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198 三、參禪修定──人間生活禪

參禪修定是一種找回自性的修持法門,透過禪定的功夫,由定發慧,可以顯發人人本具的清淨佛性,生活裡如果能有禪心,處世就有慧巧,在人間就能隨緣自在,所以自古以來,禪定一直是佛教各大宗派共行的修持法門。

對於參禪的意義,大師如此闡述:我們的念頭,前念起,後念又來了,前念走了,後念又來了,念念生滅,念念不停。所謂「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照遲」,參禪就是要對這些妄想煩惱有警覺性。心一下子想到過去,一下子想到未來,一下子又想到什麼東西,沒有規則,亂想一通,這就是妄想。有時候,妄想不容易克服,所以,在禪堂裡就有對治散亂心的方法,將你的心定在所緣境上面。比方用觀想的方式,觀想佛像的莊嚴、觀想光明無限,或者參話頭,把心念集中在一個話頭上,例如參「念佛是誰」,參到最後,你能念念在心中,念念不離心,就會有成就。*57 參禪重在精神的統一,意志的集中,置心一處,則無事不辦。

作為佛教的重要修持法門,參禪重要的是明心見性、認識自己,其本意也就是去除我執、止息妄想,最終達到身心自在。大師在佛光山禪淨法堂裡懸掛「萬古晴空,一朝風月」詩偈,意謂在禪定裡,沒有時間的長短,沒有空間的遠近,沒有人我的是非,剎那之中有永恆,一念之中有三千。*58 一個人能有禪定功夫,心會很寧靜,不容易受外境影響而情緒起伏,一切自能隨遇而安。

有別於古代叢林裡的禪堂不對外開放,僅是讓僧眾參禪打坐,佛光山禪淨法堂自1993年興建完工以來,開放給僧信四眾入堂參修,每年不定期舉辦禪修活動,如精進禪七、五日禪、三日禪等,致力於社會人心的淨化。佛光禪法乃立足於人間佛教的基礎,以菩提心為修持核心,因應時代所需而提出的禪法,大師將之定名為「人間生活禪」。對於人間生活禪禪風,大師的主張如下:

禪修目的,在於般若、自在、菩提的圓滿果證──般若生活,自在人生。

禪修思想,在於平常、平實、平衡的意境涵養──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禪修內涵,在於信心、道心、悲心的長養增進──不變隨緣,慈悲喜捨。

禪修行持,在於規律、簡樸、惜福的用心實踐──依戒生活,知足澹泊。

禪修精神,在於承擔、無畏、精進的落實行履──自心是佛,直下承擔。

禪修運用,在於生活、生趣、生機的權變妙用──觸處皆道,機趣無限。
*59

引文一開始,大師提到人間生活禪的目的,在於體證「般若、自在、菩提」,以期擁有「般若生活,自在人生」。這不僅說明了禪要在生活中體現,在一切處實踐,也指出了禪的本質是「般若」,從而在「但盡凡心,別無聖解」、「不變隨緣,慈悲喜捨」、「依戒生活,知足澹泊」、「自心是佛,直下承擔」、「觸處皆道,機趣無限」的踐行中,得到禪的妙趣,實現自在人生。

浙江社會科學院陳永革教授認為,大師所倡導的「禪」,乃立基於菩薩道的思想,秉持人間佛教的理念,既具有傳統禪法的規範性,更體現了現代人的現實生活方式,而展示出其日常化和行動化。因此,人間生活禪的特質是:「融傳統禪法(乃至佛法)於現實生活的,無疑體現了『佛光禪』的現代性與人文性。」*60 大師在繼承傳統禪法的同時,尤強調道在日用之中的禪法精神,突顯了人間生活禪的特色,是適合每個人修持的禪法。

禪是繁忙生活中安定身心的良方。在複雜紛亂的社會裡,人人都需要禪定的力量,倘若能夠每天利用幾分鐘靜坐,乃至每隔一段時日到寺院裡參加禪修活動,將有助於我們平衡身心,擴大生命的境界。離開了蒲團,禪修在平常生活中的運用,也能如大師所倡導的「禪修運用,在於生活、生趣、生機的權變妙用──觸處皆道,機趣無限」。

【附注】

*57 星雲大師:〈談禪堂生活〉,《星雲大師全集124.隨堂開示錄1.教育講習1》(增訂版),頁241。

*58 星雲大師:〈禪與現代人的生活〉,《星雲大師全集120.講演集8.禪學與淨土》(增訂版),頁133。

*59 星雲大師:〈禪林規範與典故〉,《星雲大師全集57.佛教叢書15.宗派1》(增訂版),頁76。

*60 陳永革:〈從「佛光禪」看當代禪法修學的人文特質〉,《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高雄:佛光文化,2014年,頁672-673。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