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301 四、辦雜誌推動新佛教運動

1947年大師在焦山佛學院,忽然覺得在佛學院讀書無法一展抱負,因此萌念離開,想要到更有挑戰性的地方去創造未來。因此毅然放下學業、放下《新江蘇報》文藝副刊的編輯,向志開上人要求回到祖庭。壯志滿懷,一心想興設學校,開辦農場,冀望能從教育與經濟兩方面著手,作為復興佛教、服務社會的根本。因當地白塔國小校長一職懸缺,有鑑於教育對鄉里建設的重要性,應邀留下出任校長,同時也著手展開興教救世的理想。*15

大師在白塔學校擔任校長期間,也協助大覺寺住持師兄寺務,卻從沒有見過信徒上門來拜佛,覺得這樣的佛教太孤單了。思考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都住在寺院裡?住在山林裡呢?為什麼沒有走到社會上,或者走入每一個家庭裡?於是立志:

我要讓佛教從山林走上社會;從出家僧眾走到在家的群眾;從寺廟裡走到家庭裡;從談玄說妙的佛教,走到服務社會的佛教;從出家人做課誦、參禪、念佛的佛教,也可以有很多佛教徒共修、聯誼、討論的佛教。*16

在白塔學校大師身兼數職,還要日夜應付國共兩軍來校搜尋異議分子,可說是疲憊至極。有鑑於國勢飄零,人心渙散,再加上當時佛教積弊甚深,連本身自保尚有問題,更遑論發揮濟世度眾的功能。於是,冒著生命的危險,與智勇法師在宜興創辦《怒濤雜誌》,到徐州編印《霞光半月刊》,希望藉助文字的力量來改革佛教,為新佛教的理想大發獅子吼,也獲得大醒法師主編的《海潮音雜誌》讚譽:「佛教又多了一支生力軍!」此外,又赴松江張貼壁報,發送傳單,甚至街頭講演,以宣揚革新佛教、邁出山門、走入社會、廣利眾生的理念,雖然備受舊勢力打壓,但憑著興教護國的熱忱,愈挫愈勇。*17

正值國共相抗,轉為激烈,大師無緣無故地被架走,關了十天以後,由他的師兄花錢買通獄方人士營救,才能免於一死。因為地方不寧,燒殺掠奪之事層出不窮,校務既無法推展,開辦農場的計畫也就擱置下來,因此辭去教職,與一批有心振興佛教的同道相約,前往南京圖謀發展。由於《怒濤雜誌》的關係,南京蔭雲和尚力邀大師和同道們一同管理南京華藏寺,因此接任南京華藏寺的住持,訂立新規約,創建新制度,試圖一展革新佛教的抱負。然而遭受舊惡勢力所阻撓,甚至要置這群僧青年於死地,但大師抱著為教犧牲在所不惜的態度,勇往直前。*18

1948年秋冬,徐蚌會戰,國軍失守,死傷遍野,智勇法師發起組織「僧侶救護隊」,並計劃到台灣受訓,不料卻臨時變卦,大師本來想與華藏寺常住共存亡,為顧全大局,自願負起率領「佛教僧侶救護隊」來到台灣。*19

大師在華藏寺推動佛教改革雖短暫,但這段期間內所吸收的行政經驗,對於日後來台建寺辦學都有莫大的助益。而且心中已有新佛教的藍圖:要辦教育、要辦文化、要辦慈善事業、要組織信徒、要增加佛教人口等。新佛教的未來,一定要服務社會,要和社會民間結合,佛教才能生存。*20

以上,大師歷經棲霞律學院、焦山佛學院的養成教育,度過十年關閉、與世隔絕的青少年時代,從一個原來只知道「觀音老母」的兒童,在自我觀察裡,對自覺自學、自由想像、規劃未來有一些想法;經過新學派老師們的教導,短暫在華藏寺推動「新佛教運動」,及大時代的洗禮,這時已蛻變成長為一名能為佛教現代化勾勒藍圖的僧青年。對於明清以來佛教走向山林遁世、保守、閉塞的情況,亟思為佛教找出一條新的方向,創辦雜誌,主編副刊,為佛教走向通俗化、藝文化、現代化而催生。佛教需要興辦事業,佛教要走上社會,走到在家的群眾等,佛教現代化的理念已沛然萌芽。

【附注】

*15 參閱星雲大師:〈不要做焦芽敗種〉,《星雲大師全集91.往事百語3》(增訂版)頁115。

*16 星雲大師:〈第六章總結〉,《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391。

*17 參閱星雲大師:〈勇敢的一面〉,《星雲大師全集92.往事百語4》(增訂版),頁231。

*18 參閱星雲大師:〈做什麼要像什麼〉,《星雲大師全集92.往事百語4》(增訂版),頁52。

*19 參閱星雲大師:〈一念之間〉,《星雲大師全集91.往事百語3》(增訂版),頁33。

*20 同註16,頁392。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