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305 一、重新估定價值思想的時代意涵

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後,西風東漸,接踵而至的內憂外患,因此在清末民初出現了一些革命思想家,企圖透過改革,挽回國家的命運,如1898年,康有為、譚嗣同、章炳麟等,提倡戊戌變法,效仿日本明治維新改革,但因清朝當權保守勢力的反對,百日維新終告失敗。他們所推動的變法雖然失敗,卻引導人們思惟傳統思想革新的路徑。此時西方的思想和學術開始大規模湧入中國,此後更以打倒所有的舊文化,作為促進中國進化的步驟。

(一)新思潮運動與新中國

1919年,北京學生遊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上有關山東問題的決議,敦促北洋政府不可簽約,要求懲處相關官員。透過一系列全國性的遊行示威、罷課、罷工,最後中國代表團拒絕簽署《凡爾賽條約》,此即所謂「五四運動」。*23 自此以後,新思潮的文化運動越演越熾盛,破壞中國傳統文化,倡導新的思想、學術、文學、信仰,希望能「全盤西化」,建設一個新中國。因此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紛紛發表自己的新主張,希望能改變中國體制。

(二)新思潮的評判態度:重新估定價值

1919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新思潮的意義〉一文,除了對各家所發表「新思潮」的相關文章評論外,自己也提出「新思潮」的方法論。首先開宗明義地說:新思潮的根本意義只是一種新態度,這種新態度可叫做「評判的態度」,就是凡事要重新分別「好與不好」。特別提出三點要求:

(1) 對於習俗相傳下來的制度風俗,要問:這種制度現在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2) 對於古代遺傳下來的聖賢教訓,要問:這句話在今日還是不錯嗎?

(3) 對於社會上糊塗公認的行為與信仰,都要問:大家公認的,就不會錯了嗎?人家這樣做,我也該這樣做嗎?難道沒有別樣做法比這個更好、更有理、更有益的嗎?
*24

以上三點,以尼采的「重新估定一切價值」作總結,說明這八個字便是評判的態度的最好解釋。其中舉例:二十年前,康有為是洪水猛獸一般的維新黨,現在康有為變成老古董了,康有為並未曾變換,估價的人變了,故他的價值也跟著變。這叫做「重新估定一切價值」。

其次,新思潮的評判手段有兩種趨勢:第一、研究問題,討論社會、政治、宗教、文學等種種問題。研究過去風俗制度,不能適應時勢的需要,檢討錯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方法可以適應現時的要求。第二、輸入學理,介紹西洋的新思想、新學術、新文學、新信仰。為什麼要輸入學理?因為中國除了缺乏新建設外,也缺少新思想與新學術、新學說、具體的研究工夫,以及做研究參考比較的學理材料等,故要輸入學理。而論題要以研究社會人生切要的問題,最能短時間發生大效力。如此,才能養成一班研究的、評判的、獨立思想的革新人才。

再者,評判的精神,對於舊有的學術思想有三種態度。第一、反對盲從;第二、反對調和;第三、主張整理國故。用科學的方法尋出條理脈絡、前因後果、真意義、真價值。*25

(三)重新估定再造中國新文明價值

胡適表示,提出新思潮評判的態度、手段,其唯一目的是再造文明!而文明不是籠統造成的,是一點一滴的造成的,不論「解放」舊有的制度、思想,或是「改造」新的制度、思想,都是一點一滴的改造。再造文明的下手工夫,是問題的研究;再造文明的進行,是問題的解決。

(四)新思潮下的中國佛教悲運

從新文化運動,後來轉變為愛國的五四運動,對儒、佛、道、民間信仰、舊文化的批判達於最高潮,爾後變成反宗教運動。 1928年新啟蒙運動,則將寺院、道觀及民間宗教視為迷信,主張廢除。*26 傳統思想自此遭受破壞,佛教自然也受到波及,被歸類於迷信、崇拜偶像,遭受批判;文革期間,佛教又歸類在應破的四舊中,歷經浩劫後已嚴重創傷。

為了讓苟延殘喘的佛教得以在台灣延續發展,乃至讓古老的佛教能趨向新時代,大師受胡適價值重估思想方法的影響,認為佛教必須要重新整頓復興,才能應運時代的巨變。以下則探討大師為近現代以來佛教文明進行評判,以及如何重建佛教向前邁進的新腳步,才能使中國佛教重新確立於國際宗教界,開創人間佛教現代化的新局面。

【附注】

*23 參閱楊亮功、蔡曉舟:《五四—第一本五四運動史料》,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3年,頁17-23。

*24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胡適文選》(初版),頁57。

*25 同註24,頁65。

*26 參閱星雲大師:〈民國佛教史〉,《星雲大師全集74.佛光教科書4》(增訂版),頁171。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