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613 二、高雄壽山寺時期

大師與宜蘭、高雄的結緣甚早,都在1953年,因此在大師最初的弘法歷程裡,除了「宜蘭雷音寺時期」外,「高雄壽山寺時期」也是觀察的重點。長達十年的時間,大師不辭辛勞南北奔波,往返於宜蘭、高雄二地弘法布教。高雄的信眾聞法赤忱又無比熱情,為了留住大師,在他弘化的第二年(1954),便發起籌建高雄佛教堂。後來在1965年,大師於壽山寺落成的翌年,即開辦壽山佛學院──佛光山僧伽教育的發源地。

自此之後,大師弘法的重心轉往南部,人才培育也側重在僧伽教育。此階段由於有了自己的寺廟及佛學院,大師開始致力僧伽弘法人才的養成,爾後半世紀的佛教教育工作延續不斷,也為佛光僧團的創立,一個叢林道場的誕生拉開序幕。

(一)弘化南台灣:與高雄初結緣

大師與高雄的法緣深厚,結緣已逾一甲子,雖然最初落腳北部的宜蘭,然而經常應邀至各地講經,幾乎全省都遍布大師弘法的足跡。大師回憶說,這當中,以高雄人最為熱情誠懇,高雄佛教堂聖樂隊都會到火車站隆重迎送,令人感動。1957年高雄佛教堂落成,1963年創建壽山寺,附設的壽山佛學院,可說是佛光山僧伽教育的濫觴。*25

說到大師於南台灣弘法的起源,最早可以溯及至1953年元月,白聖、太滄、智光、南亭等法師在台南大仙寺首開戒壇,台灣佛教重新回歸中國佛教形式制度,大師應邀擔任尊證和尚,由於這個因緣,大師來到高雄、美濃。*26其時,大師甚至還未到宜蘭,直到3月,大師才首度到北部的宜蘭弘法;7月,應煮雲法師之邀前往南部鳳山布教。在1953年這一年,大師開啟台灣南北兩地的弘法生涯:

四十二年(一九五三)農曆正月,我到了宜蘭,當時有人要請我到鳳山佛教蓮社,我因為宜蘭的事務還沒能告一段落,就請煮雲法師(當時他在台東)先去,我說:「你先到鳳山佛教蓮社去,等我事情告個段落以後,我們調換,你到宜蘭來,我到鳳山去。」*27

就這樣,煮雲法師在新春期間前往鳳山,受到當地人的熱烈歡迎,許多人都因為他的帶動而皈依三寶,於是便繼續留在鳳山弘法。1953年7月,煮雲法師為了紀念鳳山佛教蓮社的落成,舉行七天的弘法大會,大師也應邀於弘法大會的第四天(7月17日),在鳳山同樂茶園主講「人生大病」。*28當時的布教大會都是露天集會,大師拿著麥克風講,聽眾在台下站著聽,可是仍然有好幾千人聽講。大師對南部青年聞法若渴的熱切,印象極為深刻:

這一次的講演,我從下午七點多開始講,講到快十一點才算告個段落。當宣布結束的時候,大家熱烈地鼓掌,並且說:「請再繼續講!」我就再繼續講下去,講完了,又說:「請再繼續講。」就這樣,結束時已將近十二點左右了。*29

此後,大師經常前往煮雲法師駐錫的鳳山佛教蓮社演講,有一群高雄苓雅區的青年都會前去聽法。之後,他們計劃興建高雄佛教堂,一、二年後,地基打好了,堂後的圖書館也裝修完成,只是前面的殿堂因礙於經費短缺而無法繼續。不過,這些青年還是熱情地禮請大師到高雄佛教堂弘法,為他們主持皈依典禮。就這樣,大師和高雄佛教堂、高雄的青年結下了法緣。

2010年歲末,在台視《熱線追蹤》的節目專訪中,大師談及他與宜蘭、高雄的緣分,提到了為什麼佛光山會在高雄創建的原由:

我每次到宜蘭,也沒有人接我;每次離開,也沒有人送我。我講經,大家就很歡喜;我不講,也沒有人來催促我做什麼。尤其宜蘭的青年們,他們來學習佛教的唱歌,學習佛教的梵唄,學習佛教的法器,喜歡參加佛教的讀書會,參加我弘法的活動,讓我覺得緣分很重要。

高雄,同樣的我也來,但我不喜歡住在高雄,因為這裡的人很熱情、很活躍。後來因為有很多的年輕人要出家,我沒有辦法提供他們住,也沒有辦法給他們提供教育,他頭髮剃了,怎麼辦呢?把他送到別人的寺廟,人家也不一定接受。想想,自己還是得要有一個地方,能給大家方便。高雄經濟、人事、各種條件比較豐厚一點,所以,我就從宜蘭到了高雄。
*30

宜蘭是大師最早的弘法據點,其風土民情符合大師淡泊的性格,然而高雄的信眾也渴求佛法的潤澤。尤其1950年代的台灣,台北可說是大陸來台高僧大德的匯聚之地,南台灣還沒有外省籍的和尚;大師有感於在北部開會、送往迎來的外務繁多,無法專心弘法,萌生南下弘法的念頭,這可說是大師弘化南台灣的起因之一。在那個年代,從台北、宜蘭到高雄,坐火車都得耗費一天的時間,可是他依然堅持十年披星戴月地南北弘化,辛勞自是不在話下。最終為了培養年輕的僧伽人才,大師才選擇長駐在南部辦學安僧度眾。 

(二)高雄佛教堂:熱烈的弘法史

1955年,高雄的信徒禮請大師宣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由於人數眾多,大師只能露天對著這一、兩千人弘講,回響熱烈。1956年舉行首次的佛七,就有六百人以上皈依;到了第二年打佛七,參加的人數更高達兩千多人,有八百人皈依,大師因而與高雄佛教青年及信徒結下深厚的緣分。

高雄的信眾為了挽留大師能夠駐錫在南部弘化說法,發心籌建高雄佛教堂。高雄佛教堂於1954年啟建,1957年落成。當時,大師為了報答師恩,禮請月基法師住持,大師自任監院。月基法師是大師就讀棲霞律學院的院長,也是大師恩師志開上人的同門法兄弟,他感念自己十五歲受戒之時,由於當時開堂和尚月基法師的一句話,替自己解困而免於受罰。1956年五月,也就是大師在宜蘭弘法的第四年,他專程將月基法師從香港迎來台灣,並對月基法師說,自己在台灣有兩個落腳處──一個是宜蘭念佛會,地方很小;另一個是高雄佛教堂,正在興建中,請他擇一處居住。最後,月基法師選擇高雄佛教堂。

大師曾在〈我與青年的因緣〉文中,*31描述了高雄佛教青年熱烈求法的樣貌:來自各機關、各學校、各工廠就業的高雄青年,每天騎著腳踏車、摩托車到前鎮區各大公司、工廠上班,來來去去,往往超過十萬人以上,可惜沒有足夠的地方,可以容納這許多青年集會聞法。正好高雄佛教堂隔壁有一塊空地,是警察局預計作為警察宿舍之用,大師便商請高雄市議員洪地利與警察局交涉,請求將這塊用地讓度給佛教堂使用。

這批高雄佛教堂的青年,比其他地區的青年更熱情,不管大師走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一集合就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經常風塵僕僕地趕到嘉義、台中,只為了聆聽一場大師的講座。大師不忍青年們這樣舟車勞頓,耗時耗力又耗費金錢,便允諾每個月專程為他們講經。為此,大師每個月南下說法,在高雄佛教堂原有的聖樂隊外,又成立了高雄歌詠隊。

這些高雄青年是從聆聽大師講經感到法喜而發心,因此他們對佛教的信仰,不是從拜拜入門,而是從聽聞佛法開始,這也是他們的特別之處。

(三)高雄壽山寺:僧伽教育的濫觴

在宜蘭,大師除了興辦信徒教育、青年教育、幼兒教育以外,心心念念的就是辦一所佛教學院。因此,他在壽山寺落成未久即開辦「壽山佛學院」,培育佛教專業人才的弘願終於得以實現,1964年左右,慈嘉法師、心平和尚等人跟隨大師出家,這標誌著佛光山僧團的初步形成。大師也自此決意在南部落腳:

高雄鹽埕區的信徒,在壽山公園門口的地方,買下人家要建旅館的一棟樓房,想改做寺院,主要是他們體貼我,希望我有一處講經的地方,不用再南北奔波,我順應大家之請,信徒們立刻湊錢集資,記得那時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他們合資辦的「佛教文化服務處」,也捐了兩萬元,合起來,一共十八萬,買下了壽山寺那塊土地建寺,就是現在的壽山寺。

壽山寺落成時,我便決心創建「壽山佛學院」,以培養佛教的專業人才,此時我在高雄,終於有落腳的打算。
*32

壽山寺於1964年11月29日落成開光後,大師即刻在1965年3月開始興辦壽山佛學院,此為東方佛教學院及佛光山叢林學院的前身。由於教學嚴謹,許多青年學子慕名而來,報考相當踴躍。大師規定壽山佛學院的學生,不能出門、不能買東西、不能打電話、不能會客⋯⋯大師認為,佛學院必須先有生活教育,再有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就是信仰教育。有了生活教育,有了信仰教育,就讀佛學院的學生,不論僧俗,即便日後不出家,也能成為對佛法信心具足的佛教徒。

據《星雲大師年譜》載,1964年,日本孝道教團在統理岡野正道大僧正的率領下,前來台灣,走訪台中、台南、高雄等中南部名剎。團長大僧正於壽山寺講演時說:「我來台灣,從台北一直到台南,所見到的佛教徒都是年老的人,我心想,難道台灣沒有青年人信仰佛教嗎?直到現在,來高雄壽山佛學院,看見許多年輕且富有朝氣與熱忱的青年,我才知道台灣的佛教,還有這麼多的生力軍!」*33大師表示,聽到大僧正的這番話,彷彿給自己打了一支強心劑,感到自己一路以來對佛教教育的堅持,縱然辛苦,卻是值得的。

壽山佛學院的規模不是很大,由於大師禮請許多名教授、名家擔任老師,學生進步飛快,程度也很相當,像慈嘉、慈怡、心如、依嚴、慧哲、性瀅、普暉法師等人,都是當時非常優秀的學僧,也成為日後的弘法尖兵。

壽山寺有五層樓高,但建地只有一百餘坪,作為進修的寺院可以,但要成為一個僧伽教育的基地,似乎地方嫌小。但我也顧不了那麼多,就聘請煮雲法師、慈靄法師、常覺法師、會性法師、唐一玄居士、方倫居士,以及高雄女中的教務主任戴麒先生等人教授課程,自己自任院長,並請了宜蘭的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等幫忙學務與教務。

第一年預計招生二十名,但來了二十四個學生,並有許多旁聽生。⋯⋯壽山佛學院的教學很創新,一般的寺院不敢讓自己的弟子跟隨我。但接著往後幾年招生,學生就源源不斷的進來。
*34

當時壽山佛學院的學生,每日清晨四點半起床,全體早課,然後排班過堂(吃飯),之後打掃環境,整理內務。平常不可請假,每天勞動服務,搬柴挑水,三餐輪組料理。為了鍛鍊學生強健的體魄,大師特地將體育納入課程,帶學生到附近的壽山公園跑香、上體育課、練太極拳、做健身操等。

為了培養佛教弘法人才,佛學院的課程設計,除了傳統佛學課程,在文史哲學、科學、社會經濟學、社會時事等,都禮請專家來授課,豐富學生學習的領域及見解,以便日後能與現代化的社會接軌。大師更打破傳統佛學院不成文的規定,讓在家眾可以入學,即使不出家,也能夠學習佛法,讓佛教學院培育出來的人才,日後進入到社會也能發揮影響力。

綜上所述,高雄佛教堂與高雄壽山寺,是星雲大師在南台灣的弘法史中,甚為濃抹重彩的一筆。高雄佛教堂的建立,意味著大師將弘法的範圍延也伸到南台灣,不只局限北台灣的宜蘭;而壽山寺的啟用,再加上旋即成立的壽山佛學院,則為佛光山的開山預作發端之基。

【附注】

*25 星雲大師:〈《佛光緣5:當代名家藝術精品義賣》序〉,《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192-193。

*26 星雲大師:〈壽山寺沿革〉,《星雲大師全集138.隨堂開示錄15.集會共修1》(增訂版),頁89。

*27 同註26。

*28 「人生大病」的講稿,後收錄於《星雲大師講演集》(一),題目更改為「心病還須心藥醫」,高雄:佛光出版社,1979年,頁221-236。

*29 同註26,頁90。

*30 星雲大師:〈談因緣〉,《星雲大師全集146.隨堂開示錄23.對談專訪5》(增訂版),頁72-73。

*31 星雲大師:〈我與青年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55-56。

*32 星雲大師:〈周慈輝〉,《星雲大師全集253.參學瑣憶2》(增訂版),頁25。

*33 滿義法師:〈一九六五年〉,《星雲大師全集254.星雲大師年譜1》(增訂版),頁296-297。

*34 星雲大師:〈佛教叢林學院的發展與成就〉,《星雲大師全集242.百年佛緣5.文教篇1》(增訂版),頁150。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