團體,經常指導他們的,就是星雲法師。*27

從東初法師字裡行間,可以看到宜蘭佛教在大師帶領下的盛況,以及在大師的領導下,佛教的弘法不再只有出家眾,而是組織起一群有能力、有熱情的青年朋友共同參與。

【附注】

*5 星雲大師:〈善聽(1995/10.16~10.31)〉,《星雲大師全集306.星雲日記26》(增訂版),頁148。

*6 道源、白聖、心然、廣慈等法師及朱斐、孫張清揚、劉中一等居士皆前往週六念佛會演講。林仁昱:〈1950年代台灣佛教弘法的新試驗──以宜蘭雷音寺為中心的探討〉,《宜蘭文獻雜誌》第49期,2001年1月,頁51。

*7 星雲大師等:《甲子慶.星雲大師宜蘭弘法60周年》,台北:福報文化,2014年2月,頁23。

*8 〈宜蘭念佛會召開第二屆會員大會〉,《覺世旬刊》第29期,1958年1月,第4版。

*9 〈宜蘭念佛會舉行第四屆會員大會選出各組工作人員〉,《今日佛教》第33期,1960年1月,頁55。

*10 星雲大師:〈來台弘法五十週年歷程之五〉,《星雲大師全集143.隨堂開示錄20.對談專訪2》(增訂版),頁31。

*11 星雲大師:〈要有向困難挑戰的勇氣〉,《星雲大師全集92.往事百語4》(增訂版),頁243。

*12 星雲大師:〈二、音樂〉,《星雲大師全集62.佛教叢書20.儀制3》(增訂版),頁115。

*13 星雲大師:〈佛教的「梵唄音樂」管理學〉,《星雲大師全集20.佛教管理學2.叢林系列》(增訂版),頁191。

*14 同註13。

*15 慈惠法師:〈隨侍翻譯二十年〉,收入《星雲大師全集67.佛教叢書25.藝文2》(增訂版),頁156-157。

*16 朱斐:〈觀光宜蘭念佛會後的感想〉,《菩提樹雜誌》第28期,1955年3月,頁23。

*17 張友良:〈歌聲傳於三千界內 佛法揚於萬億國中──記宜蘭念佛會佛教歌詠隊成立以來〉,《菩提樹雜誌》第23期,1954年10月,頁18。

*18  星雲大師:〈《雲水三千》序〉,《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62。

*19  星雲大師:〈我與青年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 .行佛篇1》(增訂版),頁50。

*20  星雲大師:〈《佛教聖歌集》序〉,《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21。

*21 滿義法師:〈一九五九年〉,《星雲大師全集227.星雲大師年譜1》(增訂版),頁248。

*22 星雲大師:〈將歡喜布滿人間〉,《星雲大師全集89.往事百語1》(增訂版),頁225。

*23 當年的學生有慈莊、慈惠、慈容、慈嘉、慈怡、依空等法師。見星雲大師:〈將歡喜布滿人間〉,《星雲大師全集89.往事百語1》,頁225。

*24 星雲大師等:《甲子慶.星雲大師宜蘭弘法60周年》,頁42-43。

*25 林仁昱:〈1950年代台灣佛教弘法的新試驗──以宜蘭雷音寺為中心的探討〉,《宜蘭文獻雜誌》第49期,2001年1月,頁66。

*26 星雲大師:〈但開風氣不為師──我對佛教有些什麼創意〉,《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97。

*27 東初法師:〈環島之行〉,《人生雜誌》第7卷第1期,1955年1月,頁19。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