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537 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共修理念的思想內涵

佛教是一種重視儀式的宗教,「共修」正是體現儀式感的最佳形式。所謂共修,就是大眾共居一處,集體修行,由此來提升信仰的信念與宗教情操。大師形容群體集會的「共修」,是一種大眾的相互勉勵,「好比一根指頭打人不痛,五根指頭合起來,成為一個拳頭就有力量。共修就有力量,自修沒有力量。一根木柴燒的火能有多大?但是一堆的木柴燒起來,成為熊熊大火,那就不一樣了。所以,要以共修來增加自己的信心、修行。」*363

如前所述,隨著時代變遷,大師所帶領的佛光山在弘法傳教的型態也發生轉變,共修的內容與形式趨於多樣化,從法會、拜懺、念佛、參禪、讀書會、佛學講座等,不斷在佛教傳統基礎上推陳出新,以順應世界各地道場面臨不同國家、語言、文化等差異性的統合與轉型。因此大師說:「佛光山的四大宗旨中,前三條都容易懂,第四條的『以共修淨化人心』,就必須做一番說明。」*364

(一)我在眾中:法會修持養情操

大師在二十三歲(1949)來到台灣以後,目睹惶惶人心漂泊無依,正信佛法隱而不彰,便決定要循序漸進地改革教界弘法方式,使佛教通俗化、大眾化、藝文化、生活化,期能擴大利生的層面與深度。

當時台灣的佛教信仰型態及其內涵,多是在明、清之際,由閩、粵地區傳入的,尤其還有經過不同政權統治更迭下興起的齋教、日本佛教及民間信仰,也就是此一混合宗教思潮的延續。*365由於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不斷出現新的添加成分,當時不少民眾對佛教缺少正確認識,所以把一般神教、仙姑、牛神、蛇神也視同佛菩薩一樣的崇敬,以致讓人誤解佛教為神話迷信的宗教,即當代佛教學者所批評的不純粹(神佛不分)的佛教信仰。大師談到台灣早期佛教:

我初到台灣來的時候,那正是1949年,台灣剛從日本人手中接收回歸祖國不久,當時社會百物蕭條,一切的建設都談不上。尤其佛教界裡,國民小學畢業的人才都很少,大部分出家的僧侶都是年老之士,身分證上頂多填寫私塾二年、私塾一年,或者不識字,極少數是知識分子,當然更談不上佛教的青年。縱有一些中青年在佛教裡面撐持的,也都是受日本教育的在家居士,或曾經在日本時代做過出家人的和尚,他們稍微具有一些知識、見地,但是台灣回歸中國之後,這許多日本皇民化的出家人,在台灣社會裡也抬不起頭來。*366

總結的說:台灣的佛教六年來的進步,無論從那一方面說:都超過日本五十年統治時代的進步。這句話,並非是誇大,我們是有事實的根據。日據時代,台灣文化、教育、農業、工業、交通、建設,都有驚人的進步。唯有佛教只有退步,輕視戒律!忽視教育!而台灣佛教徒根本沒有學到日本佛教的好處,只是學上不好的習慣──輕視戒律──致台灣佛教,在保守方面不及中國佛教;在維新方面又不及日本佛教,只是陷於停頓的狀態。
*367

在此時空背景下,大師為了推動從神化到佛化、從經懺到教育、從寺廟到社會、從無經到有經、從自修到共修等等的理想,引領民眾走向強調淨化身心、提升生命層次,將人心導引至重視戒律、正信佛教的領域。因此初到宜蘭雷音寺弘法,隨即成立「宜蘭念佛會」,每週三、六兩次固定共修,短時間內在全宜蘭四十八個里都聘有「班長」,由各里的班長負責關照念佛會蓮友,以組織化帶動老中青少的學佛風潮。這與當時台灣寺廟幾乎不事弘法、閉門清修,或偶爾初一、十五才開門供人禮拜的行事風格截然不同。一時之間,到北門口雷音寺共修蔚為盛況。

隔年,大師開始率眾「打佛七」,佛七的作息遵循叢林規矩,早晨五點開始起香,中午過堂,晚間藥石,晚上七點到九點半大板香──有許多學生、上班族都趕來參加這一支香。甚至還出現早課香的奇觀:

佛七期間,早上第一支香開始以前,班長就會挨家挨戶地去輕輕敲門、叩窗,並提醒:「起來念佛囉!」清晨的宜蘭中山路上,沒有車水馬龍,但聞大人、孩子此起彼落的木屐聲,迴盪在大街上;他們歡喜熱烈地朝北門口的宜蘭念佛會行去,就為參加佛七的早課香。──佛光山檀講師林秀美回憶起當年打佛七盛況,透早街道上的木屐聲,讓她至今記憶猶新。*368

帶動宜蘭念佛會盛況的源由,乃因大師將每週六共修的內容,規劃成「禪淨共修」。四分之一的時間誦經,四分之一的時間念佛,四分之一的時間繞佛,四分之一的時間靜坐,每支香大約兩個小時,把禪淨融和在一起,也讓參與的信眾在一次次共修裡緊密相連,培養出宗教情操。大師曾詳述他為念佛共修所設計的程序,以及想要營造的氣氛:

那個時候的共修,雖然有一定的模式,念佛、唱讚子,可是最後的回向我就改了,不唱「願生西方淨土中」,改唱〈西方〉:「苦海中一片茫茫⋯⋯」很多的年輕人一聽,「啊!唱歌呢!很新潮。」他就來參加了。慢慢地,就再增加一點宗教的體驗──打坐。

念佛下來,靜坐十分鐘,大家都感覺到不一樣,因為平常沒有感受到精神上的紓解,現在他感受到了,覺得:「真好啊!妙啊!」所以,我又再提出「禪淨共修」。禪淨共修也是有條件的,不只是打坐,也不是整天都一樣,還要有氣氛。像過去晚上要多唱一首〈西方〉,下午的時候,我就想辦法先到很遠的慈愛幼稚園把風琴抬過來,在唱誦一開始,能夠藉由彈風琴,營造另外一個情境,也會增加歌曲的力量。

為了這個禪坐,我又再想出:經過一個小時的念佛、繞佛後,在問訊坐下來之際,讓所有的燈光瞬間關掉,還要給人感覺不出燈光是什麼時候熄滅的,好像忽然地這個世界就變了。如果這個燈光此起彼落地開,⋯⋯他的心就會跟著波動,就沒有達到收攝身心的效果了。所以,關燈的人要和我配合好,要做就要做得如法。

如果只留佛前一盞燈,亮得刺眼也不行,要有一點亮光,是柔和的,不強烈的。⋯⋯念佛共修會開始之後,不能有一點聲音;有人感冒要咳嗽也不可以,因為那個時間寶貴啊!所以往往等到開靜,木魚聲一響,「咳、咳⋯⋯」聲音就全部解放出來了。

你看,光是一個念佛共修會,對於四周環境的照顧,就有這許多細節。就是維那起板,結束落板,他也一定要懂得掌握時間,多少的時間要繞幾個圈子念佛,都要控制好。⋯⋯大眾念佛念得很順的時候,就好像浪潮一樣,此起彼落,不只是有音感的人有感覺,就是一般信徒,也感覺到美妙!念得全身發熱,念得觸及他的本性。

你們在各地方共修,能不能把氣氛營造出來?一個木魚、一支引磬,木魚速度的快慢、引磬聲音的大小,要控制得恰到好處,這不是簡單的呀!當然這也要有天分。那時候,好在有慈嘉法師、慈容法師,他們兩個的木魚敲得最好,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敲的引磬最好,他們是班底,能掌握法器,運用妙絕,當時他們還沒有出家,所以推動念佛就很容易。念佛的氣氛一感染,一到打佛七,四面八方在台灣各處工作的人都回來宜蘭念佛,大家像兄弟姊妹一起過年一樣,成就了宜蘭的大事。
*369

在那個拿香拜拜祈求、占卜吉凶的年代,由於大師對念佛共修的「改良」,讓許多宜蘭老老少少皈依三寶,轉變為佛教正信的弟子。因此很短的時間内,相繼從宜蘭的頭城、羅東,一直到台北、新竹、嘉義、雲林、虎尾、高雄等地,都成立了念佛會,把靜態的佛教動員了起來。可以說「禪淨共修」在當時的佛教界蔚為主流,也開展出台灣佛教道場開始舉行「共修」的輝煌時期。

大師總是強調,生活在人間,想要借重眾人的力量,就要融入眾中,唯有「我在眾中」,這些力量才能成就我們。發展至今日,佛光山在世界五大洲各地設立近三百個道場,每週六都舉行共修法會,全球佛光人同一時間同聲念佛,若以每個道場三百人為基數,每週六就有近十萬人同時進行共修。大師希望透過各種修持與學習活動,讓天下有緣人,都感受到「我在眾中」的法喜禪悅。*370

綜觀大師推動的人間佛教,即是把佛陀所展現的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與普濟性,*371植入現代社會社團制度,既保留佛陀本懷,又加以創新。透過有組織有系統的運作,把信仰及智慧,傳遞給更多人、普遍於社會。而大師在佛教制度創新層面的主要思想,可從他一再強調的「我在眾中」的群我關係來理解。比如,大師強調自己「一直生活在眾中」,「因為生性歡喜大眾,歡喜參與公共的活動──共修,可以說,是貧僧一生生活的寫照。」*372為此,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才會建構「以共修淨化人心」,藉此來實踐淨化社會的基本原則與遠大目標。*373

(二)眾中有我:社會運動淨人心

關於佛教從事弘法活動或者社會運動,大師認為佛教最初的集會,就是佛陀最初的說法傳教,可視作佛教社會運動的源頭。在大師的理念裡,他主張「人要經常運動,才能增強體魄;水要經常流動,才能長保潔淨。同樣的,一個團體如果能經常舉辦活動,必定能充滿服務的幹勁。」*374

縱觀佛陀成道後,一生在五印度弘傳教化,以「地點」來觀察佛陀的弘法運動,時而在祇園,時而以靈鷲山為中心,時而在恆河兩岸,時而率領弟子遊行各方;就其「說法內容」,從百萬人天集會聽講《華嚴經》開始,經過《阿含經》而到彰顯大乘精神的《般若經》,最後用八年歲月宣說《法華經》、《涅槃經》,都是為了因應不同根性眾生的需求,調整說法內容。尤其佛陀主張「四姓出家,同為釋子」,這是佛教倡導「平等」思想的具體行動;提出「人人皆有佛性」,這是佛教對「民主」精神的高度彰顯;教導大家「奉行五戒,不侵犯他人」,這是佛教「自由」真義的積極詮釋。從這些方面來看,大師認為,佛陀確實是一位實踐「平等、民主、自由」改革運動的社會運動者,也可說是人間佛教社會運動的先驅。*375

因此,佛光山開山以後,即秉承佛陀的教法,積極走入人群,走入社會,大師更發起多項現代佛教的社會運動。1992年國際佛光會成立後,大師即把佛光會定位為「具有活動性的社團」,他說:「兩千五百年前,佛陀活躍於印度社會各階層,現代的佛教徒應該要動起來,發揮慈悲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將佛教的光明、希望、歡喜散布在世界每一個角落,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人間淨土的清淨安樂。」*376他明白揭示:「佛光會的發展固然要靠信仰的凝聚,更需要靠各種活動來充實內涵,因有活動才有生命,有活動才有力量。」*377

此後,佛光山結合佛光會每年所辦的各種大型活動,參加人數成千上萬,不但帶動社會大眾參加活動的風氣,尤其對社會人心的淨化,更有實質的影響與貢獻。下面列舉幾個較具代表性活動,説明大師的對社會運動的思想內涵。

1、台灣南北行腳托缽

1987年佛光山開山二十週年時,大師發起由一○八位法師,以「台灣南北行腳托缽」的方式,用一個月時間,從台北走到高雄為全民祈福。大師為此行定出宗旨──走出國家富強的道路、走出人間光明的道路、走出佛教興隆的道路、走出佛子正信的道路。行腳的一個月,南北縱走十七縣市七百多公里,並且舉辦十七場布教大會。此為大師效法佛陀慈悲益世的精神,以行腳的方式讓佛教「走出去」,走向社會人群,走向眾生。

大師認為,「佛門的行腳托缽,提供大眾一個提升信仰層次的因緣,讓大家的心靈更清淨、更善美,明白自己可以從內心自我改造,開發心中的佛性。」*378最明顯的例子,是當民眾看到佛陀聖像和行腳的法師隊伍,都不約而同地在門口擺上香案,以鮮花素果迎接、禮拜,無形中為社會增添祥和之氣。

這次行腳托缽所得的功德款項,經向教育部申請通過,隔年正式成立「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此後,基金會舉辦各種國際性學術交流、各項藝文活動、生命教育、佛學會考,以及梵唄音樂會、人間音緣、雲水書車行動圖書館等淨化人心的活動,以回饋大眾,造福社會,可謂是「眾人共成善循環」的見證。

2、回歸佛陀時代

1988年3月,大師有感於過去戰爭時期,有一批國軍及他們的遺眷仍滯留在泰北,生活極為刻苦艱困,於是在十方大眾的支持下,大師發起「送愛心到泰北」,組成「泰北弘法義診團」,前往泰國、緬甸、寮國三國的交界處關懷當地同胞。他們大多是抗戰時期國軍游擊隊第三軍、第五軍的後代,他們告訴大師:「儘管我們經常處於飢餓狀態,但是寧可以吃不飽,也要有佛堂可以拜佛。」大師聽後這麼形容自己的心情:「記得那天夜裡,我們在萬籟俱寂的山中經行,這段話讓我思緒萬千。想到佛陀住世時的慈悲,想到泰北民眾堅韌的生命,想到當時因為股市暴漲、『大家樂』興盛,使得台灣社會投機成風,民眾價值觀茫然若失。返抵國門後,我便向弟子們宣布:我們要舉辦『回歸佛陀時代弘法大會』,帶領民眾重睹靈山勝境,重聞祇園法音,重與聖賢聚首,重沐佛陀慈光。藉由認識佛陀,聽聞佛法真理,讓我們的人生有所安頓、有所歸依。」*379

經過縝密的規劃,選定9月17日起的三個週末,分別在台北中正體育館、彰化縣立體育館、高雄市立體育場舉行「回歸佛陀時代弘法大會」。在弘法大會開始前一週,為了讓民眾知道法會訊息,並引導大眾端秉身心以迎接佛陀,佛光山的佛祖被請到貨車改裝的「佛祖車」上,車身兩側懸掛著「恭迎回歸佛陀時代」、「佛祖蒞臨」的醒目布條,「迎佛」車隊在北、中、南各區展開遶境祈安的行程。原本預定每天車程八小時、祈安法會四場,但經常為了地方上的熱烈請求,而隨緣加長停留時間。大師這麼說明「回歸佛陀時代」的活動意義:

我們可曾見過佛陀是什麼樣子?可曾知道佛陀的性情?佛陀的生活?佛陀的感情?甚至佛陀的傷感?我們能否體會佛陀的「心」?我們要如何才能體會佛陀的慈悲、喜悅、無欲、平等?如果能深入認識佛陀,相信更能納受佛法真理的可貴與美好。當社會上有愈多人願意認識佛陀,這個社會必定是安穩、和樂、有道德的。*380

「回歸佛陀時代弘法大會」有將近十萬民眾參與,其中有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平民百姓,都藉由活動的參與,在心田裡種下了清淨善美的菩提種子。

3、把心找回來

1992年6月,佛光會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舉辦「把心找回來」的公益活動,邀請社會專家、學者聯合舉行數十場講演,呼籲社會大眾尊重生命、關懷社會,找回人人自心本性裡的慈悲心、感恩心與慚愧心。活動推廣信念有:1.愛惜生命,慚愧感恩。2.自然保育,節約惜福。3.知足不貪,擁有聖財。4.找回真心,無限美好。*381

「把心找回來」運動也延伸到監獄,為受刑人舉行皈依典禮、傳授五戒、短期出家等。這一系列的社會運動,透過電視台、報紙媒體,推動到學校、工廠、機關團體乃至整個社會,獲得熱烈回響。大師說他後來陸續舉辦的「七誡運動」、「慈悲愛心人列車」、「三好運動」、「百萬人興學」等,無非都是為了延續「把心找回來」的運動,讓社會能繼續走向安定幸福。*382

4、禪淨密三修萬人獻燈祈福法會

1993年起,每年新春佳節之際,佛光山寺與國際佛光會於全國各區,舉辦「禪淨密三修萬人獻燈祈福法會」(後更名為「禪淨共修法會」),透過萬人禪坐、念佛、持咒之修持來淨化人心,並將功德回向國泰民安、世界和平。大師一向主張「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共修」,認為禪與淨土這兩個修行的法門,就如「鳥之雙翼,人之雙臂」,兩者都很重要,也是大師對今日修行者的一種期望。

祈福法會最初的宗旨,期許社會大眾能明瞭以「禪」對治散亂之心、以「淨」降伏心中妄念、以「密」來與佛相應的三修意義外,更希望大眾藉由正信的修持消除煩惱。*383法會中每位信眾將手持一盞燈在佛前「獻燈」祈禱。透過萬人的共修,匯集眾人的願心,凝聚清淨祥和的力量,在燭光照亮的同時,也燃起人心中無限光明的佛性,以淨化自我的力量,廣及人間每一角落,祈願人人自心和悅、人我和敬,祈願家庭和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禪淨共修獻燈祈福法會每年分區、分多場次舉行,涵蓋北、桃竹苗、中、南等四區,場場多達數萬人,必須在大型體育館等場地舉辦才足以容納。直到2020年起,受到疫情影響,場地回到佛光人的信仰中心──佛光山總本山,於大雄寶殿成佛大道上,結合現場與網路直播,突破以往模式,讓海內外佛光人可以不分時間、地域,皆可參與莊嚴盛會。因此,文疏語言隨之多元化,除了中、英、日、韓、西、法、德、葡文外,還有丹麥、荷蘭、比利時、瑞典、挪威、越南、猶太文(希伯來文)、泰米爾文、拉達克文、馬來文等十八種語言。*3842024年禪淨共修獻燈祈福法會,總計現場及海內、外信眾線上參與有逾十萬人與會,大眾心念相繫與佛接心,共修的禪悅法喜攝受人心。*385

5、七誡運動

1994年舉辦的「淨化人心七誡運動」,透過七誡宣言、街頭簽名、校園輔導,以推行「誡毒品、誡暴力、誡貪汙、誡酗酒、誡色情、誡賭博、誡惡口」為目標,推動杜絕毒品氾濫、敦厚倫理道德、創造全民安和樂利的生活。尤以舉辦「七誡籃球義賽」,聯合行政院法務部、《中國時報》、台北市籃球之友協會,參賽球隊除了佛光山法師組成的佛光隊,還有立法委員組成的民意代表隊,港台演藝圈組成的香港明星隊與夢幻明星隊共四隊。當天有兩千多名觀眾到台北市立體專體育館加油助陣,義賽所得全部捐給戒毒、防毒的相關單位。此佛教發起的公益活動,讓社會大眾耳目一新。

6、慈悲愛心人

1997年舉辦的「慈悲愛心人列車心靈淨化之旅」活動,以「心靈淨化、道德重整、找回良知、安定社會」為宗旨。

「慈悲愛心列車」以環島街頭布教的方式,展開全國性的巡迴宣導。人員從台北出發,分兩條路線行進:一條經花蓮、台東到達高雄;一條從台北沿桃園、新竹、台中,到達高雄佛光山。也有的人從台北乘車,在一節一節的火車上一路宣講到高雄;有的人沿著公路,一路上換乘車輛,不斷地播撒慈悲愛心的種子。活動區域遍及全台,深入大街小巷、街坊鄰里。不論是在市場、街頭、火車站、學校、工廠、監獄,兩千位慈悲愛心宣導師宣講「慈悲愛心人」理念,大師還親定宣講內容綱要。

「慈悲愛心人」最初以佛光會員為主,後來感召了各地政要官員、救國團、青商會、生命線、獅子會、基督教門諾醫院等團體紛紛響應,總計八萬人在台北中正紀念堂的廣場宣誓會師。這是一場超越黨派和宗教界限的慈悲愛心人聚會,包括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天帝教、一貫道和道教代表以及黨政貴賓,如連戰副總統、蕭萬長院長、國民黨祕書長吳伯雄等,皆到場參與盛會。誓師之後,隊伍從中正紀念堂起步,展開「慈悲愛心」的和平遊行,大師也跟隨眾人的隊伍步行六公里到台北國父紀念館,一步一願,願社會充滿光明希望,願社會擁有安定和諧。

大師深感社會很需要「慈悲愛心人」這類活動。慈悲愛心人,就等於勸善組織,可以讓民眾培養仁愛之心。若是民間出錢出力,政府輔以有力的支持,長期延續下去,定能細水長流,涓滴穿石,厚實社會安定的基礎。*386

7、三好運動

1998年,大師發起「三好運動」。因為就佛法的觀點,有所謂身、口、意三業。身,可以做善事、造惡業;口,可以說好話、說壞話;心,可以有好念、有惡念。業的來源,源自於身口意,所以身口意稱為「三業」。人生要想道德健全,就要修身、修口、修心;人生要有美好的未來,當然更要修身、修口、修心。因此大師決定發起「行三好」運動,具體內容,就是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身、口、意三業健全,人生必定圓滿,社會必定吉祥。

大師將「三好」的內容和做法交付給佛光會,作為佛光會推行的方針。當時的副總統連戰先生率先帶頭宣誓「行三好」,後來馬英九總統也幾度在總統府前舉辦的佛誕節暨母親節聯合慶典上,宣誓要「行三好」,推動「三好運動」。大師說:

「行三好」既簡單又不花錢,也不需要特別的宗教儀式,因為這是做人的根本。要愛護自己,就必須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要建立幸福的家庭,如果每個人都注重自己身口意的表達,必定帶給全家和樂歡喜;如果把「三好」推廣到社會,整個國家社會就會一片和樂。如果能夠實行三好,則每個人都能成為好人,所以「三好運動」,就是「好人運動」。*387

經過佛光山全球道場數十年的宣揚推行,「三好運動」已經成為國際性的運動。在全世界有心人的嘴邊,「三好」的內容朗朗上口。台灣、馬來西亞以及紐約的年輕學子,各別譜出不同曲調的〈三好歌〉,甚至有大陸青年在「國際佛光青年會議」高唱〈三好歌〉,並配合舞蹈,獲得上千位聽眾熱烈的共鳴。在國際間傳唱的〈三好歌〉,至少有五種以上的版本,其他諸如大專青年的三好創意短片甄選、中學生的三好領袖培訓營、小朋友的三好發光繪畫比賽、老人家的三好啦啦隊等活動,都在世界各地得到熱烈回響。

如今「三好校園」運動也列入「星雲大師公益信託教育基金」的推動項目之一,鼓勵全國的學校推行三好教育。大師希望「三好」成為一種社會風氣,不只有「三好校園」、「三好教育」,更要有「三好台灣」。為了鼓勵佛光會推動會員「行三好」,大師也發起讓家家戶戶成為「三好人家」。大師全心全意,希望「三好」的理念,能藉由家庭薪火相傳,進而擴展到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

8、媒體環保日

大師有感於在一個文明國家,媒體應該擔當傳播文化、引導大眾追求真善美的使命;可惜有些媒體為了搶讀者目光,枉顧職業道德,不僅二度傷害當事人,也助長社會輕義趨利的不當風氣。有的媒體報憂不報喜,立場不夠客觀公允;更有甚者,還出現未經查證的不實新聞。每天打開電視,翻開報紙,有許多令人心驚、存疑的畫面。因此2002年9月1日,大師於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共同發起「媒體環保日、身心零汙染」的活動,帶動媒體一同「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同時宣誓「不色情、不暴力、不扭曲」,希望能藉此喚起媒體自律,還給社會大眾,特別是孩童和青少年一個清淨的閱聼環境。當日,很多電視台與報社都簽名嚮應大師所呼籲:「口中有德可以救自己,筆下有德可以救社會。」*388

過去有些佛教人士鄙視社會活動僅為熱鬧一時的世俗之舉,但大師所辦的活動有創意、有理念、有佛法,絕無流俗之弊。在大師的觀念裡,只要是人,就一定要「活動」,何況是修道的行者。大師舉例:「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士,每天都要『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十方諸佛』,就是在活動;佛陀持缽,入舍衛大城,飯後經行;觀音菩薩三十三身度化眾生;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都是在活動;唐代玄奘大師經八百里流沙的艱辛路途,若無此活動,東土怎會有佛經?」*389大師進一步說明:

佛法不是一種知識,不能只當學術研究;佛法要靠修行,才能體證。但是,如果只重自我修行,沒有社團活動,則佛教不容易走向人群,走入社會。因此,要讓佛教廣為弘傳,除了寺院一般性的法會共修以外,還需要組織社團,舉辦各種活動,透過活動才能動員廣大信徒,影響社會大眾。*390

這許多的社會運動,雖然期限有長有短,但必定都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力,它讓大家知道,這個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人關心國家、社會,他們不一定都是大富長者,像平民老百姓發心捐獻的一塊錢、一百塊,同樣是助長社會的好人好事。

我們陸續發起許多運動,如:「禪淨密三修法會」、「佛光山假日修道會」,讓一些公務人員可以利用假日到寺院修持。現在每週日舉辦的「福慧家園修道會」,又再繼續維繫這些運動於不輟。其他,像三皈五戒、短期出家、佛學講座、學術會議、青年團、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等活動,在佛光山蔚然成風,確實很豐富。加上國際佛光會的推動,每年從台北到高雄,那些萬人以上的集會,無非是希望讓人們在生命中,能有一天或一時,和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大聖者佛陀有交會的時刻,讓心靈回歸佛陀時代。現在又有了佛陀紀念館落成啟用的因緣,今後像「回歸佛陀時代」這類的弘法運動,我們必定會繼續進行下去,讓正法能永住世間,延續不斷。*391

目前佛光山所辦的活動、所做的事業,每天都有上百種在全省乃至海內外各地進行,於淨化人心的同時,也帶動了全台灣的社團活動,包括政府與民間。過去台灣社會,平時甚少集會,偶有活動,參加人數頂多幾百人;甚至早年的國家慶典,也只有政府官員參加,民間甚少有人主動與會。到了現在,各種活動每天在各地進行,都是數百成千,甚至萬人參與,已經蔚為風氣,此中不無受到佛光山的影響。
*392

佛光山在社會推展的種種群眾運動,都是型塑行為規則,涵融真善美、以信解行證為主要內容的教化方式。同時也是一種促進社會祥和、人我和諧的價值規範。大師終其一生都在推展各種淨化人心的運動,讓參與者從百人、千人、萬人、數十萬人,甚至百萬人,不斷擴大影響層面。且許多活動乃世界五大洲的佛光道場同步啟動。

從中可見,大師把人際、國家、民族、地域、文化之間的隔閡打破,撇開相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大師沒有把自己和眾生區別開來,把自己視為大海中的一滴水,與一切眾生平等同在。大師繼承佛陀不捨眾生的慈悲,佛教是人間的佛教,不一定人人都是佛教徒,但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人間佛教思想,徹底把「我」與眾生融為一體,眾生苦即是我的苦,眾生樂即是我的樂。人間佛教思想的偉大之處,在於它的普世性;人間佛教思想的高貴之處,在於它的不捨眾生;每一個人都是人間佛教思想惠及的對象,也是人間佛教思想不可缺少的組成元素。*393

(三)共生共榮:集體創作推和平

人間佛教重視現實的生活。佛陀是人間的佛陀,所以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重在落實「行佛」。行佛就是「菩薩道」的實踐,創造順應眾生的根機與需要,動員社會大眾一起來行佛為善的修行模式,此可謂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社會思想的最基本理念,也就是佛光山四大宗旨的樣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394佛光山從事之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事業,皆為集合社會群體所為。而上溯這四個層面之根源,與大師素有「集體創作」的理念有關,更主張群我之間應該「共生共榮」。

在佛教裡,本來就有「人我共尊」的平等特性,從本質上提倡共生思想,也是當初佛陀打破四姓階級,對於不同國家、種族、性別、年齡的人,都給予尊重,皆平等對待。大師認為,每一個人生活在世間,都需要有士、農、工、商各行各業,提供各種需要,才能生存。沒有人能夠單獨存在,都要依靠許多人、許多物質條件,所謂天地日月、山川河流、花草樹木、包括衣食住行,都需要眾緣成就,才能共生共榮。既然是共生,一切眾生都是幫助我們,與我們有因緣、有關係的人,應該要感謝他們、回報他們。*395

大師勉勵佛光人要有為眾的慈心悲願,所謂「佛法在眾生中求」,慈悲既是學佛的根本,又如何能自處於其外?所以,佛光人應從處眾、和眾、愛眾、敬眾、助眾、利眾、容眾、領眾當中,培養慈心悲願。在創建佛光山近六十年間,他創立了大學、佛教學院、圖書館、出版社、翻譯中心、藝文中心、滴水坊,開辦了育幼院、老人之家、中小學、報紙以及電視台,積極推動行動式的義診等。這些事業架構了人間佛教與社會的橋梁,也培養了大量人間佛教的義工,為改善社會風氣,淨化心靈齊力奉獻。大師說:

人間佛教以人為尊,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心的信仰,當然,此間有深淺不同,有廣狹、類別不同,不必要求大家都是一致。*396

 過去佛教只重視念佛、拜佛,失去了許多信徒;佛教是要普度眾生的,普度眾生就是要讓大家歡喜什麼就做什麼。你不念佛,可以禪坐;甚至不信佛也沒有關係,你可以行佛,替佛教動員大眾一起來做善事。乃至你不歡喜拜佛,也可以到寺院來吃素菜;你覺得素菜吃不習慣,也可以到道場來談話聯誼,或是唱梵唄、聽音樂。所以現在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就是多元化、多功能的弘化,依大家的根機需要,實踐佛陀的「觀機逗教」,這就是人間佛教。
*397

在大師的這一理念下,佛光山每天在全世界所展開的活動與共修,可以說包羅萬象,不勝枚舉,而且有很多是佛教界首創。例如:佛教歌詠隊、佛化婚禮、佛光山朝山團、信徒香會、印度朝聖、婦女法座會、金剛禪坐會、金剛會議、傑出婦女會議、都市佛學院、假日修道會、佛光親屬會、世界佛學會考等,都是出自大師的智慧擘劃。

我提倡每日課誦生活化,依據自己的環境,將修持納入生活作息當中;我主張戒律規範人間化,鼓勵信徒實踐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的修持,樹立饒益眾生、福利世間的風範;我贊成舉辦經常性的念佛會、禪坐會、報恩會、法座會、八關齋戒會等,讓紅塵眾生藉此蕩滌塵慮;我也歡喜舉辦大型的禪淨密三修法會、掃街植樹運動、親子遊樂活動⋯⋯歡迎信徒全家參加,共享法喜;我在佛光山及各道場設立修持中心,提供良好的修行環境,我發起朝山參訪團,啟發信眾清淨道心。*398

在學者中,每年舉辦的佛教學術會議,無論是國內或國際性質,都能普獲學者的肯定;在宗派間,我曾於一九八五年首開先例,舉行「顯密佛學會議」,而每年的「禪淨密三修法會」,每場萬人的聚會共修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轟動⋯⋯可見只要以真理的法則來行事,自能到處受人歡迎。
*399

大師認為,佛陀四十九年的弘法利生,向國王、大臣、商人、農夫、婦女、兒童、外道教徒等宣揚真理,正是一場又一場淨化人心的人間佛教社會運動。*400因此,大師從佛教內部的法會改良與形式統一開始,之後帶領信眾走向社會,舉辦各種關懷全民的運動,再進而擴大普及到非佛教信眾,也能參與淨化人心的「共修」。大師強調「集體創作」,共生共榮;如同組織、企業要創造新的價值,不能單憑一人獨撐大局、獨斷獨行,必須集合眾人的創意與共同成就的意志。*401

大師說:「『集體創作』不是由很多人支持一個人的獨裁,而是集體裡的每個人都有平等的參與。⋯⋯佛光山不是個人的,而是一千三百多位出家弟子、海內外數百萬信徒、諸多功德主,還有各界人士的;也不是一天、一時成就的;而是點點滴滴、持續累積、同體共生的成就。」*402下面列舉其中較具代表性者。

1、素齋談禪

大師年少時,讀到惟政禪師於〈辭朝貴招宴偈〉中說:「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只合居巖谷,國士筵中甚不宜。」曾感嘆惟政禪師僅具不變的原則,但缺乏隨緣的性格。尤其在注重交流溝通的時代,佛子們不跨出山門弘揚佛法,如何奢言廣度眾生?基於現代人講求效率,運用所謂的「早餐會報」、「業務午餐」節約時間,於1994年2月佛光山台北道場成立時,大師發起可以同時聞法、喝茶、吃飯的活動,定名為「素齋談禪」。舉行地點設在台北道場的梯形會議室,每次邀請四十人。此舉讓台北道場迅速為人知曉,也開啟了創新的弘法樣貌。

一年之中,台北道場總共舉行了兩百多場素齋談禪,意即有近萬人跟大師素齋談禪過。廣邀政治、企業、司法、藝文、醫護、傳播、教育學者、宗教等各界人士,而且全部都不是佛光山原有信眾。大師說:

給人歡喜、給人方便我做到了。自從開辦了「素齋談禪」,我在參禪時得到一個覺悟:我發現我幾十年來的弘法工作並不圓滿,無論走到哪裡講經弘法,度化的都是信徒。但是素齋談禪卻讓新聞界、企業界、藝文、歌壇各方面的有緣人士都集聚一起,認識佛教,享受佛法的喜悅。因此,素齋談禪擴大了度眾的範圍,提升了信眾的層次。*403

更因與各界廣泛交流,衍生更多屬性不同的多元活動。例如在學術、文化、藝文各界人士的熱情促成下,舉辦了一連四十九天「生命的活水──佛教與我」系列講座,禮請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暢談人生的心路歷程和體悟。講者包括中央大學教授曾昭旭、台灣大學教授王邦雄、天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電視節目主持人高信譚、趙寧、政治大學教授鄭石岩、詩人畫家蔣勳、作家司馬中原、黃永武等人。「講者的舌燦蓮花、講題的包羅萬象以及各教人士的共同擁護,除了讓每一位聽眾都能感受佛法的融和歡喜之外,在人們的心中,更樹立了佛教包容的偉大形象。」*404

素齋談禪從台北道場展開之後,總計辦了數千場。從台北道場的海會堂、法堂、會議室,到能容納上千人的雲居樓二樓、佛陀紀念館的禮敬大廳五觀堂;從台灣到全世界五大洲各道場,凡是能擺上幾張桌子與人談禪論道的地方,都有大師素齋談禪的足跡,這也成就了許多的善緣美事。*405

2、公益基金

大師八十五歲的時候,心中始終還掛念著:「我還能為國家、社會、大眾做些什麼事?」後來決定成立「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同時也跟徒眾們宣布:「你們去發展佛光山,我要去成就社會公益了。」*406於是成立公益基金帳戶,把版稅的收入,點滴匯歸,作為公益信託教育的基金。

從2008年起,公益信託教育基金開始舉辦回饋社會的各種獎項。例如:「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全球華文文學獎」、「三好實踐校園獎」、「星雲教育獎」等,希望落實「典範豈只在夙昔,典範更應存人間」的理想,為文化、教育、傳播各界樹立典範。

為了使獎項具有專業的公信力,從獎項名稱到評選制度,都邀請各界先進前來主持。以鼓勵媒體人的「真善美新聞傳播獎」為例,大師邀請天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擔任主任委員,總統府資政漢寶德、紅十字會總會長陳長文、董氏基金會董事長謝孟雄、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大小創意齋創意長姚仁祿、趨勢科技文化長陳怡蓁等擔任遴選委員。大師說:「我樂見其成,尊重授權而不予過問。同時,內心也感到十分欣慰,有這麼多人願意為台灣媒體盡心盡力,這件事本身,不就是真善美的聚合嗎?」*407

曾任國際佛光會會長的趙麗雲談起,從參與「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評選中,看見大師透過悲智雙運,集合了眾人的力量,激勵人心向善,讓所有人產生正向的能量。大師巧心求真、求善、求美,不僅佛光山自己創辦了《人間福報》、人間衛視,也希望藉由這個獎項,純淨新聞淨化人心,帶給人類幸福。2009年「真善美新聞傳播獎」設立終身成就、傳播貢獻、新聞教育貢獻獎,勉勵新聞從業人員。媒體因為有了這個獎可揚清激濁,從而促進世界的良性改變。

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李瑞騰分享參與「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評審的經驗,他看到大師的一筆字,字字是力量,也是一篇篇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來自作家的人生體驗,跟社會互動所產生的經驗與智慧。從大師的文字到他發願辦文學獎,所獎勵的對象,也是用一字一字筆耕,可見它來自文字,也回歸到文學,用文字作為媒介。這些作品蘊含作家對人生的感悟,對現實的批判,對歷史的反省。對讀者來說,閱讀讓人不斷往上往善,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師創辦文學獎,以版稅挹注社會,獎勵全球華人文學創作,他非常讚佩大師對社會正面影響的力量。

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總校長楊朝祥表示,「錢不是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大師非常慈悲,把基金運用在傳播、文學、教育,對於社會永續經營、淨化人心發揮重要力量。「三好運動」對佛光人與社會更有很大影響。尤其2011年開始推動「三好校園實踐學校」,深入學校、學生、家庭,成為校園品德教育的活水,增進友善的師生關係,型塑優質的校園,進而擴展到社區,促進社會和諧。*408

「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在提升道德品格教育、重視文學啟迪人心、鼓勵媒體自律等方面,透過幾個獎項實際運作,展現淨化社會人心的善美力量,使佛教發揮改革社會的道德力量,匯為祥和社會的一股清流。

3、宗教交流

大師一生致力於推動教界,乃至各宗教之間的往來互動,為二十一世紀宗教和諧共存立下典範。大師正式開啟宗教交流,始於1963年參加「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訪問東南亞、東北亞等國家。之後六十多年中,持續倡導宗教之間應歡喜融和、同體共生、尊重包容、平等和平的理念。

1963年,大師三十六歲,隨中國佛教會「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訪問泰國、印度、馬來亞(今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香港,期間會見泰皇蒲美蓬、印度總理尼赫魯及菲律賓總統馬嘉柏皋等人;在印度,曾要求釋放七百名被捕華人,救出兩艘被扣押的高雄漁船。此行首開人間佛教弘法交流先例,並在亞洲國家播下因緣種子。

1974年,大師成立「中日佛教促進會」並出任會長,與日本「日華佛教關係促進會」會長丹羽廉芳互訪交流,促成日後中日佛教頻繁友好的往來。隔年,率領「中華佛教親善訪問團」訪問日、韓,並於漢城成立「中韓佛教促進會」。美國建國二百週年(1976),大師帶領「中華民國佛教美國訪問團」赴美慶賀,為中華民國佛教界第一次正式組團訪問美國。1982年,大師代表佛光山與韓國有佛寶寺之譽的千年古寺通度寺締結兄弟寺,數年後亦分別與代表法寶的海印寺、代表僧寶的松廣寺締盟交流。1985年,榮任世界佛教青年會榮譽會長。

1988年,被譽為北美洲第一大寺的美國佛光山西來寺在洛杉磯哈仙達崗(HaciendaHeights)落成,並傳授西方國家首次的「萬佛三壇大戒」,共有來自十六國、三百位僧眾求受大戒;同年主辦「第16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為國際佛教會議第一次於西半球召開,並首開兩岸佛教平等交流。

1992年「第18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於在佛光山召開,大師被推選為永久榮譽會長;同年4月,至棉蘭Tiara飯店大會堂弘法,是為首位在印尼公開講演佛法的佛教僧人。因應時代潮流與需要,大師帶領佛教逐步跨出寺院,同年5月16日於美國洛杉磯成立國際佛光會。之後在世界各地成立佛光會,會員遍布五大洲。1993年,在佛光山召開首屆「國際佛教僧伽研習會」;同年與泰國法身寺締結兄弟寺,為南北傳佛教交流寫下新頁。

1998年第一屆「台灣佛教寺院行政管理講習會」於佛光山舉辦,獲教界熱烈響應。為幫助南傳國家恢復比丘尼戒法,同年2月,大師到印度菩提迦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並舉行多次在家五戒、菩薩戒會。4月,率團從印度恭迎佛牙舍利蒞台供奉;同年到馬來西亞弘法,與信奉伊斯蘭教的馬國總理馬哈迪會談,被譽為中馬兩國佛教與伊斯蘭教交流的盛事。

1999年,大師發起爭取佛誕節成為國定節日,突破原本只是佛教界的紀念日。此為佛教東傳二千年以來,首度將佛誕節訂定為國定節日;隔年,大師於中正紀念堂主持首屆國定佛誕節慶祝活動,題字「佛誕國光」。

2002年元月,大師以「兩岸未通,宗教先通」與大陸達成佛指舍利蒞台協議,且以「星雲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為原則,組成恭迎佛指舍利委員會,至西安法門寺迎請舍利到台灣供奉三十七日,計五百萬人瞻禮。此事影響廣泛而深遠,進一步擴大了兩岸交流。

2003年,大師在佛光山與柬埔寨法相宗僧王柏克里、泰國代僧王頌樂拍布達勤那旺上座比丘、斯里蘭卡佛護長老等長老共同主持「南北傳佛教交流座談會」,與會者一致認同大師提倡佛教「走出去」的建議。大師說:「在我心中,佛教並無南傳、北傳、大乘、小乘佛教或國籍之分,所以,我希望法師將來能為南北傳佛教做一個溝通的橋梁。」同年7月,廈門南普陀寺舉行「為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大師應邀與佛教界代表共同主持;同年11月,出席「鑑真大師東渡成功1250年紀念大會」,並率領佛光山梵唄讚頌團至北京、上海演出。隔年,擔任「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團長,此團為佛光山梵唄讚頌團與中國佛教協會所屬三大語系、五大叢林,兩岸百餘僧眾共同組成,於台、港、澳、美、加等地巡演。

2004年,泰國僧王九十歲華誕,佛光山獲僧王指定為供奉金佛的聖地之一,並於佛陀紀念館預定地主持安座法會,象徵南北傳佛教融和及國際友誼;11月,前往澳洲佛光山南天寺傳授澳洲佛教史上首次的國際三壇大戒,有十六個國家地區、二百餘位戒子參與。

2005年,揚州鑑真圖書館成立「揚州講壇」;隔年,以八大發起人之一的身分,出席於杭州主辦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發表主題演說「如何建設和諧社會」,全球一千二百餘位高僧大德與會。2007年,蘇州寒山寺贈「和合鐘」,與佛光山締結兄弟寺,於台北林口、彰化體育館及高雄佛光山同時舉行贈鐘儀式暨祈求兩岸和平回向法會,大師賦詩紀念:「兩岸塵緣如夢幻,骨肉至親不往還;蘇州古剎寒山寺,和平鐘聲到台灣。」2009年3月「第2屆世界佛教論壇」在無錫靈山梵宮開幕,大師就大會主題「和諧世界、眾緣和合」發表主題演說;論壇於台北閉幕,寫下兩岸四地宗教交流新頁。2015年,大師促成河北幽居寺佛首金身合璧盛事,為兩岸攜手維護中華文化做了最佳見證。

2006年,「第23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代表大會」、「第14屆世界佛教徒青年會代表大會」、「世界佛教大學第6次會議」於佛光山舉行聯合開幕典禮,並發表演説「佛教與寬容──共創世界和平」。大師提出:佛教需要進步、佛教需要事業、佛教需要共識、佛教需要和諧。同年10月,為紀念印度安貝卡博士帶領五十萬民眾皈依佛教五十週年,大師應邀前往印度安特拉省海德拉巴市,主持二十萬人皈依大典。

2015年,大師倡議並促成「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的成立,全台十四個縣市,五十七個團體與數百個會員共同響應,為二十一世紀人間佛教立下新里程碑。至今已有四百個教團、寺院、團體會員。期間曾舉辦緬甸及兩岸僧伽教育交流、兩岸佛教發展等教界交流。不分區域派別,為佛教永續努力,開展新局。

綜觀以上,大師從上世紀五○年代開始,領導佛光山以「各種共修」型式,大力弘揚人間佛教,並取得巨大成就。這一過程,就像一場深入社會、深入全球、深入人間、深入生活的「寧靜革命」,大師說:「我們的社會與世界各國,早已經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可以影響到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其他民生物資等各方面也是一樣的。所以必定要能『共生共榮』,彼此共同存在,這是我常常講的『同體共生』。我們同為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在眾中,眾中有我』。」*409

大師強調,透過舉辦各種共修活動,不單單是接引的方便,也是在實踐佛法。人間佛教不排除人性生活基本的需要,不逆反時代的潮流。為適應時代的需要,以共修「淨化」人心乃呈現豐富多元的樣貌。

這許多活動,貧僧都把它歸類定名為「共修」,因為我們認為,不只是念佛、拜懺、誦經、禪坐、五戒、菩薩戒、短期出家等,應該包括佛學講座、讀書會、座談會,乃至各種大眾活動,凡是有益於身心淨化作用的團體活動,都可稱為「共修」。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因為共修,讓我們能與世界上百千萬人結緣,當然,帶給我們的忙碌也就可想而知了。例如:佛光山二十四小時沒有關過大門,經常有人從國外回來,抵達時已是十二點鐘以後,沒有吃晚飯,還要煮飯給他吃;有的人火車誤點、飛機誤時,也常常半夜三更等他們到來。為什麼?因為我們是一個團隊的道場,對於各地的個人,都來者歡迎。*410

從中可見,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的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事業,實際上就是一種社會共修、共用、共治的事業。通過「共修」,實現個體與他者的連結;通過共融,形成了佛教與社會的連繫。由此,將認同佛教信仰的人建構成一個「信仰共同體」;構成為一種現代社會組織、社會信仰團體,在這一過程中,也生成了具備公共意義的社會關聯;*411而其影響所及,從個人人格的提升,社會風氣的改善,最終也能邁向世界的和平之路。

【附注】

*363 星雲大師:〈為了佛教〉,《星雲大師全集128.隨堂開示錄5.教育講習5》(增訂版),頁236。

*364 同註362,頁22-23。

*365 侯坤宏:〈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台灣佛教──兼及來自日本的影響〉,《東アジア仏教學術論集=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st Asian Buddhism=中.日.韓国際仏教學術大會論文集》,日本東京:東洋大學東洋學研究所,2022年2月,頁1-18。

*366 星雲大師:〈我對兩岸佛教往來因緣〉,《星雲大師全集41.人間系列1.我不是「呷教」的和尚》(增訂版),頁398。

*367 星雲大師:〈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星雲大師全集231.雲水樓拾語1》(增訂版),頁349。

*368 妙熙法師:〈星雲大師宜蘭弘法60周年專題四──從念佛到藏經 富新意〉,《人間福報》,2013年12月12日,第八版。

*369 星雲大師:〈弘法點滴〉,《星雲大師全集126.隨堂開示錄3.教育講習3》(增訂版),頁40-42。

*370 星雲大師:〈108我在眾中〉,《星雲大師全集25.佛法滿人間》(增訂版),頁465。

*371 星雲大師:〈我所認識的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128.隨堂開示錄5.教育講習5》(增訂版),頁174。

*372 星雲大師:〈第二十二說.我一直生活在「眾」中〉,《星雲大師全集251.貧僧有話要說2》(增訂版),頁22。

*373 李向平:〈「共業共修」與人間佛教的「制度創新」〉,《2015人間佛教高峰論壇》,高雄:佛光文化、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20年,頁117。

*374 星雲大師:〈舉辦活動的意義〉,《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人間與實踐》(增訂版),頁194。

*375 星雲大師:〈我推展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146-147。

*376 星雲大師:〈玖、社團活動篇 國際佛光會〉,《星雲大師全集62.佛教叢書20.儀制3》(增訂版),頁23。

*377 同註376。

*378 星雲大師:〈我推展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148。

*379 星雲大師:〈我推展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148。

*380 星雲大師:〈第十五課 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全集81.佛光學》(增訂版),頁148。

*381 星雲大師:〈我推展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148。

*382 同註381,頁156。

*383 佛光社綜合報導:〈2003萬人禪淨密獻燈法會 花蓮開場〉,人間通訊社,2003年3月。資料網址:https://www.lnanews.com/news/25986

*384 李生鳳:〈佛光山2023年禪淨共修獻燈祈福法會 讚頌開山星雲大師〉,《人間福報》電子報,2023年3月2日。資料網址: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83278

*385 王淑芬:〈佛光山2024年禪淨共修獻燈祈福法會 禪淨共修與佛接心相應 僧信獻燈祈願法水長流〉,《人間福報》電子報,2023年3月3日。資料網址: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880552

*386 星雲大師:〈我推展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159-163。

*387 星雲大師:〈我推展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159-163。

*388 同註387,頁170。

*389 星雲大師:〈玖、社團活動篇 社會服務類〉,《星雲大師全集62.佛教叢書20.儀制3》(增訂版),頁94。

*390 星雲大師:〈佛光宗風〉,《星雲大師全集35.人間佛教語錄3》(增訂版),頁209。

*391 滿義法師:〈第二章 弘法利生:弘化的方式不同〉,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65.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1》(增訂版),頁178-179。

*392 星雲大師:〈我推展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185。

*393 張倩:〈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特色及影響力〉,《2019人間佛教青年寫作論文集》,高雄:佛光文化、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21年,頁499-500。

*394 李向平:〈修持建設社會,戒律構成公德──星雲大師的社會修持理論〉,《2018年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高雄:佛光文化、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9年,頁57。

*395 星雲大師:〈共生共榮〉,《星雲大師全集25.佛法滿人間》(增訂版),頁411-412。

*396 星雲大師:〈第一章 總說〉,《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99。

*397 星雲大師:〈我推動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278。

*398 星雲大師:〈未來比現在更好〉,《星雲大師全集89.往事百語1》(增訂版),頁129。

*399 星雲大師:〈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星雲大師全集89.往事百語1》(增訂版),頁255-256。

*400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全集81.佛光教科書11.佛光學》(增訂版),頁155。

*401 星雲大師:〈組織的成就:同體共生〉,《星雲大師全集6.成就的祕訣──金剛經》(增訂版),頁45。

*402 同註401,頁46-47。

*403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1994年3月17日〉,《星雲大師全集299.星雲日記19》(增訂版),頁138。

*404 同註403,頁139。

*405 星雲大師:〈素齋談禪的意義〉,《星雲大師全集241.百年佛緣4.社緣篇2》(增訂版),頁216-217。

*406 星雲大師:〈我推展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181。

*407 同註406,頁182。

*408 陳璿宇:〈從公益信託教育基金看到改變的力量〉,人間通訊社,2013年月9月21日。資料網址:https://www.lnanews.com/news/63422

*409 星雲大師:〈利他行〉,《星雲大師全集25.佛法滿人間》(增訂版),頁93。

*410 星雲大師:〈第二十二說.我一直生活在「眾」中〉,《星雲大師全集251.貧僧有話要說2》(增訂版),頁30-31。

*411 陳鈺玲:〈人間佛教的建構途徑及其實踐邏輯──以星雲文教館為例〉,《2019人間佛教青年寫作論文集》,頁168。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