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回首頁 /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 /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共3冊) /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上) /
- 597 第三章 大力推動現代人間佛教的僧團建設 /
- 601 第一節 星雲大師創建現代人間佛教僧團的過程 /
- 613 二、高雄壽山寺時期
613 二、高雄壽山寺時期
大師與宜蘭、高雄的結緣甚早,都在1953年,因此在大師最初的弘法歷程裡,除了「宜蘭雷音寺時期」外,「高雄壽山寺時期」也是觀察的重點。長達十年的時間,大師不辭辛勞南北奔波,往返於宜蘭、高雄二地弘法布教。高雄的信眾聞法赤忱又無比熱情,為了留住大師,在他弘化的第二年(1954),便發起籌建高雄佛教堂。後來在1965年,大師於壽山寺落成的翌年,即開辦壽山佛學院──佛光山僧伽教育的發源地。
自此之後,大師弘法的重心轉往南部,人才培育也側重在僧伽教育。此階段由於有了自己的寺廟及佛學院,大師開始致力僧伽弘法人才的養成,爾後半世紀的佛教教育工作延續不斷,也為佛光僧團的創立,一個叢林道場的誕生拉開序幕。
(一)弘化南台灣:與高雄初結緣
大師與高雄的法緣深厚,結緣已逾一甲子,雖然最初落腳北部的宜蘭,然而經常應邀至各地講經,幾乎全省都遍布大師弘法的足跡。大師回憶說,這當中,以高雄人最為熱情誠懇,高雄佛教堂聖樂隊都會到火車站隆重迎送,令人感動。1957年高雄佛教堂落成,1963年創建壽山寺,附設的壽山佛學院,可說是佛光山僧伽教育的濫觴。*25
說到大師於南台灣弘法的起源,最早可以溯及至1953年元月,白聖、太滄、智光、南亭等法師在台南大仙寺首開戒壇,台灣佛教重新回歸中國佛教形式制度,大師應邀擔任尊證和尚,由於這個因緣,大師來到高雄、美濃。*26其時,大師甚至還未到宜蘭,直到3月,大師才首度到北部的宜蘭弘法;7月,應煮雲法師之邀前往南部鳳山布教。在1953年這一年,大師開啟台灣南北兩地的弘法生涯:
四十二年(一九五三)農曆正月,我到了宜蘭,當時有人要請我到鳳山佛教蓮社,我因為宜蘭的事務還沒能告一段落,就請煮雲法師(當時他在台東)先去,我說:「你先到鳳山佛教蓮社去,等我事情告個段落以後,我們調換,你到宜蘭來,我到鳳山去。」*27
就這樣,煮雲法師在新春期間前往鳳山,受到當地人的熱烈歡迎,許多人都因為他的帶動而皈依三寶,於是便繼續留在鳳山弘法。1953年7月,煮雲法師為了紀念鳳山佛教蓮社的落成,舉行七天的弘法大會,大師也應邀於弘法大會的第四天(7月17日),在鳳山同樂茶園主講「人生大病」。*28當時的布教大會都是露天集會,大師拿著麥克風講,聽眾在台下站著聽,可是仍然有好幾千人聽講。大師對南部青年聞法若渴的熱切,印象極為深刻:
這一次的講演,我從下午七點多開始講,講到快十一點才算告個段落。當宣布結束的時候,大家熱烈地鼓掌,並且說:「請再繼續講!」我就再繼續講下去,講完了,又說:「請再繼續講。」就這樣,結束時已將近十二點左右了。*29
此後,大師經常前往煮雲法師駐錫的鳳山佛教蓮社演講,有一群高雄苓雅區的青年都會前去聽法。之後,他們計劃興建高雄佛教堂,一、二年後,地基打好了,堂後的圖書館也裝修完成,只是前面的殿堂因礙於經費短缺而無法繼續。不過,這些青年還是熱情地禮請大師到高雄佛教堂弘法,為他們主持皈依典禮。就這樣,大師和高雄佛教堂、高雄的青年結下了法緣。
2010年歲末,在台視《熱線追蹤》的節目專訪中,大師談及他與宜蘭、高雄的緣分,提到了為什麼佛光山會在高雄創建的原由:
我每次到宜蘭,也沒有人接我;每次離開,也沒有人送我。我講經,大家就很歡喜;我不講,也沒有人來催促我做什麼。尤其宜蘭的青年們,他們來學習佛教的唱歌,學習佛教的梵唄,學習佛教的法器,喜歡參加佛教的讀書會,參加我弘法的活動,讓我覺得緣分很重要。
高雄,同樣的我也來,但我不喜歡住在高雄,因為這裡的人很熱情、很活躍。後來因為有很多的年輕人要出家,我沒有辦法提供他們住,也沒有辦法給他們提供教育,他頭髮剃了,怎麼辦呢?把他送到別人的寺廟,人家也不一定接受。想想,自己還是得要有一個地方,能給大家方便。高雄經濟、人事、各種條件比較豐厚一點,所以,我就從宜蘭到了高雄。*30
宜蘭是大師最早的弘法據點,其風土民情符合大師淡泊的性格,然而高雄的信眾也渴求佛法的潤澤。尤其1950年代的台灣,台北可說是大陸來台高僧大德的匯聚之地,南台灣還沒有外省籍的和尚;大師有感於在北部開會、送往迎來的外務繁多,無法專心弘法,萌生南下弘法的念頭,這可說是大師弘化南台灣的起因之一。在那個年代,從台北、宜蘭到高雄,坐火車都得耗費一天的時間,可是他依然堅持十年披星戴月地南北弘化,辛勞自是不在話下。最終為了培養年輕的僧伽人才,大師才選擇長駐在南部辦學安僧度眾。
(二)高雄佛教堂:熱烈的弘法史
1955年,高雄的信徒禮請大師宣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由於人數眾多,大師只能露天對著這一、兩千人弘講,回響熱烈。1956年舉行首次的佛七,就有六百人以上皈依;到了第二年打佛七,參加的人數更高達兩千多人,有八百人皈依,大師因而與高雄佛教青年及信徒結下深厚的緣分。
高雄的信眾為了挽留大師能夠駐錫在南部弘化說法,發心籌建高雄佛教堂。高雄佛教堂於1954年啟建,1957年落成。當時,大師為了報答師恩,禮請月基法師住持,大師自任監院。月基法師是大師就讀棲霞律學院的院長,也是大師恩師志開上人的同門法兄弟,他感念自己十五歲受戒之時,由於當時開堂和尚月基法師的一句話,替自己解困而免於受罰。1956年五月,也就是大師在宜蘭弘法的第四年,他專程將月基法師從香港迎來台灣,並對月基法師說,自己在台灣有兩個落腳處──一個是宜蘭念佛會,地方很小;另一個是高雄佛教堂,正在興建中,請他擇一處居住。最後,月基法師選擇高雄佛教堂。
大師曾在〈我與青年的因緣〉文中,*31描述了高雄佛教青年熱烈求法的樣貌:來自各機關、各學校、各工廠就業的高雄青年,每天騎著腳踏車、摩托車到前鎮區各大公司、工廠上班,來來去去,往往超過十萬人以上,可惜沒有足夠的地方,可以容納這許多青年集會聞法。正好高雄佛教堂隔壁有一塊空地,是警察局預計作為警察宿舍之用,大師便商請高雄市議員洪地利與警察局交涉,請求將這塊用地讓度給佛教堂使用。
這批高雄佛教堂的青年,比其他地區的青年更熱情,不管大師走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一集合就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經常風塵僕僕地趕到嘉義、台中,只為了聆聽一場大師的講座。大師不忍青年們這樣舟車勞頓,耗時耗力又耗費金錢,便允諾每個月專程為他們講經。為此,大師每個月南下說法,在高雄佛教堂原有的聖樂隊外,又成立了高雄歌詠隊。
這些高雄青年是從聆聽大師講經感到法喜而發心,因此他們對佛教的信仰,不是從拜拜入門,而是從聽聞佛法開始,這也是他們的特別之處。
(三)高雄壽山寺:僧伽教育的濫觴
在宜蘭,大師除了興辦信徒教育、青年教育、幼兒教育以外,心心念念的就是辦一所佛教學院。因此,他在壽山寺落成未久即開辦「壽山佛學院」,培育佛教專業人才的弘願終於得以實現,1964年左右,慈嘉法師、心平和尚等人跟隨大師出家,這標誌著佛光山僧團的初步形成。大師也自此決意在南部落腳:
高雄鹽埕區的信徒,在壽山公園門口的地方,買下人家要建旅館的一棟樓房,想改做寺院,主要是他們體貼我,希望我有一處講經的地方,不用再南北奔波,我順應大家之請,信徒們立刻湊錢集資,記得那時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他們合資辦的「佛教文化服務處」,也捐了兩萬元,合起來,一共十八萬,買下了壽山寺那塊土地建寺,就是現在的壽山寺。
壽山寺落成時,我便決心創建「壽山佛學院」,以培養佛教的專業人才,此時我在高雄,終於有落腳的打算。*32
壽山寺於1964年11月29日落成開光後,大師即刻在1965年3月開始興辦壽山佛學院,此為東方佛教學院及佛光山叢林學院的前身。由於教學嚴謹,許多青年學子慕名而來,報考相當踴躍。大師規定壽山佛學院的學生,不能出門、不能買東西、不能打電話、不能會客⋯⋯大師認為,佛學院必須先有生活教育,再有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就是信仰教育。有了生活教育,有了信仰教育,就讀佛學院的學生,不論僧俗,即便日後不出家,也能成為對佛法信心具足的佛教徒。
據《星雲大師年譜》載,1964年,日本孝道教團在統理岡野正道大僧正的率領下,前來台灣,走訪台中、台南、高雄等中南部名剎。團長大僧正於壽山寺講演時說:「我來台灣,從台北一直到台南,所見到的佛教徒都是年老的人,我心想,難道台灣沒有青年人信仰佛教嗎?直到現在,來高雄壽山佛學院,看見許多年輕且富有朝氣與熱忱的青年,我才知道台灣的佛教,還有這麼多的生力軍!」*33大師表示,聽到大僧正的這番話,彷彿給自己打了一支強心劑,感到自己一路以來對佛教教育的堅持,縱然辛苦,卻是值得的。
壽山佛學院的規模不是很大,由於大師禮請許多名教授、名家擔任老師,學生進步飛快,程度也很相當,像慈嘉、慈怡、心如、依嚴、慧哲、性瀅、普暉法師等人,都是當時非常優秀的學僧,也成為日後的弘法尖兵。
壽山寺有五層樓高,但建地只有一百餘坪,作為進修的寺院可以,但要成為一個僧伽教育的基地,似乎地方嫌小。但我也顧不了那麼多,就聘請煮雲法師、慈靄法師、常覺法師、會性法師、唐一玄居士、方倫居士,以及高雄女中的教務主任戴麒先生等人教授課程,自己自任院長,並請了宜蘭的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等幫忙學務與教務。
第一年預計招生二十名,但來了二十四個學生,並有許多旁聽生。⋯⋯壽山佛學院的教學很創新,一般的寺院不敢讓自己的弟子跟隨我。但接著往後幾年招生,學生就源源不斷的進來。*34
當時壽山佛學院的學生,每日清晨四點半起床,全體早課,然後排班過堂(吃飯),之後打掃環境,整理內務。平常不可請假,每天勞動服務,搬柴挑水,三餐輪組料理。為了鍛鍊學生強健的體魄,大師特地將體育納入課程,帶學生到附近的壽山公園跑香、上體育課、練太極拳、做健身操等。
為了培養佛教弘法人才,佛學院的課程設計,除了傳統佛學課程,在文史哲學、科學、社會經濟學、社會時事等,都禮請專家來授課,豐富學生學習的領域及見解,以便日後能與現代化的社會接軌。大師更打破傳統佛學院不成文的規定,讓在家眾可以入學,即使不出家,也能夠學習佛法,讓佛教學院培育出來的人才,日後進入到社會也能發揮影響力。
綜上所述,高雄佛教堂與高雄壽山寺,是星雲大師在南台灣的弘法史中,甚為濃抹重彩的一筆。高雄佛教堂的建立,意味著大師將弘法的範圍延也伸到南台灣,不只局限北台灣的宜蘭;而壽山寺的啟用,再加上旋即成立的壽山佛學院,則為佛光山的開山預作發端之基。
【附注】
*25 星雲大師:〈《佛光緣5:當代名家藝術精品義賣》序〉,《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192-193。
*26 星雲大師:〈壽山寺沿革〉,《星雲大師全集138.隨堂開示錄15.集會共修1》(增訂版),頁89。
*27 同註26。
*28 「人生大病」的講稿,後收錄於《星雲大師講演集》(一),題目更改為「心病還須心藥醫」,高雄:佛光出版社,1979年,頁221-236。
*29 同註26,頁90。
*30 星雲大師:〈談因緣〉,《星雲大師全集146.隨堂開示錄23.對談專訪5》(增訂版),頁72-73。
*31 星雲大師:〈我與青年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55-56。
*32 星雲大師:〈周慈輝〉,《星雲大師全集253.參學瑣憶2》(增訂版),頁25。
*33 滿義法師:〈一九六五年〉,《星雲大師全集254.星雲大師年譜1》(增訂版),頁296-297。
*34 星雲大師:〈佛教叢林學院的發展與成就〉,《星雲大師全集242.百年佛緣5.文教篇1》(增訂版),頁150。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上)
- 016 編輯序──以師心為己心 以師志為己志
- 020 傳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世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行狀/佛光山開山寮法堂書記室
- 039 序一──人間佛教 傳燈萬方/心保和尚(佛光山宗長)
- 041 序二──人間佛教的弘揚是繼承佛陀的本懷/慈惠法師(佛光山開山寮特助)
- 044 總論──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座燈塔/程恭讓(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室主任)
- 095 第一章 系統建構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
- 096 前言
- 100 第一節 從佛法內涵界定人間佛教的本質
- 100 引言
- 101 一、人間佛教的佛陀觀
- 125 二、人間佛教的教義觀
- 167 三、平等尊重的佛性思想
- 182 第二節 星雲大師從佛法形式角度界定人間佛教的本質
- 182 引言
- 183 一、修行的方式──從傳統修持到「自我承擔」的生活實踐
- 190 二、弘法的方式──從傳統的弘法方式到現代化的佛化事業
- 197 三、傳播的方式──從地區化到全球化的佛教傳播
- 204 四、講說的方式──契理契機的佛法新解
- 220 第三節 星雲大師從佛法智慧角度界定人間佛教的本質
- 220 引言
- 221 一、善巧方便的智慧──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不一不二
- 227 二、圓融的智慧──星雲大師通達無礙的智慧特色
- 239 三、人間淨土的智慧──現實即是淨土
- 253 第四節 星雲大師從佛法定義角度凝練人間佛教的本質
- 253 引言
- 254 一、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
- 262 二、「人要的」定義──合乎人性人心需要
- 280 三、「淨化的」定義──自覺與行佛
- 300 四、「善美的」定義──建設現世人間淨土
- 310 結論
- 315 第二章 深廣推進人間佛教實踐層面的建設事業
- 316 前言
- 318 第一節 以文化弘揚佛法──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文化觀
- 318 引言
- 319 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文化理念的形成
- 327 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文化理念的思想內涵
- 345 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文化理念的實踐
- 361 四、星雲大師著作略舉(25部)
- 404 第二節 以教育培養人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教育觀
- 404 引言
- 404 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教育理念的形成
- 416 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教育理念的思想內涵
- 439 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教育理念的實踐
- 458 第三節 以慈善福利社會──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慈善觀
- 458 引言
- 460 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慈善理念的形成
- 469 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慈善理念的思想內涵
- 493 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慈善理念的實踐
- 527 第四節 以共修淨化人心──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共修觀
- 527 引言
- 528 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共修理念的形成
- 537 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共修理念的思想內涵
- 569 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共修理念的實踐
- 591 結論
- 597 第三章 大力推動現代人間佛教的僧團建設
- 598 前言
- 601 第一節 星雲大師創建現代人間佛教僧團的過程
- 601 引言
- 601 一、宜蘭雷音寺時期
- 613 二、高雄壽山寺時期
- 621 三、佛光山時期
- 626 第二節 星雲大師創建現代人間佛教僧團理念的思想內涵
- 626 引言
- 627 一、論佛光僧團──樹立人間佛教的道場
- 652 二、論僧伽養成──建立人間佛教全球弘法模式
- 682 三、論僧團管理──以《佛光山清規》為原則
- 716 第三節 星雲大師創建現代人間佛教僧團的重大成就
- 716 引言
- 717 一、建設人間佛教現代化的僧團模式
- 721 二、立足「制度」,造就現代僧團典範
- 724 三、建構僧伽教育體系與佛光山全球事業的共構藍圖
- 726 四、重視「文教」,重塑僧人的正面形象
- 730 五、四眾弟子共修模式
- 732 六、從地域到全球化布局
- 736 結論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中)
- 017 第四章 大力推動信眾在人間佛教中的地位與作用
- 018 前言
- 019 第一節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信眾建設的歷史過程
- 019 引言
- 020 一、宜蘭念佛會──初期信眾組織的形成
- 031 二、佛光山──發展信眾組織網絡
- 048 三、國際佛光會──從本土到世界的會員組織
- 057 第二節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信眾理論的思想內涵
- 057 引言
- 058 一、僧信共有的平等──從唯僧到和信
- 070 二、提升在家居士地位──從弟子到講師
- 085 三、活動就是教化──從靜態到動態
- 097 四、佛法生活化──人生禮儀的提倡
- 107 第三節 佛光山人間佛教信眾建設的歷史性成就
- 107 引言
- 107 一、解行並重──信仰層次的昇華
- 127 二、人間佛教全球化──在家信眾的成就
- 134 三、淨化人心的社會運動──擴大群眾的參與
- 143 結論
- 146 附錄──宜蘭念佛會章程
- 149 第五章 對全體佛教文化知識與信仰的整合
- 150 前言
- 154 第一節 聲聞乘菩薩乘教法一體 二諦圓融同歸佛陀本懷
- 154 引言
- 157 一、勝義諦與世俗諦融和,從斷煩惱到人間行佛
- 172 二、解脫道與菩薩道融和,從了生死到超越生死
- 203 第二節 八宗兼弘不捨一法 禪淨共修契理又契機
- 203 引言
- 208 一、解在一切佛法 萬法歸一一歸萬法
- 231 二、行在禪淨共修 禪心佛心皆是自心
- 247 第三節 南北傳融和發展 同中存異異中求同
- 247 引言
- 249 一、南北傳交流首重融和尊重
- 266 二、團結、統一、動員、走出去
- 283 三、人間佛教是未來唯一的方向
- 291 第六章 成功實現佛教現代化的重大轉型
- 292 前言
- 296 第一節 與時俱進──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思想的形成
- 296 引言
- 296 一、一張舊報打開世界門窗
- 298 二、閱讀文史書接觸新思潮
- 299 三、效法太虛大師復興佛教
- 301 四、辦雜誌推動新佛教運動
- 304 第二節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現代化理念的思想方法
- 304 引言
- 305 一、重新估定價值思想的時代意涵
- 308 二、復興佛教與評議
- 315 三、重新估定思想的現代化原則
- 324 四、重新估定後的價值重建──建設人間佛教現代化
- 329 第三節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現代化理論的思想內涵
- 329 引言
- 330 一、〈佛教現代化〉──佛教現代化思想的理論證成
- 365 二、〈現代佛教的四化〉──佛教現代化的實踐標的
- 371 三、〈現代佛教的建設〉──佛教現代化的性格建設
- 377 四、〈現代的道場〉──現代化道場的發展方向
- 387 第四節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現代化的重要實踐
- 387 引言
- 388 一、推動佛教現代化的音樂體育
- 403 二、運用佛教現代化的科技弘法
- 412 三、倡導佛教現代化的藝文人生
- 430 四、開創佛教現代化的會議模式
- 445 結論
- 452 附錄──佛光山佛教學術會議大事記
- 471 第七章 推進佛教國際化的大幅拓展
- 472 前言
- 474 第一節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全球化發展過程
- 474 一、佛教本具國際性格
- 480 二、人間佛教全球化的歷程
- 502 三、佛教國際化發展策略
- 520 第二節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全球化理論主要內涵
- 520 引言
- 521 一、做個同體共生的「地球人」
- 531 二、「走出去」才能世界化、國際化
- 555 三、「本土化」才能幫助佛教發展
- 570 第三節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全球化重大成就與貢獻
- 570 引言
- 570 一、寺院道場遍及五大洲
- 575 二、創立國際佛光會
- 583 三、本土化案例
- 598 結論
- 603 第八章 積極推動兩岸佛教交流與兩岸和平
- 604 前言
- 607 第一節 星雲大師致力於兩岸佛教的交流與融合
- 607 引言
- 607 一、星雲大師的兩岸佛教交流理念
- 613 二、星雲大師推動兩岸佛教交流的重要舉措
- 632 第二節 星雲大師致力於兩岸和平的推動
- 632 引言
- 632 一、星雲大師的兩岸和平理念
- 647 二、星雲大師推動兩岸和平的重要行動
- 685 第三節 星雲大師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弘揚中華文化
- 685 一、星雲大師的中華文化觀
- 695 二、星雲大師在全球倡導中華文化的實踐
- 715 結論
- 718 附錄──星雲大師大陸弘法大事記(1987-2019)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下)
- 017 第九章 為現代台灣佛教的發展探索出路和方向
- 018 前言
- 022 第一節 星雲大師對台灣佛教歷史與現狀的觀察
- 022 一、1949年的台灣佛教現象
- 028 二、星雲大師對台灣佛教的觀察與反思
- 051 三、僧信合力──推動台灣佛教復興的核心力量
- 063 第二節 星雲大師對台灣佛教轉型的深度思考與論述
- 063 引言
- 066 一、佛教復興「以教育培養人才」起步
- 076 二、文字的力量無遠弗屆
- 079 三、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
- 084 四、以籃球賽作橋梁傳佛法
- 088 五、佛教發展需要現代化設施
- 092 六、善用淨財推動佛教事業
- 095 七、簡述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實踐
- 102 第三節 人間佛教應當如何對待民間信仰──佛光山世界神明聯誼會的思想與運作
- 102 引言
- 104 一、星雲大師的民間信仰本質論
- 115 二、星雲大師的正信佛法信仰觀
- 119 三、「世界神明聯誼會」的構思、運作與效果
- 137 第四節 當代台灣佛教的挑戰與未來──《貧僧有話要說》的啟示意義
- 137 一、貧僧的寧靜革命
- 138 二、貧僧「星式」財富觀
- 151 三、「佛光新戒條」實現佛教普及化
- 164 結論
- 171 第十章 指導現代人生活的修行方法
- 172 前言
- 173 第一節 人間佛教的修行理念
- 173 引言
- 174 一、生活即修行
- 182 二、修行要修心
- 191 第二節 人間佛教修行法門之一──宗教生活的修行
- 191 引言
- 192 一、念佛共修──三根普被的修行
- 194 二、禪淨共修──修行的兩大主流
- 198 三、參禪修定──人間生活禪
- 201 四、讀經閱藏──由慧解而實踐
- 203 五、抄經修持──憶持佛法道理
- 205 六、行腳參訪──親近善知識
- 208 七、朝山禮佛──表達虔敬求法的修行
- 213 八、假日修道會──寓修行於休閒
- 214 九、八關齋戒會──斷惡修善的法門
- 217 十、五戒菩薩戒會──持戒非束縛而是自由
- 220 十一、短期出家修道會──引發正見與信心
- 223 十二、萬緣水陸法會──平等供養
- 226 十三、大悲懺法會──開發內在的慈悲
- 228 十四、慶祝三寶節──實踐佛菩薩普濟精神
- 235 十五、信徒香會──信仰的傳承
- 237 十六、佛學講座──佛法如良藥
- 242 第三節 人間佛教修行法門之二──道德生活的修行
- 242 引言
- 243 一、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 250 二、四給──「以眾為我」的修行
- 261 三、五和──「和」是普世的價值
- 266 四、七誡──自我革新
- 268 五、慈悲愛心人──培養仁愛之心
- 271 六、人間佛教「治心百法」──對治身心煩惱
- 275 第四節 人間佛教修行法門之三──生活律儀.人間生活的修行
- 275 引言
- 275 一、佛光四句偈──自利利他的修行
- 279 二、十修歌──把人做好的修行
- 282 三、佛光三昧修持法──融攝一切菩提願行
- 287 四、生活律儀百事──將戒律融入現代生活
- 291 五、密行百事──心中有佛是密行的真義
- 294 六、佛教新戒條──契合時代的生活戒規
- 299 七、《佛光菜根譚》──應世的智慧
- 303 八、《迷悟之間》──轉迷為悟的祕訣
- 307 九、《佛光祈願文》──祈願的修行
- 310 十、人間音緣──法音宣流
- 313 十一、婦女法座會──以法聚會
- 315 十二、義工講習會──從服務中廣結善緣
- 318 十三、人間佛教讀書會──生活書香化
- 322 十四、每日自課──日日淨化身心的功課
- 325 結論
- 329 星雲大師大事記(一九二七年~二○二三年)
- 1927~1948( 1歲~22歲)
- 1949~1966(23歲~40歲)
- 1967~1977(41歲~51歲)
- 1978~1987(52歲~61歲)
- 1988~1997(62歲~71歲)
- 1998~2007(72歲~81歲)
- 2008~2015(82歲~89歲)
- 2016~2023(90歲~97歲)
- 699 《星雲大師全集》自序
- 704 《星雲大師全集》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