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652 二、論僧伽養成──建立人間佛教全球弘法模式
大師認為,今日佛教,需要有教育、文化、慈善等事業,而教育事業又可分為僧伽教育與社會教育,僧伽教育即創辦佛教學院,培養住持佛法之僧才。「有鑑於老一輩高僧日漸減少,後起青年若接棒無人,則無疑的佛教必逐漸衰微,創辦佛教學院,教育僧才,乃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佛教有了人才,社會教育、文化、慈善等事業,才能有人推動」。*96教育,對於佛教傳播的重要性,正如大師所言:
教育,是興隆佛教的根本。如果佛教沒有教育,沒有辦學,今天的佛教很難提升。唯有重視教育,佛教才有前途,才有希望,眾生才有可度的因緣。*97
佛光山為社會大眾認可的利生事業很多,如淨化人心,慈善事業、文化弘法等等,「其中以佛教學院培養人才為最重要的長遠計劃」,*98重視青年,以教育辦學培養人才,興隆佛教,被大師視為最重要的弘法工作。他經常用前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說的,佛教當前最重要的三件事情「第一是教育,第二是教育,第三還是教育」,來表述自己對於教育和青年的重視:「我日夜魂牽夢縈的都在想辦教育,要以教育挽救佛教,以教育提升國家的力量,以教育培養人才,聊表寸心。」*99大師說:
我從小在寺院叢林裡成長,明白教育的重要,因此佛光山蓋的第一棟建築不是殿堂,而是佛教學院。唯有培養僧才,紹隆佛種,佛教才能弘揚,得以發展。佛光山今日有一千三百餘位出家眾在世界各地弘法,可以說都是畢業於叢林學院。*100
佛光山的僧伽教育,1965年,於高雄壽山寺創辦「壽山佛學院」;1967年,因既有校地不敷使用,另於高雄大樹鄉開山辦學。1968年1月8日《中央日報》以「臺灣首批佛學士」為標題作報導,佛教人才培育正式啟動,展現佛教教育的具體成果,至今培養逾六千位青年學生,弘法全球五大洲,弦歌不斷。
1989年,佛光僧伽教育學制改為三級制:第一級「中國佛教院研究院」,旨在培養佛教師資及佛學研究人才;第二級「佛光山叢林學院」,又分為國際學部及專修學部,前者分為英文系、日文系,為培養優秀國際弘法人才,促進國際交流而成立;後者分為經論教理、寺院行政系,培育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專業人才;第三級「東方佛教學院」,屬於初中至高中程度,透過叢林教育培養青少年高尚品格,端正身心。大師為學生禮聘海內外佛學名家,完善的教學、教材計畫,啟迪學生思想。*101
其核心在於建立現代僧才的培育模式,透過三級學制,從基礎教育到高等佛學研究,形成完整且有系統的學習歷程。畢業後,僧眾依專長投入文化、教育、慈善、弘法四大事業,將佛法實踐於社會,並鼓勵持續進修,以深化學養。迄今,於非洲、巴西、印度、美國、澳洲、馬來西亞、香港、印尼等地,計有十七所佛學院設立,六十年來辦學不斷,如湖北武漢大學吳光正教授說:「開辦至今未曾中斷,創兩岸僧伽教育歷史。」*102
大師以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精神作為叢林學院的院訓,勉勵學子「修學佛法者,若能以四大菩薩的行持為榜樣,發心立願,行解並重,便能與諸佛菩薩的願力感應道交,進而圓成菩提大道!」*103大師以佛光山為根基,致力培育僧伽人才,為人間佛教的弘揚開闢一條寬廣的道路。正如大師所言:
基於復興佛教必須先培養弘法人才的信念,於是我在高雄壽山寺內創辦了壽山佛學院,治學嚴謹,在當時首屈一指。為了擴建佛學院,構建「人間佛教」的藍圖,一九六七年於高雄縣大樹鄉麻竹園舉行佛光山開山破土典禮,觀禮信徒二萬餘人,盛況空前。*104
大師為佛光山叢林學院訂定辦學宗旨:「培養具有宗教情操之國際弘法人才,從事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事業,藉以住持正法,淨化人心,實踐人間佛教之理想。」今天佛教地位的提升,正因佛光山佛教學院為佛教培育許多優秀人才,因為有人才出來弘法,佛教才能受到肯定。
「僧伽教育是一切佛教事業的根本,關心佛教更別忘了僧伽教育。」*105佛光山教團的成立,源於僧伽教育理念的實踐,而大師也經由僧伽教育,培養致力推動人間佛教的菩薩僧團,同時建立佛光山人間佛教在全球弘法的模式。
以下僅就六點分析佛光山僧伽教育思想內涵,如何體現大師在教育理念上的獨特性與現代性。
(一)樹立宗風:以眾為我的菩薩道
大師強調,佛光山不是一個「癡聚」的團體,大家身處佛光山教團,有相同的理想、方向與願景。佛光山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僧眾都畢業於佛光山叢林學院,在思想、理念上,大體一致,大家要以弘揚「人間佛教」為目標,從弘法利生中,看到自己的未來和希望,所以能安住身心,共創一個六和敬的僧團。
大師曾言,台灣大學的師生都自稱「台大人」,在中國文化大學的華岡師生,稱做「華岡人」,所以過去、現在,凡與佛光山有緣的人,都應稱為「佛光人」。「怎樣做一個佛光人?」佛光山的大眾,都應該先知道這個問題,舉凡佛光山的宗旨、目標、道風、守則等等,在佛光山上住過的老師、學生、徒眾,都應有深切的認識。*106
為了加強人間佛教僧團的向道之心,大師在創建佛光山之初,便訂定〈怎樣做個佛光人〉十八講。大師說,這是宗風思想訓練的基本教材「佛光人所應樹立的風格及原則,但是不一定只限於佛光人必須這麼做,凡所有佛教徒,不分宗派,不論老少,若是都能遵守這些原則,必能有助於佛教的興隆」。*107
對於「怎樣做一個佛光人」,大師說:佛光人不是個體,是一個總體。總體的佛光山、佛光會、四眾弟子,我們都給予定名曰:「佛光人」。佛光人的作為,不可以只為個人的福樂打算;凡有所作,總要想到團體。佛光人不能孤芳自賞,應該顧到團隊精神;佛光人應有大我的觀念,應有共同的法則、制度,共同所信,共同所依,才能共創「人間佛教」。*108
以下羅列〈怎樣做個佛光人〉十八講的重點條目:
第一講
1、佛光人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
2、佛光人是大眾第一,自己第二。
3、佛光人是事業第一,自己第二。
4、佛光人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
第二講
1、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
2、佛光人要先度生後度死。
3、佛光人要先生活後生死。
4、佛光人要先縮小後擴大。
第三講
1、佛光人不私收徒眾。
2、佛光人不私蓄金錢。
3、佛光人不私建道場。
4、佛光人不私交信者。
第四講
1、佛光人不私自募緣。
2、佛光人不私自請託。
3、佛光人不私置產業。
4、佛光人不私造飲食。
第五講
1、要有宗教情操。
2、要有因果觀念。
3、要有慚恥美德。
4、要有容人雅量。
第六講
1、佛光人要有為教的憂患意識。
2、佛光人要有為道的篤實心態。
3、佛光人要有對事的敏銳覺知。
4、佛光人要有為眾的慈心悲願。
第七講
1、佛光人以佛法為重,以世法為輕。
2、佛光人以道情為重,以俗情為輕。
3、佛光人以實踐為重,以空談為輕。
4、佛光人以是非為重,以利害為輕。
第八講
1、佛光人不以經懺為職業。
2、佛光人不以遊方為逍遙。
3、佛光人不以自了為修行。
4、佛光人不以無求為清高。
第九講
1、佛光人身語行為要有社會性。
2、佛光人弘法利生要有使命感。
3、佛光人五欲六塵要有自制力。
4、佛光人做人處事要有公德心。
第十講
1、佛光人生活要佛法化。
2、佛光人信仰要理智化。
3、佛光人處事要平和化。
4、佛光人修持要落實化。
第十一講
1、佛光人將光榮歸於佛陀。
2、佛光人將成就歸於大眾。
3、佛光人將利益歸於常住。
4、佛光人將功德歸於檀那。
第十二講
1、佛光人給人信心。
2、佛光人給人歡喜。
3、佛光人給人希望。
4、佛光人給人方便。
第十三講
1、佛光人要能不忘初心。
2、佛光人要做不請之友。
3、佛光人要肯不念舊惡。
4、佛光人要懂不變隨緣。
第十四講
1、佛光人要有以眾為我的認知。
2、佛光人要有以無為有的思想。
3、佛光人要有以退為進的雅量。
4、佛光人要有以空為樂的觀念。
第十五講
1、佛光人要發揮集體創作的成就。
2、佛光人要堅守非佛不作的信念。
3、佛光人要認同制度領導的精神。
4、佛光人要遵從唯法所依的準則。
第十六講
1、佛光人在生活上要隨遇而安。
2、佛光人在修行上要隨心增上。
3、佛光人在社會上要隨緣不變。
4、佛光人在處事上要隨喜結緣。
第十七講
1、佛光人要像千年老松:禁得起歲月寒暑的遷流。
2、佛光人要像嚴冬臘梅:受得了冰天雪地的考驗。
3、佛光人要像空谷幽蘭:耐得住清冷卓絕的寂寞。
4、佛光人要像秋天黃菊:熬得過寒霜雨露的摧殘。
第十八講
1、佛光人要自我觀照,反求諸己。
2、佛光人要自我實踐,不假外求。
3、佛光人要自我更新,不斷淨化。
4、佛光人要自我離相,不計勝負。
這十八講不僅展現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獨特風格,更為人間佛教奠定明確的修行準則與價值體系。無論是對佛光僧團的整體運作、個人的修養提升,還是行事原則的建立與佛教的未來弘揚,這十八講都帶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以下試析。
第一、團隊建立:大師強調「常住、大眾、事業、佛教」第一,自己第二的弘法價值觀,凝聚團隊的向心力,以無我的精神踐行菩薩道,真正為眾生服務,從中啟動自己的慈悲與智慧。
尤其,為維護僧團的整體發展,門規中明定「不私收徒眾、不私自募緣、不私建道場」等行為,避免個人的行為影響僧團的穩定與和諧。
此外,大師特別重視集體創作與制度領導,使組織能夠長遠穩健地發展,並奉行「依法不依人」的原則,不依賴任何個人,而是以制度化運作推動僧團的運作、佛法的弘揚。同時,集體創作的理念也充分展現了人間佛教以人為本的精神,重視大眾的共同參與,期以萬眾一心,凝聚和合互助的力量,以眾人的智慧與努力,共同推動佛教事業的發展,成就大眾的福祉,讓佛法真正走入人間,利益眾生。
第二、道德修養:這十八講涵蓋身、口、意的修行規範,例如:身語行為需符合社會倫理,生活應佛法化,信仰須理智化,處事宜平和化,修持落實於日常。大師指導,佛光人將佛法融入生活,使修行不局限於寺院或儀軌,而是在待人接物中展現佛法精神。他強調「不忘初心、不請之友、不念舊惡、不變隨緣」,期勉行者以慈悲智慧面對多元複雜的人間事。此外,「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不僅是待人處世的原則,更是菩薩道六度的實踐,傳遞人間的善美,給予人間無限的信心與希望,使佛法成為社會的安定力量。大師期許佛光人以利他為本,秉持菩薩行的精神,推動人間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第三、行事原則:「不以經懺為職業、不以遊方為逍遙、不以自了為修行、不以無求為清高。」佛教經懺(如誦經、法會)是弘法利生的方便,以度化眾生、結緣為目的,而非作為謀生的手段。僧人雲遊參學,應是為了增廣見聞,而非僅為追求個人無拘無束的生活。修行不應止於個人解脫,更應發大願心,行菩薩道,廣度眾生,使佛法真正利益社會。因此,修行不應以「無求」為藉口,將之視為超然的清高,而逃避自身的責任與使命。
大師強調,弘法利生須避免宗教世俗化及消極和逃避社會責任,佛教的存在不僅是個人信仰的實踐,更是一種社會教育與文化提升的力量,能引導人心向善,促進社會和諧。若僧團只關注個人修行,而忽略與社會的互動與共生,則佛法難以真正落實於人間。因此,應視個人修行與大眾利益為一體,不僅自覺,更要覺他,讓佛法走入社會,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間佛教」理念,使佛法成為人間的光明與希望。
第四、佛教發展:這十八講落實人間佛教的理念,使佛法從寺院走向社會,真正融入人間生活。強調「先入世後出世、先度生後度死、先生活後生死,先縮小後擴大」,展現人間佛教積極參與社會,給予人間帶來幸福安樂,讓佛教不再局限於個人修行或殿堂誦經,而是成為推動社會和諧、淨化人心的重要力量。
尤其,佛教關懷的不僅是生命的終點,更重視現實人生獲得佛法安頓身心的利益。同時,透過「弘法利生的使命感」、「遵從唯法所依」,確立弘揚方向,使佛法的傳承不受個人主觀意志影響,避免流於形式或偏離正法,真正發揮佛法教化人心的作用,促使更多人因佛法獲得平安幸福,成為和諧社會的力量。
〈怎樣做個佛光人〉十八講,不僅奠定佛光山僧團的穩固基礎,建立僧團運作規章與個人行持依循,更確保佛教的弘揚能夠契合現代社會,使人間佛教發揮長遠影響力。在人格塑造與精神鍛鍊方面,大師以自然隱喻勉勵學人「像千年老松禁得起歲月考驗,像嚴冬臘梅受得住風霜挑戰」,培養堅韌不拔、無畏困境的精神,展現定力與毅力。同時,強調自我提升與內在超越,「自我觀照、自我實踐、自我更新、自我離相」,提醒學人不斷自省與進步,不執著於外在比較,而是專注於內心的成長與修行的深化,從而達到解脫與自在。佛光人十八講指導人間佛教的行者,致力於佛法扎根於社會,成為當代眾生的依止與指引。
除了佛光人十八講,大師制定的佛光山「十二條門規」,對於個人的健全、僧團的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至關重要,內容如下:
不違期剃染、不私建道場、不夜宿俗家、不私交信者、不共財往來、不私自募緣、不染汙僧倫、不私自請託、不私收徒眾、不私置產業、不私蓄金錢、不私造飲食。*109
大師制定的十二門規,展現他對僧團清淨、和合、自律與制度化運作的高度重視,讓佛光山僧團得以長遠穩健發展,落實人間佛教的精神。
「不違期剃染」強調僧團制度的統一性,所有僧眾遵守規範,共同維持僧團對外的共同形象。「不私建道場」則防止僧人各自開創門戶,以利僧團整體發展,不因個人因素導致分裂。「不夜宿俗家」、「不私交信者」則規範僧人的行儀,遠離俗務與個人私情,避免與世俗關係過於密切而影響僧格的養成。
此外,大師嚴格規定財務管理,要求僧眾不涉個人財物,維持僧團的公正清淨。「不共財往來」、「不私自募緣」、「不私置產業」、「不私蓄金錢」皆強調僧人不應個人積財或與信眾發生財務往來,讓財物歸於僧團運作,共同推動弘法事業。「不染汙僧倫」則要求出家人嚴守戒律,維護僧團的清淨行持,受到信眾的信任與推崇。
在僧團管理與弘法方向上,大師制定「不私自請託」、「不私收徒眾」,確保僧團運作依循制度,而非依賴個人關係或門派私交,避免個人勢力影響僧團的運作與傳承。「不私造飲食」則提醒僧眾應依循僧團生活方式,避免個人化的行為,影響修行生活的純樸簡單,並維持僧團的共住共修精神。
這些門規共同構築佛光山的和合、清淨與秩序,使僧人能夠專心修行、弘法利生,推進人間佛教長遠發展,利益世間,成為當代佛教僧團的典範。
對於這十二門規,大師視為佛教發展的命脈、復興的關鍵,他說:
有了戒律,僧團才能清淨;守持戒律,佛教的命脈才能保住。佛教要復興,戒律一定要守好,戒律讓出家人樹立正派的形象,維護了山門的綱常紀律,這也是我定下這十二條門規,作為弟子們修道標準的用意。*110
這十二門規的制定,是僧團內部紀律的維護,也是大師對佛教長遠發展的深遠考量,展現「以法為依、以戒為師」的精神,大師說:「大家都能這樣做到,佛光山的法脈會更加光耀永遠。」*111
在宗風思想的建立,除了佛光人十八講、十二條門規,還有大師為發心出家的僧侶寫的〈剃度法語〉(後稱〈為僧之道〉),以及適合人人奉行的〈十修歌〉等,乃至目前完善的《佛光山清規》,作為佛光山僧團弘法利生、修道生活依循的典章制度。在這些思想理念及制度的規範下,如大師所言,人間佛教雖然不捨世間,但是「猶如木人看花鳥」,時時以眾為我,以教為命,在佛道上便能安身立命。*112
(二)解行並重:思想教育與生活教育
人間佛教的僧伽教育,大師旨在培養德學兼備、知行合一、入世弘法、悲智雙運的僧人,除了精通經教理論,更要重視日常實踐佛法;以弘法利生為職志,踐行菩薩道,透過人格涵養與道德修持,承擔佛法的傳承與僧團的發展,人間佛教的理念得以延續,讓佛法融入現實,淨化人心,利益眾生,最終實現佛教「莊嚴國土,成就有情」的願景。
對於佛門的教育,尤其是僧伽的養成教育,大師提出四點原則︰第一、從理論的教育到實踐的教育。第二、從思想的教育到生活的教育。第三、從出世的教育到入世的教育。第四、從人格的教育到佛道的教育。*113綜而言之,這四點都含蓋於生活教育與思想教育的內涵。
在僧團的建設上,大師將其分成生活教育和思想教育:
雖然僧團的生活教育是屬於「蘭若比丘」的方式,但在思想教育方面卻是屬於「人間比丘」的模式⋯⋯靜修的時候,要具備蘭若比丘遠離憒鬧的理念;弘法的時候,則要具備人間比丘奮迅勇猛的精神。*114
「生活教育和思想教育就等同鳥之雙翼,能飛翔無礙」,*115大師在《佛光教科書》中寫下:「佛門教育十分重視思想教育與生活教育,因為唯有健全的思想和規律的生活,才能完成人格,成就道業。」*116一個人要自我提升,必須靠思想教育來啟發;群我的相處之道,則要靠生活教育來訓練,佛光山叢林學院以生活和思想教育為主軸,開展出多元弘法的需要性。經由生活教育,行住坐臥須能自律,具足威儀;在思想上,則以自由放鬆的方式讓現代年輕人展現自我創見、成長與進步,未來才能擔當以佛法服務社會的人間行者。
佛光山叢林學院的課程,一年級為基礎佛學,二年級分成經論教理系、寺院行政系、國際學部(英、日文),就學期間輔以社團、專題課程、實習等,豐富學習的向度。
對於佛學院的定義,大師認為全世界都是我們的佛學院,教育,要能因材施教,除了在學期間安排移地教學、參與寺院運作,畢業之後因應每個人的專長,分發到各地服務,從做中學弘法利生,增上修道資糧。
僧伽教育涵蓋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多方領域,採用理論與實踐各種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落實解行並重。而為了啟發學生打開格局、擴大視野,無論生命哲學、生態資源、環境保護的重視,乃至對於國際局勢的發展,大師覺得都應該重視。
整體而言,佛學院的課程的安排,可以分成五育:
1、「德」:僧格的養成,禪林寶訓、高僧傳等。
2、「智」:智慧的啟發,經論、宗派、思想、佛教史、佛教邏輯、國際時勢等。
3、「體」:健康的身體,跑香、體育等。
4、「群」:活動的參與,出坡作務、社團等。
5、「美」:藝術的薰習,美學、音樂、茶道、展覽等。
佛學的專業、做中學參與、待人的熱情,以及培養喜好融入眾中,學習雖然多元,但佛學院學習目標、弘法方向的共識上是一致的──「人間佛教」,必須要能因應未來在弘法上「傳統與現代結合,僧眾與信眾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所以,除了義理、思想的課程之外,佛學院的學生要積極參與各種佛光山弘法實務的學習。
佛教教育與一般社會教育不同,在社會接受教育是為了學得一技之長,以便將來謀生之用,或者是為了取得一張文憑,找一份好工作。而佛教的教育是包含慈心悲願的長養,為了自利利他而肩負重責大任,期以培養學生具備「四不壞信」:一、對三寶要有信心;二、對常住要有忠心;三、對眾生要有慈心;四、對持戒要有肯定。*117
大師對於佛學院的要求不僅沿習傳統的講經學統,還因應時代脈動融入現代化思想,在學制方面把經論教理、寺院行政與外文佛學結合起來。佛光山建立十七所培養僧伽的佛教學院,包括在亞洲、美洲、澳洲等地建立的佛教學院,實現佛教學院的世界化。*118人才來自十方,不分性別、僧信,健全僧格後,再回歸十方,將人間佛教推展至全球。
中央民族大學劉成有教授指出:「佛光山高起點的僧伽教育的創辦,為三寶具足的當代佛教信仰,提供了一個樣板。」*119經由佛學院的教育制度、思想、弘法、修持、步調的建立了佛光山僧團的一致性,經過扎實、穩定、持續性、不曾間斷的培養人才,佛光山叢林學院對佛光山的全球弘法起到關鍵作用。
吳光正教授從研究大師早期的文學創作中發現,大師透過佛學院的教育,有五個重點:「第一,佛教教育的發達能夠引領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思想潮流。第二,佛教教育要造就佛教事業人才。第三,佛教教育要造就佛教研究人才。第四,佛教教育要關注生活訓練和思想訓練。第五,教育要均衡發展。」*120從生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菩薩情懷,以及佛教事業、佛學研究人才的造就;從中,可以看到佛光山僧伽教育在於完善學生身心的均衡發展,期以佛法生活養成健全的人格發展。
綜上而言,佛光山叢林學院教育的「因」──思想理念一致,承擔著佛光僧團全球弘法運作的基本模式的「果」──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共識。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教育,建立思想、制度、行持、弘法等各種面向的共識,推進佛光僧團有序的運作。這些共識,也成為佛光山在軟硬體上的重要價值:「在學業上忠於自己的功課,在工作上忠於自己的職務,在思想上忠於自己的宗風,在弘法上忠於自己的信仰,在利生上忠於自己的慈悲!」*121尤其,在大師人間佛教的指導下,佛光僧團的出家人養成五個人格特質:
第一、在精神上──菩薩的心,青年的力。
第二、在教義上──深入經藏,終身學習。
第三、在弘法上──以眾為我,以退為進。
第四、在實踐上──佛法生活,生活佛法。
第五、在境界上──以無為有,以空為樂。
經過佛學院的教育陶冶,許多制度耳濡目染的融入生活之中,未來畢業不管派至何地,在思想、弘法、行事上都有一套準則、規矩可以共同依循,成為放諸四海佛光山全球弘法模式。
(三)僧信平等:四眾共有,共尊共榮
對於佛教界長期以來僧信與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大師視之為一種積習與弊端,認為必須徹底改進,故其致力推動人間佛教,將實現平等視為佛教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因為大師倡導僧信平等、男女平等的理念,使得大眾能夠凝聚共識、同心協力,群策群力,眾志成城地將人間佛教的精神與實踐弘揚至全球五大洲。
大師認為要復興佛教,必須重視教育與青年,並提出「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的理念。有鑑於傳統佛學院招收學生時,以出家眾為主,大師自1965年創辦壽山佛學院到佛光山叢林學院,皆以接引十八至三十五歲的青年朋友學習佛法。無論出家眾或在家眾,男女青年都可以平等進入佛學院接受教育。大師認為:
在佛教裡,出家和在家二者僧信之間,雖然在事相上有前後,但是在佛性上沒有差距,因此我也喊出「四眾共有,僧信平等」。我創辦佛學院,只要有心學佛的男、女二眾,不論在家、出家,都能入學就讀男眾學部、女眾學部,保障僧信二眾平等的權益。我也告訴佛光會會員:「僧信二眾,如人之雙臂、鳥之雙翼,要共同擔負弘法利生的責任。」*122
在僧信平等的前提下,青年不分僧信、性別、國族都能來此就讀,佛光山叢林學院曾經最多達七百多位學生同時學習,許多有志了解佛教、投入佛教的青年,在佛光山的事業體系中,年輕人的熱情、才華、能力有了得以發揮的平台,推動傳播佛教的信仰。大師的平等與開放的精神,不僅為佛教教育注入現代化的理念,更擴大受眾範圍,接引眾多青年才俊投身其中,為佛教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佛光山是四眾弟子共有的道場,弘揚佛法如何人盡其才,又能維持僧團和樂清淨?大師為佛光山兩序大眾制定相關制度,在五堂功課上,按照僧臘、戒臘,長幼有序,但舉凡弘法、事業的發展,一千多名出家弟子,在人事管理上依序級制度,升等依學業、道業、事業等條件來考核評鑑。*123在序級制度的規範下,首先男女兩序大眾的發心獲得平衡發展的機制;其次預防早入佛門者,倚老賣老;三則鼓勵年輕人發心承擔。
佛光山叢林學院的師生,不分出家、在家,大師皆以「三分師徒,七分道友」平等視之。在佛光山,經常有大小不同的集會,每每可見佛學院學生參與的身影。參與各種集會、弘法活動,讓初入佛門的青年心中,一來感念大師不分親疏、內外的平等;二來在參與中得以深入了解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性格;三來從各種弘法活動,長養弘法的實際經驗。
在這樣平等氛圍的環境中,帶動每一位來山就讀的青年,親身體認而發心加入佛光僧團的行列,建立對人間佛教菩薩道的向心力及使命感。而大師有教無類的平等觀,不僅為佛光山僧團的生態文化,奠定良好、和平、和諧的人我互動基礎,也為佛光山弘法帶來全球快速發展的契機。
而後,1992年星雲大師成立國際佛光會,讓佛教實踐「從僧眾到信眾、從寺廟到社會、從自學到利他、從靜態到動態、從弟子到教師、從本土到世界」的理念,以順應時代的潮流與需要,國際佛光會於是應運而生」。*124在家居士的參與,青年學子的加入,擴大人間佛教弘法的隊伍,讓人間佛教的菩提種子遍灑全球五大洲。
一生致力於推動、實踐平等的大師說:
佛光山與其他教界最大不同的地方,是我們建立比丘與比丘尼平等的地位,我們建立僧眾與信眾有平等的待遇,我們成立七眾共有的道場和教團。*125
從歷史和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平等觀念是現代社會的普世價值,佛教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宗教,如何在當代社會中與時俱進、回應社會需求,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大師的平等觀和實踐,確實為佛教的現代化和全球化提供有益的探索和示範,對於人間佛教今後進一步深層次地與當代社會普世價值互動,乃至對佛教在二十一世紀、其後若干世紀全球弘化及久遠發展,發揮極重要的指引及影響。
(四)全球弘化:國際視野與本土實踐
大師在《星雲日記》指出:
佛光山叢林學院畢業的學生有一共通的特性,就是不會做自了漢,大家都有大乘的度眾悲懷。我一生的心願是弘揚人間佛教,我的人間性格、大眾性格、文化性格、教育性格、國際性格、慈濟性格、菩薩性格、融和性格、喜悅性格、包容性格,都將隨著畢業同學們的腳步,而傳播到世界各地。*126
隨著時代變遷,正如大師所言,佛光山叢林學院的畢業生有一個共通特質──「不做自了漢」,並懷抱「大乘度眾的悲願」。隨著這些菩提種子播撒於五大洲,人間佛教的人間、大眾、文化、教育、國際、慈濟、菩薩、融和、喜樂、包容等十種性格特質*127,促使佛法超越單純的信仰層面,成為世界各地安定社會、利益眾生的重要力量。這十種特質培養出具備全球視野、慈悲實踐與智慧修行的僧伽,使佛法深入社會、服務大眾,讓佛教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國際化是佛教必然的趨勢,現代化是佛教進步的關鍵,僧伽教育是佛教萬年的基業,淨化人心是佛教向來的目標。」*128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不僅要根植於本土,更要傳播於全球,走向世界,以佛法服務大眾。大師的宏願及其胸懷,除了將佛法傳播到全球,佛學院的學生也來自世界各地。「每年來自美國、加拿大、非洲、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印度等地區的外籍學生愈來愈多,他們學成回國,在當地弘法,對於佛教的國際化、本土化,實功不可沒。來佛光山叢林學院就讀的外籍學生,其生活費完全由佛光山負責,也多能遵循政府所訂定的不違反國家法令、不在外打工之規定。」*129大師「給」的精神,讓學生安住於佛法的學習,使其無有後顧之憂。
紀念佛光山開五十週年時,大師回顧自己培養弘法人才分成四個十年:
第一個十年,我專心一意培養寺院住持、當家、知客等人才。我個人在佛教裡,舉凡律下的棲霞律學院、寶華山學戒堂,都有參學過;宗下的金山江天寺、常州天寧寺的禪堂,也都親近過;尤其我在教下的焦山佛學院學習時,獲益良多。到了這時候,我就把各宗各派的規矩傾囊相授給在東方佛教學院學習的學生。不負所望,第一個十年,一些年輕人都能有所作為。
第二個十年,我讓有專才的學生到外國留學,做更進一步的學習,以幫助我們的僧伽教育更加擴大、更加起飛。例如:慈莊、慈惠、慈容、慈嘉、慈怡等第一批留學國外的青年,雖然他們人都已經在佛學院擔任教師,但是為了讓教育事業更上一層樓,我寧可以自己多做一點佛光山的事務,也要讓他們都到外國去留學學習。⋯⋯
就這樣,第二個十年悄悄地過去了,佛光山也逐漸成長,到了第三個十年,我自覺已有力量把一些年輕學生送往亞洲之外的歐美國家留學,因此就讓他們到耶魯大學、倫敦大學、牛津大學、加州大學等校學習。甚至我想到英文是世界的語言,所以就在佛光山成立英文專修班,後來又在美國創辦西來大學。⋯⋯
進入第四個十年以後,早期在各地寺院擔任要職的人才,我讓他們有的回到叢林學院教書,有的回到佛光山總本山服務,轉而讓許多留學海外的後起之秀,在全世界各地別分院擔任住持、當家,薪火相傳。⋯⋯
第四個十年不聲不響地就過去了,現在佛光山已經開山五十年。在這十年當中,我們的教化工作又再跨進一步,想到應該讓培養出來的人才學有所用,因此當年在巴西服務的覺誠、妙遠,我鼓勵他們除了翻譯葡文以外,再成立「如來之子」足球隊,讓貧困兒童自幼稚園起就能接受栽培。如今這許多小孩都已經高中畢業,不久前還到台灣、日本、馬來西亞等地,與各足球隊互相媲美,不僅在台灣連獲冠軍,在馬來西亞的比賽場上也接連獲勝,只有在日本以一比二的成績輸了一場,可以說實力是已經在水平之上了。*130
大師珍惜人才,重視培育,使得每一位發心奉獻者,都能在人間佛教的發展中充分發揮所長,實現弘法利生的願景。透過提供廣闊的舞台與多元學習的機會,大師不僅為佛教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與創新能量,更讓人才在實踐中不斷成長與提升。這種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凝聚了眾人的力量,共同推動人間佛教的弘揚與傳承。
佛光山叢林學院六十年來,在人才培養、僧信教育、青年參與、藝文布教、佛教音樂、文化出版、慈善事業、道場度眾、義工發心及公益弘法等方面持續精進,並且在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推動下,取得深遠影響。透過僧伽教育,佛光山僧團培育出無數青年僧信,他們在文化、教育、慈善及共修等領域發揮所長,引領信徒與義工積極投入社會服務,推動各項弘法事業,使佛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根發展。
在本土化方面,透過藝術、音樂、文學等方式讓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促使佛教成為社會安定與文化傳承的重要支柱。在國際化方面,佛光山積極推動海外弘法,僧信前往歐美、澳洲、東南亞等地弘法,促進東西方佛教交流,拓展人間佛教在世界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大師在僧伽教育人才培養上,不限於傳統佛學教育,結合叢林教育、學術研究、國際交流、文化弘法、科技資訊等,形成一套完整且符合時代需求的僧才養成體系,佛法薪火得以相傳,弘法利生而能相續。佛光山六十年的實踐與貢獻,讓佛教在本土化上穩定發展,更大力將人間佛教精神推廣至全球,成為連結東西方文化、促進佛法現代化與國際化的重要力量。
(五)永續發展:終身學習的佛光僧團
近百年來,人類社會經歷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資訊網路社會的快速變遷,如今更面臨著二十一世紀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面對這些急劇變化的社群型態,佛教弘法如何走出去適應時代需求,已成為當今佛教界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
大師是一位廣學多聞、深具遠見的導師,他主張弘法必須與時俱進,並對時代的脈動與變化展現前瞻性的洞察力。他不僅創辦佛光山叢林學院,致力培養僧伽以推動佛教人間化,更積極建設終身學習型的教團,鼓勵僧眾不斷自我提升,持續精進修學。
為落實這一理念,大師為叢林學院畢業分赴世界各地弘法的僧眾增上資糧,於1992年首創「傳燈學院」,透過函授方式推動佛教義理的深入學習與研究,每月寄出一份當月教材與大師寫的一封信,在學業研讀與道業修持上,給予導引。這讓弘法一方的僧伽持續精進,深化佛法修持與弘法能力。
大師創辦「傳燈學院」的初衷,主要由於多年來為了弘揚佛法,徒眾們跟隨他四方開拓弘法事業;然而,弘教度眾的事業艱辛不易,大師時常掛念徒眾們在待人處事、行道修持等方面的學習與成長。他希望通過「傳燈學院」的平台,為徒眾提供持續學習與精進的機會,以應對弘法路上的種種問題挑戰。
幾經思考,決定設立「佛光山傳燈函授學院」,每月定期以書面教學,指導他們道業、學業、事業的進修,更藉此作為師徒間接心論道的橋梁。希望每個徒眾都能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的原則,自我學習、健全僧格、自利利他,將來皆能成為佛門龍象,住持一方,弘傳佛法。*131
大師積極推動終身學習,僧伽在修行與弘法上不斷精進,持續加強僧格養成,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弘揚佛法的人才,推動佛法在人間的廣泛實踐,深化佛教的社會影響力,讓佛教在現代社會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實現「佛法在人間」的願景。透過傳燈函授學院,大師期許佛光山的弟子:「不論學習能力多少,進度成績如何,皆當用心詳研教材,專心撰寫作業心得,老實學習,真誠受教,以期僧格之健全,佛道之完成。」*132目前,傳燈學院亦舉辦各種研習,如「佛光學」、「禪修課程」、「法務研習」、「弘講培訓」等。
此外,佛光山每年也開辦禪修和念佛、抄經的修持,提供徒眾回山沉澱修持。每年八、九月間,在佛光山舉辦「海內外徒眾講習會」,五大洲各地弘法的徒眾集合回到總本山,進行一周的講習課程。如同佛世時的結夏安居,對於人間佛教的弘法、社會發展等各面向進行研究、探討,以因應時代趨勢,期二十一世紀的宗教師充分把握人間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的精神,大師說:
對於徒眾的進修,我也非常重視,每年舉辦的徒眾講習會,全世界各地的徒眾都要回到佛光山充電學習,進而再次出發,承擔如來家業。而定期舉辦的職事進修課程、全球同步佛學會考,更是提供大家充實佛學涵養的機會。*133
有鑑於時代步伐日新月異,2012年底大師成立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除了推進佛教學術研究,培養佛教高等教育人才,自2018年起指示開辦「徒眾短期研究班」,提供佛光山在全球弘法的僧眾,每年皆可申請回到總本山藏經樓進修、研究、閉關修持,深入人間佛教思想,研讀人間佛教相關教材及佛教歷史、思想、發展等,增上佛學內涵及素養。
台灣佛教史專家闞正宗教授表示:「因應時代之進步,佛光教團重視教育,是為終身學習型的教團,引領佛教的推進和發展,可為現代佛教僧團之典範。」終身學習正是佛光山僧伽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它體現佛光僧團持續學習、創新、發展、開拓的精神力量。尤其處於二十一世紀,面對各種挑戰,如人工智慧、少子化、基因工程等對人類生命、生活變化的衝擊,人間佛教以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提升僧眾,也為現代社會提供佛教智慧的解決方案。
透過終身學習,督促佛光山每一位僧眾無論透過自修或共修,都能持續學習、成長與發展,有助於個人的修行提升,保持僧團的活力與創造力,人間佛教得以適應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透過終身學習,佛光山的弟子對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進一步深化,並將其精神內化為實踐的力量,為人間佛教的永續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活水,讓佛法智慧在時代的洪流中歷久彌新,廣利眾生。
小結
大師推動人間佛教以文教為根本,透過僧伽教育讓人間佛教薪火相傳,讓僧信得以持續精進,讓佛法不斷發展,適應不同時代與文化的變遷。人間佛教的弘揚,不僅仰賴當代僧伽,更需透過世代傳承,使佛法的光輝遍照全球,實現「莊嚴國土,成就有情」的願景。以下分成四點總結:
1、「以教育培養人才,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奠定人間佛教的基礎。
大師深知佛教的延續在於人才培育,透過佛光山叢林學院、傳燈學院、人間佛教研究院等教育單位,建立完整的僧伽養成體系。他不僅傳授佛法經典,更強調實踐與應用,使僧伽能夠知行合一,真正肩負起弘法利生的責任,確保人間佛教得以長遠發展。
2、「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深化佛法的社會影響。
大師的教育理念將個人修行與積極入世視為一體,倡導菩薩行,將佛法融入社會。佛光山的僧伽參與文化、教育、慈善等領域,實踐菩薩道,將佛法轉化為安定人心、改善社會的力量,使人間佛教真正成為利益大眾的宗教。
3、「佛法要走向國際,語言是重要的橋梁」推動佛教全球化發展。
大師強調僧伽應具備國際視野,透過派遣徒眾至日本、歐美、大陸各地進修,設立海外道場,使人間佛教在世界各地生根。他的教育模式不僅培養弘法人才,更讓佛法跨越文化與語言的障礙,成為全球性的精神資源。
4、「僧信共學,佛法才能薪火相傳」確保人間佛教的永續發展。
大師以「依法不依人」的理念,建立制度化的學習機制,如職事進修、全球佛學會考、海內外徒眾講習會,讓僧眾不斷精進,適應時代發展。透過這種終身學習的模式,佛教不僅能薪火相傳,更能與時俱進,契應社會需求,使人間佛教在二十一世紀穩健發展。
佛光山叢林學院培養僧伽教育,作為佛光山全球弘法模式的範本。透過教育,大師建立佛光僧團制度、思想、弘法、修持等共識;讓人才的培養因應全球弘法的需要與趨勢,融和傳統與現代,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大師的僧伽教育理念,從奠定佛教基礎、推動入世弘法、拓展國際影響力到佛法永續發展,構築一個完整且符合時代需求的僧才培育體系,從佛學思想、僧格養成、實踐應用、國際交流、制度管理,讓人間佛教立足本土,走向世界,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精神資源。
【附注】
*96 星雲大師:〈青年成功立業之道〉,《星雲大師全集131.隨堂開示錄8.青年勉勵1》(增訂版),頁44-45。
*97 星雲大師:〈佛光山未來展望〉,收入《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12期,頁6。
*98 滿義法師:〈一九九六年〉,《星雲大師全集257.星雲大師年譜4》(增訂版),頁180。
*99 星雲大師:〈佛光人的理念〉,《星雲大師全集133.隨堂開示錄10.青年勉勵3》(增訂版),頁317。
*100 同註97,頁3。
*101 〈學院簡介〉,佛光山叢林學院網頁,網址:
https://tsunglin.fgs.org.tw/ Intro,2025年2月10日瀏覽。
*102 吳光正:〈第一章 導論: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頁26。
*103 星雲大師:〈第二八課 四大名山〉,《星雲大師全集103.金玉滿堂10.法相》(增訂版),頁116。
*104 星雲大師:〈《佛光緣5:當代名家藝術精品義賣》序〉,《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193。
*105 星雲大師:〈不請之友(1990/08.01∼08.15)〉,《星雲大師全集283.星雲日記3》(增訂版),頁266。
*106 星雲大師:〈怎樣做個佛光人〉,《星雲大師全集322.佛光山清規1》(增訂版),頁62-190。
*107 星雲大師:〈佛光宗風〉,《星雲大師全集35‧人間佛教語錄3‧宗門思想篇》(增訂版),頁154。
*108 星雲大師:〈佛光人第十五講〉,《星雲大師全集322.佛光山清規1》(增訂版),頁164。
*109 星雲大師:〈佛光山的三寶山〉,《星雲大師全集21.佛教管理學3.弘法系列》(增訂版),頁264-265。
*110 星雲大師:〈佛光山的三寶山〉,《星雲大師全集21.佛教管理學3.弘法系列》(增訂版),頁265。
*111 星雲大師:〈四十說.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星雲大師全集251.貧僧有話要說2》(增訂版),頁342-343。
*112 同註111,頁343。
*113 星雲大師:〈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星雲大師全集29.人間佛教論文集2》(增訂版),頁238-239。
*114 星雲大師:〈薪火傳燈〉,《星雲大師全集35.人間佛教語錄3》(增訂版),頁217-218
*115 星雲大師:〈佛法的生活教育〉,《星雲大師全集124.隨堂開示錄1.教育講習1》,頁277。
*116 佛光星雲編著:〈第十課 學佛行儀〉,《佛光教科書7.佛教常識》,1999年,頁83。
*117 星雲大師:〈教育觀〉,《星雲大師全集34.人間佛教語錄2.生活應用篇》(增訂版),頁139。
*118 龔雋:〈理想與實現──從近代太虛的佛教教育理想到佛光山的教育實踐〉,《2014人間佛教高峰論壇.人間佛教宗要》,高雄:佛光文化,2015 年,頁480。
*119 劉成有:〈佛光山佛教實踐的當代價值〉,《2014人間佛教高峰論壇.人間佛教宗要》,頁417。
*120 吳光正:〈第六章 《海天遊踪》與星雲大師的宗教性格〉,《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頁354-355。
*121 星雲大師:〈是非之道(1994/02.01∼02.15)〉,《星雲大師全集298.星雲日記18》(增訂版),頁266。
*122 星雲大師:〈二十三說 我的平等性格〉,《貧僧有話要說》,頁326。
*123 星雲大師:〈佛光宗風〉,《星雲大師全集35.人間佛教語錄3》(增訂版),頁219。
*124 佛光星雲編著:〈第五課 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佛光教科書11.佛光學》,頁39。
*125 星雲大師:〈我怎樣管理佛光山〉,《百年佛緣11.行佛篇1》,頁235。
*126 星雲大師:〈熱鬧場中作道場(1993/09.01∼09.15)〉,《星雲大師全集296.星雲日記16》(增訂版),頁281。
*127 星雲大師:〈說忙說閒(1991/12.01∼12.15)〉,《星雲大師全集288.星雲日記8》,頁92。
*128 星雲大師:〈我和南傳佛教的往來〉,《星雲大師全集247.百年佛緣10.道場篇2》(增訂版),頁308。
*129 星雲大師:〈有關宗教法答問〉,《星雲大師全集30.人間佛教論文集3》(增訂版),頁165。
*130 星雲大師:〈職業〉,《星雲大師全集41.人間系列1》(增訂版),頁222。
*131 星雲大師:〈一九九三年新春告白〉,《星雲大師全集319.佛光山新春告白2》(增訂版),頁34。
*132 星雲大師:〈師父的一封信:度眾須有願力〉,《星雲大師全集104.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1》(增訂版),頁39。
*133 星雲大師:〈佛教叢林學院的發展與成就〉,《星雲大師全集242.百年佛緣5.文教篇1》(增訂版),頁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