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102 引言

在大師對佛教轉型的全面規劃中,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成為關鍵考量要素。隨著佛教在台灣社會的持續發展,大師意識到,民間信仰作為民眾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影響力不容忽視。依據宗教融和理論,不同宗教在交流中相互影響,能促進文化的多元共生。大師深知,佛教應秉持包容與對話精神,積極與民間信仰互動,以實現宗教間的和諧共生。

因此,大師倡導人間佛教應尊重民間信仰,並與之建立良性互動。在此理念指引下,「世界神明聯誼會」應運而生。這一聯誼會旨在為不同信仰提供一個廣闊的交流平台,大力促進宗教間的對話與合作,背後蘊含大師對佛教與民間信仰關係的深刻見解。通過舉辦聯誼會,大師希望引導民間信仰者認識人間佛教,打破宗教間的隔閡,實現不同信仰的和諧共存,進而共同為社會的和諧穩定貢獻力量。這充分體現大師對佛教發展的高瞻遠矚,有力彰顯人間佛教的開放胸襟和積極影響力。

關於宗教信仰,大師曾明確表示:「我不是一個三教九流不分的人,對於佛陀的崇高神聖,也早已在內心裡建設了佛的世界。」*134但為更好地促進不同宗教信仰間的和諧共存,他積極倡導人間佛教應與各宗教友好互動,彼此尊重包容。大師也鼓勵「一個人也可以有兩種信仰」,主要是希望讓有其他宗教信仰的人有因緣接觸人間佛教,從這觀點可見大師的廣闊胸懷與對佛陀的堅定信念。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指出:神明聯誼會的設想似乎難以達成,問題主要在於佛教界對人間佛教的看法存在分歧。部分人士難以理解和認可民間神佛雜糅的信仰關係,甚至希望釐清神佛不分的文化界限,試圖使之成為當代佛教得以再興的條件。*135

從李向平教授的觀察反映出佛教在現代社會中呈現出的多元觀點及內部在信仰融和理念上的分歧,與日本佛教和神道教長期融和的模式相比,佛光山神明聯誼會嘗試在尊重各自信仰體系的基礎上促進交流;日本模式更多是在歷史發展中自然融和,而聯誼會是主動搭建交流平台。

然而,正如大師所強調的,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包容與對話,並非封閉與排斥。因此,「世界神明聯誼會」在尊重不同宗教並以佛教核心教義的前提下,進行開放性的探索與對話,共同搭建起一座促進宗教和諧與社會發展的橋梁。當代佛教的再興,或許不應只依賴清楚的界限劃分,而應更多地關注如何適應當今多元化社會的需求,保持佛教的核心價值。 

針對這一問題,大師在〈我與神明〉(2013)和〈神明朝山聯誼會〉(2015)等文章中,詳細闡述了其對人間佛教與民間信仰關係的看法,以及宣揚神明聯誼會的宗旨。他強調,人間佛教應尊重民間信仰,並與之建立良性互動。神明聯誼會旨在促進不同信仰之間的和諧共存,而非祛除民間信仰。

以下將從三個方面探討大師如何藉由「世界神明聯誼會」的舉辦,積極促進不同信仰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引導台灣民間信仰者認識人間佛教,期望能為當代佛教與民間信仰關係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揭示佛光山世界神明聯誼會在推動宗教和諧與社會發展中的獨特價值。

【附注】

*134 星雲大師:〈我與神明〉,《星雲大師全集241.百年佛緣4.社緣篇2》(增訂版),頁79-80。

*135 參見李向平:〈從神明聯誼儀式到人間交往秩序──佛光山神明聯誼會的社會象徵〉,收入《宗教融和: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論文集》,高雄:佛光文化,2020年,頁27。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