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275 一、佛光四句偈──自利利他的修行

大師為讓全世界有心挽救社會風氣、淨化社會人心的大眾聚合起來,成立國際佛光會。1991年中華佛光協會(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成立,大師根據佛法內涵寫下〈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希望作為全球佛光人日常生活的修持準則。大師說:

古德常用四句偈來表達經義,讓大眾在生活上奉行,像七佛通戒偈、回向偈等,都是佛教徒熟悉的四句偈。四句偈簡明易記,就像中國的詩歌,容易朗朗上口。但隨著時代的改變,大家需要一個融古匯今、與時俱進的四句偈,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奉行無礙,所以我也學習古德,擬定了〈佛光人四句偈〉來表達佛法⋯⋯*179

大師申明擬定〈佛光四句偈〉作為修持的初心。大師認為,過去佛教有許多易懂易記的四句偈,對佛教徒的身口意修行起到策勵作用,如今隨著時代進步,若能再有一個融和傳統與現代的四句偈,將方便大眾於現代生活中奉行無礙,故而寫下〈佛光四句偈〉。

人間佛教以「菩提心為主,菩薩道為行」,大師期許佛光人都能奉行此一兼具自利、利他精神的四句偈,將之「用在日課的回向,擴大自己的心量;用在飯前的稱念,提醒自己的悲願;用在會議的祈福,廣利一切的眾生;用在日常的實踐,增進自己的道業。」*180 對於大師的勉勵,佛光人努力付諸實踐,在1994年4月22日大師〈給佛光會會員的一封信〉開頭,就特別提到:「今天,佛光會員四句偈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普遍的修行。」*181

〈佛光四句偈〉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句句蘊含佛法大義,展現了大師「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心量胸懷。如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員滿義法師在《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一書中說:「大師的人間佛教不專研一宗一派、一經一論,他把所有佛法融和匯聚,相互為用,因此博大精深而又平易實用。尤其大師平時一直很用心從佛法大海裡探驪採珠,總希望把浩瀚的藏經冶煉成簡單的珠璣片語,讓人能輕易的進入佛法堂奧,認識佛法奧義。」*182 大師一生講說佛法,提綱挈領,深入淺出,即是得益於他對佛法義理的融會貫通,而此一特質也在大師擬定的〈佛光四句偈〉裡表露無遺。誠如大師說:

現在國際佛光會的會員最普遍的,不管什麼時候,都會稱念「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這是內修的自我涵養;「惜福結緣利人天」,這是外弘的利生化世;「禪淨戒行平等忍」,這是治學的思想方針;「慚愧感恩大願心」,這是自他的人格圓成。這四句偈,可以說包含了內修外弘、自他圓成的義理思想;所有的佛法,其實都包含在裡面了。*183

此四句偈的內容具足一切佛法,包括:首先要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再以惜福結緣來廣利人天;日常不管修學禪、淨、律等任何宗派的法門,都要有平等心與忍的智慧,同時要心存慚愧感恩,不斷發大願心來完成佛道,這是佛光人不可少的修行。*184

〈佛光四句偈〉內容包含所有佛法,是合乎菩薩道的修持法,是故大師強調這是佛光人不可缺少的修行。同時大師也指出,此四句偈是任何人士、時間、地點、事情,都可以應用的修持法門,具有圓滿修持、究竟美德、如法行為、普遍度眾的特色:

佛光會員四句偈是最圓滿的修持,也是最究竟的美德;是最如法的行為,也是最普遍的傳教。如果我們能夠信受奉行佛光會員四句偈,必定可以提升信仰的層次;如果我們努力發揚佛光會員四句偈,必定可以開拓人生的境界。希望各位都能將佛光會員四句偈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的血肉。*185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管何時何地,言行舉止,起心動念,時時都能與佛光四句偈的各種善行相應,並且將這些功德回向給一切有情或無情眾生,當下就是佛果,當下就是淨土。*186

大師認為,〈佛光四句偈〉將佛教各種重要的修持融和在一起,如能隨時隨地奉行,開發自己的慈悲喜捨心、惜福結緣心,與平等、忍耐、慚愧、感恩、大願心等善行相應,在自利利他中,不僅能提升信仰的層次,也可以開拓人生的境界,生命必定更加圓滿。

【附注】

*179 星雲大師:〈佛光四句偈〉,《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184。

*180 星雲大師:〈佛光會員應該注意什麼〉,《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人間與實踐》(增訂版),頁156。

*181 星雲大師:〈給佛光會會員的一封信〉,《星雲大師全集275.人間佛教書信選》(增訂版),頁330。

*182 滿義法師:〈人間淨土:證悟的目標不同〉,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66.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2》(增訂版),頁155。

*183 星雲大師:〈課誦的改良〉,《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219。

*184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學〉,《星雲大師全集27.人間佛教的戒定慧》(增訂版),頁100。

*185 星雲大師:〈發揚佛光會員四句偈〉,《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人間與實踐》(增訂版),頁83。

*186 星雲大師:〈如何實踐佛法〉,《星雲大師全集44.佛教叢書2.教理2》(增訂版),頁347。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